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Copied!
148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心事誰人知-明星高中畢業生受挫的經驗探究與自我敘說 Who knows what's happening- Self-narration of frustrated experience from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graduates. 朱旭華 Hsu- Hwa Chu. 指導教授:林綺雲 博士 Advisor: Chi-Yun Lin, Ph.D.. 中華民國 107 年 8 月 August, 2018.

(2)

(3) 誌. 謝. 坦白說,從未想過這一刻會到來。研究所生涯至今六年,即將走入尾聲, 懸在心上好幾年的論文,如今終於完成,此刻我的心中充滿莫大的感恩!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林綺雲老師!感謝老師以滿滿的耐心,容許我這兩年 多的時間放飛自我,並且在我每一次逃離論文的時候,適時的把我抓回學校, 耳提面命一番。我是為了向綺雲老師學習自殺學及自殺防治才來到北護的,在 這六年當中,真的承蒙老師非常多的指導與關照。除了論文的指導之外,還提 攜我接觸很多關於自殺防治的相關工作,讓我完成當初進入北護所抱持的夢想。 也非常感謝老師幫助我化解心中的種種心結,除了我與母親的糾葛,還包括我 面對個案自殺死亡後的沈痛自責。對綺雲老師的感恩實在道不盡也說不完,在 此致上最真誠的感謝!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李佩怡老師與丁興祥老師的細心審閱與提點!佩怡老 師在過去幾年中幫助我面對很多內心的衝突,不帶任何的批判,反而賦予我很 多夢想不到的溫暖、關懷和肯定,老師對我的包容、鼓勵與支持一直都帶給我 很大的力量。再次表達感謝!丁老師豐富的學養知識與寬闊的視野讓我大有所 獲,老師帶領的毛毛蟲研究社群幫助我擴大了視角,學會從更大更廣的角度重 新省視我這個人,還有我的家庭。丁老師在我的自我敘說與自我統整過程中佔 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深深感謝老師的指導! 感謝我的最佳助攻團!感謝佩辰學姐拔刀相救,讓我順利完成文本。感謝 玲安、詩傑、孟燕江湖救急,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口試。提口試時讓系辦的 佳靜費了不少心思,感謝佳靜大力相助。 特別要感謝這些年來遇到的眾多個案們!很多時候我感覺不是我在幫助個 案,而是個案在幫助我,生命交會時刻常常令我感動不已。感謝個案們! 最後我要感謝父母!有時候父母帶給我壓力,但是不論如何,沒有父母就 不會有我。感謝父母多年來的包容與照顧,我們永遠都是一家人!.

(4) 心事誰人知-明星高中畢業生受挫的經驗探究 與自我敘說 朱旭華 摘. 要. 本論文旨在探究明星高中學生的挫折經驗,採用自我敘說研究法,研究者以自身生命故事作為探究對象, 透過生命回顧,釐清高中經驗是如何影響、塑造出「我」這個個體。研究目的如下:一、描述並反思我的 成長歷程及就讀明星高中經驗。二、敘述明星高中經驗對我的影響以及對我與家人之間關係的影響。三、 透過敘說對自我進行反思,重新建構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描述自我統整的經驗。 研究結果整理明星高中學生的受挫經驗如下: 一、父母與學生榮辱與共,升學表現若不符大眾期待,社會眼光將引發學生與父母的羞愧感 二、社團活動及同儕相處成為學生的重要避風港,個人的內在需求可獲得滿足 三、名校光環影響學生的自我認同發展 四、明星高中學生的升學之路反而比一般學生更狹窄 五、學生受挫經驗與自我觀感受制於家庭與社會脈絡 研究者藉由敘說與反思就讀明星高中時所受到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束縛為何,並分享如何在挫敗與自我否定 中走向療癒之路;本論文希望透過研究者自身生命故事經驗的分享,使類似處境的學生得到幫助,也可提 供教育現場的父母或師長作為借鏡參考。. 關鍵字:自我敘說、受挫經驗、明星高中、畢業生. i.

(5) Who Knows What's Happening- Self-Narration of Frustrated Experience from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Graduates Chu, Hsu- Hwa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frustration experience of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pt the self-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use the researcher's life story as the object of inquiry to clarify how the high school experience shapes the "I" individual.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re as follows: 1. Describe the growth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Second, describe the impact of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experience on me and my family. Third, re-construct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family and describe my own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ompiled the frustrated experience of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as follows:First, parents and students share the honor and disgrace. Second,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peers get the students' personal needs to be met. Third, the aura of famous schools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lf-identity. Fourth,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few goals for progression. 5. Students' frustrated experience and self-perception are based on family and social context.. Through self-nar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shackles of family and society to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students, sharing how to achieve healing in frustration and self-denial; hope to help students in similar situations through the sharing of experience of researchers' own life stories, Parents or teachers of the educational site are also available as a reference. Keywords: frustrated experience, graduate,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self-narration ii.

