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系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th Sciences
Matser Thesis
影響婚姻暴力受害者心理健康狀態之因素探討 Explor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women who suffered from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黃婌倩
Shu-Chien Huang 指導教授:王采芷副教授 Advisor : Tsae-Jyy Wang, Ph.D.
中華民國 100 年 1 月
January, 2011
i
摘要
背景:家庭暴力具有慢性、長期及重複發生的特質,因而造成家庭暴 力受害人長期處於慢性且複雜的身心創傷壓力。婚姻暴力造成受害者 有憂鬱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形,對其生活品質有非常大的影響。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影響婚姻暴力受害婦女心理健康狀態之相關因素。
對象:以求助於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與某婦女基金會的婚姻暴力受害 婦女為對象,於2010年 1月到 2010年12月共收案 108名。
方法:採橫斷性描述性相關性研究,以自填式問卷收集資料。研究工 具包括基本資料表、危險評估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憂鬱量表、創傷 後症狀量表。使用SPSS 17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及分析,主要統計方 法包括描述性統計資料、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 數、階層迴歸分析及Sobel test。
結論:研究發現婚暴婦女的憂鬱量表平均得分為25.23 分,創傷後壓 力症候群量表平均得分為 67.81 分,重度憂鬱者有 31 位(28.7%),75 位(69.4%)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年齡、就業情形與創傷後症候群呈 現相關。家庭危險程度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r=0.54, p<0.01)及憂鬱程 度(r=0.43, p<0.01)均成正相關。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憂鬱程度也成 正相關,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的重要預測 因子為家庭危險程度,憂鬱程度的重要預測因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
ii
群。經Sobel中介變項分析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可能為家庭危
險程度與憂鬱程度之顯著中介變項,結果顯示家庭危險程度對憂鬱的
影響,有88.32%會透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之中介影響。
討論:婚姻暴力受害婦女身處於高危險的環境中,且憂鬱程度及創傷 後症候群程度相當高,希望能喚起醫護人員重視此問題,能提供此群 弱勢族群適當的心理衛生輔導,或搭配相關的心理諮詢,進一步提供 自我保護的方法與庇護,作為婦女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參考。
關鍵字:婚姻暴力、憂鬱、創傷後症候群
iii
ABSTRACT
Backgrou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has huge impacts on victim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can cause serious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the victims and can also affect their families’ quality of life greatly. If we can be more aware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wom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we may be able toprovide better help for them.
Object: The purpose of study is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women who suffered from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design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was colle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108 battered women was recruited from a women foundation and a medical center in Taiwan. The study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questions on demographics, Danger Assessment (DA) Scale, Social Support Sacle, CES-D and Davidson Trauma Scal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0.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d sobel test were applied to explore cli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Result: The averag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PTSD were 25.2 (SD=9.6) and 67.8 (SD=34.1), respectively. Among the 108 participants, 31 (28.7%) of them had major depression, and 75 (69.4%) of them had a PTSD. The severity of PTSD was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work status The level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risk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PTSD (r=0.54, p<0.01) and the degress of depression (r=0.43, p<0.01).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PTSD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mong these women. The Sobel test showed that PTSD was a mediator between the level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risk and depression and had a 88.3 precent mediating effect.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regressions showed that DA was a important predictor of PTSD and PTSD was a important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in women who suffered from intimate violence.
iv
Conclusion:The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women are staying in the higher risk environment and encounter more serious of depression and PTSD in this research. We hope that the result can help health care providers to underst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women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women.
