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自覺高度近視威脅與視力保健行為相關因素探討

(一)自覺高度近視威脅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影響學生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的相關因素,包括近視疾病認知與否 (p<0.01)、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p<0.001)。當學生認為近視是一種疾病,或自覺 高度近視嚴重性越強,其自覺高度近視對健康的威脅感受則越強烈,此與

Rosenstock健康信念模式理論概念相符合。當個人感受來自疾病的嚴重程度越

強,其自覺疾病的威脅感受則越強。另外本研究也發現課業壓力之「課業/考試 因素」(r = .185、p<0.05)、「缺乏自信因素」(r = .237、p<0.0)及自覺視力保健行 為利益性(r = .342、p<0.001)皆與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性呈顯著正相關,意即當課 業考試壓力越大、越缺乏自信者或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越佳者,其自覺高度近 視對健康的威脅感受則越強烈。當學生面臨課業、考試壓力或對自己課業自信不 足、擔心課業表現不好時,會覺得自己應該加強與努力,而投入更多時間於讀書、

做功課及複習課業上,因此增加近距離用眼時間,視力狀況可能隨之惡化近而增 加學生之自覺疾病的威脅感受(Yingyong, 2010; Zhang et al., 2010; 彭秀英, 2010;

劉婉柔 & 陳政友, 2006);而自覺行動利益是指個人採取某種健康行為後會減少 疾病威脅的可能性,所以學生可能因個體感受來自疾病的威脅感越強,而自覺採 行健康行為措施能降低疾病的威脅感受,故其自覺此健康行為的利益性就越強。

此外,在進行自覺疾病威脅之相關文獻查證中發現,洪羚孆(2011)其針對國 小高年級學童之自覺齲齒威脅性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探討其口腔保健行為,結果 顯示,研究對象之「自覺齲齒威脅性」並不會因年級、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等人 口學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此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在本研究中基本人口 學變項對於學生自覺高度近視威脅皆無達顯著差異或呈現相關性。由此可知,不 同背景因素對個人之自覺疾病威脅感受影響程度可能較不明顯,而可能受其他因 素所影響,如行動線索。Rosenstock(1974)指出內、外在行動線索會對個體之自 覺疾病的威脅感受有所影響。亦有研究指出當行動線索越多,自覺疾病威脅性也 越高,反之,獲取之行動線索缺乏時(例如較少獲得相關訊息或家人未有此疾病 發生),其疾病威脅認知程度則顯著的較低(洪羚孆, 2011; 陳淑華, 蔡來蔭, 黃雅 芬, & 蕭世槐, 2008)。由於行動線索所需包含層面較廣(包括媒體活動的宣傳、醫 務人員的提醒或衛生教育、他人的忠告、親友的疾病經驗等),而較難精確的全

86

盤考量與資料蒐集。故本研究主要針對高度近視學生之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性對其 採取視力保健行為的影響進行探討。雖本研究未納入行動線索進行探討,但主要 在於突顯自覺疾病威脅對健康行為的影響,自覺疾病威脅是促成個體採取健康行 為的動機或趨力,而此正是影響個體健康行為的關鍵因素。

(二)視力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課業壓力、自覺健康認知與視力保健行為進行相關性 分析,結果顯示:基本屬性之類別變項(如性別、雙親近視與否、近視疾病認知 與否、更換鏡片與否以及是否經眼科醫生建議後更換鏡片等)在視力保健行為分 數中皆無統計的顯著差異。而連續變項則以左眼近視度數(r = .194、p<0.05)、課 業壓力之「課業枯燥因素」(r = -.273、p<0.01)、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r = .205、

p<0.05)、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性(r = .306、p<0.001)以及自覺高度近視威脅性 (r = .204、p<0.05)與視力保健行為呈現顯著相關性。意即當學生左眼度數越深或 自覺高度近視問題越嚴重、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性越佳又或是自覺高度近視對 健康威脅感受越強者,其視力保健行為則越好;而當學生課業枯燥的壓力感越 強,則其視力保健行為則越差,由於此變項亦為視力保健行為之預測因子,故於 第六節一併進行討論。

