•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病患滿意度之定義

若將病患視為醫院的顧客,那麼「病患滿意度」意即「顧客滿意度」,然而此名詞

的研究最早由Cardozo (1965)的研究所提出,而後才發展出各學者對滿意度有不同的解 釋。陸運嫻(2004)指出病患滿意度是病患接受醫療服務後對醫院所產生的主觀態度。

Marley、Collier、Goldstein (2004)指病患如何照其全面性醫療經驗是否影響病患下次再 來醫院就醫。蔡相君(2005)定義病患滿意度為病患在接受醫療服務後,對醫療照護結 果做出一個整體性的主觀評價。鍾宜芳(2007)則認為病患滿意度為病患對於醫院滿意 之感受情形,包含醫院提供的各項服務、人員態度、環境、設備與伙食等的滿意程度。

陳輝財(2008)將病患滿意度視為一個動態過程,包含三個面向即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

接受醫療服務後的結果、接受醫療服務前後本身期望的差異。

測量病患滿意度的方法有二,質性與量性,質性方法非經統計過程或其他量化手法

所產生研究結果的評估;而量化方法是藉由問卷收集資料,透過統計過程將其量化為數 字而產生研究結果的評估,通常會採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進行計分,然而本研究 即是採用量化的研究方法進行收集與分析。對於病患滿意度來說,各學者至今並沒有一 致的理論,而各領域的研究亦有各的構面,也有研究者陳國璋(2007)將SERVQUAL 服務品質模式透過統計權重的轉換變成醫院服務品質滿意程度模式,藉以測量病患滿意 度。而各研究所採用的構面也不盡相同,如劉有倫(2005)參考文獻整理後分為八個構 面,分別為醫院設備、醫院環境、護理人員服務態度、其他人員服務態度、醫師服務態 度、醫療服務流程、醫院收費水準、診療結果;郭宜中(2000)分九個構面為環境設備、

舒適與清潔、工作人員服務態度、護理照護、醫師照護、飲食、住院/收費、信仰及服 務結果。王秀姿、林季璉、黃怡文、陳秀如與熊淑菁(2003)採用自擬之結構式問卷:

「門診病患對醫師滿意度問卷」,而滿意度的部份共12個構面分別為醫療照顧技術、檢

查時的安全、解說病情、隱私權的維護、傾聽病情、治療效果、對病情的瞭解、診療時 間、排定看診時段、每週所開診數、候診時間、當日掛號人次。

病患滿意度是常見且廣為使用的結果變數,由於各研究皆無歸納出較佳的測量方

式,本研究採用台灣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系列(Taiwan Healthcare Indicator Series, THIS)之 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結構式問卷,屬於結果面指標,目前為國內醫院較普遍使用,有相當 的信效度,為各醫院調查病患滿意度的重要工具,故本研究採用之。陳輝財(2008)即 根據THIS及其他文獻修改制定其問卷量表。劉美玉、許輔宸、郭素娥、張肅婷(2008)

便採用其門診病患滿意度的部分,共有醫院環境設施、等候時間、人員態度、醫療過程 與就醫安全等五大構面。而本研究採用其急診病患滿意度的部份共有環境設施、等候時 間、工作人員服務態度、醫療過程、醫療結果與忠誠度等六大構面。

而Marley、Collier和Goldstein(2004)中將病患滿意度定義為病患會衡量醫療的 經驗,並且會影響病患下次是否還會再來該醫院就診,意即病患是否會因為滿意度較高 而再回診率亦較高。然而急診部門需透過檢傷分類進行篩選,優先治療比較緊急的病 患,是否發現這些最危急病患對急診醫療滿意度高於其他病患? McKim等(2007)亦 提出影響急診病患滿意度因素相當多,雖然醫護人員照護與醫病溝通相當重要,但等候 時間也是影響病患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其並說明較緊急的病患對於急診整體滿意度佔超

過90%,遠遠高於其他的病患。陳建立、梁素琴、戴玫瑰(2008)研究結果也提出等候

時間為病患主觀認知會影響滿意度,更重要的是醫療互動。

另外,各研究者對於病患滿意度進行探討時,會針對其研究目的或研究對象而在控

制變項上有所不同,本研究中進行統計分析時,會參考這些文獻所使用病患的控制變 項。以下便以近年各文獻所使用之控制變項進行概略性的整理:

表3

國內外學者探討病患滿意度時使用之變項

病患性別 病患年齡 病患體重 麻醉程度 教育程度 職業 收入 婚姻狀態 種族 健康狀態 保險狀態 工作狀態 初複診 掛號方式 就診時段 住院天數 後續醫療行為︵再回診 衍生行為︵介紹親友︶ 會診是否有處︵治療術︶

Elder, Neal, Davis, Almes, Whitledge, &

Littlepage(2004)

Gary, Maiese, Batts-Turner, Wang, & Brancati

(2005)

Taylor, Kennedy, Virtue, & McDonald(2006) Bernard, Lindsell, Handel, Collett, Gallo, Kaiser,

& Locasto(2007)

Cassidy-Smith, Baumann, & Boudreaux(2007)

Zed, Abu-Laban, Chan, & Harrison(2007) Papa, Seaberg, Rees, Ferguson, Stair, Goldfeder,

& Meurer(2008)

Thrasher & Purc-Stephenson(2008)

陳仁惠、鄭仲興、方世杰(2005)

劉美玉、許輔宸、郭素娥、張肅婷(2008)

許榮譽、溫源鳳、徐東寶(2008)

陳建立、梁素琴、戴玫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