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從上三位研究參與者得知,宗教療癒不單是為了生理的疾病治療,還包含著 靈性的療癒,更追求整體的和諧。透過念佛生活化,轉化為信仰的生活,協助人 們獲得內心宇宙的平衡與個人生命的安頓。相較於健康的人掌握圓滿自在的人生 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即便是安寧療護的臨床病人抑或是臨終者,持名念佛的療癒 法,有助於身心靈的安頓與跨越生死交關的超越本能,以因應再生的力量。

在此生的有限生命裡,以靈性的宗教修持(正念正知)來轉化因煩惱及有漏 的身心反應,讓覺知帶領我們善巧、安然地,應對生活的種種挑戰。因此提出三 點建議如下:

一、當疾病來臨時,如若科學醫療在短時間內無法療治其病症,或找不出病源問 題,不妨選擇法療,提起一句佛號,讓身心專注於當下,即能盪除所有身心 問題,容易找到疾病療癒的下手處,它自然會整合內在身心靈以獲得平衡,

身心久而久之自然會安頓下來,疾病就能得到轉化。

二、於隨時隨地,憶念安住於佛號上,讓心往內收攝,以因應妄想塵心的虛無世 界,所引發的心識變化,制止心疲於奔波,不斷地追逐外在,終究為境所困,

持名念佛的安心法門,足以讓心得到蛻變,進而對外在事物,心中自有不同 的理解與處世之道。

三、藉由單純專一的持名念佛修行方式,來自我陶養、開啟、提升靈性品質,於 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能與佛同行,讓靈性連結融合佛、菩薩的存在而療癒、

重組,靈性跳脫有限格局,悟入無限深廣的時空,超越生死的永恆生命。

除此之外,更冀望持名念佛法門,可以受益更多人。無論是佛教界,非淨土 行者、淨土法門深信行者,透過持名念佛之法,讓修持者與靈性的感通,來領悟 自然的宇宙法則,靈性的超越、再生,以此次研究參與者實證身心靈療癒的經驗,

其道次第可作為自我修行歷程的參考。

不僅如此,在醫療場域裡,降低醫療資源的耗損,以佛教持名念佛的方

117

法,顯見宗教療癒之效益,作為安頓身心靈、自我療癒的選擇,將心念轉移到 正念的修持,以解套生存的困境。持名念佛之法,是上至十方諸佛,下至法滅 盡之前所有大眾,唯一修持廣、易成就的超脫之法,可以作為佛教推廣生命、

生死教育的參考,期望研擬、設計符合現今社會大眾可施行的方法,以作為生 活的指南。

11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十往生經》CBETA冊47,No. 1958。

人間福報佛(2015)。門咒語安身心,科學應證妙用。2015.12.07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23829 七田真(2004)。《超右腦照相記憶法》

https://kknews.cc/news/lner9y2.html

《大智度論》CBETA冊25。

《大法鼓經》CBETA冊9,No.270。

《大般若經》CBETA冊8,No 261。

《大智度論》CBETA冊25,No.1509。

《大般涅槃經》CBETA冊12,No.374。

川田洋一(2002)。《佛法與醫學》許洋主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于君方(2008)。法鼓全集,聖嚴法師的思想集成,人生雜誌,299,P 108- 11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冊8,No. 731。

《月燈三昧經》CBETA冊15,No639。

《中阿含經》《大念處經》CBETA冊1,No 26。

《中阿含經.長壽王品》CBETA冊1,No 26。

《中阿含經》CBETA冊1,No. 26。

《六祖壇經》CBETA冊48,No.2007,頁338。

《仁王般若經》CBETA 冊8。

王櫻蓓、孫逸民(2017)。從靈性的意涵探討高齡者的靈性教育方案,休閒運動 保健學報,(12),P24 – 35。

王詵雲(2009)。基督教信仰的人神關係對心理治療復原力的啟發,諮商與輔

119

導,286,P 19-21。

中技社(2019-03)專題報告:高齡社會下A健康照護財務之挑戰與因應 https://www.ctci.org.tw/

石世明(2016)。《八週正念練習:走出憂鬱與情緒風暴》,臺北:張老師。

卡巴‧金著(2014)。丁凡、江孟蓉、李佳陵、黃淑錦、楊琇玲譯,

《正念的感官覺醒》台北:張老師。

《成實論》CBETA冊32,No.1646。

《坐禪三昧經》CBETA冊15,No.614。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CBETA冊9,No. 265。