(6)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 第一章.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明星高中 ……………………………………………………………. 7. 第二節. 挫折經驗………………………………………………………………. 10. 第三節. 國內明星高中相關研究………………………………………………. 14. 第四節. 小結…………………………………………………………………….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選擇自我敘說研究法…………………………………………………. 1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1. 第三節. 資料收集……………………………………………………………. 21.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22. 第五節. 研究歷程 ……………………………………………………………. 26. 第六節. 研究品質標準…………………………………………………………. 30.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3. 第四章. 展翅,遨翔…………………………………………………………………. 35. 第一節. 童年……………………………………………………………………. 35. 第二節. 小學……………………………………………………………………. 39. 第三節. 國中……………………………………………………………………. 42. 折翼,殞落…………………………………………………………………. 51. 第五章. iii.

(7) 第一節. 高中歲月………………………………………………………………. 51. 第二節. 大學……………………………………………………………………. 63. 沉浮,啟程…………………………………………………………………. 73. 第六章. 第一節. 當兵……………………………………………………………………. 73. 第二節. 退伍-求職……………………………………………………………. 79. 第三節. 工作……………………………………………………………………. 83. 第四節. 研究所生活……………………………………………………………. 90. 第五節. 最近這三年……………………………………………………………. 97. 茁壯,重生…………………………………………………………………. 99. 第七章. 第一節. 茁壯與領悟……………………………………………………………. 99. 第二節. 與文獻對話……………………………………………………………. 108. 結論、反思與建議…………………………………………………………. 115. 第八章.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反思……………………………………………………………………. 121. 第三節. 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2. 中文部分 …………………………………………………………………………. 132. 外文部分 …………………………………………………………………………. 138. 附錄……………………………………………………………………………………. 139. iv.

(8) 表. 次. 表2-1. 民國83年至106年明星高中學生自殺相關新聞……………………………. 10. 表2-2. 國內明星高中相關研究論文彙整…………………………………………. 15. v.

(9) 圖 圖3-1. 次. 研究流程……………………………………………………………………. vi. 27.

(10) 第一章. 緒論. 你可曾想過,就讀明星高中是種什麼樣的感覺?你可曾想過,「雞首」與「牛 後」誰比較快樂?你可曾想過,人們口中這些聰明絕頂的天之驕子,其實也只是 對自我、對生命、對世界都還懵懂無知的青少年而已……。本論文主旨為明星高 中畢業生受挫的經驗探究,以自我敘說作為研究方法,回顧我的成長與生命經 驗,藉此探討身為明星高中學生的獨特壓力,以及就讀明星高中的經驗是如何 影響個人的自我建構與家庭關係。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 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研究目的,第四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根據美國<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2015 年 12 月號 的報導,位於矽 谷帕羅奧圖市(Palo Alto)的甘恩高中(Henry M. Gunn High School)與帕羅奧 圖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不僅是擁有優秀教學成績的明星學校,同時也是 擁有學生高自殺率的學校。甘恩高中曾在 2009 至 2010 年間發生五起學生臥軌自 殺事件,帕羅奧圖高中也曾有 12%的學生在最近一年內認真考慮過自殺。另外 根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的報導,頂尖學府麻省理工 學院在 2015 年 3 月間曾連續發生兩起大一新生自殺事件。據<波士頓環球報 (The Boston Globe)>分析,麻省理工學院亦為美國高自殺率的學校之一,在 過去五、六年間,平均每十萬名學生就有 12.5 人自殺,此數據甚至已逼近世界 衛生組織(WHO)所訂定的自殺高危險地區的標準(每十萬人口 13 人自殺)。 而在台灣,也曾發生過不少明星學校學生自殺的事件。民國 83 年北一女中 的兩位資優生相偕自殺,引起社會嘩然;民國 87 至 88 年間,台中女中及台南女 中皆有傳出資優生自殺的新聞;建國中學在民國 90 至 105 年間接連發生九起學 生自殺事件;去年(民國 106 年)九月更發生北一女中新生入學僅五天即跳樓身 亡事件。這些學生自殺的因素難以釐清,可能包含課業、人際、感情、家庭或自 我要求等等,但可以相信,他們一定都經歷了一段難以承受的壓力。這些新聞 1.

