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行为与心理健康感知的相关性 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与心理健康感知量表 44 表4-1 人口变量与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与心理健康感知的描述性分析。
表4-4 控制人口变量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感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过去 20 年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感知心理健康 (CHQ-12) 的趋势比较。控制人口变量后,探讨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自我感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CHQ-12)。
假设3:有宗教行为的人比没有宗教行为的人有更好的感知心理健康(CHQ-12) Legg (2020) 心理健康是指认知、行为和情感健康。人们有时使用“心理健康”一词来表示没有精神障碍。人们生活,
讨论身体健康、健康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
至 5.7%。
表 4-1 人口变量与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感知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分析。宗教行为缺失值=1;感知心理健康总分 < 3 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总分 >= 3 分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N 均值标准差 F P Valum Scheffe 法(事后比较) 宗教行为。
本节旨在考察人口变量控制下的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感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设置为男性、未婚、年龄20~40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无收入、无健康状况、不饮酒、不吸烟、无宗教信仰的人。无宗教行为是基线(参考)群体。对于感知的心理健康状况,CHQ-12 SCORE>=3被认为是感知的不良健康状况。数据处理后结果如下:(见表4-4和表4-4-1) 1、性别。
优势比有所增加,但仍比非宗教人士低 37%。然而,有两种宗教信仰。第三期数据显示,有宗教行为者CHQ-12>=3的优势比低于无宗教行为者。 12>=3 的优势比低于非宗教人士。
2020年,仅次于那些“每周或每天练习几次”的人,并与没有宗教行为的人CHQ-12相比。表4-4控制了1995年人口变量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感知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4-4-1人口变量、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感知心理健康方差分析汇总表。
2.宗教信仰倾向与自我感知心理健康的关系 3.宗教行为倾向与自我感知心理健康的关系 经后测比较显示,基督教比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更注重宗教行为。
与其他项目相比,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001),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不可低估。 2、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与感知心理健康的关系 宗教行为频率高。也就是说,基督教信徒和民间信徒容易出现“焦虑忧虑”、“睡眠不好”等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宗教行为频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