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Copied!
48
0
0

Teks penuh

(1)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高等数学建设组

高等数学 A

4.1.1 常数项级数

4.1.2 常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 收敛的必要条件 4.1.3 正项级数及其收敛性

4.1 4.1 正项级数 正项级数

第 第 4 4 章 无 穷 级 数 章 无 穷 级 数

(2)

4.1 正项级数

4.1.3 正项级数及其收敛性

4.1.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常 数 项 级 数 与 正 项 级 数

4.1.2 常数项级数的基本性

级数的概念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 习例 1-4

性质 1~5 习例 5-9

正项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 比较法

习例 10-11

比较法的极限形式 习例 12

小结与思考题

常数项级数概念及性质的小结

(3)

  

n

n

n

u u u u

u

1 2 3

1

设有数列 {un}: u1 , u2 , …, un , …

为一个无穷级数 , 简称为级数 .

un 为级数的一般项或通项 . 则称表达式

1. 级数的定义 :

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4)

.

,

1

数 则称该级数为常数项级

均为常数 的每一项

若级数 n

n

n u

u

.

) (

), (

:

1

数项级数

为函 则称级数

函数

一个变量的 若级数的每一项均为同

n

n n

n u x u x

u

; 2

1 4

1 2

1 2

1

1

n

n n 1 2 ;

1

n n

n

2 ,

2 1

0 0

 

n n n

n

nx a a x a x a x

a | x | 1.

, sin

2 sin sin

sin

1

 

nx x

x nx

n

. R x

(5)

2 、问题的提出

      

n

10 3 1000

3 100

3 10

33333 3 .

3 0 1

其结果是一个确定的数 .

1

0, 2 ( 1) 1 1 ( 1) 1 ( 1)

1, 2 1

n n

n k

n k

          

其结果是不是一个确定的数 .

(6)

再看一个例子 :

 

 

 )

1 1 (1

4) 1 3

(1 3)

1 2

(1 2)

1 1

( n n

其结果多少 ?

2 , 1 2

1 1

1

  

s 3

1 1 3 )

1 2

( 1 2 )

1 1

2

 (     

s

1 1 1

 

n

s

n

, 

, 

 

 

 

 

 

( 1 )

1 3

2 1 2

1 1 )

1 (

1

1

n n n n

n

(7)

3. 级数的敛散性定义 无穷级数

1 n

un 的前 n 项之和:

2 ,

1 1

n n

k

k

n u u u u

S

称为级数的部分和 . 若 n Sn S

lim 存在 , 则称级数

1 n

un 收敛 . S 称为级数的和: .

1

S u

n

n

,

lim 不存在

n

n S

则称无穷级数发散 .

(8)

? ,

. 2

? .

1

: ,

1

1

和为多少 若收敛

是否收敛

关心两个问题 讨论无穷级数

n

n

n

n

u

u

.

1

收敛的方法 下面我们讨论判断级数 

n

u

n

方法一 : 利用部分和数列的敛散性判断

(9)

常数项级数概念习例 例 1

) . 2 )(

1 (

1

, ,

,

3 0 3

s n u

n s s

u

n

n n

与 中的

写出

的意义及它们的关系 试述

 

2 .

) 1 2

)(

1 2

(

1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 

n n n

3

. )

0

2 (

0

 的收敛性

a aq

aq aq

a

aq n

n

n  

讨论等比级数 ( 几何级数 )

4 ( 1 ) .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n

n n

(10)

1

) . 2 )(

1 (

1

, ,

,

3 0 3

s n u

n s s

u

n

n n

与 中的

写出

的意义及它们的关系 试述

 

lim sn s,

n

unsnsn1. 4 ,

3 1

3  

u .

4 3

1 3

2 1 2

1 1

3  

 

  s

(11)

2 . )

1 2

)(

1 2

(

1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 

n n n

(2 1)(2 1) 1

n un n

),

1 2

1 1

2 ( 1 2 1

n n

) 1 2

( ) 1 2

(

1 5

3 1 3

1 1

sn n n

1) 2

1 1

2 ( 1 2 ) 1

5 1 3

(1 2 ) 1

3 1 1

2( 1

 

 

  n n

1) 2

1 1 2( lim 1

lim   

s n

n n n

1) 2

1 1 2( 1

 

n

2,

1

2. , 和为 1

 级数收敛

技巧 :

利用 “拆项相消” 求和

(12)

3

. )

0

2 (

0

 的收敛性

a aq

aq aq

a

aq n

n

n  

讨论等比级数 ( 几何级数 )

