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嚴謹度
基於研究倫理被重視,質性研究的「效度」已被批判並予以反省檢討(吳,
2013)。羅、王(2012)整理了多位學者對於質性研究的評準,將其分述並製表,其 研究嚴謹度分為三個尺度:真實度(authenticity)、合理度(authenticity)、判斷度
(authenticity)三項評估原則;而 Lincoln 與 Guba 早期曾指出質性研究的三種基
本效度,分別是:(一)可信度(credibility)、(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三)
可靠性(dependability);之後Lincoln & Guba (1985)揚棄實證主義者關於內部效度、
外部效度、信度、客觀性的原則,而轉為高舉公平性、真實性(authenticity)的原 則,表示「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來取代「效度」,來督促研究者尊重與接 納參與者的觀點與聲音,特別是對正面意涵加以重視與強調。
本研究採用Lincoln與Guba (1985)所提出之質性研究的四項評鑑標準來評量
34
資料收集與分析的嚴謹度(Trustworthiness),分別為真實性(Credibility)、推廣性 (Transferability)、可信賴性(Dependability)、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以下分別 論述:
一、真實性(Credibility)
真實性是指研究結果是否真實反應出研究參與者本身的真實經驗,為了收集
到最確切的資料,訪談時間與地點皆由受訪者決定,希望受訪者感到方便自在沒 有束縛;研究者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訪談前必須清楚說明研究目的與 實施方式,待填妥同意書後才進行訪談,訪談全程錄音,絕不出現先入為主的態 度,全程以開放、客觀、尊重、同理及關懷的態度接納受訪者所有的主觀感受與 想法,並在 48小時內邀請受訪者檢核逐字稿確認資料符合訪談內容,進行資料 的再驗證(members check),確保文字內容與訪談內容是吻合的,才可以確認研究 結果是否真實反應現象本質(Lincoln & Guba, 1985)。本研究中受訪者都是近一年 有指導過至少一名新進護理人員,對於護理臨床實務教學歷程記憶清晰,研究者 不是該醫學中心兩院之護理人員,沒有從屬關係,故受訪者可以非常放心的與研 究者分享護理臨床教師實務的經驗與反思,訪談內容真實,其中有八位受訪者都 願意接受第二次訪談邀約。為避免研究者主觀意識,會邀請協同研究者一起檢視 訪談資料的分析與核對,確認兩人對於訪談資料的分析有一致性的看法與共識,
接著由研究者進行資料分析,邀請同儕一起參與討論(peer debriefing),並請指導 教授協同分析與討論,確保資料分析沒有偏頗和誤差。
二、推廣性(Transferability)
推廣性是指研究結果是否能適用於其他情境中;因此研究者必須將研究過程
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以供其他研究議題雷同的研究人員,可以參考、應 用或是轉換,研究者將清楚完整的呈現本研究的資料收集與分析過程,詳實的描 述如研究選取的特定對象條件、資料收集過程所發生的事件、研究發現的意義等 等,這些均為該項資料的推廣性條件(Lincoln & Guba, 1985)。
35
本研究所設計的研究計畫,從文獻查證、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的條件、資料
收集與分析等,每一步驟皆具體且周實的描述,讓他人能明白領會研究結果,來 建構其推廣性。本研究藉由深度訪談,據實呈現出研究對象所提供的豐富資料,
研究結果可作為其他研究之參考,以增進研究應用與推廣性。
三、可信賴性(Dependability)
可信賴性是指研究對象在不同時間點對同一問題都能夠有一致性的描述,當
其他的研究者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研究時,其研究結果仍能保持一致(Lincoln &
Guba, 1985)。研究者將會於研究過程中確實描述研究相關資訊,於資料收集與分
析時若出現混淆疑惑時,會再次向研究參與者澄清,以確認分析結果是研究參與 者的本意,本研究的資料收集過程由研究者一人執行,在資料整理與分析過程中,
研究者詳細記錄內容及嚴謹檢核資料,並邀請指導教授討論,適時給予研究者指 點與擴展思考的敏感度與資料分析的面向,並將分析結果重複做對照,並且於訪 談結束後,邀請受訪者進行參與者回饋(member check),研究者將訪談逐字稿給 予受訪者評述意見以確認資料達一致性(附錄六),藉此保持本研究的可信賴性。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可確認性是指研究資料不受環境或研究者本身的主觀想法所影響,不受研究
者本身的立場而有所偏差,且觀察分析中也應維持客觀與中立(Lincoln & Guba, 1985)。本研究由研究者親自進行深度訪談收集,採用開放式的問題作為訪談指 引,以研究參與者的訪談逐字稿為依據,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為完整保 留研究過程中資料的完整性,研究者將受訪者之訪談資料錄音後,再逐字轉謄成 文字檔,編碼存於電腦,訪談與資料分析過程中,為了避免因研究者本身的主觀 看法引起的偏差,研究者全程須不斷的自我反思,並虛心接受指導教授、受訪者 和同儕參與討論的提醒,以保證研究者本身能夠維持客觀與中立的態度。當資料 分析有任何疑慮時,研究者會尋求受訪者再次澄清,確定所做之分析為受訪者本 意,而非研究者個人主觀的想法,以確保研究資料的可確認性。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