Key wor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sychological health, depression , 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v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及預期貢獻... 2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家庭暴力在台灣之現況... 4
第二節 女性角色與受暴婦女的心理反應... 5
第三節 婚姻暴力對被害人生理健康之影響 ... 6
第四節 婚姻暴力對被害人心理健康之影響... 8
第五節 影響婚暴婦女心理健康之因素...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1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1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21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 2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22
第六節 資料收集過程... ... 26
第七節 資料處理分析方式.. ... ... 27
第八節 倫理考量... ...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特性與受暴經驗...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家庭危險程度狀況...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狀況... 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憂鬱狀況... 36
第五節 研究對象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狀況... 38
第六節 研究對象人口學特性、受暴經驗與心理健康狀態之關係... 39
第七節 研究對象人口學特性、受暴經驗與家庭危險程度之關係... 44
第八節 家庭危險程度、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態之關係... 46
第九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憂鬱程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47
第十節 家庭危險程度、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與憂鬱程度之關係... 52
vi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婚暴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態... 54
第二節 影響婚暴婦女心理健康狀態的相關因素... 55
第三節 家庭危險程度、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與憂鬱程度之關係...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建議... 6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64
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66
英文部分...68
附錄 附錄一 受訪同意書... 72
附錄二 基本資料... 74
附錄三 社會支持量表... 75
附錄四 中文版CESD量表... 76
附錄五 中文版戴氏創傷量表... 77
附錄六 危險評估量表... 78
附錄七 SOBEL results... 79
附錄八 授權同意書... 80
vii
表 次
表4-1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特性與受暴經驗... 30
表4-2 家庭危險程度... 33
表4-3 家庭危險程度得分表... 33
表4-4 社會支持得分情形... 36
表4-5 憂鬱程度... 37
表4-6 憂鬱量表得分情形... 37
表4-7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分布情形... 39
表4-8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總分及各子量表得分情形... 39
表4-9 人口學特性與受暴經驗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上的差異情形... 40
表4-10 不同人口學特性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子量表上的差異... 41
表4-11 不同人口學特性與受暴經驗在憂鬱程度上的差異情形... 42
表4-12 不同人口學特性、受暴經驗與家庭危險程度之差異情形...43
表4-13 年齡、受暴時間與家庭危險程度之相關性...44
表4-14 年齡、受暴時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與憂鬱程度之相關性...45
表4-15 家庭危險程度、社會支持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與憂鬱程度之相關性....46
表4-16 以階層式迴歸分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重要預測因子... 48
表4-17 以階層式迴歸分析憂鬱程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50
表4-18 家庭危險程度、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與憂鬱程度之關係...53
viii
圖 次
圖3-1 影響婚暴婦女心理健康狀態之因素... 19
圖4-1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標準化殘差值的次數分配直方圖... 48
圖4-2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殘差值及預測值的交叉散佈圖... 49
圖4-3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態機率分佈圖... 49
圖4-4 憂鬱程度標準化殘差值的次數分配直方圖... 51
圖4-5 憂鬱程度殘差值及預測值的交叉散佈圖... 51
圖4-6 憂鬱程度常態機率分佈圖... 52
圖4-7 家庭危險程度、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與憂鬱程度之關係...53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行政院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統計,臺灣於
2007 年與 2008 年接獲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數分別為 59,798 人與
62,733 人,其中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人數分別為 36,848 人與
37,551 人;而臺北市在 2007 年及 2008 年接獲通報家庭暴力通報案件
數分別為 4,662 人與 10,247 人,其中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人數分
別為 2,468 人與 5,359 人,佔家庭暴力案件數半數以上,家庭暴力事
件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根據臺北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
2007 年接獲通報家庭暴力案件數中有65%為婚姻暴力案件;而 113求 助專線,在20,951件中有3,576 件是屬於婚姻暴力的求助電話,可見 婚姻暴力案件佔家庭暴力事件中的大多數。在英國,6%到急診求診 的病人在近一年內有過家庭暴力的經驗(Olive, 2007)。
家庭暴力具有慢性、長期及重複發生的特質,因而造成家庭暴力 受害人長期處於慢性且複雜的身心創傷壓力,其中最常見的身體症狀 為睡眠障礙、肌肉或骨骼疼痛及頭痛(黃,1999)。除此之外,心理上 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家庭暴力受害人就醫時除了以身體的創傷來表現 之外,也可能呈現以焦慮、憂鬱、慢性疲憊、無法集中精神、經常性 沒胃口、體重下降/上升、失眠及自殺意念等(Sato-DiLorenzo,2007)。而