如果 q1

1

2  

n

n a aq aq aq

s

q aq

a n

 

1 1 1 q ,

aq q

a n

 

  ,

1

qlim 0

n

n q

nlim sn 1a q ,

1

q

n

n q

lim

n

n s

lim

级数收敛 级数发散

(13)

时 如果 q1

, 1时 当q

, 1时 当q  

na

sn 级数发散

a a a 级数变为a

n不存在

n s

lim 级数发散

述综上所

. ,

1

, 1

1 1

0 



 

当 时 发散

收敛于 时

q

q q a

aq

n

n

(14)

4 ( 1 ) .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n

n n

解  sn( 21)( 32)  ( n1n) 1

1

n

lim ( 1 1)

lim s n

n n

n 原级数发散.

注意 : (1) .

1 1

不同 与

n i i

n un u

. lim

) 2 (

1

是否存在有关 是否收敛与 n

n un n s

. ,

) 3 (

1

的近似值 是

收敛

u sn s

n

n

(15)

利用部分和数列和敛散性判断无穷 级数的敛散性 , 一般不易求得数列 和 , 此法应用范围较小 .

下面给出利用级数性质判断的方法 .

(16)

二、 常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 性质 1. 若级数

1

n un 收敛于 S , ,

1

n

un

S 则各项

乘以常数 c 所得级

1 n

un

c 也收敛 , 证 : 令 ,

1

n

k k

n u

S

n

k

k

n cu

1

c Sn ,

n

n

 limc S 这说明

1 n

un

c 收敛 , 其和为 c S .

n Sn

c

 lim

说明 : 级数各项乘以非零常数后其敛散性不变 .

其和为 c S .

(17)

性质 2. 设有两个收敛级数 ,

1

n un

S

1 n vn

则级数 ( )

1 n

n

unv

也收敛 , 其和为S

.

: 令 ,

1

n

k k

n u

S ,

1

n

k k

n v

) (

1

k n

k

k

n

uv

Sn

nS

(n  ) 这说明级数 ( )

1 n

n

unv

也收敛 , 其和为S

. 结论 : 收敛级数可以逐项相加与逐项相减 .

(18)

说明 :

(2) 若两级数中一个收敛一个发散 , 则 ( )

1

n n

n v

u

必发散 .

但若二级数都发散 , ( )

1

n n

n v

u

不一定发散 . 例如 ,un  (1)2n, vn  (1)2n1,

 0

n

n v

u

(1) 性质 2 表明收敛级数可逐项相加或减

.

( 用反证法可证 )

(19)

性质 3. 在级数前面加上或去掉有限项 , 不会影响级 的敛散性数.

: 将级数

1

n un 的前 k 项去掉 ,

1

n uk n

的部分和为

n

l

l k

n u

1

SknSk

n k nS ,

时 由于n   数敛散性相同 .

当级数收敛时 , 其和的关系为

SSk . 类似可证前面加上有限项的情况 .

极限状况相同 , 故新旧两级 所得新级数

(20)

性质 4. 收敛级数加括弧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于原级数 的和 .

: 设收敛级数 ,

1

n un

S 若按某一规律加括弧 ,



 ) ( )

(u1 u2 u3 u4 u5

则新级数的部分和序列

m (m 1,2,)为原级数部分和 序列 Sn ( n 1, 2 , )的一个子序列 ,

n n

m m S

 lim

lim

S

因此必有

例如

(21)

推论 : 若加括弧后的级数发散 , 则原级数必发 散 .

注意 : 收敛级数去括弧后所成的级数不一定收敛

. (11)  (11)   0 , 1111 发散 . 例如,

用反证法可证

(22)

性质 5 , lim 0.

1

n

n un收敛 则n u 若级数

级数收敛的 必要条件 证 lim sn s,

n

u

n

s

n

s

n1

,

lim 1

lim

lim

 

n

n n n n

n u s s

0

s s

注意 :

. ,

0 lim

) 1 (

1

发散 则

n n

n un u

判别级数发散 的充分条件

. ,

0 lim

) 2 (

1

不一定收敛 则

n n

n un u

(23)

注意 : lim  0

n

n u 并非级数收敛的充分条件 . 例 5 调和级数

    

n n

n

1 3

1 2

1 1 1

1

虽然 1 0又 lim

lim  

u n

n n

n 但此级数发散 .

事实上 , 假设调和级数收敛于 S , 则 lim ( 2  )  0

n n

n S S

n n

 2 n n

n

n 2

1 3

1 2

1 1

1  

 

 

 

S2nSn

矛盾 ! 所以假设不真 .

