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持名念佛與身心靈療癒的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持名念佛與身心靈療癒的關係

由於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是當今修持法門中最適合、也最 受歡迎的行持法門,佛教不同的宗派也會運用並普為流傳。林信男(2002)宗教 能促進身體健康、強化正向健康習慣,以及增強社會支持體系,參與宗教活動,

諸如民間信仰、基督教受洗、佛教的共修、誦經、禪修與打坐等,可獲得強而有 力的社會支持,以穩定情緒、減少心身症、降低疾病的罹患率及死亡率。

一、 持名念佛與「身體」療癒的關係

佛教對疾病療癒之看法,在佛教典籍中有許多方法與步驟可依循,從導致生 病的因素,即引起病相的源頭,對於病因的辨識、審察;身為一個醫師該具備的 條件,對於不同病相是否能掌握,一一對治醫療的方法,如何究竟徹底,醫治病 相找出根源;除了世間的醫療外,透過佛法的療癒,所能給予的方法可以是什麼,

有助於身體疾病的減緩或療癒。從下諸典籍一一來瞭解。

(一)生病的因素:

「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 (《雜

阿含經》卷 15,CBETA 冊 2,No.99)。經文說明,要清楚明瞭此病四大不協調 (因風、痰癊、唾液、因寒)或情緒精神乃至季節變化因素所引發的病貌。

《佛說佛醫經》更詳細說明生病,是因為十種因緣。

33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

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

制下風。從是十因緣生病。」(《佛說佛醫經》卷1,CBETA冊17, No.793) 。 此經說明因作息與飲食的不調和,如飲食的時間掌握或過量與不足、情緒引

發身體不適、過度耗損能量、大小便不順暢、上呼吸道不順或下排氣不順,當這 些情況不通暢時,人就容易患病。

(二)佛教的業病觀

上述佛教對疾病的看法,將人生病的因素說明因四大不協調、情緒精神、季 節變化、作息與飲食等外,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提出另兩種說法,即將疾 病分為三種:一者四大增損;二鬼神所作業報;三者業報所得病(《摩訶止觀》, CBETA冊46,No.1911)。

《摩訶止觀》第八卷〈觀病患境〉,開宗明義即說「有身即是病」。認為我們

的色身是地、水、火、風所構成,一旦失去平衡,身體就會生病。這四大所構成 的身體,在本質上就是無常變異的,所以生病是在自然不過的事。第二種致病的 因素,是指靈界眾生侵入我們的身體而生病,也許曾經傷害惱怒有情,或不當希 求引入身體,這些狀況都將使我們的身體出現問題。第三種宿習的因果病,就是 過去生所作的行為業因,於今日成熟感得此果報。淨土宗的祖師印光大師也認同 此一說法,勸勉大家念佛消宿業。

以下諸經論也相繼提出「病即是業」的說明,「病有二種:先世行業報,故

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 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繫,

種種惱故,今世得病。」(《大智度論》,CBETA冊25,No.1509)。又「身心之病 凡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業報,二者不得遠離惡對,三者時節代謝。」(《大般 涅槃經》,CBETA 冊12,No.374)。於現實生活之中,許多的病狀很難去思維與 理解或對治,但這些現象又是無誤地顯現存在。

34

那又何以說業與疾病有關連,佛教經典裡說到「云何知業?謂有二業:思、

已思,是謂知業。」(《中阿含經》CBETA冊1,No. 26)。另「業者若思、思已,

是中思是意業,思已是身口業。……是 (意)業能集,罪勝身口業」(《成實論》

CBETA冊32,No.1646)。

業在國語辭典的解釋,是形容一個人意志的行為,包括身體、言語和心識等,

也就是說我們在任何事情的決定前,經過思想(思已)後,付出行動的業,所以這 個業就是意志功能或思、意識,當思而行去做身口意三的善或惡業,由此可知,

今生無法解釋的疾病來源,許多原因是歸咎於我們之前錯誤的想法、習慣所做出 的行為結論。「業」是人類宇宙根源力的分解動作 (佐木現順著,周柔含譯《業的 思想 》,頁 48) 。