2
且心理方面的問題有時會由生理上來表現,例如:長久不癒的頭痛、
腹痛等,家庭暴力受害者常出現低自尊與創傷後症候群等無法抹滅的 傷害,甚至有些受害者久而久之失去求援的念頭,任憑暴力傷害再次 發生(Pico-Alfonso et al., 2006)。
遭受婚姻暴力的被害人常會因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到醫療院所 求診,因此希望藉探討影響她們心理健康狀態之相關因素,作為臨床 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措施時的參考及依據。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婚暴婦女因受暴所影響的心理健康狀態,包括
憂鬱程度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及相關影響因素與憂鬱程度及創 傷後壓力症候群間相互關係,以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相關資訊,進而提 供最適切的護理措施。
第三節 研究之重要性與預期貢獻
婚姻暴力的發生率逐年攀高,越來越多受害者向醫療單位或扶助
協會求助,期望可以獲得幫助。醫院急診室是家庭暴力受害人除了家 人、警察及朋友之外,第二個可以尋求協助的對象(Olive, 2007)。婚 姻暴力會對受害人造成負向的健康影響,不論是生理方面或是心理方 面。因此想藉此研究探討影響婚暴婦女心理健康狀態的相關因素,以 期可以同理病人之感受,提供給病人最適切的護理措施。本研究希望
3
提供臨床護理人員一個指引,希望護理人員除了照護病人生理上的不 舒服外,還可以提供病人情緒的支持、提供安全、進而促進其自我效 能,進而病人可以自我保護以避免再次受虐的結果。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暴力在臺灣之現況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家
庭暴力防治法所訂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配偶或 前配偶; 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現為或曾 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 姻親(家庭暴力防治法,2008)。根據行政院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 防治委員會於 2008 年統計,臺灣省於 2007年與 2008 年接獲家庭暴 力事件通報案件數分別為59,798人與62,733人,其中婚姻/離婚/同居 關係暴力人數分別為36,848人與37,551人;而臺北市在2007年及2008 年接獲通報家庭暴力通報案件數分別為4,662人與 10,247人,其中婚 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人數分別為2,468人與5,359 人,佔家庭暴力案 件數半數以上。在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中,及「清官難斷家務事」、「法 不入家門」的迷思,因此大多數人不會伸出援手,而造成很多無法抹 滅的遺憾。
近來,臺灣女性權益受到應有的重視,行政院於民國 85 年成立
「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立法院於民國85年底通過婦女人身三法(即
「性侵害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和「兩性工作平等法或性騷擾
防治法」)之一的「性侵害防治法」。而「家庭暴力防治法」於民國86
5
年 6 月 24 日立法通過,隔年即正式實行,它希望建立「家庭暴力是 一種犯罪行為」、「家庭暴力是可預防的犯罪」的觀念,以期能有效防 治家庭暴力。為了促進和諧,同時也是避免家庭暴力與維護個人權 益。臺灣目前處理家庭暴力的防治網絡中包括:社政、警政、教育、
醫療及司法等系統,這是一項跨專業、跨部門與跨機構的工作,需要 透過網絡整合合作來完成。
第二節 女性角色與受暴婦女之心理反應
女性從小被期待是依賴的、溫柔體貼的,要能發揮善於照顧他人 的本分,因此照顧好他人,關注到他人的需求變成女性對自我的重要 認定。女性與社會連結的的需求是其自尊發展的基礎,不同於男性對 於成就、獨立與專精的需求。女性在與他人連結的關係、照護中發展 自我認定,經由與他人間的責任與依附關係來找到自我。而婚姻對大 部分女性來說,是會擁有、經歷且重要的關係。社會化的過程,使女 性將自尊建立在迎合他人的需求上,而忽略自身的需求,女性認為自 己應犧牲奉獻,不應為自己做些什麼。女性內化自己為照顧者、養育 者的角色,被期待先關注到他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一向被擺到最 後。如何在家庭中扮演好賢妻良母的角色,如何能照顧好家庭、丈夫 和孩子,如何維持好這段關係是女性對於自己的期待。女性較為關係 取向,因此關係的好壞影響女性自我的認定(田,1996)。而婚姻暴力
6
的發生,對於期待美好婚姻關係的女性而言,不僅是幻想的破滅,對 關係的無能為力,更顯出自己不具有維持重要關係的能力,在女性因 應長期婚姻暴力的過程中,女性自我認定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蔡,
2005)。
在暴力發生後,婦女常否認事件的嚴重性,否認受虐、受傷、生 氣的情緒,甚至責怪自己,認為改變對方是自己的責任(Barnett & La Violette, 1993)。婚姻暴力的週期分為三個階段:緊張期、爆發期、停 歇期。在婚姻暴力的循環週期,提供婚暴婦女希望感,覺得對方會改 變自己的暴力行為(Barnett & La Violette, 1993)。因此許多婚暴婦女對 於施暴者的暴力相向,會歸咎於自己做的不好,婚姻是自己的選擇要 自己負責,再加上施暴者所給予的希望感,她們更會藉以否認及合理 化的機轉來解釋施暴者的暴力行為,甚至會委曲求全,迎合對方,企 圖改變對方的行為(蔡,2005)。婚暴婦女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無法預期,
她們所習得的無助感使她們缺乏對行為改變的效能,害怕改變,也認 為改變是無濟於事,對情境無法期待,她們的自我效能也受到傷害,
而越低的自我效能,也帶來更多的無助感(張,2005)。
第三節 婚姻暴力對婚暴婦女生理健康的影響
在美國,毆打是醫療機構中多種生理、心理健康問題明顯的直接 及 間 接 的 原 因 , 而 婦 女 受 傷 最 常 見 的 原 因 則 為 婚 姻 暴 力(Rand,
7
1997)。家庭暴力受害人到醫院求診的次數相當頻繁,即使是在急診 室中,也不見得有明顯的外傷。家庭暴力會導致負向的健康結果,就 算虐待已經結束,但影響還是會繼續存在。這些影響包括不好的健康 狀態、不好的生活品質及醫療濫用等(Campbell, 2002)。因家庭暴力所 造成的傷害、恐懼及壓力會造成一些慢性的健康問題如慢性疼痛(如 頭痛或背痛) 或反覆發作的中樞神經症狀包括頭暈及抽筋。其他的症 狀還有腸胃道症狀,如自述食慾減低或進食困難,或功能性腸胃道疾 病如腸躁症;心血管症狀,如高血壓及胸痛;經常感冒或得流行性感 冒。腸胃道的症狀可能與慢性壓力有關,通常發生於急性暴力或緊張 的互動關係(與兒童時期的虐待有關),或兩者皆是。而心血管症狀除 了與家庭暴力相關外,可能與高血壓基因、生活型態的危險行為(如 抽煙)及家庭暴力所造成的壓力相關。而經常感冒獲得流行性感冒,
可能因壓力所造成的免疫系統失調所造成。
受暴婦女與非受暴婦女間存在著最大差異的健康問題是婦產科 問題(Campbell, 2002)。差異的症狀包括性病、陰道出血或感染、子宮 肌瘤、性慾減低、會陰部發炎、性交疼痛、慢性骨盆腔疼痛及泌尿道 感染。性暴力所造成的結果可以解釋婦產科問題的高發生率。可能的 機轉為危險性增加包括羞愧及壓力,性暴力所造成的高程度壓力及憂 鬱,會導致免疫系統被抑制;由性暴力所造成陰道、肛門及尿道的創
8
傷(直接暴力或缺乏潤滑),會導致微生物直接經由血液流動或細菌回 流至尿道(Campbell, 2002)。會有性暴力的伴侶也會與其他性伴侶擁有 不安全的性行為。遭受性暴力的婦女有時會有性濫用及控制性行為如 使用粗俗的性語言、拒絕使用保險套或避孕方式。這些行為與性傳播 疾病、人體免疫缺損病毒(HIV)及非預期性懷孕有關。
第四節 婚姻暴力對婚暴婦女的心理健康影響
婚姻暴力所造成傷害不僅是急性暴力相關的創傷,尚有更多因長 期暴力生活所導致的各種身心症狀,包括焦慮、憂鬱、慢性疲憊、無 法集中精神、經常性沒胃口、體重下降/上升、失眠及自殺意念等 (Sato-DiLorenzo,2007)。家庭暴力常會造成受害者心理與生理上無法 抹 滅 的 傷 害 , 而 根 據 研 究 顯 示 以 低 自 尊 與 創 傷 後 症 候 群 為 主
(Campbell, 2002),甚至有些受害者久而久之失去求援的念頭,任憑暴
力傷害再次發生。婚姻暴力會對婦女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包括 憂鬱、焦慮、創傷後症候群甚至自殺意念與行為(Pico-Alfonso et al., 2006)。
一、憂鬱
憂鬱可能是一個現象、症狀、徵候群、情緒上的狀態、反應、疾
病或臨床上存在的現象(李,1995)。牛津百科字典上的定義為精神被 壓抑、生命力降低的沮喪狀態。憂鬱通常是一種複雜的感覺,包括無
9