(11) 不僅每每引起社會關注,更令人不勝唏噓。. 依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在民國 105 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自殺位 居「15-24 歲青少年族群」的第二名(衛生福利部,2017)。上述「資優生」的 死亡令人惋惜,也令人費解。回顧他們平日的表現,不論是課業成績、課餘活 動或是群體表現,通常都相當亮眼,很難把他們與一般研究中所稱的自殺高危 險群聯想在一起。到底這些資優青少年是個人內在發生狀況?還是生長環境出 了問題?抑或是其他因素造成?這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討。 然而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不論是輔導系統、社福資源還是自殺防治政策, 社會大眾的眼光多半都聚焦在弱勢家庭中的孩子或行為偏差的學子身上。諸如: 中低收入家庭、智能遲緩、身心障礙的學童,或是有翹課、抽菸、加入幫派、 未婚懷孕等情況的學生。相對而言,那些行為穩定或課業表現不俗的學生,他 們的壓力與憂鬱反而經常受到父母師長及社會大眾的忽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走過高中階段—野火燎原後的焦土 我自己也是從明星高中畢業的學生,而且在校期間也同樣過的很不快樂, 深深了解作為一個明星學校的學生那難以言說的壓力與愁苦。或因如此,我對 於上述這些新聞總是相當關注,每當看到社會版面再次出現名校生、資優生自 殺的消息時,總會覺得內心深處好像有某些東西被碰觸,被喚醒,產生共鳴, 而忍不住多讀幾眼。. 對我來說,高中歲月不只是一段不快樂的日子而已,我覺得它在很大程度 上改變了我整個人,也改變了我的家庭關係。那是我人生中最敏感脆弱、最黑 暗的時代,高中生活幾乎把我對自己所有的認識都粉碎,也把我對父母的認識 給粉碎。進入高中後,我第一次嘗到失敗的滋味、第一次感受到強烈的挫折與 2.

(12) 無力振作的感覺、也是第一次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我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我 也說不出來那些苦悶,甚至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說、該向誰說,只能將它藏在 心裡,任它繼續刺痛自己。在那三年裡,挫折幾乎將我徹底壓垮,甚至在我離 開高中後,挫折感依然遺留在我心中,直到現在。我常對朋友說,如果當年我 沒有選擇就讀那所明星學校,而是選擇別的學校的話,我的人生一定會比現在 更快樂。 但是人終究無法重新作選擇,我只能帶著當年那顆受了傷的心繼續走在人 生路上。高中畢業那年,我十八歲,考進研究所那年,二十八歲,中間正好經 過了十年。在這十年間,我經歷了大學、當兵、工作,可是我始終覺得不快樂。 我很不快樂,這十年裡,我發覺自己已經無法再如孩提時代那般快樂。我極度 厭惡我自己,怨恨我的父母,對他人滿懷忌妒,覺得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 者,我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也曾覺得自己活著沒有意義。. 如果那時我有去看精神科門診的話,或許我會被診斷為憂鬱症也說不定。. 二、進入研究所之後—荒煙蔓草中的新芽 在我考進國北護生諮所後,情況好像開始有些不一樣了。我常對同學們說, "這裡是我待過最神奇的地方"。研究所裡的老師、學生、氛圍、課程帶給我 從未感受過的溫暖與善意,我清楚地感覺到,我是被接納、被包容的。這個地 方帶給我安心的感覺,更甚於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在碩一的一次課堂上,忘了 是什麼契機,我竟然開始談起這些年來深埋在心中的心事。我非常的驚訝,我 怎麼會把這些事說出口呢?這明明是我最深的痛跟恐懼啊?同時我也開始擔心, 老師跟同學們會用什麼眼光看我?他們會嘲笑我是個懦弱愚蠢的人嗎?. 答案遠遠超乎我的想像-老師跟同學們只是聽著我說,不帶任何評價的給 了我一些回饋。甚至,他們給了我一些鼓勵,體諒我的心情,讚許我把話說出 3.