谷屋昭弘、牧由英二、杉木達夫(2004)。新中日字典,台北市:大新。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台北市:心理。

佐木現順(2003)。周柔含譯《業的思想》,台北:東大圖書。

李安德(2002)。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臺北:桂冠。

李安德(1992)。超個人心理學,若水譯,臺北:桂冠。

杜政民(2018)。法的療癒--佛陀教我的10堂生死課,台北:法鼓。

李小梅(2019)。療癒情感插畫創作-以十二月令花貓為例,東方設計大學,文 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海(2013)。摩訶止觀.觀病患境——業病思想及其對治之道,南華大學生 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雅萍(2007)。宗教心理治療暨意義治療對精神官能症效應之研究,佛光大學 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德慧、石世明(2001)。對臨終照顧的靈性現象考察,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

(1),1-36。

李佩怡(2003)。臨終諮商倫理初探-照護癌末病人個我經驗之反思與建構,哲 學與文化;33(4),P33–56。

120

邱淑芬(2002)。靈 性 面 向 在 成 人 教 育 上 的 意 義 , 成 人 教 育 學 刊 ,P 51- 72。

《阿彌陀經疏》CBETA冊37,頁335下。

《阿彌陀經要解》CBETA冊37,頁364中。

《長阿含經》CBETA冊1,頁34。

《長阿含經》CBETA冊1,頁12。

《阿彌陀經疏鈔》CBETA冊37,No. 1762。

《佛說阿彌陀經》CBETA冊12,頁347中。

《佛說無量壽經》CBETA,冊12,No. 360。

《佛說佛醫經》CBETA冊17, No.793。

《法華經.方便品》CBETA冊9,頁8。

《往生論註》CBETA冊40。

周瑞宏(2009)。大愛手─身體靈魂得撫慰。臺北:和氣大愛。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奇香(2013)。念佛活動對高齡者成功老化影響之探究—以雪心文教基金會 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信男(2002)。靈性與健康,台灣精神醫學會,16(1),P 3-15。

林信男(2011)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當代醫學 第38(4)66。

性廣法師(2014)。體驗佛法的身心靈療癒,第一屆「樂活養生營」側記,弘 誓期刊,130。

怡懋‧蘇米(2017)。質性資料分析

https://hlm.tzuchi.com.tw/epi-stat/images/class/2017/2017_class9.pdf

《思惟要略法》CBETA冊15,No.299。

香川孝雄(1993)。淨土教の成立史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121

畑尾文正(1997)。田代俊主編,郭敏俊譯,看待死亡的心與佛教,台北:三 民。

洪愷亨(2018)。療癒系公仔創作設計-以台灣特有種動物結合盆栽造型為例,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文郁、釋惠敏等(2001)。緩和醫療臨床佛教宗教師之培訓計畫案。安寧療護 雜誌,6(4)。

胡祖櫻(2014)。試探討如何使用觀看心念啟動疾病的自我療癒,東華大學課程 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佛學與科學期刊,15(1)。

風傳媒的報導https://www.storm.mg/article/3247062

《般舟三昧經》CBETA冊13,No417。

陳楊炯(2000)。曇鸞法師傳,大陸:宗敎。

陳兵(2015)。佛教心理學(上),高雄縣:佛光。

陳平坤(2013)。黃梅禪教之安心法門,黃梅禪研究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陳慧姿(2006)。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麗君(2009)。佛號與咒語對末期病患靈性照護之應用,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璽(2014)。念佛的宗教現象/心理分析與現代實踐意涵,新世紀宗教研 究,13(1),P1-42。

陳玉璽(2018) 西方佛教修行與身心靈療癒 《新世紀宗教研究》17(2)。 陳玉璽(2008)。西方心理學的靈性治療研究─以詹姆斯、榮格與弗蘭克為 例,新世紀宗教研究,7(1)。

陳美琴(2009)。靈性與心理治療—談自我意識的擴展。諮商與輔導,

286,9-13,34。

唐鴻智(2000)。愈念愈歡喜-念佛共修,人生雜誌,199,P 94-96。

122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袁幸萍(2011)。正向心理學在本土宗教療癒之脈絡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 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董氏基金會https://www.jtf.org.tw/psyche/index.asp