助、低自尊心,並且內心常會覺得有不好的事要發生(Powell, 1983)。
Beck 在貝氏憂鬱量表中對於憂鬱的定義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個
體表現出如情緒低落、悲觀、虛無的態度、失去自動性和特殊的心智 低下等症狀和象徵;可能合併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焦慮、強迫症、
恐慌及幻覺等」(Beck & Beck, 1972)。在醫學方面,憂鬱是指活力或 功能活動降低,在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活力處於較正常為低的狀態;在 心理方面,憂鬱是指情緒處於懶散的狀態;在精神病理方面,憂鬱是 指一種不正常的懶散和不愉快的情緒(孔,2000)。
憂鬱是由失落事件所引發,包括死亡或與重要他人分離、身體部 位的失落、壓力與負面生活事件、喪失自尊、金錢、對未來夢想與計 畫等。臨床症狀包括無法專注、悲觀、無助、食慾不振、體重下降、
煩躁不安、情緒低落、對外在事物變得漠不關心、對任何事提不起興 趣、失去動機、害怕與人相處交往、失眠、容易疲倦、失去自信、充 滿罪惡感、自殺意念等(陳、丘、林,2004)。由上可知,憂鬱是一種 症狀、反應或疾病狀態,會使人精神不振、活力降低,且可能出現一 些明顯的心理症狀,如沮喪、消沉、失落、悲傷、無望感,進而影響 食慾、睡眠與溝通。
受暴婦女的憂鬱通常與生活的壓力伴隨家庭暴力有相關,如兒童 時期的虐待、日常生活壓力、子女數眾多、居住地的改變、親蜜伴侶
10
的 性 暴 力 對 待 、 婚 姻 分 離 、 負 面 生 活 事 件 及 子 女 的 行 為 問 題 等 (Campbell & Soeken, 1999)。
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焦慮是人們尋常的情緒反應之一,它是指不安與害怕,伴隨對外 來的擔憂。當我們面臨環境改變或危機來臨時,它可強化注意力及反 應,幫助人們度過難關。正常的焦慮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都可 能出現的,當面對內在、外在壓力時,適度的焦慮會帶來戒備、警醒 的狀態,成為解決問題、學習技巧及克服困難的動力(白,2003)。廣 泛焦慮症的症狀通常有:過度擔憂、過度警覺、明顯的生理症狀(陳,
2009)。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為焦慮症中的一種(孔,2000)。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病人在經歷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重大創傷 之後,呈現一個月以上的情緒麻木,創傷不斷地在腦海中上演,對於 和當時情境相關的事特別敏感,會引發焦慮與恐懼的情緒,甚至會恐 慌發作(李、陳、許,2004)。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特徵是再度體驗過 去發生的極度創傷事件,並伴隨發生警醒度增加的症狀及逃避與此創 傷有關的刺激(孔,2000)。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基本特質是在暴露於 某種極度創傷性的壓力源之後發展出特徵性症狀,此壓力源是某些事 件的直接個人經驗,這些事件包含: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的實際發生 或威脅性,或威脅到自己的身體的完整性;或目睹他人死亡或嚴重身
11
體傷害的實際發生或威脅性;或得知家人或其他關係密切的人意外死 亡或慘死、嚴重受傷、或有死亡或受傷的威脅。此創傷事件能以各種 方式被再度體驗(孔,2000)。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包含難入睡或 難保持睡著,此或因一再作創傷事件重現的惡夢;過分警覺;及過度 的驚嚇反應。有些病人甚至會有易怒、或憤怒爆發、或難以保持專注、
或完成工作(孔,2000)。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終身盛行率為 8%左右,
根據調查,發病比例較高的族群為戰犯、受強暴的女性、嚴重車禍的 倖存者及消防隊員(李、陳、許,2004)。
病人畏避類似或象徵原始創傷事件的情境或活動,這會妨礙其人 際關係並導致婚姻衝突、離婚、或失業。在伴隨人際關係壓力源之時,
如:家庭暴力,兒童時期的虐待,可能發生下列相關聯的許多症狀:
情感調適障礙;自我傷害或衝動行為;解離症狀;身體抱怨;感受無 能、羞恥、絕望無望;感受已被永久的傷害;失去原先把持的信念;
敵視;社會退縮;感受到持續被威脅;人際關係損害;或原有人格特 徵改變(孔,2000)。虐待的嚴重性、先前的創傷經驗及伴侶的優勢被 定 義 為 因 婚 姻 暴 力 所 造 成 創 傷 後 症 候 群 的 重 要 預 測 因 子(Silva, McFarlane, Soeken, & Parker, 1997)。病人通常會有與人群疏離、過度 緊張、焦慮、憂鬱、失眠、甚至自殺意念、濫用酒精、藥物的情況產 生等症狀(李等,2004)。罹患創傷後症候群的婦女可能會依賴藥物濫
12
用和酒精來令自己冷靜及調適(Campbell, 2002)。受暴婦女的症狀表現 會較早表現於醫療機構,而非司法審判及社服機構,因此在虐待事件 被確立下,醫療機構人員提供醫療措施可以增進她們的安全與促進她 們的健康狀態(Campbell, 2002)。
第五節 影響婚暴婦女心理健康之因素 一、人口學變項
根據 Hou(2003)所作之研究,他發現子女數與受暴婦女的創傷後
壓力疾患有顯著的相關,子女數越多者,受暴婦女的逃避性反應越 少。在此一針對印地安女性的研究中顯示,年齡越大者,其負向心理 健康狀態越嚴重,特別是憂鬱及焦慮狀態(Kumar, Jeyasseelan, Suresh,
& Ahuja, 2005)。在此項研究中顯示,會影響婚暴婦女心理健康狀態 的因素為:年齡、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及收入。若是女性的收入較男 性多者,此女性的心理健康狀態會傾向負向。而施暴者有經常性的喝 酒情形也與受暴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有相關(Kumar,et al., 2005)。但在
Pico-Alfonso 等人(2006)的研究中,卻顯示年齡與教育程度與心理健
康狀態無關。
二、受暴經驗
受暴婦女小時後若有經歷過兒童虐待者,會造成負向的心理健康
狀況(Kumar,et al., 2005)。在Pico-Alfonso等人(2006)的研究中,也
13
指出兒童時期的虐待與日後女性的心理健康狀態有高度相關。成人時 期受婚姻暴力經驗不論是生理虐待或是心理虐待都與心理健康狀態 有高度相關(Pico-Alfonso et al., 2006)。受暴婦女較未受暴婦女有較 高的心理健康問題(Weingoert, Maruyama, Samada,& Yoshino, 2001)。
三、家庭危險程度
Campbell(1986)為評估受暴婦女家庭中發生殺人事件的危險性
而發展出危險評估量表(Danger assessment; DA)。她以Orem的概念 架構中的自我照護為基礎,以 79 位受暴婦女為樣本來發展此份問 卷。在Sato-DiLorenzo & Sharps(2007)於庇護中心所作之研究指出,
以危險評估量表所測量出的家庭危險程度與心理健康狀態、壓力程度 有正相關情形。危險評估量表的得分高低代表受暴婦女所在家庭的危 險程度(林、沈,2003)。Campbell(1986)建議以 7 分為分割點超過 7 分以上即為高危險程度。但經由林、沈(2003)翻譯量表後發現,
因臺灣國情不同,故0-5分為低致命危險,6-7為中致命危險,8 分以 上為高致命危險。因此希望藉由危險評估量表來評估有危險的親蜜伴 侶關係的婦女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憂鬱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四、社會支持
人無法離群寡居,人與人之間是必須相互依賴的。不同的學者對 社會支持得定義也都不一樣,Cohen與Syne(1985)指出社會支持就是
14
他人所提供的資源,多來自家庭成員、朋友及其他對個人俱特殊意義 的重要他人。Thoits (1986)指出社會支持是個體在壓力情況下,由能 產生最大影響且能支持我們的重要他人提供因應的協助。Lin(1986) 指出社會支持是社會環境中促進人類存活的一種力量或因素,在社會 關係及互動中和身心健康有其特殊的關係,包括個人所知覺到而實際 獲得的支持。O’Reilly(1988)整理文獻後發現研究者對社會支持有三個 共同觀點:是一種互動過程、是一種特別的行為或行動、對個人身、
心及社會都有正向影響。社會支持是個體自我知覺到與自我相關的訊 息,亦即個體自我知覺到廣受支持的經驗,而非一種個體與外在客觀 環境互動的歷程。良好的社會與人際關係可以提升個人的健康,而良 好的社會支持則能保護個人免於生、心理的傷害,並可以減低個人與 壓力源之接觸,進而促使個人保持身心的健康(Cassel, 1974)。因此當 個體面臨壓力時,這些關心、照護與親蜜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社會 支持」。社會支持是指重要他人對個體心理資源的協助及情緒的支持
(Caplan, 1974)。這些重要的他人不止分擔工作任務,並提供個體額外