(13) 口的勇氣。. 對我而言,這真的是很神奇的一刻,我從來沒想過會收到這樣的反應。此 後,我開始在課堂中試著說說自己的心路歷程,起初,我說的不太好,不但說 得結結巴巴的,心臟還拼命狂跳。漸漸的,思緒比以前清楚一些,我開始試著 去碰觸內心深埋多年的苦楚了。之後,在碩一上的「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課堂 上,老師建議我們,可以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社會議題來當做未來的論文方向, 那一瞬間,我立刻就想到,我想寫關於明星高中學生自殺的議題! 我很清楚,我的憂鬱跟新聞上那些學生們的憂鬱是不一樣的,我遭遇過的 問題一定也跟他們遭遇到的不同。但是我遏制不住想寫這題目的心願,我的心 中湧起一股感同身受的同情與理解,我覺得自己非常能夠體會他們的壓力與處 境。我甚至湧起一種使命感,覺得自己必須站出來為名校生跟資優生們盡一分 力!於是我立刻就決定好了論文的大方向,而在研究方式上多方思考,並且與 指導教授討論,對思緒抽絲剝繭之後,我發現我真正想研究的,其實不是別人, 而是我自己本身,因此我決定要來書寫自己的經歷。. 此刻的我已經碩四,自從進入研究所以來,我一直有種受到療癒的感覺。碩 一至碩二期間進行過近一年的心理諮商,碩三後休學兩年期間也一直在自殺防 治單位服務,透過談話,不僅影響個案同時也影響自己。我覺得現在的我有力量 可以回顧過去,整理經驗。我有種預感,這篇論文將可以幫助我變得不一樣, 也希望藉由我個人的經驗分享,為學術界及教育現場提供研究資訊及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目前國內關於名校生的研究並不多,而針對資優生的研究又多聚焦在教材 教具、課程學習等面向。本研究期待透過生命回顧,釐清高中經驗是如何影響、 塑造出「我」這個個體。藉由生命經驗的探索與重整看到自己的變化、自己與家 4.

(14) 人間關係的轉變,且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幫助自己反思、看見過去沒看到的盲 點,令自己有機會改變認知、彌補遺憾。並且希望透過自身經驗的分享,使類 似處境的學生得到幫助,也可提供教育現場的父母師長作為借鏡參考。因此本 論文研究目的為: 一、描述並反思我的成長歷程及就讀明星高中經驗。 二、敘述明星高中經驗對我的影響以及對我與家人之間關係的影響。 三、透過敘說對自我進行反思,重新建構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描述自我統整 的經驗。.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明星高中 對於所謂「明星高中」,我國並沒有官方的定義,而坊間對於「明星高中」 的認識,主要著眼於學校的傳統聲譽或是升學表現等處。簡成熙(1986)在「國 中學生、家長、教師對明星高中存廢看法之研究」一文中曾依學校聲望、志願排 行、升學率等項目為明星高中具體定義為「台北考區男女前三志願、新竹、台中、 嘉義、台南、高雄考區之男女第一志願的學校」。 另外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在「明星高中升學概況分析-以臺北市公立 高中為例」中也提及,所謂菁英高中、明星高中一詞,並非由政府所訂定或排名, 而是由社會自然形成。但為了研究所需,將明星高中的標準訂為「北市 28 所公 立高中(國立 2 所、市立 26 所)中,依民國 98 年基測登記分發最低錄取分數 PR 值≧95 之學校」 ,其中包括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師大附中、成功中學、中山女 中、政大附中、松山高中等七校。. 本論文所指稱之明星高中,為研究者本人於民國 89 年至 92 年所就讀之北區 高中,本研究將以「狀元高中」作為代稱。. 5.

