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1 = 25 若用动量定理,则有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62-69)

Ft=△p

取 t=1 秒,由上式得

F = = mv - 0

t = mv

△p t

所以传送带功率 P=Fv=mv=50 瓦

这两种解法后者是正确的,前者是错误的,错误原因是忽略了传送 带与煤之间在初始阶段有相对位移。传送带所做的功并非全部用来增加 煤的动能。其中有一部分摩擦力做功转化为煤和传送带的内能。其产生 的内能为 Q=f·△s,式中△s 表示煤块与传送带间的相对位移。

在确定了条件符合可用动量定理之后,除了“动量定理”条目中提 及的注意点之外,还需考虑研究对象的选取,总动量的计算技巧以及初 末状态的合理确定等。动量守恒的条件当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 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图(1)中,A、B 两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相向运动,两物体的动量大小分别为 P和 P,某时刻两物体相互碰撞,碰撞后运动方向仍在一直线上,其动量分 别变为 PA′和 PB′。设其相互作用力分别为 F 和 F′,作用时间为△t,

由于

F=-F′所以 F△t=F′△t(1)

由动量定理可得

F△t=pA′-PB′、F′△t=PB′-p,代入(1)式则 pA′-p=-(pA′-p) (2)

即 PA′+PB′=P+P

等式右边碰撞前系统的总动量,等式左边为碰撞后系统的总动量。

此式说明,碰撞前后系统内两物体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但系统的总动 量保持不变,即动量守恒。在这一碰撞过程中,A、B 间的作用力属于内 力,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

动量守恒定律虽然可以从牛顿定律推出。但是大量实验事实证明,

它是独立于牛顿定律之外的,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物理规律。

动量守恒的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但在解决实际 问题时,如果外力远小于内力,且外力作用时间极短,也可忽略外力作 用而运用动量守恒定律,例如在列车编组中,用一节运动的车箱去碰撞 另一节静止的车厢并结合为一体,在二车箱碰撞并结合的短暂时间内,

车箱与路轨间的摩擦力比两车箱相互碰撞的作用力小很多,故可在碰撞 过程中运用动量守恒定律。

与机械能守恒定律不同,动量守恒定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矢量性,

这可能给初学者运用该规律带来较多的麻烦,但是,正是它所具有的矢 量性,使我们可以在某一方向上单独使用它。例如在图(2)中,小车 M 置 于水平光滑的轨道上。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绳子系于车上。当将小球从悬 线水平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后,小球和小车组成的物体系机械能守恒,但 系统动量不守恒,因为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在水平方向上,系 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可在水平方向上对系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如 若在小车的左侧立一挡板,如图(3)所示,则在小球 m 摆至最低位置前系 统水平方向动量不守恒。但当小球从最低位置继续向右摆动时,挡板与 小车 M 间无相互作用力,故可对系统从小球由最低点向右摆动的过程运 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的规律。当小球摆至右侧最高位置时,小球和小车 具有共同的水平向右的速度 V,如图(4)所示。由动量守恒规律得

mv=(m+M)V

式中 v 为小球在最低位置时的速度,由于机械能守恒,所以 v=

2gl m 2

m M V m

m M gl

,将 代入上式, 可求得 =v V V

+ =

+

小球从最低点摆至右侧最高位置的过程,系统机械能仍守恒。所以 有

mgl = 1

2mv2 =1

2(m + M)v + mg2 (l - lcosθ)

由此式可求得小球向右摆动的最大偏角θ,即θ= cos m 。 m + M

1

碰撞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时间极短,作用力又很大,其它作用力相 对很小,这就是常见的碰撞现象。在碰撞现象中,把参与碰撞的物体作 为一个系统。可以认为系统仅有内力作用。故系统动量守恒。相互碰撞 的物体,若接触面的法线通过两物体的重心,碰撞前后两物体的速度均 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碰撞叫正碰,否则叫斜碰。对于正碰的两个物体,