的經濟、物質、技巧及認知上的協助,使個體增加適應環境的能力。
社會支持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種,有形者像是物質或金錢的支持;無 形者像是鼓勵、打氣、噓寒問暖、愛與情緒上的支持。就功能而言,
社會支持不僅可以預防危機的產生,對於減少危機影響的程度也有一
15
定的效果。
社會支持的連結應成一個網絡,社會網絡是以個人為中心,與其 生活中重要他人、單位、機構所組成的連線,而連線的組合便形成社 會網絡。在網絡中誰提供有效的支持,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的支持,
正式的包括專業人員,非正式的包括配偶、親屬與朋友(Tiden, 1986)。
探討社會支持的來源分類,主要是希望了解不同的支持來源所造成不 同的影響。婚暴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也可分為正式及非正式支持系 統,正式支持系統是指經由組織本身高度特質及特殊目標,提升個別 的福利,如:婦女團體; 非正式支持系統是指一種更自然、無結構的支 持,如:家人與朋友(Tiden, 1986)。家庭成員是最主要的社會支持來 源,主要是因為家庭強調相互的責任及關懷照顧,能給予個體彼此的 強烈認同。家庭視個人為獨特個體,不以其表現來評斷個人價值,提 供個體直接的互動及溝通。家庭擁有高度的親蜜度,擁有緊密的結合 和關聯。家庭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的環境(Tiden, 1986)。社會 支持的來源,除了正式支持系統的提供之外,更應該涵括非正式支持 系統的內涵。尤其對婚暴婦女而言,往往更需要非正式支持系統的介 入,以提供更有力的協助。
社會支持可統整為四種功能:情緒支持、評價支持、實質性支持 與訊息支持(Cohen & Syne, 1985)。情緒支持包含了親蜜和一種心理的
16
再保證,指家人、朋友及重要他人所給予的關心、傾聽、信任和愛,
使人感覺舒服,以強調自我價值而維持自尊。評價支持指家人、朋友 及重要他人所給予的肯定、回饋及社會比較,社會比較是指人們會有 意無意地和他人比較意見與表現,以確定自己與自己的想法。實質性 支持又稱工具性支持,指家人、朋友及重要他人所給予的實質協助,
如物品、金錢、勞力、時間與整理環境,換句話說就是給予個體直接 的幫助或服務。訊息支持,指提供個體解決困難的訊息、建議並給予 其行為的回饋,就是指家人、朋友及重要他人所給予的忠告、建議、
指引及知識,以協助個人朝向目標前進,減少不確定感(Cohen & Syne, 1985 ;Schaefer, Coyne & Lazarus, 1981)。
有關社會支持的探討,多為強調社會支持可以增進個人處理及克 服生活上的緊張和挑戰,以提高個人的生活適應力。因此「支持」像 是與一個或多個重要他人或團體的持久性與連續性的關係。藉這關係 可以幫助個人處理生活上所面臨的壓力事件,特別是個人長期面臨壓 力的情境下,社會支持的協助功能更為顯著。社會支持的效果可分 為:直接效果與緩衝效果(Cohen & Wills, 1985)。直接效果是指藉由個 人需求(如:安全感、自尊、歸屬感和情感等)的滿足,而直接提升個 人的身心健康及幸福感,並減輕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社會 支持的直接效果模式不論個人是否處在壓力的情境下,對個人均能產
17
生正面效果。緩衝效果是指對於身處壓力情境的個人,經由社會支持 的獲得,以減緩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衝擊,間接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及 生活產生正面效果(Cohen & Wills, 1985)。因此當個人處於壓力的情境 中,社會支持的緩衝效果模式對個人亦能產生正面效果。社會支持的 來源與個人的重要他人或親蜜他人有關。社會支持的提供對個體的生 活適應有一定的助益。真正影響個人生活適應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由
「誰」提供了這些協助,意即社會支持的「提供者」為何?不適當的 支持來源,有時會產生反效果(周,1994)。
社會支持對於婚暴婦女來說相當重要的,社會支持的獲得是協助 個體度過難關、朝向更積極成長的動力之一。在現今「清官難斷家務 事」、「法不入家門」的觀念下,婚暴婦女很難獲得支持(周,1994)。
在暴力的循環中,婚暴婦女無法離開加害者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有力的 社會支持,如缺少警政機關及法治系統的介入或朋友的協助(周,
1994)。因臺灣社會普遍存在著「婚姻暴力是人家的家務事」,不應該
介入處理,因此會造成婚暴婦女羞於求助,又或者她的朋友或家人或 鄰居拒絕幫助,而造成這些婚暴婦女無法脫離婚姻暴力的夢魘(周,
1994)。由周月清(1994)的研究指出,婚暴婦女一般容易向娘家求助,
而向朋友或同事求救較為有效,但並不普及,因為可能大部分的婚暴 婦女為一般家庭主婦,缺乏相關支持系統。而在正式支持系統中,婚
18
暴婦女認為警政機關與醫療機構所給予的支持度較低。若婚暴婦女缺 乏正式支持系統的支持,如求助無門或缺乏警察保護,殺夫或自殺可 能是婚暴受害人最終的選擇(周,1994)。
社會支持可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謝和岳(2007)在針對 921 地震時暨南大學學生所作之調適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中指 出,會尋求較多社會支持的學生會有較良好的心理健康。在探討重工 業工廠男作業員工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指出,
獲得社會支持越高者,其心理健康狀態就越佳;社會支持越高者,越 不容易發生心理健康問題(楊、何、蘇、楊,1997)。而社會支持對於 婚姻暴力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態影響目前無文獻支持,但由其他研究看 來,社會支持是影響心理健康狀態一大因素,因此研究者想藉此研究 探討社會支持與婚暴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之相關性。
五、總結
由文獻查證可知,婚姻暴力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會造成負面影
響,導致受害者容易有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婚姻暴力受害 者心理健康狀態的相關因素有家庭危險程度、社會支持程度、受暴經 驗及人口學變項等,本研究以此為基礎來探討婚姻暴力受害者心理健 康狀態的相關因素,以期能更加了解此弱勢群的需求,以提供幫助。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採用橫斷性描述性相關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採用結構式問
卷進行資料收集。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根據上述的文獻查證結果整理出下面的研究架構圖
圖3-1、影響婚暴婦女心理健康狀態之因素
名詞界定
一、人口學變項:本研究中的人口學變項係指年齡、教育程度、收入、
職業和子女數。
家庭危險程度
社會支持:
正式、非正式
創傷後壓 力症候群 兒童時期受暴經驗
人口學變項:年齡、教育 程度、收入、職業、
子女數
憂鬱 心理健康狀態
20
二、兒童時期受暴經驗:是指受害者在兒童時期所遭受家庭暴力事件 的經驗。
三、家庭危險程度:本研究中的家庭危險程度,是指婚暴婦女的親密 關係的危險程度,以預測婚姻暴力之危險性,以 Campbell(1986)
危險評估量表測量之。
四、社會支持:本研究中的社會支持,是指社會網絡提供的支持功能,
支持來源分為正式支持系統與非正式支持系統,正式支持系統指 專業人員,如社工、醫護人員及其他支持團體;非正式系統指家 人、朋友及重要他人等。這些社會支持功能包括情緒支持、訊息 支持、評價支持、實質支持。以汪素敏於1997 年參考 Cohen及 Syne(1985)所擬定之社會支持量表測量之。
五、心理健康狀態:本研究中的心理健康狀態,是指憂鬱及創傷後壓 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病人在經歷生理上或 心理上的重大創傷之後,呈現一個月以上的情緒麻木,創 傷不段地在腦海中上演,對於和當時情境相關的事特別敏 感,會引發焦慮與恐懼的情緒,甚至會恐慌發作(李、陳、
許,2004)。以戴氏創傷症狀量表來測量之。
憂鬱: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個體表現出如情緒低落、悲觀、虛無
21
的態度、失去自動性和特殊的心智低下等症狀和象徵;可 能合併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焦慮、強迫症、恐慌及幻覺 等(Beck & Beck, 1972)。以CESD來測量之。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一、婚暴婦女的人口學變項(如:年齡、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子 女數)與婚暴婦女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相關。
