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就身體活動與壓力知覺、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包括:一、身體活動與 壓力知覺或情緒的關係;二、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的關係;三、壓力知覺或情緒 與睡眠品質的關係;四、身體活動、睡眠品質、壓力知覺或情緒的相關研究,進 行文獻探討,分述如下:
一、身體活動與壓力知覺或情緒的關係
國內學者張宏亮(2005)指出透過運動接受陽光的照射,對失眠者而言,
它 是 一 種 最 自 然 、 最 物 美 價 廉 的 助 眠 療 法 , 因 為 運 動 可 以 增 加 血 清 素 (serotonin)的分泌,使體內的血清素濃度增加,血清素具有鎮靜作用,可以 改善情緒,以及消除憂鬱的效果,可以幫助晚上能夠安穩的入睡。運動可紓 解 緊 張 焦 慮 及 改 善 憂 鬱 的 情 緒 , 主 要 原 因 是 運 動 後 人 體 會 增 加 腦 啡 (endorphins)的分泌,使腦啡的濃度增加,腦啡是一種天然的提神物質,類 似嗎啡,具有止痛作用,能使肌肉放鬆,產生舒適感,讓壓力減輕與減少憂 鬱症狀,因此有助於睡眠,讓人容易入睡,而達到充分休息的目的(張宏 亮,2005)。國內相關研究認為運動對心理健康的效果,包括:1.規律的運動 和減低沮喪及焦慮有關;2.規律運動和減輕特質性焦慮有關;3.運動能改善 一般臨床心理疾病中,患者的輕度、中度沮喪狀況;4.運動加上心理治療對 心理症狀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5.提昇心理安寧;6.做為生活壓力緩衝劑;
7.增進樂觀心理(季力康,1997;余文章、洪偉欽, 2009)。
施春華、侯淑英、楊明仁、張麗珍、張自強與黃俊仁(2005)針對嘉義縣 1000 位老人,探討社區老人憂鬱狀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有 24.2%的老 人過去 1 週有憂鬱症狀,其中女性且未就學、低家庭收入、身體有疾病、缺 少社區活動參與者及身體活動不足的受測者,較有明顯的憂鬱症狀,再由前 述樣本中隨機抽取 50 位老人為對象,為期 4 個月以社區參與和身體活動為主 題的健康促進介入方案,結果發現經常參加社區活動的參與者,其憂鬱症狀 明顯地低於較少參加者。而且,在運動組中可以明顯發現參與活動越頻繁者,
其憂鬱症狀程度越低。
余文章等人(2009)綜合許多研究,顯示健身運動的益處,包括:1.身體 活動有助於健康、提供更多的精力、有正向的工作態度並能妥善處理壓力與 緊張,是有效的抗憂鬱劑。2.接受耐力課程介入的大學學生比未接受的,有 較好的生活品質;健身運動可以有效地降低沮喪感覺。3.有身體活動的老年 人對生活有較高的滿意度,也有較健康的身體狀況;使老人減輕憂鬱。4.以 長期的運動課程介入治療沮喪,時間越長,其效果越大。5.健身運動沒有一 般治療沮喪藥物的副作用。
運動是減輕壓力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之一,當身體處在抵抗或逃避的奮 起狀態時,耗費體力的運動是最自然的發洩管道,規律而充足的運動可增加 肌肉強度、耐力和彈性,增進循環系統的效能以及新陳代謝,可以治療長期 的疲倦和失眠,運動後身體可恢復平衡的狀態而且會感到精神飽滿(張小鳯, 劉以桂,邱大昕譯, 1991)。
Cohen et al (1983)指出個人面臨社會心理或生活事件覺得負擔太重、
無法預期、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程度此三者,被認為是壓力經驗中壓力的主 要成分,而這些壓力知覺與生活事件、憂鬱及焦慮情緒等息息相關。綜合上 述研究資料,身體活動或運動對於心理健康,乃至情緒改善、壓力減輕,甚 至是心理症狀的改善都是正面的功能。而情緒或心理症狀的發生,是導因於 個人對壓力的知覺。因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對身體活動與壓力知覺進行探 討。
二、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的關係
體溫的變化與人體睡眠的節律有關(如圖 2-4),一天當中人體的體溫在清 晨黎明前降到最低,天亮以後體溫開始上升,一直到傍晚及夜裏升到最高點,
到半夜又逐漸下降,溫度變化的幅度約在 0.6 到 1 度之間,當體溫開始下降 時,人體就會產生濃濃的睡意。運動之所以能促進睡眠,使人容易快速入睡,
原因之一是人體在運動時燃燒大量的能源,使體溫在短時間之內急速升高,
而這種升高的體溫可以維持 3~4 個小時,之後就開始快速下降,此時睡意就 來了,這時候如果立刻上床睡覺,就能很快入睡(張宏亮,2005)。
圖 2-4 體溫與睡眠的關係
資料來源:張宏亮(民94)。運動能提升睡眠品質的原因。健康世界,234,94-98。
Helen, Driver, Sheila & Taylor(2000)指出運動有利於睡眠品質,歸 因 於 睡 眠 可 幫 助 節 省 體 力 (energy conservation) 、 身 體 恢 復 (body restoration)或體溫調節(thermoregulatory)等功能。雖然運動在正常和臨 床人口的睡眠促進功效尚未經確定,但研究顯示運動縮短入睡時間約 2-5 分 鐘,增加了慢波睡眠(SWS),延長熟睡時間約 10 分鐘 (Helen et al.,2000)。
張宏亮(2005)指出人體在運動之後血糖會快速下降,而人體腦部唯一的 能量來源就是醣類,當血糖降低之後腦部的思考會遲鈍、反應變慢、注意力 無法集中,有昏昏欲睡的感覺,一個人在運動期間所消耗的能量大量增加,