日本學者川田洋一(2002)以唯識的立場認為業病這些種子隱藏在我們的生 命深處,是生命的根本流,也就是指第八阿賴耶識,而形成了今世疾病是由於六 識、七識錯誤的認知,不良習性所造作用顯現。川田洋一更說到,今世的疾病牽 涉到前世之業,其病根在前世之業,它必使醫學面臨極限。這個極限不會因科學 的進展而將之除去。

「佛告迦葉。如有病眾生。服藥離病已。還復病耶。迦葉白佛言。若有業者。

則必有病……佛告迦葉。如是離苦樂是解脫。當知苦樂是病。…迦葉白佛言。若 離苦樂是解脫者。無業病盡耶。佛告迦葉。世間樂者彼則是苦。於彼出離如是業 盡得解脫。」(《大法鼓經 》,CBETA冊9,No.270)。

上段經文說明,人生病服藥病除,但病卻又再犯,世尊即說有「業」就會有

「病」,苦樂是病,所以我們要離苦樂就是離開病;病是苦,苦出離業消盡就得 解脫了。所以還是要從「業」的源頭著手根除,才是究竟圓滿之道。

就疾病而言,「病即是業」的觀點說法,於今論證的科學並不十分相應此超 經驗的事實,然而業病無法以醫療機具診斷出來,但看不見並非代表不存在。人 的身體是業的「載具 」,裡面藏有我們三世諸多訊息,也就是我們的生命藍圖(吳

35

清海,2013 )。當我們生病時,首先當先檢視自身生病之因素,歸類屬性得到療 治的方法,果真為「業病」,仍有宗教輔助法療,一一對治病根,讓身心靈都能 健康安適。

(三)醫生該如何療治疾病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 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如來…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集聖諦、

滅聖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

病、死、憂、悲、惱、苦…,於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雜阿含經》卷15,

CBETA 冊2,No.99) 。經文說明身為大醫王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要清楚得什

麼病、病源在何處、如何醫治、以及如何使病不再復發。佛在下段經文說到大醫 王不僅要知道病相、病因、除病相法、滅除根治法;世尊告諸弟子,世間的醫生 對於人「生」下來一路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是無法掌握與根除。

於此對於疾病的療治法,並非否定西方主流醫學的「醫療模式」。世尊自己 也是看醫服藥,現今科學的醫治方法以消除病痛為目標,醫藥不一定能治療全癒,

但醫藥畢竟是當今治病的最佳正途。在世間醫治法外,尚有那些輔助醫療法可幫 助我們雙管齊下,世尊教導四十九年中,無非是為了幫助我們,解脫世間眾多疾 苦,不同的病相有不同的對治方法,用對方法就能療癒身心靈疾病。佛教基於相 信業果的立論下,對於病痛的生起,願意接納、承受報體,並在這個基礎上去尋 求治療。

「善治諸病者,世間四大不和病,以湯藥治;如煩惱病,以五停心觀、十波 羅蜜治。」(《新華嚴經論》卍續藏卷1,CBETA冊4,No.223)。

上段經文說,如果能熟悉治病的方法,世間的四大(地水火風)所引起的疾 病以醫藥服療,對於煩惱的心病,則需以五停心觀(不淨觀對治貪欲、慈悲觀對

36

治瞋恚、因緣觀對治愚癡、念佛觀對治業障、數息觀對治散亂)及十波羅蜜法(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般若、善巧方便、願、力、智慧)以修此法可以 一一個別對治心中的煩惱魔障。