(15) 二、畢業生 本文所指之畢業生為就讀明星高中並完成學業畢業的學生。. 三、受挫經驗 Freud(1921)年首先提出挫折(Frustration)一詞,認為挫折的概念包含個 人的內在與外在,且與目標達成的概念有關,當個人所處的情境中會妨礙或阻止 個人獲得渴望的目標時,挫折便會浮現。即個人所採取的所有行動都是有目的或 目標的,不論是外顯或內隱,因此所有會阻礙行動的人、事、物都會造成挫折。 在挫折展現的形式上,對外是阻礙個人目標的達成,對內則是妨礙個人的滿足 感。. 四、自我敘說(self-narrative) 指個體隨時間變化,而對和自己有關的事件之間的關係所做的陳述 (Gergen&Gergen,1988)。翁開誠(1997)認為在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過程中, 可以發現影響自己生命起伏的意義脈絡,由此可能領悟自己過去生命的動向,也 可建構出未來的方向與力量。.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論文「心事誰人知-明星高中畢業生受挫的經驗探究與自我敘說」旨在研 究明星高中以及學生挫折經驗,因此本章節將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本章共分 為四節,第一節為明星高中相關資料與新聞,第二節為挫折經驗相關文獻彙整, 第三節為國內明星高中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小結。. 第一節 明星高中 一、為什麼大家都想進明星高中? 我國在升學主義與文憑掛帥的社會氛圍下,明星高中一直是大部分父母師 長以及莘莘學子趨之若鶩的目標。對於社會大眾的觀感而言,傳統聲譽佳、升 學率高且有較大機會可以進入明星大學的高中,大致上即被視為「明星高中」, 然而卻缺乏一個較為明確的定義。 吳青山(2011)曾說明,明星高中是升學制度下的產物,一般係指前三志願 的學校。有的研究從大學學測滿級分學生人數多寡來定義明星高中(洪嘉榮, 2010),也有些研究者從國中學測錄取成績的 PR 值(即百分等級)來做定義(崔 治中,2011;林雨潔,2011;洪亞岑,2009)。. 明星學校在臺灣地區的學校中所占的比率不高,學生人數有限,因此導致 學生升學競爭相當激烈,考試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國中方面,家長、學生,甚 至學校都很在乎畢業生考上明星學校的機會,吳青山(2011)將其主要原因大致 歸納如下:. 1.. 明星學校學生質優,透過同儕學習,學生學習動機較強,未來考取大學名校 機率高。. 2.. 明星學校聲望高,能考取是一件很榮耀的事。. 3.. 明星學校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較佳,對學生都是很大的社會資本,未來發展前 7.

(17) 途看好。 4.. 明星學校是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而成,形成「明星文化」,有口皆碑,對學生 學習品質是一種保障。 基於上述原因,明星學校的觀念在家長心中根深蒂固,難以消除。. 從民國 90 年起開始出現將九年國民教育延長至十二年的呼聲,經過多年的 研擬與宣導,十二年國教計畫自民國 100 年起推動,計畫目標除了促進教育均 等、強化國民基礎能力等等之外,其中一項目標就是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 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行政院,106)。期望透過改善學校環境與提升品質,促使 家長更願意讓子女就近及適性入學,而不再盲目擠入明星學校。 因此十二年國教被視為消滅明星高中的政策,為台灣教育投下震撼彈,引 起各方熱議。然而幾年過去了,明星高中依然屹立不倒,根據 107 年學年度學 科能力測驗成績顯示傳統公立明星高中仍是高分群的大本營,恐怕更加難以消 減大眾對明星學校的迷思與憧憬。. 本論文所指稱之明星高中,為研究者本人於民國 89 年至 92 年所就讀之北區 高中,本研究將以「狀元高中」作為代稱。狀元高中座落於臺北市,是一所男子 高中,為傳統升學名校之一,多年來被社會大眾視為前三志願學校,每年考取 優秀大學—如台大、清大、交大等校-的畢業生不在少數。該校以自由學風著 稱,社團的多元蓬勃發展也相當著名。各年級設有數理資優班、人文社會資優 班、科學班及體育班。. 二、就讀明星高中又有什麼問題呢? 當學生終於如願進入明星高中後,是否就代表可以從此一帆風順呢?根據 黃春木(2007)指出,在 2003 年時,建國中學學生補習的人數,高一有 77%, 8.

(18) 高二有 78%,高三則增加到 85%,顯示明星高中學生面對升學考試同樣競爭激 烈,課業壓力成為明星高中學生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洪嘉榮,2010)。另外明星 高中學生同時也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課業問題之外,還有各種成長階 段中各方面的問題,如若不能適當調適,則容易產生情緒困擾。. 臺灣學生在升學主義掛帥的環境,重視學科教育而輕忽情意教育的情況下, 往往將大量精力投注在學業而忽略了情緒管理。明星學校的學生多數具有優秀 的天賦,這些學生的聰明與敏銳,常常讓父母師長感到放心而疏於關照。一旦 這些學生遭遇挫折,很可能會缺乏因應困難與挫折的經驗而不知所措,進而導 致悲劇發生。. 在我就學明星高中的那段日子裡,我曾無數次的想過死亡,總是想著「如果 死掉的話就好了」、「反正我活著也沒有價值跟意義」等自我毀滅式的想法。基 於求生的本能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我並沒有真的去嘗試自殺,但是我卻在不知 不覺中學會割腕。每當我無法再負荷沈重壓力的時候,我會用美工刀割自己的 手臂,讓強烈的自我厭惡感隨著血液流出,以換取片刻的內心平靜。 這就是為什麼我如此關注明星高中學生自殺的新聞,諸如建中多起學生自 殺事件、北一女學生跳樓自殺事件等等。明星高中的學生未必就像社會大眾所 以為的那般萬能、那般十全十美,他們就如同尋常青少年一樣,需要大眾的關 心與幫助。相關新聞事件整理如附表 2-1 所示。. 9.

