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歷程
一、 研究設計
依據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展開出研究架構(如圖3-2)所示,探討研究 參與者念佛歷程中因信仰修持的力量對其身體、心理、靈性有其獨特的體驗,並 尊重參與者本身主觀的覺受及其觀點與經驗到的世界,來瞭解其歷程與生命態度 的影響之關係研究。本研究所指的持名念佛是以淨土宗四種念佛方法,其中之一 的「持名念佛」為主要範圍,研究參與者共三位,探究其歷程變化:
(一)接觸佛教、念佛因緣:學佛與持名念佛之因緣。
(二)轉變、療癒因素:持名念佛後身體、心理、靈性有那些轉變經驗。
圖 3-1研究設計圖
接觸佛教與 念佛之因緣
持名念佛
身體 (生理)
靈性 (精神) 心理
(情緒)
52
二、研究歷程
主要說明整個研究進行的情況,本研究由主題確認,逐步延伸到資料的收集 與分析,最後在綜合組織出研究結果,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
1.確立研究方向:研究者在工作的場域,對於輔助醫療與身心健康的關係,內 心存有許多的好奇、疑惑,進而產生對此主題研究的興趣,並希望法門的療 效有助於社會大眾身心靈健康,更能增進我們對淨土法門的認知,因此有必 要針對此研究深入探討,並開始閱讀相關文獻。
2.擬定研究主題:依據研究方向,蒐集及閱讀相關文獻作出摘要後,確定研究 主題、研究問題等。
3.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著手整理相關文獻資料。
4.研擬研究計畫:擬定研究計畫,決定研究方法,以及確認研究進行之步驟。
(二)實施階段
研究者本身在質性研究中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本就以訪談邀請函、訪談同 意書、訪談大綱、訪談扎記等,增加研究本身之效度,並提升研究者的理論敏覺 度。使用質性研究之基本工具,諸如:錄音筆、手機錄音、筆記本等配備,進行 分述如下:
1.確立訪談大綱
生命故事訪談強調敘說者的自由敘說,所以少結構與開放性的訪談方式,
將讓敘說者擁有更寬闊的敘說空間,而可自在地依著自我之情感和思想架構,
敘說其認為重要或有意義的特定事件或時刻(黃瑞琴,1999)。故研究者只需 擬定訪談問題,用來提醒自己,遵循方向內容即可。
訪談大綱是依據研究問題和目的方向來擬定,作為提供研究參與者敘述經 驗歷程的引導架構,以確保訪談方向能切合研究目的。當訪談大綱建立後,與 指導教授討論,吸收指導教授之建議方向並進行修改,成為正式訪談大綱(如 附錄一)。
53
2.訪談邀請函
選取三位受訪者,以電話的方式先行邀請,並說明研究取向及目的,以確 認受訪之意願者,碰面後再呈上邀請函(附錄二)。
3.研究同意書
訪談同意書的訂定目的,是基於尊重與保護研究參與者的權益,在其清楚 瞭解研究目的、研究過程及保密倫理原則,同意簽名之後,研究者即進行本研 究的訪談(附錄三)。
4.訪談札記
研究者在每一次的訪談之後填寫訪談札記,以記錄訪談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包括口語和非口語所傳達的訊息、訪談心得及反思、注意事項等,以作為下一 次訪談時的線索,及文本分析時的重要參照資料。
5.研究檢核函
研究檢核函的擬訂主要用於研究者在故事文本撰寫完成之後,請研究參與者 協助檢核故事內容與其觀點與經驗符合的程度,以增加本研究分析資料的信度與 效度 。
6.錄音器材
訪談前徵詢受訪者同意錄音,準備、測試可用良好的錄音機,以便完整紀錄 訪談內容,再加以轉譯分析。
(三)完成階段
1.蒐集資料: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為方式,從所描述的脈絡中蒐集文本資 料。
2.資料整理:錄音檔謄稿與編碼。
3.研究結果與發現:依據研究訪談之逐字稿反覆閱讀文本,分析、歸類尋找意 義概念,將結果與文獻相互印證,歸納研究發現。
4.撰寫研究報告:與研究參與者針對訪談文本反覆檢核、討論,透過指導教授 的指導及修正,撰寫研究結果報告。
54
三、研究流程之進行如下:
圖 3-2 研究流程圖 釐清研究興趣與探討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主題
文獻資料的蒐集
尋求研究參與者
錄音謄稿編碼 發展設計與研究工具
擬定訪談大綱
研究參與者訪談
研究參與者 研究範圍
資料整理分析
撰寫論文與結論 撰寫生命故事 第三章
第二章
第五章 第四章 第一章
相關學術論文期刊 古籍/原典
準 備 階 段
實 施 階 段
完 成 階 段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