陳錫琦(2002)。佛教與心靈平靜初探,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生命 教育中心靈成長教育研討會》,彰化。

http://www.ncue.edu.tw/~ncue1/index2.html

梁乃崇(2009)。靈性與生命,台北教育大學2009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 研討會,2009/04/25。http://www.obf.org.tw/article/rfs/RFS0000035.aspx

《淨土或問》CBETA冊47。

張珣(2009)。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

淨土宗(2017)。念佛癒病,淨土宗系列隨身書48。台北:淨土宗

許秋剩(2010)。宗教修行暨靈性治療對身心健康的效應,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梵網經》CBETA冊24,No.1484。

Heho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67775 2013健康樹,關注老年人心理問題。

https://www.jktree.com/oldman/article/8203.html

《華嚴經》CBETA冊10,No.279。

《菩薩處胎經卷七-三世等品第五》,CBETA冊12,No.0384。

湯用彤(193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

曾煥棠(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第2版),臺北:揚智。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振家(2006)。戀物的醫療化政治:權力、慾望與自我敘述,國立中山大 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123

黃麗萍(2008)。探索生命教育的靈魂-靈性學習,立德學報;6(1)。

傑克‧康菲爾德著(2008)。易之新、黃璧惠、釋自鼐譯,

《踏上心靈幽徑——穿越困境的靈性生活指引》台北:張老師。

《圓中鈔》CBETA冊22。

《萬善同歸集》CBETA48冊,No. 2017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CBETA冊19,No. 945。

《楞伽師資記》CBETA冊85,No.2837,頁1286 下23-24。

《新華嚴經論》CBETA冊4,No.223。

楊定一(2019)。頭腦的東西:一個真實的新科學,台北:天下生活。

楊定一(2012)。華文心理健康專欄。

https://www.jtf.org.tw/psyche/knowledge/article.asp?This=202&Page=2

詹文男、高雅玲、劉中儀、侯羽穎等(2020)。不老經濟。台北:商周出版,

P15。

溫宗堃(2006)。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普門學報》

33,P1-25。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CBETA冊12,頁367。

《稱揚諸佛功德經》CBETA冊14,No. 101。

趙樹鋒(1999)。淨土四祖法照,中國大陸:五台山研究。

鄭志明(2008)。殯葬倫理與宗教,台北:文津。

鄭淑卿(2013)。從正念日記到自我療癒:正念如何帶來治療?南華大學宗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可式(1998)。臨終病人的靈性需要及照顧,安寧照顧會訊,19,P 36-39。

趙可式(1995)。臨終病人的靈性需要與照顧,安寧照顧基金會會訊,19,P 36-39。

《增一阿含經》CBETA冊2,No.125。

12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冊23,No.223。

《摩訶止觀》CBETA冊46,No.1911。

劉宏信、余德慧(2005)。華人的宗教經驗與行為。台北:遠流。

劉國生(2014)。療癒系旅行之插畫創作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黎建球(2020)。身心靈整合的躍昇,哲學與文化,47(4)。

劉美玲、蕭雅竹(2019)。末期病人失志對靈性安適之影響,長庚護理雜誌,66 (1)。

慧哲法師(2014)。慧炬雙月刊591期,安寧療護雜誌,6(4)1-6。

誰逼死了台灣大專生?青少年自殺死亡數、死亡率雙雙創10年新高-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47062)

賴永海(1988)。中國佛性論,上海:人民。

蕭瑞麟(2018)。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台北:五南。

衛生福利年報(107)。衛生福利部http://www.mohw.gov.tw 玖樂文創有限公司

《齋經》CBETA冊1,No.87,頁911。

《雜阿含經》CBETA冊2,No.99。

藍吉富(2007)。認識日本佛教,台北:全佛。

藍意茹(2006)。癒す玩具之設計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美秀(2013)。大悲咒音療在大悲懺法會中的角色探討,佛光大學生命與宗 教系碩士班宗教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藤田宏達(1991)。《浄土教文化論》,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釋印順(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

釋印順(1994)。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篇之一,臺北:正聞。

釋印順(2000)。《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