(19) 表 2-1. 民國 83 年至 106 年明星高中學生自殺相關新聞. 學校. 時間. 自殺方式. 媒體推測原因. 北一女中. 民國 83 年 7 月. 燒炭. 感情. 台中女中. 民國 87 年 9 月. 跳樓. 感情. 台南女中. 民國 88 年 1 月. 跳樓. 課業壓力. 建國中學. 民國 90 年 3 月. 上吊. 課業壓力. 建國中學. 民國 92 年 1 月. 上吊. 不詳. 建國中學. 民國 93 年 5 月. 上吊. 人際關係. 建國中學. 民國 94 年 10 月. 跳樓. 課業壓力. 建國中學. 民國 98 年 6 月. 燒炭. 指考成績. 建國中學. 民國 99 年 12 月. 跳樓. 課業壓力. 建國中學. 民國 101 年 4 月. 跳軌. 課業、疾病、家庭. 建國中學. 民國 101 年 5 月. 跳樓. 感情. 建國中學. 民國 105 年 11 月. 跳樓. 不詳. 北一女中. 民國 106 年 9 月. 跳樓. 課業壓力.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第二節 挫折經驗 雨果曾說:「正因為人生存在著挫折,我們才會找到生命的轉折,因此,應 該把挫折當成鼓舞自己前進的力量。」挫折在我們的一生中層出不窮,但是為何 有的人不被挫折所打倒,有的人卻一打就倒?我們需要先瞭解「挫折」是什麼。. 一、挫折的定義 10.

(20) Arkoff(1968)認為個人在展現具有目標性的行為時,如遭遇阻礙情況,謂 之挫折。另外 Berkowitz(1988)認為挫折是造成個人不能達到預期滿足時的一 種阻礙,意指個人預期能達到目標而獲得愉悅與滿足,但因某種阻礙干擾而未 能達成目標,此種阻礙稱為挫折。. 張振成(2003)表示當個人的行為傾向遇到干擾或阻礙,致不能實現或延遲 實現的經驗,謂之挫折。即任何阻礙我們表達需要、完成行動,以及達到目標 的狀況,或是障礙的本身以及受阻礙過程中的一種情緒狀態,都是一種「挫折」。 賴麗貞(2007)進一步指出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遇到障礙或干擾,致動 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 另外郭建志、蔡育菁(2012)指出挫折係指個人本身有某一需求,當需求受 到阻擾無法順利獲得滿足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知覺。范姜林鳳(2009)也認為挫 折是指個人在追求目標中,受到環境產生的阻礙、困難,付出努力卻沒有回饋 或無法解決,因而產生失望的情緒。. 王珮珩,周煌智,許秀月(2014)整理出各種專業辭典上對「挫折」的定義, 條列如下: (一)精神分析辭典(Laplanche & Pontalis,2007): 當某種同時與外在處境及個人所屬特質有關的平衡關係受到改變,致使主 體被拒或自己拒絕而受到挫折,是一種涉及特定滿足模式或無法獲得任何 滿足之回應。 (二)心理學辭典(Reber,2000/2002): 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在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動機不能獲得 滿足時之情緒狀態;有時指阻礙個人動機活動的客觀情境。挫折有時可讓 個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加,引導人以更好的方法 去滿足慾望,但如果挫折 11.

(21) 太大,則可能使人心情痛苦、消沉、行為偏差,甚至引起各種疾病。 (三)韋伯辭典(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2006): 挫折係指令人沮喪、失望、失敗的行為。 (四)張氏心理學辭典(2004): 對個體動機性行為(即有目的活動)造成阻障或干擾的外在情境,可能為 人、事、物,或環境;或指個體在挫折情境中所產生的困惑、憤怒、焦慮 等心理狀態。. 綜合上述字典與文獻的定義,可將挫折定義歸納為當目標遇到障礙,致使 個人內在動機、需求無法被滿足,引起主觀的挫折認知與挫折感受,進而產生 負向情緒或消極行為,整個挫折過程以情緒狀態呈現。. 二、挫折經驗影響挫折容忍力的相關理論 (一)失敗建設性理論 Clifford(1984)認為適當的挑戰下,失敗的經驗也可能產生正向的反應, 如引發更加堅持、提高興趣、發揮潛力、增強挫折容忍力反而間接造就成功與 進步。Clifford (1988)更在建設性失敗理論中,提出結論,認為: 1.. 如果個體對於控制結果的期待增加,中度的失敗及工作的重要性增加會使失 敗的建設性增加,提升日後的挫折容忍能力。. 2.. 將失敗歸因於策略比歸因於努力更能產生失敗建設性,當個體能獲得有關自 身技能的訊息時,則能提升挫折容忍力,失敗經驗較可能對個人產生建設性 的發展。. 3.. 若是出自內在動機去執行任務,挫折經驗會產生內省效果,則失敗較可能對 人生產生建設性影響。. (二)習得無助論 12.