动量守恒的矢量运算可以简化为用正负号表达的代数运算,若碰撞前两 物体动量分别为 P和 P,碰撞后其动量分别为 P′和 P′,则有

p′+p′=p+p

从碰撞开始到碰撞结束,系统初末两态动能若无损失,则称为弹性 碰撞;若有动能损失,则为非弹性碰撞。在非弹性碰撞中,若碰撞后二 物体结合在一起,这时系统动能损失最大,这种碰撞叫完全非弹性碰撞。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若碰撞中损失的动能很小(如钢球、玻璃球间的碰 撞)则可视为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  图中 m、m为大小相等的两钢性球。两球置于光滑水平 面上。m的速度为 v,m的速度为零。设两球发生弹性正碰。

第一阶段,两球接触后均被压缩而发生形变,形变产生的弹力使 m 减速,m则被加速,直到两球速度相等(即相对速度为零)时压缩量达 到最大,这一阶段称为压缩阶段。在压缩阶段系统动能逐渐减少,而系 统势能逐渐增大。两球速度相等时,系统势能达到最大,而系统动能减

至最小。但是整个过程的任一时刻,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二阶段,由于两球间弹力作用,m继续减速,m继续加速。从而 使 m的速度大于 m的速度,两球形变逐渐减小,当两球即将分离的瞬间,

形变完全消失。这一阶段称为恢复阶段。在恢复阶段,系统的弹性势能 逐渐减小,系统的动能逐渐增大。当形变完全消失时,系统势能为零,

而系统动能重新达到最大。

若取两球开始接触的瞬间为初态,两球分离时为末态,系统的总动 能应等于初态时的总动能,故有

1

2m v + 1

2m v = 1 2m

1v + 0 (1)

1 2

2 1

2 2

2

′ ′ 1

由于系统无外力作用,故系统动量守恒,从而可得 m+0=mv′+mv′ (2)

由(1)、(2)两式解得

v 1 = m m v 2 =

1 2

− + +

m m v

m

m m v

1 2

1 1

1 2

1

2

从上面两式可知,v′2 的方向始终与 v 相同。当 m>m时,v′ 与 v方向相同,当 m<m时,v′与 v反向。

若 m=m,则 v′=0,v′=v,即碰撞后两球交换速度。

若 m》m,则 v′≈-v。即碰撞后 m等速反向运动。

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 动,就叫做机械振动,简称为振动。

振动是物体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例如机械 钟摆的摆动,发动机活塞的往复运动等都是机械振动。自然界中一切具 有弹性的物体都可产生振动。振动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例如振动打桩机、

按摩器、共振筛等,又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消耗不应消耗的能量,甚 至会引起机器上机器零件的“疲劳”发生事故。

振动是产生波的根源,只有有了振源的振动,才会发生振动在媒质 中的传播,即波的传播。

简谐振动  简谐振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机械振动。物体在跟位移 成正比,并且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所作的振动叫简 谐振动,也就是当物体在 F=-kx 的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式中 k 为常数,

x 为以平衡位置为原点物体的位移。

简谐振动还可以表示为:位移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 振动,记作

x=Asinωt

式中 A 是振幅,ω为角频率,t 为时间。做简谐振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为 a = k

mx

加速度的大小也和物体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在振动物 体的最大位移处,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在位移为零处加速度 为零,速度最大。从功和能的角度观察简谐振动,因物体没有受到摩擦

或其它介质的阻力,所以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 能守恒。

例如,一个质量为 1 千克,摆长为 10 米的单摆在平衡位置的速度是 5 米/秒。当它摆到速度为 2 米/秒时,摆球的重力势能为

=E

1

2 E = 1

2

Ep = 1 5 - 2

P

2 2

mv mv E

m v v

Ep

P 2

1

2 2 2 1

2 2

1 2 1 2 8

= +

=

( )

) ( )