而體內所消耗的能量,必須藉由充分的休息來補充,而最好的休息方式便是 睡眠。運動也會產生疲勞物質,如二氧化碳及乳酸的堆積等,這些疲勞物質 的增加就如同安眠藥一樣具有催眠的效果,讓人覺得想睡、易睡。運動也會 使人體的組織遭到損壞,到了晚上為了加強修復被損壞的組織,在睡眠時的 徐波、漫波期間,肌肉的血流量會增加,此時正是人體生長及修補組織的時 刻。在睡覺期間人體的體溫會下降,新陳代謝降低,以便儲存更多的能量,
亦即在運動之後,人體會發揮調節的功能以更多的睡眠來消除疲勞及補償所 消耗的體力(張宏亮,2005)。
陳姮岑(2011)以立意取樣針對南投縣平時有運動習慣之 297 位老人,進 行參與太極拳老人之睡眠品質及幸福感研究,採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 評量,研究結果:不同運動參與程度之老人在睡眠品質無顯著關係;而老人 是否參與太極拳運動在睡眠品質方面亦無顯著差異,但就匹茲堡睡眠品質量 表的七項元素進行深入分析結果發現,參與太極拳運動之老人在主觀睡眠品 質、睡眠效率、睡眠困擾等指標顯著優於參與其他運動之老人。
張育琪(2006)以類實驗研究設計,針對台北市某行政區 104 位 65 歲以上 之社區老人,進行站樁功對老人睡眠品質之成效,採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 (PSQI)評量,研究發現:站樁功護理指導實施後,兩組的睡眠得分有差異 (t=8.93,p=0.00),實驗組優於控制組。
鄧錦榮(2003)以台北縣新店行道會松年大學 100 位老人,進行身體活動 與睡眠品質之研究,採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評量睡眠品質,及以「老 年人身體活動量表」測量老人的身體活動,研究結果:老人的身體活動平均 得分為 172.88±55.68 分,年齡愈大、自覺健康愈差之個案其身體活動量愈少;
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性(r=-0.214,p<0.05),也就是 說身體活動量愈大者,睡眠品質愈佳。整體而言,研究發現松年大學的老人 睡眠品質並不佳,而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皆有顯著的相關性存在。
張宏亮(2005)指出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運動對提升睡眠品質有相當的幫 助,它可以幫助你快速入眠,可以增加睡覺時熟睡期的時間,即運動能提高 睡眠的效率,讓你睡得熟,睡得安穩,但國內在老人的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 的相關研究,並未有一致性的結果。因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對老人的身體 活動與睡眠品質再進行探討。
三、壓力知覺或情緒與睡眠品質的關係
1981 至 1985 年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調查發現,樣本中之 10%具有找不出身體或精神因素導致之失 眠(亦即原發性失眠)。蘇東平(2000)指出老年人、女性、低教育程度或低社 經地位、有生活壓力以及酒、藥物濫用為失眠之危險因子。
研究發現有睡眠障礙的病患,一年後導致憂鬱症及焦慮症的機率明顯的 上昇,即睡眠障礙可做為未來發生憂鬱症的預測因子(蔡崇煌、陳宇嘉、王雪 鳳、劉金明、吳萬慶、林高德,2000)。曾齡慧、姜逸群(2004)指出睡眠困擾 的問題並非是單純的失眠問題,常併有心理疾病如焦慮、憂鬱。Attarian (2006) 進行社區老人研究,發現有睡眠困難的情形以女性居多,指出女性面對壓力 時比較容易有焦慮及沮喪的傾向,而容易導致失眠。
張家瑜(2008)以台中市東區眷村 152 位老人,進行社區老人睡眠品質及 其相關因素探討,研究結果:研究對象平均年齡 79.03 歲,有 38.2%的參與 者情緒狀態呈現憂鬱,另外,高達 50.7%的老人睡眠品質差。經階層式迴歸 模式(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結果顯示,健康狀態可解釋 40.3%的變異量,尤其當服藥數量愈多、憂鬱狀態得分愈高者是影響睡眠質 量的主要因素。
李佳芳(2008)以宜蘭縣某漁村 65 歲以上的 142 位老年人,進行憂鬱與睡 眠品質關係之探討,研究結果:1.漁村老人憂鬱平均得分為 3.58±2.28,有憂 鬱情形占 38.7%。2.漁村老人睡眠品質平均得分為 5.65±3.27,睡眠品質差者 占 40.8%。3.憂鬱、疾病數與性別共可解釋睡眠品質總變異量的 48.5%,其中 以「憂鬱」的預測力最高,可單獨解釋睡眠品質分數 34.8%的變異量。4.罹患 慢性疾病數目愈多者其發生睡眠品質差的機率為 1.72 倍;而有憂鬱情形的老 年人較無憂鬱情形者,其發生睡眠品質差的機率為 2.18 倍。
陳瑩琪(2006)針對 250 位 65 歲以上老人,進行社區老人睡眠品質及相關 因素之探討,結果顯示性別、是否跌倒、使用藥物種數、肺臟疾病、安眠藥、
憂鬱程度與睡眠品質有相關,另進行預測睡眠品質好與不好之高危險因子。
結果顯示有憂鬱症的社區老人每增加 1 分,就會增加 23 倍發生睡眠品質差 的危險現象。
黃文玲(2004)以立意取樣針對公費安養機構 200 位 65 歲以上認知功能正 常老人,進行憂鬱與睡眠品質之探討,研究結果:1.人口學特性以經濟狀況、
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滿意度、慢性疾病總數以及自覺健康狀況與憂鬱、睡眠 品質達其顯著的差異。2.公費機構老人憂鬱的分數愈高其睡眠品質愈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