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由上式求得v = GM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51-62)

R

0

+ h

知道了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就可确定卫星飞行时的速度大小,例 如我国 1970 年 4 月 24 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距地面平均高度约 为 1412 千米,所以卫星飞行的平均速率约为

v GM

R h

= + =

+

=

0

11 24

6

6 67 10 6 10

3

6 4 14 10 7 16 10 .

( . × . ) × × .

× × (米/秒)

不同高度处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及周期见下表:

高度(千米) 0 300 500 100

300

500

35900(同 步轨道)

380000

( 月 球 轨 道)

环绕速度(千 米/秒)

7.91 7.7

7.62 7.3

6.5

5.2

2.77 0.97

周期(分) 84.4 90.

94.5 105 150 201 23 小时 56

28 天

近地点和远地点  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多数不是圆而

是椭圆,地球的球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图所示,当卫星位 于图中 P 点时,距离地球表面最近,此位置称为近地点,长轴上的另一 顶点 Q 则为远地点。

由开普勒定律可知卫星位于近地点时速率最大,位于远地点时速率 最小,由于近地点和远地点处曲率半径相同,所以在近地点。

GmM l

mv

OP R

P 2

= 2

在远地点

GmM l

mv

OQ R

Q 2

2

= 由上面两式右得

v

P

∶ v = l

Q OQ

∶ l

OP

此式说明同一颗卫星在近地点和远地点速率之比等于它们与地球中 心距离的倒数。近地点速率大,远地点速率小。在此,不要误认为 lOP、 lOQ是卫星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曲率半径。

通讯卫星  用于通讯的人造地球卫星。利用通讯卫星可以实现全球 的电视转播,从图上可知,如果能发射三颗相对地面静止的卫星(即同 步卫星)并相互联网,即可覆盖全球的每个角落。

欲使人造地球卫星相对地面静止,该卫星的周期必须与地球自转周 期相同,并且该卫星必须位于赤道上空。如果仅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而 不定点于赤道上空,该卫星就不能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因为卫星轨道 所在平面必然和地球球体的大圆所在平面重合。

同步卫星的周期为 T=24×3600 秒=86400 秒

设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为 h,地球半径为 R,地球质量为 M,据万有 引力定律及向心力公式,有

m T 4

2

2

π (R + h) = G mM (R + h)

0

0 2

由此式可得

R + h =

0 3

GMT

2

=

3

2

11 24 2

4

2

6 67 10 6 0 10 86400 4 314

π

. .

.

× × × ×

×

=4.23×10(米)

进而可知卫星高度 h=3.59×10米。

卫星运行的速率为

v = 2 (R + h)

T

0

= 2

π × 314 × 4 23 × 10 86400 . .

7

=3.07×10米/秒

由于通讯卫星都必须位于赤道上空 3.6×10米处,各卫星之间又不 能相距太近,所以,通过卫星的总数是有限的。设想在赤道所在平面内,

以地球中心为圆心每隔 5°放置一颗通讯卫星,全球通讯卫星的总数应为 72 个。

宇宙速度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高度不同,其环绕速

度也不同。沿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速率为v =

1

GM =

R

0

7.9 千米/秒。该速度是在地面处发射并能绕地球运动的最小速度,我们 称它为第一宇宙速度。

当从地面发射的卫星速度略大于第一宇宙速度时,该卫星的轨道为椭 圆,地球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如果想使人造星体脱离地球约束 而成为绕太阳旋转的人造行星,就必须使星体具有脱离地球引力范围的 初动能。由引力理论可知,质量为 m 的物体在地面处的引力势能为 E

= GmM

R M R

0

− 。式中, 为地球质量, 0为地球半径,由于距地球无限远 处的引力势能规定为零,故地面处的引力势能为负值。欲使位于地面质 量为 m 的人造星体脱离地球引力范围,它飞离地面时的动能至少为

E =| E |= GmM

K P

R0 即 1

2

2 2

0

mv GmM

= R 由此式可得

v = 2GM

R = 2v = 11.2 /

2

0

1

(千米 秒)

这个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又称逃逸速度。如果从地面发射的人 造星体既能脱离地球束缚,又能脱离太阳束缚逃到太阳系之外,这种人 造星体所具有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由引力理论和能量关系可以证 明,第三宇宙速度 v=16.4(千米/秒)。

功  一个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 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果作用力是恒力,该力所做的功可表述 为

W=Fscosθ

式中θ表示 F 与 s 之间的夹角,如图所示。

功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

1 焦耳=1 牛×1 米=1 牛·米

学习和理解功的概念时要注意下面几点:①力和在力的方向的位移

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有力的作用并不一定该力就做功。例如 人扛着沉重的箱子在平直路面前进,肩膀对箱子的支持力就始终不做 功。

②位移 s 是指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它与物体的位移不一定相同。

③用 W=Fscosθ计算功时其中的 F 应为恒力,即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 变。

④由于位移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所以功也与参照系有关。计算功 时应取静止的物体做参照,通常以地面做参照。

⑤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形式的过 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功是量度能量转换的基 本物理量。)计算功的几种方法①公式法。即用 W=Fscosθ计算功。

②图象法,当力 F 和位移 s 在一条直线上时,也可利用图象计算功,

如图(1)所示,图象下所包围的“面积”即表示功。

用图象法还可以计算变力的功,如图(2)所示。图象下所包围的“面 积”仍然表示功。s 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功,s 轴下方的“面积”表 示负功。总功等于正功与负功的代数和。

③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所以从能量转换的趋向及数值大小也可计 算功(见“功能关系”)。

正功和负功  在功的计算式 W=Fscosθ中,

若θ<90°,W 为正,力对物体做正功。该力常称为动力,正功又称 动力功。

若θ>90°,W 为负,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所以负功又称阻力功。

若θ=90°,W=0,力对物体不做功。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 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始终为零,所以 向心力始终不对物体做功。

