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老人身體活動、壓力知覺、睡眠品質的關係及相關預測 分析老人身體活動、壓力知覺及睡眠品質間之相關性,結果顯示:不同程度

Dalam dokumen 第二節 研究目的 (Halaman 101-105)

的身體活動在壓力知覺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與壓力知覺呈負相關,即身體活 動量愈高壓力知覺愈低。不同程度的身體活動在睡眠品質亦有顯著差異,且身體

活動量與睡眠品質呈負相關,即身體活動量愈高壓力知覺愈低。顯示身體活動量 高,壓力知覺將較低,睡眠品質將較好。同時研究結果亦顯示,不同的睡眠品質 在壓力知覺上有顯著不同,同樣的檢驗不同壓力知覺在睡眠品質上也有顯著不同,

且壓力知覺與睡眠品質得分具正相關,即壓力知覺愈低者睡眠品質愈好,反之亦 同。

蔡崇煌等人(2000)研究發現有睡眠障礙的病患,一年後導致憂鬱症及焦慮症 的機率明顯的上昇,指出睡眠障礙可做為未來發生憂鬱症的預測因子。曾齡慧、

姜逸群(2004)研究指出睡眠困擾方面的問題並非只是單純失眠問題,常併有心理 疾病焦慮、憂鬱。Attarian (2006)指出社區老人研究報告,有睡眠困難的情形以 女性居多,通常女性在面對壓力時,比較容易有焦慮及沮喪的傾向容易導致失眠。

黃惠惠(2007)認為壓力是個體對於其來自內外需求或特定事件的刺激,所引起身 心不舒服或緊張的反應狀態。Cohen, Kamarck, & Mermelstein(1983)認為個人面 臨社會心理或生活事件覺得超載、無法預期、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程度,此三者 是壓力經驗中壓力的主要成分,是本研究壓力知覺量表所要評量的;而壓力與情 緒反應是息息相關,似顯示壓力知覺可作為了解情緒狀況的參考。

本研究以多元迴歸分析相關變項對壓力知覺的預測情形,結果顯示參加宗教 活動種類、休閒活動種類、壓力與失落來源、自覺健康狀況及睡眠品質五個自變 項共可解釋壓力知覺變異量的 23%。與黃文玲(民 93)的研究比較,該研究發現以 睡眠品質、居住環境滿意度、自覺健康狀況、身體功能、社會支持滿意、社會支 持網路等六個自變項,共可以解釋憂鬱 37﹪的變異量。研究方法與設計雖有差異,

但同樣顯示,睡眠品質、自覺健康狀況、社會參與等變項,對老人壓力知覺或憂 鬱具有預測力,可作為協助老人處理壓力知覺及憂鬱情形的參考。

以多元迴歸分析相關變項,對睡眠品質的預測情形,結果顯示慢性病種類、

自覺健康狀況及壓力知覺三個變項可解釋睡眠品質變異量的 21%。吳佳儀(2002) 研究發現憂鬱、身體活動、性別、自覺健康情形四個自變項,共可解釋睡眠品質 30%的變異量,其中「憂鬱」是控制其他變項後唯一具顯著預測力的自變項,單獨

可解釋睡眠品質 28.5%的變異量。李佳芳(民 97)研究憂鬱、疾病數與性別共可解 釋睡眠品質總變異量的 48.5%,其中以「憂鬱」的預測力最高,可單獨解釋睡眠品 質分數 34.8%的變異量。陳瑩琪(民 95)研究發現有憂鬱症的社區老人每增加 1 分,

就會增加 23 倍發生睡眠品質差的危險現象。本研究使用之壓力知覺量表 Cohen et al.(1983)在發展過程,經效標關聯效度的檢驗,發現壓力知覺與焦慮、憂鬱等變 項有相關。亦即,壓力知覺與生活事件、憂鬱及焦慮情緒等是有相關性。本研究 壓力知覺評量,雖無法具體呈現研究對象的情緒狀態,但顯示壓力知覺與上述文 獻發現,自覺健康狀況、慢性病種類、及憂鬱、焦慮、壓力反應狀況,同樣是睡 眠品質預測之重要變項。

另外,研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況同時是壓力知覺、睡眠品質的預測因子。

國內學者研究發現機構及社區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態與睡眠品質有相關性存在,自 覺健康狀況好的老人睡眠品質較好(林貴福等人,2000;吳佳儀,2002)。自覺健康狀 況總分是由受試者主觀評估現在的健康狀況、與一年前比較及與同年紀者比較後,

所衡量出自己健康狀態的總分。黃正平(2014)指出老年期所面臨的壓力,有來自 生理機能的衰退、社會功能的改變、生離死別事件的增加等;而影響老人心理層 面最大的生理機能衰退是神經精神功能,包括記憶力、對外之反應時間、及精神 體力等逐漸下降,對以往能輕易處理的事務,會有力不從心的感受;因此在心理 上有自我貶抑、自尊心喪失的情形;此外老年人還須面臨一連串的失落及喪失,

如退休、親友去世、生病與死亡的威脅等。本研究發現,老人目前覺得最大的壓 力與失落來源是「身體逐漸退化」,因此,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況的評分,不是單純 反映老人對個人健康狀況的評價,而是包含老人在其人生發展歷程中,此時此刻 對自己身心狀態及處境衡量的反映。

黃惠惠(2007)提出影響個體壓力適應的因素,包括壓力因子、個體本身的特 質、能力等影響個體適應壓力的重要因素,在其作用下,其反應與影響的層面包 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認知方面、行為方面、人際方面與健康方面。Wingard 及 Berkman(1983)指出睡眠的變化被視為預測健康和生命長短之重要指標。顯示

壓力知覺高低、睡眠品質是否良好,是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的狀態。廖焜福、黃 偉揚、蔡明學(2011)認為全人健康是建立於「預防疾病」和「積極態度」,個人必 須學會「實踐身體保健」和「獲取健康知識」,使健康狀態發揮最大潛能;全人健 康是由心靈、生理、情緒、知識、職業、社會和環境七個向度所組成,各個向度 具相互影響性,因此,要達到全人健康,各個向度是缺一不可。本研究發現參加 宗教活動種類、休閒活動種類、壓力與失落來源、自覺健康狀況總分及睡眠品質 五個自變項共可解釋壓力知覺變異量的 23%;慢性病種類、自覺健康狀況及壓力知 覺三個變項可解釋睡眠品質變異量的 21%;前述各個變項與全人健康的七個向度息 息相關。若從任一個向度或變項著力,以積極行動因應,對其他的向度亦將產生 影響力,如同本研究發現壓力知覺與睡眠品質可互為預測因子。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研究對象身體活動量與壓力知覺、睡眠品質的現況,以及 不同的人口學變項之身體活動量、壓力知覺、睡眠品質是否有差異;及探討身體 活動量與睡眠品質的關係,老人身體活動量與壓力知覺的關係,及壓力知覺與睡 眠品質的關係;並探討人口學變項及身體活動量,對壓力知覺及睡眠品質的預測 作用。本章針對研究結果、討論,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Dalam dokumen 第二節 研究目的 (Halaman 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