二、婚暴婦女的兒童時期的受暴經驗與婚暴婦女的創傷後壓力症
候群有相關。
三、家庭危險程度高低與婚暴婦女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相關。
四、婚暴婦女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其憂鬱程度有關。
五、社會支持能調節婚暴婦女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憂鬱程度的
影響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本研究之收案地點為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室與北縣某婦女基金 會,研究對象為到這些單位求助並符合下列收案條件之家庭(婚姻)暴 力受害者。
本研究之收案條件如下:
一、年滿18歲,女性。
二、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但施暴者為配偶或前配偶; 現有或曾有同
22
居關係者。
三、意識及精神狀態清楚。
四、識字,可以中文溝通者。
本研究之選樣排除條件如下:
施暴者為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 系姻親、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者。
研究所需樣本數是以 GPower3.1 軟體預估,在 0.05 的顯著水準 下能有0.8 的統計檢力(power)偵測迴歸分析中等程度臨床差異(f 2 =
0.15)。樣本數計算之重要參數臨床差異(effect size),因無相關文獻
或前趨研究可參考,故依據Cohen rule以 f 2 = 0.15為中等程度臨床差 異作為相迴歸分析之樣本數計算之參數,研究者預期受暴婦女之年 齡、性別、受暴經驗、家庭危險程度、社會支持將可解釋13%(R2 =0.13) 受暴婦女之憂鬱程度,依此計算所需樣本數為 98,加上預估 10%的 樣本流失率,共徵得108位符合收案條件之受暴婦女參與此研究。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將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
表、危險評估量表、社會支持量表、中文版CES-D、中文版戴氏創傷 量表等。
一、基本資料表:年齡、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受暴經驗、子女數。
23
二、危險評估量表
原量表是為Campbell(1986)所發展,用來當做臨床評估的工具,
此問卷為護理人員所發展,來確定病人的親密關係的危險程度,以預 測婚姻暴力之危險性。量表共有 15 題,由婚暴婦女填寫之,每題皆 以「是」、「不是」來回答,回答「是」則得一分,回答「不是」者則 不予計分,得分範圍由 0-15 分,得分越高,代表婚暴婦女所處家庭 的危險程度就越高。危險評估量表的得分高低代表婚暴婦女所在家庭 的危險程度,且建議可依分數切分出高、中、低危險程度,5 分及以 下為低危險程度,6~7分為中危險程度,8 分及以上為高危險程度(林、
沈,2003)。原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α值為 0.6與0.67,再測信度為 0.66~0.94 (Campbell, 1986)。量表由林與沈 (2003) 翻譯為中文版,
並請各方面專家進行專家效度審核,經反覆修改後均達滿意程度
(林、沈,2003)。內在一致性檢定 Cronbach’s α 值為 0.73 (林、沈,
2003) ,本研究中內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0.67。
三、社會支持量表
本研究中採用汪素敏於1997年參考 Cohen及Syne(1985)所提 出的四項社會支持功能,情緒支持、訊息支持、評價支持與實質支持,
及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及重要他人,所擬定之社會支持量表 來測量。每題可測試個案的社會網絡所提供之支持功能,包括情緒支
24
持(1-4 題)、訊息支持(5-8 題)、評價支持(9-12 題)與實質支持
(13-16 題)。此量表以 Liker 四點計分法來測量支持程度,「沒有支 持」、「偶爾有支持」、「經常有支持」、「總是有支持」,分別以 0-3 分 來計算,相加總分越高者,表示其社會支持功能越強。此量表之專家 效度為4.69分(滿分為5分),Cronbach’s α值介於0.92-0.95(汪,1997), 本研究中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值為0.94。
四、憂鬱量表
採用鄭泰安教授所翻譯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nter of
epidemiological study depression, CES-D)中 文 版(Chien & Cheng,
1985),該量表內容總共 20題,根據過去ㄧ週憂鬱症狀發生的頻率程
度,採用0-3來計算,總分 0-60分,分數越高代表憂鬱程度越高,ㄧ 般以16分為切割點。0-15分為無憂鬱,16-20分表示輕度憂鬱,21-30 分表示中度憂鬱,大於 30 分表示重度憂鬱。此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0.79,本研究中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值為0.85。
五、中文版戴氏創傷量表
本研究計畫採用陳錦宏等(2001)所翻譯及修正之戴氏創傷量表
(Davidson Trauma Scale, DTS)來測量創傷後症候群之程度。DTS是
由 Davidson 與其同事所發展出來的自填式量表,其內容與 DSM-IV
創傷後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一致,此外它還將症狀的嚴重度與發生頻率
25
分別評分,可以測量症狀是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對治療的反應、及 不同治療方式的差異。Davidson將此問卷於 353位個案進行信、效度 研究,個案來源分別為性侵害受害者、退伍軍人、天災生還者、及其 他遭受重大創傷事件者,研究結果顯示其再測信度為0.86,內在一致 性為0.99(Davidson, Book, &Colket, 1997)。陳錦宏等人於2001年將 此份問卷翻譯為中文版,量表主體有17項題目,1-5題屬於被再度體 驗之症候群,6-12 題屬於對外界反應麻木及逃避症候群,13-17題屬 於過度警覺之症候群。其內容包含兩個子量表,頻率子量表與嚴重度 子量表。頻率子量表,以 5點計分法來計分,依症狀出現之頻率,「從 未」、「僅一次」、「2-3次」、「4-6 次」、「每天」,分別以 0-4分來計算,
此項總分計算方式是將每題分數相加,滿分為68 分。嚴重度子量表,
以5 點計分法來計分,依症狀之嚴重度,「完全不痛苦/困擾」、「少許 痛苦/困擾」、「中度痛苦/困擾」、「顯著痛苦/困擾」、「極度痛苦/困擾」,
分別以0-4分來計算,此項總分計算方式是將每題分數相加,滿分為 68分(Chen et al,2001)。DTS總分為136分,Dr. Davidson提出此量 了總分以 40 分為效標分數,超過效標分數即表示罹患創傷後症候 群。中文版量表的信效度檢測,個案數為182位,個案來源為921 大 地震災區特別門診之患者,安置於組合屋中的地震災民,以及參與救 災的人員。整體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 0.97,頻率子量表的
26
Cronbach’s α值為0.94,嚴重度子量表的Cronbach’s α值為 0.95。折 半信度方面,整體量表為0.96,頻率子量表為 0.88,嚴重度子量表為
0.89。在效標效度方面,以總分44分為分割點(ROC曲線下之面積值
為 0.94) ,本研究中整體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
0.97, 頻 率 子 量 表 的 Cronbach’s α 值 為 0.95, 嚴 重 度 子 量 表 的 Cronbach’s α值為0.95。
第六節 資料收集過程
研究過程採取下列步驟,先取得研究工具同意書及版權,再選取
進行收案的醫院與機構進行施測,最後進行資料分析。
一、研究工具取得
先以E-mail聯繫說明,分別向四位工具所有者與 MHS公司取得
版權及授權書,包括「危險評估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憂鬱量表」
與「中文版戴氏創傷量表」。 二、收案機構同意
經學校(NTUNHS編號:98A240)及醫院倫理委員會(TGSH編號:
098-05-316)審查通過後,與機構及醫院相關人員聯絡後正式進行收 案。
三、正式施測
本研究在2010年1月到2010年6月間,於某醫院進行收案,2010
27
年5 月到2010年 12月間於某婦女基金會進行收案,收案對象為主動 至機構求助之婚暴婦女,由研究者或機構社工人員親自向個案說明研 究計畫之目的及方法,徵得個案同意後簽署同意書後進行問卷填答,