此研究結果與以下之研究雷同,劉乃昀、陳政友(2008)之研究發現,當家長

「自覺學童近視嚴重性」、「自覺學童近視防治有效性」越高,而「自覺學童近 視防治障礙性」越低者,越傾向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同樣的,沈希哲等人 (2008)以學童家長為研究對象,探討家長對於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為的相關因 素,研究顯示當家長之自覺學童近視嚴重性、自覺學童近視預防有效性以及學童 近視預防自我效能越高,或自覺學童近視預防障礙性越低者,則較願意對學童採 取近視預防行為。而課業壓力對視力保健行為的影響部分,Morgan等人(2012) 表示東亞城市較高近視盛行率與課業壓力及生活型態改變而致兒童戶外活動時 間減少有關。陳政友、林隆光(2004)針對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用眼行為進行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感受到來自「課業」、「考試」、「強迫學習」三個壓 力與「學習總壓力」愈低時,則愈會採取規律性用眼行為。而蔡瑞真(2014)研究 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是否參加安親班對視力保健行為造成顯著差異,但本研究族 群課業壓力之「課業/考試因素」、「作業/補習因素」兩層面與視力保健行為之

87

間無顯著相關,而與「課業枯燥因素」之間呈顯著相關,可能因研究族群之年齡 與校制不同而導致研究對象感受來自不同層面的課業壓力。而反觀研究對象之課 業枯燥壓力與視力保健行為之關係,黃鴻文及湯仁燕(2005)研究顯示將近七成國 中學生認為課業重要且對未來生活有所影響,但又普遍認為學校課業枯燥乏味,

所以學生一有時間就玩遊戲、看漫畫、打電動。另外,柯慧貞(2013)表示,中學 生愛玩線上遊戲,多半是受到同儕影響,和大家一起玩,可以獲得歸屬感,逃避 現實生活中的疏離、焦慮以及課業上的無聊枯燥和壓力,由此可知當學生感受到 來自枯燥的課業壓力時,其可能藉由打電動、玩線上遊戲等方式來排遣或紓解其 壓力,近而忽略視力保健的重要性,而無法有效且確切執行規律用眼或相關視力 保健技巧。所以本研究結果也可能受研究族群及研究場所特性所影響,該校學生 升學壓力大且學生彼此課業競爭強,而致學生每天投入相關考試學科時間較長,

且放學後又得接受課後輔導或補習,從早到晚不斷接受同樣考科的複習與教學,

而可能導致本研究對象之課業枯燥壓力較為明顯,進而可能影響其視力保健行 為。

綜合上述可知課業壓力、自覺疾病嚴重性、自覺健康行動之利益與自覺疾病 的威脅程度對個體視力保健行為的執行扮演重要的角色,藉此可幫助兒童視力保 健工作者思考如何增加學童之自覺近視或高度近視的嚴重性或其自覺視力保健 行為的利益性,又或者去思索如何增強其自覺近視或高度近視的威脅、如何降低 其課業壓力。但受限於台灣教育體制與升學管道等教育環境之影響,考試升學仍 是國中學生入學之主要管道,所以課業壓力仍無法避免,也較難著手處理。故基 於健康照護者角色而言,建議加強視力保健護理指導,透過生動的眼疾示意圖或 影片呈現近視所致之眼疾影響(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強化其自覺 疾病嚴重性之感受。或是藉由矇眼活動的視障體驗,讓學生身歷其境感受疾病所 帶來之後遺症與生活不便,進而增加學生健康受疾病威脅之感受,期望藉這些生 動、活潑的護理指導內容能降低學生感到課業枯燥的壓力,進一步也希望能協助 促成學生採取視力保健的健康行為。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