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大陸政府採購市場 與加入 GPA 談判之分析
第二節 中國大陸現行政府採購制度之探討
第二節 中國大陸現行政府採購制度之探討
物、服務與工程。最後,該法第 4 條規定,凡政府採購工程進行招標投標者,
皆必須適用招標投標法之規定。
(二)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
由於「政府採購法」於公布之初較為倉促,內容上仍有需加強完善之空 間,再加上「政府採購法」與「招標投標法」之間亦存在重疊交錯與不明確 之處,因此,於實際運作時,可能造成監管不明,甚至各方均傾向選擇適用 對自己有利的法律規定進而規避其他法律等問題。於此情形下,近年來,中 國大陸便開始著手計劃擬訂「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以期順利解決目前政 府採購領域中之多處問題。至 2010 年年初,中國大陸財政部發布的 2010 年 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將推動公布「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並於同年 1 月 11日就「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60。整部「政府採購法實 施條例」草案共有 8章,全文共計 116條條文。
為確切規範政府採購行為,完善政府採購制度,中國大陸財政部就其「 政 府 採 購 法 」 實施經驗之基礎上,同時徵求有關部門、集中採購機構和地方 有關政府採購管理部門之意見,於多 次研究修改後,正式形成了對「 政 府 採 購 法 實 施 條 例 」草 案 之 徵求意見稿61。此徵求意見稿主要針 對 政 府 採 購 的 範 圍 、 當 事 人 、 採 購 方 式 、 採 購 程 式 、 採 購 契 約 等 幾 點 進 一 步 規 定 清 楚 之 內 容 , 同 時 就 此 徵 求 各 方 之 意 見 。
然 而 , 時 至 今 日 , 中 國 大 陸 目 前 仍 未 確 切 正 式 公 布「 政 府 採 購 法 實 施 條 例 」 , 其 中 , 最 主 要 的 問 題 在 於 「 政 府 採 購 法 」 與「 招標投標 法」兩法衝突問題的難以解決為主要之原因。如以工程領域採購為例,多數 意見建議將爭論最多的工程領域排除在外,但工程領域卻也是「 政 府 採 購
60 中國大陸 網 ,「政府 採 購實施條 例 」(徵求意見 稿)全文,網 址: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1/11/content_19215879.htm(最後 流覽日:100 年 1月 31日)
61 同上。
法 」與「 招標投標法」之衝突中相當重要的問題之一,如將工程領域排除,
那麼「 政 府 採 購 法 實 施 條 例 」 制 訂 之 意 義 將 大 幅 減 低 。
另一問題則為關於本國貨物之定義。在 2010 年「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
(徵求意見稿)」中,所謂本國貨物是指在中國境內生產,且國內生產成本 超過一定比例的最終產品。又國內生產成本比例=(產品出廠價格-進口價格)/
產品出廠價格,但關於國貨以及一定比例究應如何定義,目前並沒有明確的 標準,意見亦相當分歧。於實際上,中國賦予採購主體和行政主體相當高的 自由裁量空間,因此也造成各地政府在採購中對國貨的界定標準各不相同之 問題。
雖 然 目 前 關 於 國 貨 以 及 一 定 比 例 應 如 何 定 義 仍 有 爭 議 , 不 過 , 在 中 國 2010 年「政府採購本國產品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提出進一步之 定義。按照該辦法,所謂本國產品是指在中國關境內生產,且國內生產成本
比例超過 50%的最終產品。又國內生產成本比例=(最終產品生產成本-非中
國原產材料價值)/最終產品生產成本×100% 。
(三)招標投標法
中國大陸的「招標投標法」為中國大陸另一部與政府採購有關之重要法 律。此法共有 6 章,全文共計 68 條條文,其分別針對招標、投標、開標、
評選等程序、法律責任等加以規定。簡言之,此法主要針對中國大陸境內從 事招標投標行為之情形加以規範,其適用範圍較為廣泛,除了政府之外,其 亦將私人進行招標投標方式之採購納入規範。在中國大陸「政府採購法」尚 未制定且施行前,「招標投標法」即已於 1999 年先行制定,並於 2000年開 始施行。當時,對中國大陸而言,「招標投標法」即已有部分政府採購法之 概念,其主要著重於工程建設項目之採購。該法第 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 共和國境內進行招標投標之活動,適用本法」;同時,第 3 條又規定工程項 目之採購必須強制進行招標。
適用此法之採購主體規定於本法第 8 條之中,凡提出招標項目、進行招 標之法人、或其他組織即為適用本法之採購主體;同時,此法排除了自然人 的適用。採購客體方面,此法規定於第 3條第 1 款,其規定:「在中華人民 共和國進行下列工程建設項目包括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以及與工 程設有關的重要設備、材料等的採購,必須進行招標」。簡言之,此法的客 體主要是著重於工程建設之項目。然而,在此需進一步說明者,中國大陸「政 府採購法」與「招標投標法」對於工程範圍之界定是不同的。「政府採購法」
對工程之定義僅包含建築物與構築物,且更限於施工、且必須是於集中採購 目錄以內以及採購限額標準以上者。換言之,「招標投標法」對工程之定義 是較為廣泛的,其廣指各類土木工程之建設項目。
二、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之發展及停止執行
自 2006 年起,依據「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試行)」,中 國大陸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制度,並納入政府採購優先購買對象後,
引發許多爭議,爾後,該制度於 2010 年修正,並於 2011 年 7 月全面停止執 行,以下將進一步分析說明。
(一)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發展之第一階段