由研究者或機構社工人員陪同作答,若有題意不清楚者立即與以澄 清,整個資料收集過程約 30-50分鐘。問卷回收時由研究者或機構社 工人員檢視是否有不完整之資料,但因收案族群敏感,有些個案在受 暴次數及受暴時間表示不願填寫,此視為遺漏值。結束後補助個案車 馬費100 元,若有個案不願收取,則捐贈相關婦女機構,以幫助相同 遭遇個案。研究期間共徵得108位個案,其中36位來自醫院,72位 來自基金會。
第七節 資料處理分析方法
問卷所得資料以 SPSS 17 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建檔及分 析。資料分析方式包括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 爾森相關係數、階層式迴歸與Sobel test來進行推論性統計。
一、描述性統計:以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與最小值等方 式來描述研究樣本之人口學特性、受暴經驗、家庭危險程度、社會支 持程度、憂鬱程度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等。
二、推論性統計
1.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與t檢定分別探討受暴經
28
驗、子女數、受暴次數、職業別與經濟狀況是否在心理健康狀 態,憂鬱程度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2. 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家庭危險程度、社會支持程度與創傷後 壓力症候群及憂鬱程度的相關性。
3. 以階層迴規模式分析憂鬱程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4. Sobel test分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程度是否為家庭危險程度與憂
鬱程度之中介變項及其影響程度。
第八節 倫理考量
此研究案通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NTUNHS 編號:98A240)
及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通過(TGSH 編號:098-05-316)後執行。
所有個案皆採匿名參與,經研究者詳細說明研究過程後,願意參與研 究者簽屬同意書後開始參與研究。簽署同意書,同時告知個案可隨時 退出,絕不影響個案就醫及尋求支援之權利。為確保個案隱私,所有 資料均以編碼方式呈現,且僅提供研究者使用,並不對外公布。若研 究中發現參與者有嚴重憂鬱或創傷後症候群傾向,研究者會將及轉介 至精神科門診加以追蹤。若是發現參與者的家庭危險程度過高時,研 究者會將參與者轉介至社工以尋求庇護,且協助參與者會同警政機關 以取得保護令,以避免再次受傷害。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特性與受暴經驗
本研究共徵得符合選樣條件之受暴婦女共108名,研究對象之平
均年齡為38.6歲(標準差為9.1 歲,範圍22~64 歲),其中以30~39歲 之個案居多有46位(42.6%),其次是40~49歲之個案有 27位(25%)。
教育程度,合併大學(專)畢(肆)業與研究所以上為「大學(專)畢(肆)業 及以上」,共有40位(37%),高中畢(肆)業有 37位(34.3%)。就業情形,
全職工作者居多,有 50位(46.3%),其次是家庭主婦,有32 位(29.6%)。 在家庭月收入方面,多數個案月收入為20,000以下,共42位(38.9%), 20,001~40,000元有 34 位(31.5%),60,001~80,000元與 80,001元以上 合併為「60,001元以上」共 13位(12%)。宗教信仰方面,信仰佛教、
道教、一貫道者居多有 63 位(58.3%),其次為無宗教信仰者有 33 位
(30.6%),基督教、天主教者有12 位(11.1%)。婚姻狀況,已婚且同居
之個案居多,有 50 位(46.3%),其次為已婚但不同居之個案有 24 位
(22.2%),未婚與男友同居與其他合併為「與男友同居」共 18 位
(16.7% )。共同子女數方面,以兩個孩子居多,有 35 位(32.4%),無
孩子與一個孩子者同樣為 27 位(各佔 25%),而 3 個孩子與 4 個孩子 以上合併為「3 個及以上」,有19位(17.6%)。受暴經驗方面,成人時 期有受暴經驗者居多,有90 位(83.3%),兒童時期有受暴經驗與兩者
30
都有合併為「兒童時期有受暴經驗」,有 18 位(16.7%)。在受暴次數 與受暴時間方面,有 17 位漏填;在受暴次數方面,以 1~5 次居多有 53位(49.1%),其次為11~15次有23位(21.3%)。受暴時間平均為6.1 年(標準差為 8.9 年,範圍 0.8~40 年),其中以 1~9 年居多,有 53 位 (49.1%),其次為小於1 年,有19 位(17.6%)(表4-1)。
表4-1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特性與受暴經驗(N=108)
接31頁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年齡 平均38.6歲(標準差9.1歲)
20~29歲 16 14.8% 婚姻狀況
30~39歲 46 42.6% 已婚且同居 50 46.3%
40~49歲 27 25.0% 已婚但不同居 24 22.2%
50歲及以上 19 17.6% 離婚 16 14.8%
與男友同居 18 16.7%
家庭月收入
20000元以下 42 38.9% 宗教信仰
20001元~40000元 34 31.5% 無 33 30.6%
40001元~60000元 19 17.6% 佛教、道教、一貫道 63 58.3%
60001以上 13 12.0% 基督教、天主教 12 11.1%
就業情形 受暴經驗
家庭主婦 32 29.6% 兒童時期有受暴經驗 18 16.7%
全職工作 50 46.3% 成人時期有受暴經驗 90 83.3%
兼職工作 12 11.1%
失業 14 13.0%
31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受暴次數 共同子女數
1~5次 53 49.1% 無 27 25.0%
6~10次 15 13.9% 1個 27 25.0%
11~15次 23 21.3% 2個 35 32.4%
遺漏值 17 15.7% 3個及以上 19 17.6%
受暴時間 平均6.1年 (標準差 8.90年)
教育程度
小於1年 19 17.6% 國小畢(肆)業 9 8.3%
1~9年 53 49.1% 國中畢(肆)業 22 20.4%
10~19年 10 9.3% 高中畢(肆)業 37 34.3%
20~29年 4 3.7% 大學(專)畢(肆)業及以上 40 37.0%
大於30年 5 4.6%
遺漏值 17 15.7%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家庭危險程度
研究對象之家庭危險程度,以Campbell(1986)危險評估量表測
量,共 15 題,以「是」、「不是」來回答,回答「是」者得一分,得 分範圍由 0-15 分,得分越高,代表受暴婦女所處家庭的危險程度就 越高。研究個案得分範圍為1~13 分之間,平均值為5.9 分(標準差為 3 分),依建議5 分及以下為低危險程度,6~7 分為中危險程度,8 分 及以上為高危險程度來切割。研究對象處於低度危險程度家庭者有 50 位(46.3%),中度危險者有 23 位(21.3%),高度危險程者有 35 位
(32.4%)(表4-2)。在家庭危險程度各項得分方面前三名依序為:「當你
並不想要有性行為時,他有沒有曾經強迫你跟他進行性行為」、「你是 否相信他能殺掉你」、「他有沒有對你說過「要分手、離婚、或申請保 護令等就一起死」或「要死一起死」」。最後三名為:「他有沒有一週 四天及以上喝酒到酒醉」、「他有沒有在跟你感情不好後曾威脅要自 殺,或曾經嘗試要自殺過」、「他有沒有在最近一年內用過毒品」(表 4-3)。在「他有沒有曾用任何方法要你不能呼吸」方面,掐脖子佔
30.6%(33 位),悶臉部佔 1.9%(2 位),而掐脖子與悶臉部二者都有者
佔 8.3%(9 位)。在勾選「他有一週四天及以上喝酒到酒醉」的 31 位
中,有17位(15.7%)的伴侶若沒喝酒就睡不著或手發抖,11位(10.2%) 的伴侶早上一睡醒就喝酒。
33
表4-2 家庭危險程度(N=108)
危險程度 人數 百分比
低危險程度 50 46.30%
中危險程度 23 21.30%
高危險程度 35 32.40%
表4-3家庭危險程度得分表(N=108)
題目 人數 百分比 排序
1.他在過去一年中對你身體暴力的次數是否有增加 49 45.4% 6
2.他在過去一年中對你身體暴力的嚴重度是否有增加 50 46.3% 5
3.他有沒有曾用任何方法要你不能呼吸 48 44.4% 7
4.當你並不想要有性行為時,他有沒有曾經強迫你跟他進行 性行為
63 63.0% 1
5.他有沒有在最近一年內用過毒品 6 5.6% 15
6.他有沒有曾威脅要殺你 53 53.0% 4
7.你是否相信他能殺掉你 57 52.8% 2
8.他有沒有一週四天及以上喝酒到酒醉 31 28.7% 13
9.他有沒有控制你大部分或全部的每日生活 46 42.6% 8
10.你懷孕時他有沒有曾經打過你 37 34.3% 10
11.他有沒有對你說過「要分手、離婚、或申請保護令等就一 起死」或「要死一起死」
54 50.0% 3
12.你有沒有在跟對方感情不好後曾威脅要自殺,或曾經嘗試 要自殺過
39 36.1% 9
13.他有沒有在跟你感情不好後曾威脅要自殺,或曾經嘗試要 自殺過?
