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一、護理與健康照護之應用

本研究結果可知,自覺高度近視嚴重性、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與其自覺高 度近視威脅具有其相關性,而自覺高度近視威脅也與視力保健行為呈顯著正相 關,故透過此研究結果可以提供兒童視力保健工作者、學校護理師、社區衛生護 理師或是學生教育有關單位,理解影響高度近視國中學生視力保健行為相關因 素,進而協助思考、擬定與發展未來學生視力保健工作方針或視力健康促進活 動,或是降低課室枯燥乏味的課業壓力。課程設計可以融合學生喜好(如模擬情 境、有獎徵答),增加課堂的生動與活潑性,避免造就學生感到來自課業的枯燥 感,轉而投入電玩或遊戲世界以逃避課業上的無聊枯燥和壓力。另外也希望教育 有關單位,訂定視力保健行為與目標時,應考量學生在校生活實際狀況,與日常 生活習性,建議是否重新訂定合宜且有效的規律用眼時間。或配合學生在校下課 時間,訂定每日上、下午其中一節下課時間至戶外望遠、活動,放鬆眼球肌肉,

也增加日曬,促進多巴胺(Dopamine)分泌,有助於預防或延緩近視。另,現今多 數視力保健相關研究與政策都以健康個體或近視患者為主,使得政府與學校推廣 之視力保健行為較為一般化,未加以著墨於高度近視患者,而對高度近視學童幫 助有限,建議未來推動之護眼措施應加以著重在高度近視學童身上,期望達到延 緩近視度數惡化與併發症產生之目標。

而基於健康照護者角色而言,建議可加強視力保健相關知識之護理指導,透 過生動的眼疾示意圖或影片呈現近視所致之眼疾影響(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 膜剝離等),強化其自覺疾病嚴重性之感受;或是藉由矇眼活動的視障體驗,讓 其身歷其境感受疾病所帶來之後遺症與生活不便,進而增加學生健康受疾病威脅 之感受,期望藉這些生動、活潑的護理指導內容能降低學生感到課業枯燥的壓 力,而促進學生採行視力保健行為。

另外從研究結果也可知人際互動壓力(β= -0.224、p<.001)可預測學生自覺視 力保健行為利益,而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利益(β = .214、p<.001)又可預測學童之視

95

力保健行為,意即當學生的人際互動壓力較低者或人際關係較好者,其自覺視力 保健行為對其視力健康的幫助則較大;而自覺視力保健行為幫助大者,則視力保 健行為較佳。故基於此研究發現,建議可訓練班級視力保健種子小老師,藉由同 儕的影響力,來傳達視力保健行為的幫助與利益,或由這群種子小老師學生來帶 領同學進行上述護理指導,透過同伴間彼此的價值觀與知識的傳達,期望能促進 學生視力保健工作的推動與執行

二、學術研究

(一)本研究因受限時間、人力與經費,僅能以臺北某市立國中進行橫斷性研究,

以致研究結果推論母群體上的困難且較難發現視力問題對學生的長期影響 或動態變化,故建議未來之研究可採縱貫式追蹤研究並擴大收案範圍,使研 究結果更能推估與代表母群體的變化。

(二)過去文獻較少針對自覺疾病威脅進行探討,多數研究將自覺疾病威脅分成自 覺疾病罹患性與自覺疾病嚴重性來討論,並進一步解釋及預測健康行為,且 大多研究針對自覺疾病威脅,會加入內、外在行動線索的刺激共同探討其影 響,故針對未來研究建議可就此部分再進一步探討。

(三)本研究對於視力保健行為之解釋變異量不高,可能因研究限制而無法將所有 可能因素納入一併研究,而於研究討論時發現其他可能因素也許有所影響,

故建議對學童視力保健行為有所興趣之研究者,可進一步探討支持網絡或健 康防治知識與態度對視力保健行為的影響。

(四)本研究學生自覺健康認知受限於Likert scale評估方式而較難精確地呈現學童

對健康的自覺認知與感受。故未來對這方面議題有興趣之相關研究人員,建 議可以合併質性研究,以三角研究法進行學生自覺健康認知的探討。

(五)本研究使用之視力保健行為自評表,是參考過去相關研究與政府推動之政策 自擬而來。雖然本研究以兩階段德菲法(Delphi methods)呈現嚴謹的專家效度 檢測,然本研究在進行建構效度檢驗時,其樣本數稍顯不足,未來建議可擴 大收案樣本數,再次進行量表的信效度檢測。或者以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的測量模式,檢測量表的難易度與鑑別度,再藉由訊

息量(total information)了解此量表適合的族群,讓本量表更能精準評估學童 視力保健行為。

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怡方, 吳澈娥, 池易釧, 游文長, 苗其志, 魏川淵, & 張麗春. (2011). 北部某地 區低年級國小學童家長協助孩童視力保健行為與學童近視之相關性.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Assisting Behaviors in Vision Health and Myopia in Children in First and Second Grade]. 醫護科技期刊, 13(1), 25-37.

牛玉珍, 謝佳玟, 毆怡君, 林惠華, 黃瑛琦, 陳怡伶, . . . 劉潔心. (2013). 學童視 力保健行為教育介入成效探討-PRECEDE-PROCEED模式之應用.