(22) 張春興(2006)認為習得無助可解釋成個體面對挑戰時的一種絕望心態,即 使 面對能夠輕易取得成功的機會,也不敢嘗試。Roth 與 Bootzin(1974)則認為 兒童接受少量無助訓練,有益改善工作;但是過多無助訓練,反而造成學童態 度消極,所以表現退步。因此,適度的挫折經驗有助於未來的成功,然而太多 挫折反而會造成挫折容忍力降低,使孩子放棄面對挑戰。. (三)歸因論 在 Weiner 歸因論中,學生的歸因傾向分為積極與消極: 1.. 積極歸因的求成型學生相信自己能夠應付挑戰,雖然有時失敗,但他們不會 將失敗歸因為能力不足,而認為是努力不夠。. 2.. 消極歸因的避敗型學生則習慣逃避失敗,缺乏信心,把失敗歸因為能力不足, 將成功歸因於運氣或工作容易。 避敗型學生的歸因傾向若成為一種習慣,可能變成習得無助,即使能夠輕. 易成功,他也不敢嘗試,對未來的挫折容忍力及人格成長不利(張春興, 2000)。. 黃立賢(1996)提出假如個體認為是可控制的因素導致失敗,就能產生動機 來避免失敗。但假如個體將失敗視為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導致,便不肯努力以避 免失敗,挫折感就會升高,導致挫折容忍力下降。因此當個體將成敗取決於個 人的內在因素,他就能積極面對挫折;當他將失敗歸因為外在因素,例如命運, 那他面對挫折時就顯得很被動(王鍾和,2001)。. (四)失敗的行動控制理論 Abramson, Seligman 與 Tensdale(1978)認為個體遭遇挫折後,將某工作產 生的無助感轉移到類似的工作,因此解決問題的動機降低,導致失敗及低度挫 折容忍力。然而,Kuhl(1985)主張以「行動控制」探討失敗反應的因素,他將 13.

(23) 行動 控制分為:「超越現狀」(metastate)與 「囿於現狀」(catastate)的控制 方式。「超越現狀」的控制,即使在各種影響下,仍能將想法實現;「囿於現狀」 的控制方式, 由於內外在因素干擾,使個體無法改變現狀。個體可分為動態取 向(action-orientation) 和靜態取向(state-orientation)兩種,靜態取向者太在意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狀態,卻忽略改變現況的方法,因此失敗後,傾向消極的 採用囿於現狀的控制方式;動態取向者能夠考慮目前和未來的差距,採用超越 現狀的控制方式。. 綜上所述,失敗建設性理論認為適當的挑戰可能產生正面思考,習得無助 論指出多次失敗將產生無助感,歸因論認為對於失敗的歸因將影響後續反應, 失敗的行 動控制理論提出行動控制取向對挫折容忍力的影響,為目標選擇、個 人遭受挫折後的想法與行動提出解釋。挫折經驗可以對日後的挫折容忍力有正 向的影響,然而,在多次失敗經驗或是個人消極態度傾向的狀況之下,則挫折 經驗會負向影響挫折容忍力,使個體在日後面臨失敗時,採取更消極或是逃避 的做法。. 然而名校生卻常容易因為在校成績優秀、行為符合家庭或學校的規範,而 被視為聰明且不需大人操心的孩子,進而忽略了他們內心世界。目前國內的論 文文獻中,以「明星高中學生」為主題的研究僅有九篇(謝宛君,2016;熊念慈, 2015;崔治中,2011;林雨潔,2011;洪嘉榮,2010;洪亞岑,2009;呂燕清, 2009;楊貴雯,2008;周宜璟,2006),整理如附表 2-2。. 第三節. 國內明星高中相關研究. 國內明星高中相關研究發表年份集中在 2006 年至 2016 年十年間(見表 2-2), 大部分研究主題在學業成績與情緒或壓力關係;少部分且僅有幾篇針對明星高中 學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壓力或是自我認同等等內在面向進行研究,數量稀少或 14.