為透過政府採購等方式,扶植國內產業自主創新並掌握關鍵智財權,自 2006 年起中國大陸開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為基礎,推 行「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之認證政策。並於 2007 年開始對自主創新產 品進行認證,並編制完成「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以供各級政府在採購時 可參考選擇。
根據 2006 年頒佈之「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試行)」規定,
凡是被編入於目錄中的產品,在政府採購、國家重大工程採購等財政性資金 採購中,都將獲得推薦。例如:在預算中,優先購買被列入自主創新產品目 錄之產品,或者在政府採購招、投標評審中給予適當加分等。換言之,凡是
被列入於目錄中的產品,都可享受到相關的優惠政策。除此之外,在高新技 術企業認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相關產業化政策中,中國大陸方面都將會 給予重點之支持。
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是遵循自願申請之原則,凡是在中國大陸境內具 有中國大陸法人資格的企業、事業單位均可申請認定。欲申請認證成為國家 自主創新產品者,依據「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第四條,必須符 合以下七個條件:
1. 產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和其他相關產業政 策;
2. 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智財權),且權益狀況明確。產品具有自 主知識產權(智財權)是指,申請單位經過其主導的技術創新活動,
在中國大陸依法擁有知識產權(智財權)的所有權,或依法通過受 讓取得的中國大陸企業、事業單位或公民在中國大陸依法擁有知識 產權(智財權)的所有權或使用權;
3. 產品具有自主品牌,即申請單位擁有該產品註冊商標的所有權;
4. 產品創新程度高。掌握產品生產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或應用新 技術原理、新設計構思,在結構、材質、工藝等方面對原有產品有 根本性改進,顯著提高了產品性能;或在國內外率先提出技術標準;
5. 產品技術先進,在同類產品中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6. 產 品 品 質 可 靠 , 通 過 國 家 認 證 認 可 監 督 管 理 委 員 會 或 各 省 、 自 治 區 、 直 轄 市 品 質 技 術 監 督 部 門 資 質 認 定 的 實 驗 室 和 檢 查 機 構 的 檢 測。屬於國家有特殊行業管理要求的產品(如:醫藥、醫療器械、
農藥、計量器具、壓力容器、郵電通信等產品),必須具有國務院 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批准頒發的產品生產許可;屬於國家實施強制性 產品認證的產品,必須通過強制性產品認證;
7. 產品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和較大的市場前景或能替代進口。
(二)爭議分析
國家自主創新產品制度推出後,引起美歐等國高度關注,並成為雙邊諮 商之主要經貿議題之一。例如於 2010 年 11 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
向美國參議院提交之「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侵權及自主創新政策對美國經濟影 響」報告中62,便指出中國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產品制度,意圖構建一個由政 府採購、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等政策組成的自主創新政策網路,試圖將少 數國有企業打造成擁有大量先進技術、足以與跨國公司展開競爭的市場領導 者。該報告並指出,此一政策歧視國外競爭對手,對外人直接投資(FDI)
及出口形成障礙。
該 報 告 並 明 確 的 指 出 中 國 政 府 有 意 扶 植 少 數 本 國 企 業 在 高 技 術 領 域 獲 取獨占地位的政策路徑:選擇有潛力的高技術企業(通常是國有企業)Æ由 政府出面從國外引進技術專家(通常是美籍華人或海外工作的中國人)Æ通 過政府採購制度,協助相關企業新產品建立市場佔有率及品牌Æ制定有利於 該 新 產 品 的 國 內 標 準 , 給 外 國 競 爭 者 製 造 障 礙Æ新 產 品 在 國 內 市 場 被 接 受 後,通過申請國際標準增加其出口潛力Æ通過低息或無成本的政府資助促進 企 業 進 一 步 發 展Æ利 用 反 壟 斷 法 中 的 濫 用 市 場 支 配 地 位 和 專 利 法 中 的 強 制 授權制度,迫使外企對其進行技術轉移。
該報告以「關於開展 2009 年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的通知」為例,
其 規 定 國 家 自 主 創 新 產 品 認 定 條 件 中 , 要 求 自 主 創 新 產 品 需 具 有 自 主 智 財 權。其中,要求申報單位對知識產權(智財權)使用、處置、二次開發必須 不受境外他人的限制,對於產品銷售使用的商標初始註冊地應為中國境內,
且不受境外相關產品品牌的制約,而產品已經進入市場銷售環節者,則需具
62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Indigenous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Frameworks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s on the U.S.
Economy, Investigation No. 332-514, Novemb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