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影響視力保健行為之預測因子

視力保健行為之階層式迴歸分析顯示課業壓力之「課業枯燥因素」預測力最 佳,其解釋變異量為7.4%,此為視力保健行為的最主要預測變項,其次則為自 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與左眼近視度數,分別可解釋視力保健行為4.7%與3.8%的 變異量,三者可聯合預測視力保健行為15.9%的變異量。表示研究對象課業枯燥 的壓力小者、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越佳者或是左眼近視度數深者,將有好的視 力保健行為。左眼近視深者可能受其日常用眼姿勢不良而致雙眼產生視差。眼科 主任吳建良(2015)表示姿勢不良可能導致雙眼看東西距離不同,而視差則越來越 大,例如趴著或歪頭看手機、平板電腦、歪頭閱讀、趴向單側寫功課、側躺使用 3C產品等。然而學生以右撇子居多,所以讀書用眼時則多臥向非慣用側(左側),

此不當用眼姿勢,造成兩眼球肌肉調節不對等,進而產生雙眼視差。雙眼視差不 僅會造成視覺上的差異,也可能會伴隨其他症狀的產生,例如眼睛酸痛、疲勞、

頭暈、頭痛、肩頸痠痛等。所以左眼近視較深的這群學生,可能因平時用眼姿勢 不良之習慣,而時常歪頭或側身看書、寫作業,當時間一久則可能出現眼睛酸澀、

疲勞、肩頸痠痛或頭痛等問題,而提醒自己該起身休息或採取相關護眼措施以減 緩不適症狀,進而可能有較佳的視力保健行為。

此外,本研究發現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對視力保健行為的解釋力偏低,甚至 加入自覺高度近視威脅後,整體解釋變異量不僅沒有增加,還降低了調整後R2, 反而以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行認知解釋力較佳,可見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與自 覺高度近視威脅性兩者對視力保健行為影響及解釋力不足,這結果呼應了

90

Carpenter、Christopher(2010)研究結論。Carpenter、Christopher(2010)針對健康信 念模式各變項在預測健康行為的效力進行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他們綜合數 篇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背景之文獻,發現行動利益與障礙最能預測個體的健康 行為,而自覺疾病嚴重性與自覺罹患性認知預測力較弱。本研究結果與此研究發 現相符,皆點出個體之自覺行動利益性與障礙性是健康行為的主要預測因子,藉 此也可知個體之自覺感受對其健康行為的採行有所影響,應予以正視並強化之。

另,本研究結果也反應出雖學生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性是強烈的,但仍無法顯 著預測視力保健行為,可能因學生從小到大不斷反覆接受校方或醫療院所給予之 視力保健衛教內容,而有這方面足夠的知識,進而產生較強的疾病威脅感受,但 受其他外在因素干擾(如課業、補習、同儕間沒有此行為習慣…等),致使這群學 生具備這樣的知識背景、威脅感受,但卻缺乏足夠的行動力去執行健康行為。

沈希哲等人(2008)研究發現預測家長對國小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為的主要 因素為「父親近視與否」、「學童近視預防行動線索」、「自覺學童近視預防有 效性」及「學童近視預防自我效能」等四項,其可解釋總變異量的42.6%,其中 以「學童近視預防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同樣地,劉乃云與陳政友(2008)之研 究,發現家長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學童近視防治之行動線索」、「自覺 學童近視防治有效性」的解釋力達21.5%;而本研究與上述文獻相似處在於自覺 健康行為利益性或有效性皆為最終健康行為之重要預測因子之一。而與上述相關 文獻比較之最大差異在於本研究未將行動線索納為研究變項之一,此因研究設計 過程主要核心在探討自覺疾病威脅性於健康行為採行的影響,且近視學童之行動 線索涵蓋層面廣,難以精確掌握與全盤測量,擔心無法妥善控制而致干擾變項產 生,故跳脫健康信念模式之理論框架,未進一步研究之,進而可能導致研究結果 之視力保健行為預測力偏低。

另外,視力保健行為無法達成有效的預測或解釋程度,可能受其他因素之影 響。如彭秀英(2011)之研究指出教育程度、幼童近視防治的社會支持網絡(如家庭 概況或環境、就醫方便性、資訊獲得)、知識、態度與行為間有密切相關,且年 齡、近視防治社會支持網絡、知識與態度是幼童近視防治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

可解釋總變異量之38.5%。故在此建議日後欲探討視力保健行為之預測因子的研 究者,可將行動線索、支持網絡或健康防治知識與態度納入探討其影響。

91

本研究也發現學生自覺健康認知在預測視力保健行為有限(R2=0.197),可能 仍有其他未知的影響,也可能與使用Likert scale評估方式有關。Hodge、

Gillespie(2003)與張慶仁(2006)皆指出Likert scale可能導致態度誤意或曲解的疑

慮,受測者可能因避免兩極化回答而形成中立式偏見。且Likert scale評量方式 的分數差異無法確切得知態度上的變遷相差多寡,甚至也可能出現多位受測者對 陳述的反應模式產生相同分數,但其所含態度趨向卻可能都不相同的問題。所以

可能以Likert scale方式較難精確的評估學童對健康自覺認知相關變項的感受程

度,未來建議可以合併質性研究,以三角研究法進行學生自覺健康認知的探討。

另外,本研究視力保健行為解釋變異量低也可能因所使用之「視力保健行為 自評表」過於理想化所致,本研究之「視力保健行為自評表」是參考教育部國民 及學前教育署推動之「103年度學(幼)童視力保健執行計畫」、台北榮民總醫院 兒童視力保健護理指導以及彭秀英之家長防治幼童近視行為量表自擬而來,以呼 應教育部倡導之健康用眼政策以及相關護眼措施所制定之題目來進行高度近視 國中學生採取視力保健行為結果的測量,探討影響這群學生採取視力保健行為的 影響因素。然視力保健工作推動的結果可能受現實學制、課業或補習等因素而致 學生執行上與推廣有所差異,導致部分題目學生連執行都有所困難,更遑論達成 該題之目標。此外,多數視力保健相關研究都以健康個體或近視患者為主,使得 政府與學校推廣之視力保健行為較為一般化,未加以著墨於高度近視患者,而對 本研究族群-高度近視學童幫助有限,建議未來推動之護眼措施應加以著重在高 度近視學童身上,期望達到延緩近視度數惡化與併發症產生之目標。

9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