正功和负功的代数和叫总功,若物体可视为质点,总功等于合外力 对物体所做的功。

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用水平的外力推桌子,使桌子在地面上滑行,

桌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位移方向相反,这时滑动摩擦力对桌子做负 功。滑动摩擦力也可以对物体做正功,如图(1)中,传动带在动力驱使下 匀速运动,当煤从漏斗落到传送带的瞬间,煤块的水平速度为零,煤块 相对传送带向后滑动,因而受到向前的滑动摩擦力作用。以地面为参照,

煤块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所以滑动摩擦力对煤块做正 功,煤块的速度和动能不断增大。当煤块速度相对传送带为零时,滑动 摩擦力减为零。

用水平外力推桌子但未推动,此时桌子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由 于桌子相对地面位移为零,所以静摩擦力对桌子不做功。

静摩擦力也可以对物体做正功。例如,图 (2)中若工件相对传送带静 止并随传关带一起匀速上升,静摩擦力对工件做正功。若工件随传送带 一起匀速下阵,静摩擦力对工件做负功。

综上所述,静摩擦或滑动摩擦力既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这 里,重要的是分清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绝不可主观臆断并错误 认为滑动摩擦力必做负功,静摩擦力不做功。

例如,在图(3)中,M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m(可视为质点)置于 M 之上并受到水平拉力 F 的作用,m 与 M 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当 m 从 M 的左边缘滑至右边缘时,M 滑动距离为 s,若 m 滑行的长度为△s,由此 可知拉力 F 做的功为 W=F·(s+△s);滑动摩擦力对 m 做的负功 Wf2=-

μmg(s+△s),滑动摩擦力对 M 做的正功 Wf2=μmgs。外力对 m 所做的 合功为

=W+Wf1=(F-μmg)(s+△s)

功率、平均功率、即时功率  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 功率,即P =W。

t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完成的 功。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瓦特 焦耳

秒 。千瓦、马

1 = 1

1

力也是功率常用的单位,1 千瓦=1000 瓦特。1 马力=735 瓦特。

由 θ和 可得

· θ W = Fscos P = W

t p = Fs = F vcos

t cosθ

若公式中的 取即时速度, 为对应时刻的作用力,则所得功率 v F

为即时功率,即

=F·vcosα

若力和速度在一条直线上,上式可简化为 P=F·v。例如:自由落 体运动的物体下落 t 秒时的即时功率为 P=mg·v=mg·gt=mgt,t 秒

内的平均功率为P = mgv = mg(0 + gt)/ 2 = 1mg t2 。 2

由公式 P=Fv,可知,当功率一定时,即时速度越大,则作用力越小;

反之,作用力越大,速度越小。汽车上坡时要慢速行驶就是这个原因。

从公式出发,似乎可以得出 F→0 时,v→∝的结论。但实际运行的 各种机械都不可能不受阻力,同时机械的各个部件都有一个机械强度的 限制,不可能使速度无限制的增大。所以,一般机械(如汽车)在指出 最大的输出功率的同时都有一个最大速度(如车速)和最大作用力(如 牵引力)的限制。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机械(如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 叫额定功率。例如:一般小轿车的额定功率在 90~220 马力之间,竞赛 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则可达 500~1200 马力。这里,“正常工作”是 指速度及作用力均不超过最大值的情况。如某载重汽车,车货共重 10 吨,

额定功率为 100 马力,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所受最大阻力为车重的 0.05 倍,则该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v = P F= P

f = 100

m

×

× × × 735 10 103 10 0 05.

=14.7 米/秒=53 千米/小时

机械在实际工作时的功率即实际功率不可能总是等于额定功率,如

空载的机车其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超过额定功率时,机械便处于超 负荷运行状态,这样会使机械损坏或降低使用寿命。

机械效率  机械输出的有用功与外界输入给机械的总功的比值。即

η

有用

×

= W 100%

W

由于输入的总功与输出的有用功在时间上是对应的,所以上式经常 表达为

η

有用

× %

= W

W = P

P 100

使用机械总可以获得某种增益或效益。如使用滑轮组可以用较小的 力获取较大的力。使用泵可以把井下的水送上水塔。但是从做功的角度 考虑,任何机械都只有“亏损”而无“赢利”,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 1。

利用上面机械效率的表达式可进行有关量的计算,如一台效率为η 的抽水机,扬程为 h 米,耗电功率为 P 瓦特,据此可以计算水泵的流量。

设经 t 秒抽出水的质量为 m,则

Ptη=mgh 又m =ρV,Q = v

t 从上可得水泵流量为

Q = P gh η ρ

能量  能量概念及其转化规律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规律。

对能量概念的理解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逐步加深。

能量能量和功有紧密联系,如果一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 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量总是与物体的某一运动状态相联系,并且与运 动状态存在——对应的关系。所以,能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能量 是状态量。

但是,要定量地确定能量,一般不是从运动状态出发,而是从运动 状态的改变出发。因为只有在能量发生转化、转移、释放或吸收时才便 于测量它。因此,我们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一个 物体做了多少功,它的能量就变化多少。在同种条件下(如从同一高度 自由释放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使其落到地面),如果甲物体做的功比 乙物体多,则甲物体具有的同种形式的能量就多。可见,能量是描述物 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和功相同,都是焦耳。能量不能脱离 物体而单独存在。并且与物体的质量相对应。爱因斯坦经过精心的理论 探索,确定了能量与质量的对应关系,这就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见 原子物理部分)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及质量有 关即

EK = 1mv2 2

式中 m 是物体的质量,v 是物体速度的大小,E表示物体的动能。

Dalam dokumen 高中物理学习词典 (Halaman 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