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二、热学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90-103)

分子运动论    认为物体是由大量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 所组成,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等相互作用,并以大量分子的集体 行为来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等物质状态的有关物理性质,特别是它们 各自的热力学特性的物质结构学说。

人类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物质的微粒结构的思想。德谟克利特 等人曾想象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称之为“原子”的粒子组成,并认为不 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直到 17、18 世纪期间,随着热学的发 展,人们开始探讨热现象的本质,出现了分子运动论的学说。经伽桑迪、

胡克、伯努利等人的考察和不断发展这一学说,并用以说明物质的液体、

固体、气体三种状态的转变,设想气体的压力是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 结果,从而导出了玻意耳-马略特定律。1744 年罗蒙诺索夫明确提出热是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把机械运动守恒定律推广到分子运动的热现象 中去。19 世纪中叶建立了能的转化守恒定律,分子运动论得到迅速的发 展和完善。经克劳修斯、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等人的大量工作,他们立 足于分子运动论以早期的统计观点导出了气体的压强公式,从而解释了 有关气体的实验定律;认识了分子速度的分布规律;并给出了分子运动 规律的定量方程。使分子运动论在经典物理学的范畴内达到了完善的程 度。

分子  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对稳定并保持该物质物理化学特性 的最小单元。分子由原子组成。有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 子之分。

一般的分子都很小,如果简化把分子看作小球,直径的数量级都是 10-10米。例如水分子(HO)的直径是 4.0×10-10米,氢分子的直径是 2.3×10-10米。

用油膜法可以粗略地测定油分子的大小。把事先测出体积 V 的油滴 滴到水面上,使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分散开,接近形成单分子油膜。这 层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以认为等于看作为小球的油分子的直径。如果 油膜呈圆形,测出圆面的直径为 R,那么油膜的厚度 h(即认为等于油分 子直径 d)的计算式为:

h= V πR2

由此 d= V

πR2

应用可以放大百万倍的场离子显微镜测定钨原子的直径约为 2×10

10

场离子显微镜   构造的主要部分是由球形玻璃容器和一根针状电 极组成。针状电极用所要研究的材料(如金属钨)制成,针尖的表面被 加工成为曲率半径 r 在 1.0×10-8~10.0×10-8米范围的小球面,置于球 形容器的中心。半径 R 为 10 厘米左右的球形玻璃容器,内壁上涂有一层 很薄的导电物质和具有高发光率的荧火材料,将容器内空气抽出后充入 少量的氦成为压强 10-5~10-3毫米汞柱的成像气体。如图(1)所示。

工作时在针状电极和容器内壁导电层之间加上 5~30 千伏的高电

压,针状电极为正,导电层为负。在针尖和容器壁之间的空间就出现了 辐射状的电场,针尖附近的电场强度可高达 1010伏/米。当做无规则运 动的氦分子(即氦原子)在接近针尖表面的原子时被电离成为失去电子 的氦离子,在强电场作用下被加速沿径向电场运动,以很大速度打到容 器内壁的荧光材料上使之发光,这样就在容器壁——荧光屏上出现了针 尖上原子分布的图样。

场离子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比较简单。图 (2)是放大原理示意图。图中 弧长 表示相邻两个所研究材料的原子间的距离,弧长ab AB 则表示它们

在球形容器内壁上的像之间的距离, ab ∩ 与 AB ∩ 所对的圆心角是同一角

度 θ,相对应的曲率半径分别为 r 和 R,因此有

ab AB

∩ = θ,或 ≈ θ;

= θ,或 ≈ θ。

r ab r

R AB R

所以场离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K=AB

ab R

= r

设针状电极尖端的曲率半径 r=5.0×10-8米,球形玻璃容器的半径 R=

10.0×10-2米,则 K=2.0×10,即放大 200 万倍。设想钨制的针尖上钨 原子一个挨一个地排列,则可认为距离 ab 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测出玻 璃壁上的 AB 长,即可计算出钨原子直径。实测表明钨原子直径约为 2×

1010米。

阿伏伽德罗常数  是物理学和化学中的重要基本常数之一,即 1 摩 尔任何物质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以 N表示。N=6.0221367×1023-1

(通常可取作 N=6.02×1023-1)。根据摩尔的定义,组成物质系统 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也可以是离子、电子、其他粒子或这些 粒子的特定组合。例如 1 摩尔氧气即 32 克氧气,所含氧分子(O)数为 N;而同样质量(32 克)的氧所含氧原子(O),即 2 摩尔氧原子数则应 为 2N个;同样质量(32 克)的臭氧所含臭氧分子

(O3),即2摩尔臭氧分子数应为 NA。 3

2 3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微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 观世界的桥梁。在分子物理学中,由于同一物质的分子质量 m与摩尔质

量 之间有M mi= 的关系,可见,阿伏伽德罗常数把摩尔质量等宏观

A

M N

物理量跟分子质量等微观物理量联系起来了。

分子大小的估算   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宏观有关数据可以计 算出分子的质量和分子平均占有体积。

分子质量的计算:由于 1 摩尔任何物质所包含的分子数都等于阿伏 伽德罗常数,因此,根据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 M,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

N

A

,即可计算出组成该物质的单个分子的质量 m

i

: m =

i

A

M

N

如 1 个水分子的质量

m

i

= 18 02 10

=

6 02 10 2 99 10

3

23 1

. /

26

. × 千克 摩 .