× ×(

简谐振动又称“谐振动”,一切复杂的振动都可以看成是若干个不 同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简谐振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忽略阻力的条件下,有许多振动现 象可以看作是简谐振动。

弹簧振子  无摩擦的水平杆上穿有一个小球,小球与一只一端固定 的轻质(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弹簧水平穿过杆连接,构成了一个弹簧振 子。小球受到的重力和杆的支持力相互平衡,对振子(小球)的振动没 有影响。在弹性限度内振子离开平衡位置时受到的弹力为 f=-kx。这个弹 簧的弹力的方向总跟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在这个回复力 的作用下,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

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的周期为 T = 2 π m ,式中 表示周期,其 T k

单位是秒,m 表示振子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 是轻质弹簧的倔弹系数。

如图(1)所示。

若竖直悬挂的轻质弹簧下端挂一质量为 m 的物体(视其为质点),

弹簧的伸长为△l 时,物体静止于 O 点。把物体竖直向下拉一段距离 x 到达 A 点(弹簧的弹性形变范围之内),然后释放物体,物体在 O 点附 近做往复运动。取 O 点为坐标原点并定竖直向下为 x 轴的正方向,则此 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F=mg-k(x+△l)由于 mg=k△l,∑F=-kx 同样地,

振动物体在 B 点(物体在竖直方向所能达到的最高点)受到的合力的大 小为∑F′=mg+k(-x-△l)=-kx,∑F 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可见竖直悬挂的弹簧振子,在弹性限度内,无论在何位置其所受到 的合力都可记作

∑F=-kx

满足物体做简谐振动的条件。所以竖直方向上悬挂的弹簧振子做的是简 谐振动。

简谐振动的周期公式  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需要的时间叫 周期。它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利用简谐振动与匀速圆周运动 的联系可以推出简谐振动的周期公式。在图(1)中,质量为 m 的质点在半 径为 A 的圆周上从 M 点出发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角速度为ω,则质点到 达 N 点时在 x 轴上的射影为 x=Acosωt。

可见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在 x 轴上的射影点 Q 是在平衡位置(圆心)

O 点附近作简谐振动。已知做匀速圆周运动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为ωA,其 在 x 轴上的射影的加速度为

a=-ωAcosωt=-ω

方向指向平衡位置(圆心)。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a = F

m = − ω m

2

x

于是有 ω2 = k

m

对比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每转一圈射影点完成一次全振动,

则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恰好就是其射影的简谐振动的周期,则 T =

T = 2 2π 2

ω = π m k m π k

是简谐振动的周期公式。式中 m 是反映了质点的固有属性——惯性的大 小的物理量,k 是系统自身特性的物理量。所以简谐振动的周期是由构成 振动的自身条件所决定的,又被称做固有周期。故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具 有等时性,常被用作计时的工具,其周期可作为计时的基准周期。

单摆  用一根不能伸长的而且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细绳,一端拴着 一个小球,绳长远大于小球的直径,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悬点上,这样的 装置叫做单摆。如图所示。

使单摆的摆球在一竖直平面内,在平衡位置 O(单摆不振动时的静止 位置)附近做振动。摆球受到的回复力为

F=mgsinα

当摆角α≯ °时, 5 sin α = ,回复力的大小

F = x

x mg l

l

再考虑到回复力的方向总与位移方向相反(以平衡位置 O 为原点),

则有

F = -mgx,令k = ,则F =-kx l

mg l 所以当α≯5°时,单摆作简谐振动。

将 代入简谐动的周期公式 k T = 2 π m ,得到单摆的周期公式 k

T = 2π l g

从单摆的周期公式可知,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摆 球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摆球的质量无关。

单摆的周期公式由荷兰学者惠更斯首先得到,并于 1657 年首先利用 单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计时器。由于单摆的周期可以通过调节摆长 来实现,计时很方便。例如,在北京造一个周期为 2 秒的秒摆的摆长为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