2

 1

(24)

6 . 6

1 5

10

0

收敛 证明级数

n n

n

7 .

3 2

5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n n

n

9 , :

1

下列级数是否收敛 收敛

n un

1 . )

3 (

; )

2 (

; ) 0001 .

0 (

) 1 (

1 1 1000

1

 

n n

n n

n n

u u u

8 .

10 1 2

1 20

1 4

1 10

1 2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     

n n

常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习例

(25)

6 . 6

1 5

10

0

收敛 证明级数

n n

n

 



  

 

0 0

6) (1 6)

(5 6 10

1 5

10

n

n n

n n

n

, 6)

(1 6)

(5 10

0 0

收敛 与

 

n

n n

n

由级数性质可知原级数收敛 .

(26)

7 . 3

2 5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n n

n

0,

2 5 3

2

lim 5  

n

n

n

所以原级数发散 .

(27)

8 . 10

1 2

1 20

1 4

1 10

1 2

1 的敛散性

判别级数      

n n

1

10 ) 1 2

( 1 10

1 2

1 20

1 4

1 10

1 2

1

n n

n nn

2 , 1

1

收敛 又

n n ,

10 1

1

发散

n n

由级数性质可知原级数发散 .

(28)

9 , :

1

下列级数是否收敛 收敛

n un

1 . )

3 (

; )

2 (

; ) 0001 .

0 (

) 1 (

1 1 1000

1

 

n n

n n

n n

u u u

(1) lim (0.0001)0.00010,

n

n u

. )

0001 .

0 (

1

发散

n un

, )

2 (

1

1 1000

同时敛散

n n

n un u

.

1 1000收敛

n un

1 , lim )

3

(  

n

n u

1 .

1

发散

n un

(29)

常数项级数概念及性质的小结

1.,sns,; 2.

lim0

n

n

u

,;

3. 按基本性质. 常数项级数的基本概念

基本审敛法

 



1 9

1

0

5 , 1

3 1 1 . .

2

, 1

, ) 1

( .

1

n n

n

n

n

n n

n

q aq q

发散 等都

由性质还有

发散的

调和级数

发散

收敛

等比级数 几何级数

记住

(30)

三、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

1. 定义 :如果级数 中各项均有 0

1

n

n un u

这种级数称为正项级数 .

. ,

0

1

散性 与正项级数有相同的敛

则级数 如果

n n

n u

u

  

s s

n

s

1 2

2. 正项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 : 部分和数列 为单调增加数列 .{sn}

(31)

正项级数的部分和数列是单调增加的 单调有界的数列必有极限

理由 理由

在某极限过程中有极限的量必界 定理 1( 收敛准则 )

有界. 部分和所成的数列

正项级数收敛  sn

(32)

级数

是否收敛?

1 2 1 1

n n

该级数为正项级数 , 又有 n n

2 1 1

2

1

(n =1, 2, …)

故 当 n  1 时 , 有

 

n

k k

n

k k

Sn

1

1 2

1 1

2 1

即其部分和数列 {Sn} 有界 , 从而 , 级数2 1 1 .

1

收敛

n n

2 1 1

2 1 1

2 1





 

 

 

n

2 1

1 1 

n

1

(33)

3. 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

定理 2 ,

1

1

n n

n unv 设有两个正项级数

; ,

), ,

2 , 1 (

) 1 (

1 1

收敛 则

收敛 且

 

n n

n n

n

n v n v u

u

. ,

), ,

2 , 1 (

) 2 (

1 1

发散 则

发散 且

 

n n

n n

n

n v n v u

u

(1) , .

1

收敛于 的部分和为

n

n

vn

n n

un snuu   u

1 2

1

的部分和

则  v1v2  vn   n

 

n n n

nlim s lim

大收则小收 , 小发则大发 .

(34)

1sn   ,

usn有界. .

1

收敛

n un

, )

2 (

1

收敛 反设

n un (1) , .

1

与已知矛盾 收敛

可得 由

n vn

.

1

发散

n un

注意(1): 比收敛级数还小的级数收敛,

比发散级数还大的级数发散 .

. ,

), 0 ,

( )

2 (

1 1

收敛 则

收敛 且

 

n n

n n

n

n kv n N k v u

u

. ,

), 0 ,

( )

3 (

1 1

发散 则

发散 且

 

n n

n n

n

n kv n N k v u

u

(35)

正项级数比较法习例

11判别级数的敛散性:

).