× 摩 × 千克。

分子平均占有体积的计算:同样道理,根据某种物质的摩尔体积 V,

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 N,即可计算出组成该物质的单个分子的平均占有 有体积 V

V V

i N

A

=

对于液体和固体来说,由于它们分子结构紧密,设想其中的分子是 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就可以在计算出单个分子的平均占有体积 V的基 础上估算出单个分子的线度。

对于气体来说,由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远大于分子的线度,根据单 个分子的平均占有空间体积 V只能估算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l:

l =

3

V

i

例如在标准状态(温度 0°C,压强 1 标准大气压)下,1 摩尔任何 气体所占有的容积——即摩尔体积——均为 22.41383×10-3米(通常可 取作 22.4 升),因此单个气体分子所占有的空间容积

V

i

= 22 4 10

=

6 02 10 3 72 10

3 3

23 1

26 3

. /

. × 米 摩 .

× 摩 × 米

由此可得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l=3 Vi =3 3 72. ×10263 =3 34. ×109米。

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里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在大量实验事 实(如扩散、布朗运动等等)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构成物体的大量分 子(以及原子、电子等)一直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 跟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通常所说的

“热”实质上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微观范围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 烈程度的宏观反映就表现为温度的高低,因此称大量分子的这种无规则 运动为热运动。要强调说明,分子的热运动是大量分子的行为,它的整 体有着统计规律性。宏观上测定的量(如温度),反映了与大量微观粒 子运动相应的统计平均值(如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平动能)。

扩散  由于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一般 可发生在一种或几种物质于同一物态或不同物态之间,由不同区域之间 的浓度差或温度差所引起,前者居多。一般从浓度较高的区域向较低的 区域进行扩散,直到同一物态内各部分各种物质的浓度达到均匀或两种 物态间各种物质的浓度达到平衡为止。显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这种

“均匀”、“平衡”都属于“动态平衡”,即在同一时间内,界面两侧 交换的粒子数相等。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在静止的空气中的散播,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静止的水相互渗入,钢制零件表面的渗碳以及使纯 净半导体材料成为 N 型或 P 型半导体掺杂工艺等等都是扩散现象的具体 体现;在电学中半导体 PN 结的形成过程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扩散运动 是基本依据。扩散速度在气体中最大,液体中其次,固体中最小,而且 浓度差越大、温度越高、参与的粒子质量越小,扩散速度也越大。

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线度~10-3毫米)表现出

的永不停止的无规则运动。于 1827 年由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首先发现花粉颗粒所做的这种运动。以后,人们 发现在温度均匀、无外力作用的流体中都能观察到这类微粒的布朗运 动。例如墨汁稀释后碳粒在水中的无规则运动,藤黄颗粒在水中的无规 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微粒的布朗运动越剧烈。发现后的 50 年内,

人们一直不了解这种运动的原因。直到 1877 年德耳索提出,这是由于微 小颗粒受到它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碰撞作用的不平衡性而引起的,

认识到液体(或气体)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是产生微粒的布朗运 动的原因。到 1905 年及以后几年内经爱因斯坦等人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实 验,对布朗运动的性质和解释完全清楚了,成为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确切解释的梗概是:线度约 10-4~10-2毫米的微粒 受到它周围流体大数分子热运动的不规则频繁碰撞(液体分子每秒约 1019次、气体分子每秒约 1015次),若某一瞬间在某一方面碰撞数大大 超过其他方面的碰撞数,微粒就会产生一明显位移。这种不平衡碰撞产 生的力是一种涨落不定的净作用力,它驱动着“布朗颗粒”做无规则运 动。布朗运动代表了一种随机涨落现象,它不仅反映了周围流体内部分 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关于它的理论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如对 测量仪表测量精度限度的研究、对高倍放大的电讯电路中背景噪声的研 究等等。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的大小 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起源于电磁力。每个组成分 子的原子都有分别带正、负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以呈电中性的单原 子分子为例,它的核外电子的总负电量与原子核的正电量不仅大小相 等,而且当保持它们的正常位置不变时,它们的正、负电荷对外的总作 用效果为零。如果两分子相互靠近到一定程度时,每个分子中的电荷分 布都要稍微离开正常位置,导致出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时分子力一 部分是由于带电粒子间的静电力,在异种电荷间的平均距离小于同种电 荷间的平均距离的情况下,分子间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另外还决定于电 子在运动过程中某些特定的相互联系(如运动情况完全相似的电子具有 互相回避的倾向),当两分子靠得非常近,以致它们的外层电子云开始 重叠起来时,分子间主要表现为排斥力。这些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 果,形成了分子间作用力的吸引、排斥性质的不同以及大小等均随距离 变化的较为复杂的表现。

对于比较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为处理问题方便,可采用一 些简化模型做近似描述。如图所示分子力跟距离的关系,是其中一种理 想模型。图中两条虚线分别表示两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随距离 变化的情形,实线表示它们的合力即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间的作用力随 距离变化的情形。图示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 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随距离变化得快。当两分子间距离等于 r时,

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力为零,分子处于平衡位置。r的数量级约为 10-10 米。显然,当分子间距离 r<r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 r>r时,分 子力表现为引力。除 r 值稍大于 r的一小段范围外,一般来说,表现为 引力的分子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少,当分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大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