淨宗祖師印光(1997)認為:佛是大醫王,可以療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 生死大病皆由心而起,所以先要以治心病為前導。如果能依照這個法修持,則身 體的病隨之而癒;也認同身體的病,分為宿業(業果病)、內傷(七情所傷或不 良嗜好所致)及外感(風寒)等種類,其中唯有宿業最難治療。若能夠以虔誠恭 敬並發利他之心來稱念佛號,令宿世所害之怨對離苦得樂,所患的病即消除。因 為印光自幼患有眼疾藉念佛而消除業障,因此,印光強調「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是念佛療癒身體宿疾的典範。

念佛是許多人進入佛教的入門磚。佛是覺悟者,念佛與佛相遇,同佛具有覺 醒之心:散亂時,念佛收攝身心;生氣時,念佛調柔自我;得意時,念佛消融自 我;生病時,念佛安定身心…從念心外的佛到念出自性光明,一句佛號就像一把 鑰匙,既能開解生命每個階段的疑惑,也能貫通究竟甚深的法義。念佛是佛陀送 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禮物,是一切法門的根本(釋聖嚴,2016)。陳玉璽(2014)

對於初心者,雙手合掌用腹部力量低聲吟誦「南無阿彌陀佛」,持之以恆,具有 療癒和健身的顯著效果。因為佛號的音頻能對人的身心產生共振作用,除調整氣 脈能量的運行、增強免疫力外,還能活絡神經系統,並產生有益健康的腦內物質,

有助於對治失眠及其他身心症狀。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科學家們,從咒語和腦電波、腦磁場的關係角度,研究咒 語的作用機理與效果;最驚人的發現「咒語會產生腦磁圖」。研究人員讓測試者 默想一些咒語,同時用不與測試者身體接觸的「超導磁強計」,來觀察測試者大 腦電波磁場。結果證明咒語,不只是源於念誦時產生的聲波,默想時依舊會產生 磁場力量。

37

咒語是一種制控聲波,具有一切聲波穿透性等特點。顯然可以得知,利用聲 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帶動內氣行走,達到意到、聲到、氣到。以意領氣,以意 催聲,聲氣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渾沌氣流;尤其是次聲波頻率在零點零零零一 至二十Hz之間的字音,能夠穿透體內病態組織(細胞),使病灶組織內閉塞的血 管重新開放,並推動其血液流動,從而改善病態組織內的血液循環。

在長期的修持下,念誦咒語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氣流,這種音頻氣流會使身 體氣脈產生震動,除加速血流速度、降低血液粘稠度外,為血液中的氧氣、負離 子、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創造了有利條件,促使病變組織恢復正常(人

間福報,2015)。因此,在唸誦佛號或咒語的修持,本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以同

一種特定的語句反覆地持誦,便會產生力量,持誦者如果能專心一致,不但身心 統一,具有禪定效果;甚至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當我們念佛,也就是在 念我們本體的清淨光明自性。宇宙中,充滿了無數的正能量場。

日本學者的研究中,也發現「念佛」能產生一連串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能量 波動,進入念佛者的潛意識去清除貪瞋習性所累積的業障,以及各種情緒糾結、

創傷和「負面記憶」,如恐懼、焦慮、悲痛、罪疚感、自卑感,等等,從而實現 療癒和淨化。為了達到最佳的療癒和淨化效果,念佛者需要培養真誠信心(陳玉 璽,2018)。

持名念佛對「身體」療癒之效益,是藉由持名念佛的覺性正念當下培養觀照 的定力和慧力,以開放、清明覺知的心接納一切處境和情緒,不再生起貪瞋癡的 習性反應的業因,再則念佛消過去業(第二章第一節念佛的殊勝中說明)。當下 的清淨心即能創造良善的業因成熟美好的果報。

因此,在諸多的宗教活動中,念佛是生活中最親切、最容易也最普遍的修行 方法,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種,一般念佛共修的順序大多為先唱《讚佛偈》,然後 接著「念佛」、「繞佛」、「坐念」與「止靜」;大眾共同參與,較能凝聚心力、營 造氛圍,更能專心(唐鴻智,2000;于君方,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