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主要研究變項之迴歸分析

48

利益性認知與威脅性認知三者則與視力保健行為呈顯著的高度正相關(見表11)。

表11課業壓力、嚴重性認知、利益性認知、威脅性認知與視力保健行為之綜合 相關分析

研究變項 (r)

課業壓力 自覺高度近 視嚴重性

自覺視力保 健行為利益

自覺高度近 視威脅

視力保健行為

整體課業壓力 1 自覺高度近視

嚴重性

.053 1

自覺視力保健 行為利益

-.071 .262** 1

自覺高度近視 威脅

.144 .517*** .342*** 1

視力保健行為 -.093 .205* .306*** .204* 1 註:Examined by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p<0.05 **p<0.01 ***p<0.001

49

圖5殘差分析直方圖與常態檢定圖(依變項:自覺高度近視威脅)

圖6迴歸標準化殘差的常態P-P圖(依變項:自覺高度近視威脅)

50

圖7散佈圖(依變項:自覺高度近視威脅)

本研究以階層合併逐步回歸法(Hierarchical Regression with Stepwise Methods) 進行分析,先針對自覺疾病威脅進行階層式迴歸,將所欲探討之變項依基本屬 性、課業壓力及自覺健康認知三部分,逐層置入迴歸分析中,以探討自變項與依 變項的關係,並檢驗所置入之階層模式的解釋力。最後再於各階層中採用逐步多 元迴歸分析法(stepwise)進行分析,用以篩選對自覺高度近視威脅具有顯著預測力 之變項(見

表12、表13)。

由可知,將基本屬性置入模式1中,其可解釋自覺高度近視威脅14.1%的變 異量。於控制基本屬性相關變項後,加入課業壓力各因素層面進入模式2進行分 析,結果發現課業壓力可增加11.5%的解釋變異量,而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的解釋 變異量提高至25.6%。最後控制基本屬性、課業壓力之相關變項後,將自覺高度 近視嚴重性及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性等自覺健康認知置入模式3,結果顯示自 覺高度近視威脅的解釋變異量上升至46.4%,表示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及自覺視 力保健行為利益性兩者增加了20.8%的解釋變異量,這也說明了學生之自覺高度 近視嚴重性與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兩者可聯合解釋學生自覺高度近視威脅

51

20.8%的變異量,也是所置入之階層迴歸分析中,最佳的解釋變項。

表12自覺高度近視威脅之階層式迴歸分析

迴歸係數 Type I Cumulative 結構層面 研究變項 β R2 Adjusted

R2

F

模式1 0.141 0.07 1.626

基本屬性 性別 0.114 父親近視與否 0.128 母親近視與否 0.009 雙親近視與否 -0.054 近視疾病認知 0.26

年齡 -0.078

近視起始年齡 0.261 配戴眼鏡起始年齡 -0.123 左眼近視度數 -0.043 右眼近視度數 0.062

模式2 0.256 0.145 2.076*

基本屬性 性別 0.119 父親近視與否 0.18 母親近視與否 0.053 雙親近視與否 -0.069 近視疾病認知 0.173

年齡 -0.112

近視起始年齡 0.208 配戴眼鏡起始年齡 -0.128 左眼近視度數 -0.095 右眼近視度數 -0.079 課業壓力 家庭/時間因素 0.147

課業/考試因素 0.166 缺乏自信因素 0.242 人際互動因素 -0.168 作業/補習因素 -0.137 人際衝突因素 0.09 課業枯燥因素 -0.227

模式3 0.464 0.373 4.642***

基本屬性 性別 0.161 父親近視與否 0.145 母親近視與否 -0.053 雙親近視與否 0.034 近視疾病認知 -0.046

年齡 -0.088

近視起始年齡 0.112

52

配戴眼鏡起始年齡 -0.108 左眼近視度數 -0.122 右眼近視度數 -0.021 課業壓力 家庭/時間因素 0.153

課業/考試因素 0.234 缺乏自信因素 0.112 人際互動因素 -0.088 作業/補習因素 -0.151 人際衝突因素 0.121 課業枯燥因素 -0.182 自覺健康認知 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 0.475