31 28.7% 13
14.他有沒有曾對小孩施過身體暴力 34 31.5% 12
15.他有沒有對親戚以外之人也使用身體暴力 37 34.3% 10
家庭危險程度總分(標準差) 5.9(3)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狀況
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狀況以汪素敏於1997年參考 Cohen及Syne
(1985)所擬定之社會支持量表測量之。共有16題,分別測量來自 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朋友與同事)及社會組織(包括 基金會社工、心理師、醫院社工及醫護人員等)的支持程度。兩種支 持來源加總後為0~96分,個案整體平均得分為47.9分(標準差為 20.9 分),得分範圍介於 0~96分。不同的支持功能方面,以情緒支持得分 最高,平均值為12.7分(標準差5.3 分),其次為評價支持(平均值為 12.6分,標準差 5.5分)、訊息支持(平均值為 12.0分,標準差5.8 分),
以實質支持得分最低,平均值為10.6分(標準差6.0 分)。而在支持來 源方面,正式支持系統得分較高(平均值為24.3分,標準差 15.2分),
而非正式支持系統得分較低(平均值為23.56 分,標準差14.9分) (表
4-4) 。茲就各面向之得分情形分述如下:
(一)情緒支持
情緒支持方面共有 4 題,兩種支持來源加總後為 0~24 分,個案
得分平均為 12.7 分(標準差為 5.3 分),得分範圍介於 0~24 分。不同 的支持來源之情緒支持方面,總分 0~12 分,由正式支持系統所獲得 的支持較少,平均得分為6.1分(標準差為 3.9分),由非正式支持系統 處獲得較多,平均得分為6.6分(標準差為 4 分)。
35
(二)訊息支持
訊息支持方面共有 4 題,兩種支持來源加總後為 0~24 分,個案 得分平均為11.1分(標準差為 5.8分),得分範圍介於0~24分。不同的 支持來源之訊息支持方面,總分 0~12 分,由正式支持系統所獲得的 支持較多,平均得分為6.5分(標準差為 4.4分),由非正式支持系統處 獲得較少,平均得分為5.4 分(標準差為 4.1分)。
(三)評價支持
評價支持方面共有 4 題,兩種支持來源加總後為 0~24 分,個案 得分平均為 12.6 分(標準差為 5.5 分),得分範圍介於 0~24 分。不同 的支持來源之評價支持方面,總分 0~12 分,由正式支持系統所獲得 的支持較多,平均得分為6.5分(標準差為 4.1分),由非正式支持系統 處獲得較少,平均得分為6.1分(標準差為 3.9分)。
(四)實質支持
實質支持方面共有 4 題,兩種支持來源加總後為 0~24 分,個案 得分平均為 10.6 分(標準差為 6 分),得分範圍介於 0~24 分。不同的 支持來源之實質支持方面,總分 0~12 分,由正式支持系統所獲得的 支持較少,平均得分為5.1分(標準差為 3.9分),由非正式支持系統處 獲得較多,平均得分為5.5 分(標準差為4.1分)。
36
表4-4 社會支持得分情形(N=108)
支持層面(題數) 正式支持系統 非正式支持系統 整體社會支持 平均值(標準
差)
得分 範圍
平均值(標準 差)
得分 範圍
平均值(標準 差)
得分 範圍
情緒支持(4) 6.1(3.9) 0~12 6.6(4.0) 0~12 12.7(5.3) 0~24 訊息支持(4) 6.5(4.4) 0~12 5.4(4.1) 0~12 12(5.8) 0~24 評價支持(4) 6.5(4.1) 0~12 6.1(3.9) 0~12 12.6(5.5) 0~24 實質支持(4) 5.1(3.9) 0~12 5.5(4.1) 0~12 10.6(6.0) 0~24 整體社會支持(16) 24.3(15.2) 0~48 23.6(14.9) 0~48 47.9(20.9) 0~96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憂鬱狀況
研究對象之憂鬱程度,以鄭泰安教授所翻譯的中文版流行病學研
究中心憂鬱量表(center of epidemiological study depression, CES-D) (Chien & Cheng, 1985) 測量,該量表共20題,總分 0-60分,分數越 高代表憂鬱程度越高,研究個案之平均得分為 25.2 分(標準差為 9.6 分) 。以16 分為切割點,0-15分為無憂鬱,16-20 分表示輕度憂鬱,
21-30分表示中度憂鬱,大於30分表示重度憂鬱。研究對象無憂鬱情
形者有14位(13%),輕度憂鬱情形者有24 位(22.2%),中度憂鬱情形 者有39位(36.1%),重度憂鬱情形者有31位(28.7%)(表4-5)。得分前 三名為「我睡得不安寧」、「我覺得恐懼」、「我覺得悶悶不樂」,後三 名為「我是快樂的」、「人們是不友善的」、「我覺得我和別人過得一樣 好」(表4-6)。
37
表4-5 憂鬱程度
憂鬱程度 人數 百分比
無 14 13.0%
輕度憂鬱 24 22.2%
中度憂鬱 39 36.1%
重度憂鬱 31 28.7%
表4-6 憂鬱量表得分情形
項目 平均值 標準差 排序
1.不介意的事,竟然會困擾我 1.1 0.9 13
2.我的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 1.1 0.9 13
3.就算有親友幫忙,我還是拋不開煩惱 1.6 1.0 5
4.我覺得我和別人過得一樣好 0.7 0.8 20
5.我做事無法專心 1.3 0.9 11
6.我覺得悶悶不樂 1.7 1.0 3
7.我做任何事都覺得費力 1.3 1.0 8
8.我對未來充滿希望 1.0 1.0 15
9.我覺得我的人生是失敗的 1.4 1.0 7
10.我覺得恐懼 1.8 1.0 2
11.我睡得不安寧 1.8 1.0 1
12.我是快樂的 0.8 0.9 18
13.我比平日不愛講話 1.3 0.9 9
14.我覺得寂寞 1.3 0.9 10
15.人們是不友善的 0.8 0.8 19
16.我享受了人生的樂趣 0.9 0.9 17
17.我曾經痛哭 1.5 1.0 6
18.我覺得悲傷 1.6 1.0 4
19.我覺得別人不喜歡我 1.0 0.8 16
20.我缺乏幹勁 1.2 0.9 12
CESD總分 25.2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