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四、光学与近代物理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177-200)

可见光 能引起人视觉的电磁波。广义范围内的光指全部电磁波(如 图)。迄今为止,所知的最长波长为 10米左右,最短波长为 10-15米左 右。其中能引起人视觉的可见光波长约在 7.7×10-7~3.9×10-7米,它 包括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单色光,其波长范围大致如下表(×10-7米):

7.7 6.3 6.0 5.7 5.0 4.5 4.3 3.9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在全部电磁波中,除可见光外,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

X 射线、γ射线,它们只能借助光学仪器或摄影才能观察到,不能直接引 起人的视觉,叫不可见光。

光具有粒子性,组成光的微粒叫光子。光子是一种能量元,其能量 等于光波的频率ν与普郎克常数 h 的乘积 hν。光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和 成就密切相关,尤其是 20 世纪 60 年代激光的产生和应用为光学的研究 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不可见光见  “可见光”。

天然光源  自然发光(电磁波)的物体。主要指太阳和一切发光的 星体。在茫茫宇宙中,有无数星体在常年累月地自然发光,其中对地球 影响最大的是太阳。太阳发出的光是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源泉。科学家 们测定,每分钟内垂直于太阳光的平面上,每平方厘米受到的太阳光能

(辐射能)是 1.97 卡,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到的太阳光能约为 1.2×

1019千卡。

以太阳光为主的天然光源有许许多多的优越性。但它比较分散,又 限于白天,并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数量也不够稳定。人类在发展进程 中,为弥补这些不足,从发明用火开始,逐渐发现和开发了许多其它光 源,同时对太阳光源的利用也更为充分和广泛。

人造光源  人工制造的光源。人类最早依赖的是天然光源,由于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发明了用火,从而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 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人造光源主要是燃烧的物体如火把、油灯、蜡烛、

煤气灯等。进入 19 世纪发明了电灯;20 世纪初,制成了气体放电灯;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场致发光灯、放射性同位素灯相继出现;1960 年又出 现激光器。除古老的燃烧物外,常见的人造光源主要分为:①热辐射光 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任何物体都有热辐射现象,给物体加热,使 之温度达到 1500℃左右,就可辐射白炽光。温度越高,辐射的总能量越 大,且短波长光的能量占的比便越大。热辐射光源发射连续光谱。常见 的有弧光灯、白炽灯、碘钨灯等。主要用于室内、室外照明。②气体放 电光源。利用气体放电发光的光源。气体放电时,被加速的电子及离子 同气体原子、离子、分于碰撞,使后者受到激励而发光,以及电子同正 离子复合而发光。其发光光谱有线状光谱,带状光谱,也有连续光谱。

发光的性质与气体种类、气压高低、电流密度的大小及光源的具体构造 等因素有关。控制这些因素可制成多种气体放电灯,主要有低压汞灯、

高压汞灯、氙灯、钠灯等。可用于室内、外照明,各种摄影的光源及显 微镜等光源。③激光光源。能够发射激光的装置。具有高定向性、高单

色性、高相干性、高亮度等特点。常用的有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

液体激光器等。在工业、农业、生物学、医学及通讯等方面有极广泛的 应用。此外还有电致发光屏、光电二极管等也属人造光源。

光能量  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周围空间辐射并引起视觉的能量。

用符号Φ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光能量的单位是流明,简称流,记作 lm,规定一个面积为 5.305×10-3毫米的绝对黑体在铂的凝固温度 2040K 时所辐射的光能量为 1 流明。发光体每瓦功率完全化为波长等于 555 毫 微米的光波时,其光能量为 683 流明。