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 0.175

註:Examined by 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p<0.05 **p<0.01 ***p<0.001

而經階層式迴歸分析後,再次進到統計軟體中,於迴歸分析各階層中選定逐 步迴歸分析法(stepwise),以進行各研究變項與自覺高度近視威脅之階層合併逐步 迴歸分析,探討最關鍵與最佳組合之預測因子(詳見表13),結果發現:模式1中 輸入基本屬性相關變項,經逐步迴歸分析法後,僅選入近視疾病認知變項,可解 釋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的8.9%;模式2除原有近視疾病認知外,經逐步迴歸分析 法選入課業壓力之「缺乏自信因素」,解釋變異量為11.6%,調整後R2為0.102;

模式3則經逐步迴歸分析法選入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解釋變異量上升至29%,

調整後R2則提高至0.273;最後逐步迴歸分析將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性選入模

式4,結果顯示近視疾病認知與否、缺乏自信因素、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自覺

視力保健行為利益等四個變項可以聯合預測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性33.2%的變異 量,而就個別變項的解釋變異量來看,以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的預測力最佳,迴 歸係數(β)為0.414,其解釋變異量為17.4%,為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的最主要預測 變項,其次則為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其解釋變異量為4.2%,迴歸係數(β)為 0.215,意即研究對象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強者或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佳者,

將有強烈的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感受。

53

表13自覺高度近視威脅之階層合併逐步迴歸分析

迴歸係數 Type I Cumulative 結構層面 研究變項 β R2 Adjusted

R2

R2 Change

F

模式1 0.089 0.082 0.089 12.706**

基本屬性 近視疾病認知 0.298

模式2 0.116 0.102 0.027 8.459***

基本屬性 近視疾病認知 0.254 課業壓力 缺乏自信 0.17

模式3 0.29 0.273 0.174 17.398***

基本屬性 近視疾病認知 0.083 課業壓力 缺乏自信 0.119 自覺健康認

自覺高度近視 嚴重性

0.458

模式4 0.332 0.311 0.042 15.758***

基本屬性 近視疾病認知 0.05 課業壓力 缺乏自信 0.124 自覺健康認

自覺高度近視 嚴重性

0.414 自覺健康認

自覺視力保健 行為利益

0.215

註:Examined by 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p<0.05 **p<0.01 ***p<0.001

二、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之迴歸分析

在進行迴歸分析前,先行虛擬變項之殘差診斷檢定,結果顯示Durbin-Watson

值為1.962,表示變項彼此間相關性相對較低、彼此獨立,且各變項間的變異數

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介於1.033到7.265之間,允差(Tolerance)

則介於0.138至0.968間,符合「無多元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見圖8、圖

9、圖10),故適合進行迴歸分析。

54

圖8 殘差分析直方圖與常態檢定圖(依變項: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

圖9 迴歸標準化殘差的常態P-P圖(依變項: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

55

圖10 散佈圖(依變項: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

本研究再針對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進行階層式迴歸,將所欲探討之變項依 基本屬性、課業壓力及自覺健康認知三部分,逐層置入迴歸分析中,以探討自變 項與依變項的關係,並檢驗所置入之階層模式的解釋力。最後再於各階層中採用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法(stepwise)進行分析,用以篩選對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具有 顯著預測力之變項。

結果顯示將基本屬性置入模式1中,其可解釋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8.4%

的變異量。於控制基本屬性相關變項後,加入課業壓力各因素層面進入模式2進 行分析,結果發現課業壓力可增加8.2%的解釋變異量,而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的 解釋變異量提高至16.6%。最後控制基本屬性、課業壓力之相關變項後,將自覺 高度近視嚴重性及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性等自覺健康認知置入模式3,結果顯示自 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的解釋變異量上升至23.2%,表示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與自 覺高度近視威脅認知兩者可提升6.6%的解釋變異量。