[Application of PRECEDE-PROCEED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Vision Care's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學校衛生護理雜誌(23), 49-60.

王柏翔, & 林大豐. (2008). 花蓮市忠孝國小學童近視影響相關因素分析.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8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

王美惠. (2010). 國小學生近視預防知識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南縣某國小為例.

(碩士), 亞洲大學, 台中市.

沈希哲, 陳政友, 劉婉柔, 黃世欣, 盧玉玫, 蔡宛珊, & 謝雅萍. (2008). 臺北縣家 長對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爲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 (28), 83-110.

苗延威. (1997). 人際關係剖析. 臺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林隆光. (2010). 近視歷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台北市: 衛生福利部.

林銘宗. (1999).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碩士),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嘉義市.

林麗媛. (2011). 趣味化護眼運動課程對學童近視防治應用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 南大學, 台南市.

吳建良. (2015). 學童頭歪眼斜 視差大度數增. Retrieved 2015/11/21, from http://www.twtimes.com.tw/?page=news&nid=473470

柯慧貞. (2015). 網路成癮防治中心-聰明上網、我不宅. Retrieved 2015/11/02, from http://www.ezwebidea.com/tw/about/page/2

洪羚孆. (2011).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

97

念模式之應用. (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施永豐, & 蕭朱杏. (2005). 國內外屈光問題相關研究文獻探討-近視流行病學及 防治篩檢文獻回顧計畫. 台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

施永豐. (2008). 近視的成因與治療. Retrieved 2015/11/17, from http://www.ntuh.gov.tw/OPH/DocLib10/Forms/003034.aspx

范美萍. (2013). 探討影響國小學童視力不良之相關因素-以桃園縣某國民小學為 例. (碩士), 健行科技大學, 桃園縣.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4). 每日戶外活動 迎接3C新視力保健時代. Retrieved 2015/03/12, from

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2821&Index=1&WI 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3).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2. 第十二章學校衛生教育.

Retrieved 2015/03/03, from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0/pta_5595_5363418_96661.pdf 張嘉仁, & 文薜帷. (2010). 青光眼.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5(5), 196-200.

張慶仁. (2006). 人文社會科學量表的建構觀點及策略. 人文與社會學報.1(9), 137-162

教育部統計處. (2015). 國小視力不良統計(94103 學年度) 台北市: 教育部 Retrieved 2015/02/22, from

https://stats.moe.gov.tw/files/main_statistics/sight01.xls.

郭孟瑜, & 林宏熾. (2009). 中途失明成人復原力展現歷程暨運作模式之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Models for the Capacity for Resilience in Adults with Acquired Blindness].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34(3), 47-80. doi:

10.6172/bse200911.3403003

陳世真, & 程景煜. (2009). 台灣地區視網膜病變的盛行和衝擊-相關文獻的回 顧. [Impact and Prevalence of Retinopathy in Taiwan-Literatures Review]. 中華 民國眼科醫學會雜誌, 48(3), 237-244.

陳政友. (2013). 我國學幼童近視問題與對策. 學校衛生(63), 103-110.

陳政友, & 林隆光. (2004). 國小學童學習壓力及用眼行為與近視相關之研究.

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

98

陳政友, 林隆光, 彭秀英, 劉婉柔, & 劉乃昀. (2006). 國小學童學習壓力與其近 視發生及惡化關係之一年追蹤研究. [Evalu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rning Stress and the Myopia Incide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One Year of Longitudinal Surveys]. 衛生教育學報(25), 1-25.

陳新豐. (2010). 國小學童視力不良原因縱貫資料之探討.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教 育類(35), 263-280.

陳曉悌, 李怡娟, & 李汝禮. (2003). 健康信念模式之理論源起與應用. [Health Belief Model of Theory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臺灣醫學, 7(4), 632-639.

陳淑華, 蔡來蔭, 黃雅芬, & 蕭世槐. (2008). 參與社區篩檢婦女骨質疏鬆症威脅 認知之探討. [Disease Threat Recognition among Women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Health Screening]. 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7(4), 80-88.

彭秀英. (2010). 台灣地區學齡前幼童近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博士), 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 台北市.

彭秀英. (2011). 學齡前兒童家長實施幼童近視防治行爲與其相關因素研究. 學 校衛生(58), 83-102.

彭秀英, 林隆光, & 吳仁宇. (2010). 國小及幼稚園教師對學童視力保健知識, 態 度, 行爲效能的相關因素研究. 學校衛生(56), 21-38.

曾小玲. (2011). 臺北市國中生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碩 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黃敏澤. (2001). 台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近視預防的知識態度與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敏澤. (2002). 台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近視預防的知識態度與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 (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黃湘玲. (2008). 臺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五大人格特質與情緒性飲食之研究. (碩 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黃鴻文, & 湯仁燕. (2005). 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2), 99-131.

楊惠芳, & 劉薇君. (2014). 學校健康促進議題飛盤教學之視力保健推展對國小 特殊學童視力影響研究. 惠明特殊教育學刊(1), 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