当 1 流明的光通量照射到 1 米的被照面时,被照面上接受的光能量 为 1 勒克斯。勒克斯叫照度的单位。

发光强度  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用符号 I 表示。

它是点光源在一定方向范围内发出可见光强弱的物理量。如图,点光源 S 发出的光在 r 方向上的Ω立体角范围内的光通量为Φ,则发光强度 I=

Φ

Ω。发光强度的单位为坎德拉,记作 , 坎德拉cd 1 = 1流明/ 1球面度。

如果光源沿各个方向上的发光强度都相等,则称光源的发光是各向 同性的,它在总光通量为 4πI。但大多数光源的发光强度因方向而异。

上图表示一盏白炽灯加罩与否的发光强度曲线。功率为 3000 瓦的超高压 短弧氙灯,发光强度最大可达 15000 坎德拉。

光的介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又称媒质。一般指空气、水、玻璃 等实体物质,有时我们把真空也称为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传播的,当光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的平滑面时,发生偏折而进 入第二种介质(见“光的折射定律”),两种介质相比,偏折程度小的

(即与法线的夹角小)称为光密介质,偏折程度大的称为光疏介质。光 疏和光密只有相对意义。如水和玻璃相比,水是光疏介质,玻璃是光密 介质;水和空气相比,空气是光疏介质,而水却成了光密介质。

介质还通常分为透明介质和不透明介质。通过透明介质,人眼可以 看到发光物体。有些介质可以挡住人的视觉,显示为不透明介质,其实 是挡住了可见光。对广义范围的光(电磁波),如红外光、紫外光、X 射线等,则又成为透明介质。工业、科技及一些特殊的探视,常常利用 这个特点进行特殊的检测。

光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光密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光速  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从广义上讲,光是各种波长的电 磁波,人们最初通过测量可见光的传播速度得到它的数值,因此称为光 速,用符号 c 表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真空中的光速 c 的数值为

c=299792458 米/秒。

早在 17 世纪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就对光的传播进行过大量的 研究,但均未取得较大成果。到了 1849 年,法国物理学家 A.H.l.斐索用 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他的实验装置如图 所示。图中光源 S 发光的光束在镜面 G 上反射,经透镜 L聚焦到 O 点,

从 O 点发出的光束再经透镜 L变成平行光束。经过 8.67 千米后通过透镜 L会聚到镜面 M 上。再由 M 经原光路返回达 G 进入观察者眼中。置于 O

点的齿轮旋转时把光束切割成许多短脉冲,他用的齿轮有 720 个齿,转 速为 25 转/秒达到最大光强,这相当于每个光脉冲往返所需时间为 1/18000 秒,往返距离为 17.34 千米,由此可得 c=312000 千米/秒。

1926 年,美国物理学家 A.A.迈克尔孙用旋转镜法改进斐索的实验,

测得光速的平均值为 299798±4 千米/秒。

1952 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 K.D.弗罗姆用微波干涉法测得的数值为 299792.50±0.10 千米/秒。这个数值一直沿用到 1973 年。

1972 年,美国标准局的 K.M.埃文森等人采用直接测量激光频率和真 空波长值的方法,用两者的乘积得出真空中光速的数值为 299792458±

1.2 米/秒。这个数值被推荐使用到 1983 年。

1983 年,第 17 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米的新定义为:“米是光在真空 中在 1/299792458 秒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从而确定真空中的光 速值为定义值,它的不确定值为 0,不需要再进行任何测量。

本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后 方形成的暗区。公元前 300 多年,我国《墨经》中就有关于影的说明(如 图)。如果光源不是点光源,不透明物体后面的暗区情况有所不同。如 图,光源(蜡烛)可以看成是若干个点光源的组合。取其中的两点 A、B,

它们分别在物体后形成暗区,两个暗区的重叠部分是光线完全射不到的 地方,是本影区。两个暗区各自单独存在的部分只有部分光线照到,是 半影区。影的形成是光直线传播最直观的证明。

点光源生成的影区周围可以出现亮边,这是由于光的波动性,光遇 到障碍物后,发生衍射的结果。

发光体越大,本影区越小。如白炽灯下的人影很清楚,荧光灯下的 人影十分模糊,就是两者比较而言,白炽灯可看成是点光源,发光面小;

荧光灯的发光面就比白炽灯大得多。医院里外科手术用的无影灯,就是 在一个很大的圆形灯罩里交错排列或呈环形排列几个到 10 多个灯球,每 个灯球里有一个镜面灯泡,灯炮下半部的内壁上涂有一层铝,把光线均 匀柔和地反射到整个灯球上。这样,各个灯球都能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 上,既保证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留任何影子。