0 1 (

) 1 4 ( 2 ;

sin )

3 (

1 ) 1

2 ( );

1 (

) 1 1 (

1 1

1 2

1

 

 

a a n n

n

n n

n n

n n

(36)

p 1, 1 1 ,

npnp  级数发散. ,

1

p1 1 ,

1 p p

x n n

x

n    有 

nn p nn p

p x

dx n

dx

n 1 1

1 1 ]

) 1 (

[ 1 1 1

1

1

p p

n p n

(*) 1 ]

) 1 (

[ 1 1 1

2

p p

n n n

考虑级数

(37)

) ] 1 (

1 [ 1

3 ) 1 2

( 1 2 )

1 1

( 1 1 1 1 1

 

p p p p p

n n n

s

) 1

1 (

1 1

 

p

n , 1

lim

n

n s 从而级数 (*) 收敛 .p  级数收敛.

, . 1

, 1 1

1

发散

收敛

级数

p p p n

n p

(38)

11判别级数的敛散性:

). 0 1 (

) 1 4 ( 2 ;

sin )

3 (

1 ) 1

2 ( );

1 (

) 1 1 (

1 1

1 2

1

 

 

a a n n

n

n n

n n

n n

,

1 1 )

1 (

) 1 1

(  

n

n

n

1 , 1

1

n n 发散

而级数 所以原级数发散 . 1 ,

1 ) 1

2

( 2 2

n n

 

1 ,

1 2收敛 而级数

n n 所以原级数收敛 .

(39)

n

n 2

sin 2 )

3

(

2 ,

1

收敛 而

n n

 所以原级数收敛 .

, 0 1 1

lim 1 ,

1 )

4

(  

 

n

n a

a

当 所以原级数发散 .

, 2 0

1 1

lim 1 ,

1  

 

n

n a

a

当 所以原级数发散 .

1 , 1

, 1

1 n n

a

a a

 时 

1) ,

(

1

收敛 而

n

n

a 所以原级数收敛 . 比较审敛法的不便 : 须有参考级数 .

通常是 p- 级数和几何级数,调和级数 .

(40)

4. 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 定理 3.

1 n

u

n

1 n

v

n 都是正项级数 ,如果

(1) ,两级数有相同的敛散性 ; (2) 当 时,若 收敛, 收敛;

(3) 当 ,

1 n

v

n 发散,

1 n

u

n 发散;

,

lim l

v u

n n

n



l 0

0 l



l

1 n

vn

1 n

un

(41)

l v

u

n n

n

lim

) 1

(0 ,

2

l 对于 

,

NnN,

2 2

l l v

u l l

n

n

 

) 2 (

3

2 l v n N

u l v

n n

n

  

由比较审敛法的推论 , 得证 . .

, 1 )

2

( 取  可得结论

, lim

) 3

(  

n n

n v

uunvn, . ,

1 1

发散 则

发散

 

n n

n vn u

(42)

正项级数比较法的极限形式习例

(43)

n n n

n 3

3 1 1 lim

) 2

(

n n

n 1

sin 1 lim

) 1

(

故原级数发散 .

n

n

n

1 3 lim 1

1

3 , 1

1

收敛

n n

故原级数收敛 .

1 ,

1

发散 而

n n

,

0 ,

0 1

(44)

un ,

vn lim l,

v u

n n

n

是两个正项级数 ,

(1) 当 时 ,

l

0 两个级数同时收敛或发散 ;

特别取 1 ,

n p

vn 对正项级数

un, 可得如下结论 : ,

1

p 0  l  

lim

n

n

u l

 n p

p 1, 0  l  

un 发散 (2) 当 且 收敛

时 ,

 0

l

vn

(3) 当 且 发散 时 ,

l

vn

也收敛 ;

un

也发散

un .

un 收敛

(45)

的敛散性 . 例 13. 判别级

 

1 2

1 1 ln

n n

:

nlim

2 12

lim n n

n

 1

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知

1 1

.

ln

1 2 又 又

n n

) 1

ln( 12

n 12

n

n2 ln

1 12

n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定理 2 设函数fx在区间[a,b]上有界, 且只有有限个间断点,则fx在

第二章 微积分学的创始人 : 德国数学家 Leibniz 微分学 导数 描述函数变化快慢 微分 描述函数变化程度 都是描述物质运动的工具 从微观上研究函数 导数与微分 导数思想最早由法国 数学家 Ferma 在研究 极值问题中提出... 一、引例 二、导数的定义 三、导数的几何意义 四、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五、单侧导数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