56

表14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之階層式迴歸分析

迴歸係數 Type I Cumulative 結構層面 研究變項 β R2 Adjusted

R2

F

模式1 0.084 0.008 1.105

基本屬性 性別 0.044 父親近視與否 -0.033 母親近視與否 -0.048 雙親近視與否 -0.085 近視疾病認知 0.252

年齡 -0.083

近視起始年齡 0.087 配戴眼鏡起始年齡 0.016 左眼近視度數 0.004 右眼近視度數 0.055

模式2 0.166 0.042 1.336

基本屬性 性別 -0.004 父親近視與否 -0.014 母親近視與否 -0.033 雙親近視與否 -0.088 近視疾病認知 0.273

年齡 -0.062

近視起始年齡 0.032 配戴眼鏡起始年齡 0.031 左眼近視度數 -0.03 右眼近視度數 0.086 課業壓力 家庭/時間因素 -0.077

課業/考試因素 0.138 缺乏自信因素 0.054 人際互動因素 -0.245 作業/補習因素 0.012 人際衝突因素 0.015 課業枯燥因素 -0.112

模式3 0.232 0.102 1.781*

基本屬性 性別 -0.027 父親近視與否 -0.065 母親近視與否 -0.065 雙親近視與否 -0.056 近視疾病認知 0.2

年齡 -0.032

近視起始年齡 -0.036 配戴眼鏡起始年齡 0.067

57

左眼近視度數 -0.012 右眼近視度數 0.052 課業壓力 家庭/時間因素 -0.115

課業/考試因素 0.112 缺乏自信因素 -0.027 人際互動因素 -0.196 作業/補習因素 0.045 人際衝突因素 -0.001 課業枯燥因素 -0.051 自覺健康認知 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 0.081

自覺高度近視威脅 0.251

註:Examined by 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p<0.05 **p<0.01 ***p<0.001

而經階層式迴歸分析後,再次進到統計軟體中,於迴歸分析各階層中選定逐 步迴歸分析法(stepwise),以進行各研究變項與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之階層合併 逐步迴歸分析,探討最關鍵與最佳組合之預測因子(詳見

58

表15)。結果發現:模式1中輸入基本屬性相關變項,經逐步迴歸分析法後,僅

選入近視疾病認知變項,可解釋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的5.3%;模式2除原有近視 疾病認知外,經逐步迴歸分析法選入課業壓力之「人際互動因素」,解釋變異量

為11.2%,調整後R2為0.099;模式3則經逐步迴歸分析法選入自覺高度近視威

脅,解釋變異量上升至18.4%,調整後R2則提高至0.164。結果顯示近視疾病認 知與否、人際互動因素、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等三變項可以聯合預測自覺視力保健

行為利益18.4%的變異量,而就個別變項的解釋變異量來看,以自覺高度近視威

脅的預測力最佳,迴歸係數(β)為0.28,其解釋變異量為7.2%,為自覺高度近視 威脅的最主要預測變項,其次則為課業壓力之「人際互動因素」,其解釋變異量

為5.9%,迴歸係數(β)為-0.224,意即研究對象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感受強者或人際

互動壓力小者,將有佳的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感受。

59

表15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之階層合併逐步迴歸分析

迴歸係數 Type I Cumulative 結構層面 研究變項 β R2 Adjusted

R2

R2 Change

F

模式1 0.053 0.046 0.053 7.256**

基本屬性 近視疾病認知 0.23

模式2 0.112 0.099 0.059 8.174***

基本屬性 近視疾病認知 0.269 課業壓力 人際互動 -0.247

模式3 0.184 0.164 0.072 9.594***

基本屬性 近視疾病認知 0.181 課業壓力 人際互動 -0.224 自覺健康認

自覺高度近視 威脅

0.28

註:Examined by 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p<0.05 **p<0.01 ***p<0.001

三、視力保健行為之迴歸分析

在進行迴歸分析前,先行虛擬變項之殘差診斷檢定,結果顯示Durbin-Watson

值為1.761,表示變項彼此間相關性相對較低、彼此獨立,且各變項間的變異數

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介於1.049到7.304之間,允差(Tolerance)

則介於0.137至0.953間,符合「無多元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見圖11、圖

12、圖13),故適合進行迴歸分析。

圖11殘差分析直方圖與常態檢定圖(依變項:視力保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