影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很多用途。

半影  见“本影”。

日食  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在地球上形成影的现象。

月球的影可以分为本影、半影和伪半影三部分。月球绕地球的轨道 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都不是正圆,所以日、月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时近时 远。因此,在日食时,观察者在本影范围看到太阳全部被月球遮住,称 为日全食;观察者在半影内则见到太阳部分被月球遮住,称为日偏食;

观察者在伪本影内见到太阳的中间部分被月球遮住,周边剩下一个光 环,称为日环食(如图)。

当月球绕地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几乎与太阳同起同落时,从地 球上见不到月球,这时称为朔,日食现象发生在朔的时候。朔的周期约 为 29.5 天。但不是每隔 29.5 天都发生一次日食,原因是月球绕地球运 行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平面不完全重合,两者之间有 5°9’的平均夹角。所以只有当朔时太阳离两个轨道平面的交点在某一 角度以内时才会发生日食。

月食  月球进入地球阴影,月面变暗的现象。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 向有一条阴影,叫地影(如图)。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没 有受到太阳直接射来的光,半影受到一部分太阳射来的光。月球在绕地 球运行过程中进入地影后就发生月食。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发生月全 食;部分进入本影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叫本影月食。有时月球 只进入半影而不进入本影,发生半影月食(如图)。

当地球处在太阳与月球之间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满太阳光,

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呈光亮的圆形,这叫望。望的周期与朔相同,月 食只能发生在望的时候。但由于地球与月球运行轨道不在同一平面,而 有一个 5°9′的夹角,不是所有望的时候都发生月食。只有当月球运行 到两个轨道平面的交点附近时,月食才可能发生。

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确定反射光线走向的定律。是 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平滑界面时,常有部分 光返回到原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的内容是:

①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 r 等于入射角 i。由上述反射定律内容可 知,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见“光路的可逆性”)。公元前 11 世纪,我国已使用铜镜,这是最早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研究和应用的记 载。公元前 4 世纪,墨翟所著《墨经》中就有关于平面镜的记载。公元 前 3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他的著作《光学》一书中就明确阐 述了反射定律。1690 年惠更斯在《光论》一书中从波动说推导出反射定 律,为声学及无线电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平面镜  镜面为平面的反射镜。依照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只改变 光束的方向,不改变光束的单心性,平行光束、会聚光束、发散光束经 平面反射后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从图中看,平行光束反射后的光束仍 为平行光束〔图(1)〕,会聚光束反射后的光束仍为会聚光束〔图(2)〕,

发散光束反射后的光束仍为发散光束〔图(3)〕。

图(3)中的 S 可以是物或点光源,从 S 点发出的光线是发散的,经平 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是发散的。但它们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 S′,S

′是 S 的像,由于它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称为虚像。虚 像不能在屏幕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除平面镜外,放大镜、望 远镜、显微镜等的使用都是为了得到物体的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用作图法求得。如图(4),

物休 ABC 置于平面镜 MN 前。从 A 点任意引出两条光线分别交平面镜于 O、

O′,在 O、O′点作光线 AO、AO′的反射光线 OP,O′P′,OP、OP′的 反向延长线交于 A′点。A′点就是 A 点的虚像点。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到 B、C 的虚像点 B′、C′,A′B′C′就是经平面镜 MN 所成的虚像。从成 像过程可知,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与镜面对称,正立、反像。

如果保持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不变,将平面镜转过θ角,则反射光 线将偏 2θ角[如图(5)]。利用这个特点,可将微小变化放大,称为 光杠杆放大作用,在物理实验中不少地方用到这一作用。

用两个以上的平面镜组成的平面反射镜组叫角镜。角镜可以有效地 控制光路,常用的角镜有 45°、90°两种。与两镜垂直的平面叫主截面。

所有在主截面内的入射光线经角镜反射后,与入射光线的方向是镜夹角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17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