(24) 許正可反映出社會大眾普遍缺乏對明星高中學生的瞭解與關注。. 表 2-2 國內明星高中相關研究論文 研究者. 年份. 題名. 研究結果摘要. 周宜璟. 2006. 肌肉萎縮症學生. 回溯一位肢帶型肌肉萎縮症學生在明星. 在明星高中求學. 高中的求學歷程,透過與本人、家庭成. 歷程之個案研究. 員、學校教師、行政人員與同儕的深度 訪談,以及對照相關文件檔案和研究者 的省思記錄,以質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資 料,藉以了解在求學歷程中的升高中的 決策與轉銜歷程,在高中求學歷程中的 特殊需求與因應之道、學業和活動參 與、師生與同儕間互動的情況。. 楊貴雯. 2008. 一位明星高中成. 探討一位明星高中成績低落學生形成自. 績低落學生自我. 我認同的心理歷程。以後現代的觀點,. 認同歷程的敘事. 來瞭解受訪者如何看待自己在耀眼的明. 研究. 星高中裡,所經驗到的課業問題以及對 自我形象的認定。. 洪亞岑. 2009. 明星高中學生的. 瞭解明星高中學生的學業成就、社會比. 學業成就、社會. 較方向與對象與學業自我效能之現況及. 比較與學業自我. 關係。. 效能之關係 呂燕清. 2009. 學習習慣對成績. 以明星高中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找出. 之影響-以八年級. 高中生學習習慣與學習成效之關係。借. 明星高中生為例. 問卷整理,找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相 15.

(25) 關因素,發現各種學習習慣數據,分析 彼此間之關係。 洪嘉榮. 2010. 明星高中學生情. 探討明星高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壓力. 緒智力與生活壓. 之現況,並由不同個別屬性變項、環境. 力關聯性研究. 變項,進一步探究其情緒智力與生活壓 力之間的相關性。. 崔治中. 林雨潔. 熊念慈. 2011. 2011. 2015. 人生十八才開. 從英國當代文化中心(CCCS)的文化研. 始?明星高中的. 究理論為基礎,嘗試描繪明星高中青少. 青少女文化. 女於學校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 三位進入非理想. 旨在理解主觀認定未能進入理想大學的. 大學的明星高中. 明星高中學生,從高中、放榜到進入大. 學生之自我概念. 學的經驗,並了解在這三個階段中,自. 研究. 我概念的內涵與其特色。. 台北市明星高中. 探討台北市明星高中學生之學習壓力與. 學生學習壓力與. 學習適應情形。. 學習適應之研究 謝宛君. 2016. 有得必有失?明. 探討就讀明星學校對心理健康所可能帶. 星高中與心理健. 來的負面效果。. 康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以上研究各有不同的研究主題,其中與本論文研究主旨相關的敘述或研究 結論,大致可摘要整理如下。楊貴雯(2008)首先研究整理出明星高中成績低落 學生自我認同歷程。洪亞岑(2009)提到明星高中學生最常在班級內部向上比較, 意即與排名前段的學生做比較,與校外學生向下比較的情況則少見。洪嘉榮 16.

(26) (2011)透過調查得知明星高中學生在面對生活壓力時,一致認為課業壓力是最 主要的來源,並且情緒智力與生活壓力有顯著負相關。崔治中(2011)表示明星 高中青少女的校園生活處在升學主義脈絡下,對於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而同 儕相處可以消磨枯燥的課業生活。熊念慈(2015)發現父母管教方式對學生的「學 習壓力」及「學習適應」均有顯著差異。謝宛君(2016)則提出就讀明星學校對 心理健康確實有負面效果,但名校光環可以為一部分學生帶來正面效果。 其中,林雨潔(2011)所著「三位進入非理想大學的明星高中學生之自我概 念研究」一文,與本研究的內涵相當接近,都意圖瞭解明星高中學生受挫之後的 內在轉變歷程。透過三位受訪者,蒐集到豐富的資料,並歸納出七點共同特 質: 一、家族或父母在學生升學的道路上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高中成就感來源不在課業表現,而在同儕相處跟社團活動。 三、明星高中具備名牌的特性,學生認同感高。 四、指考結果與預期有落差時,必須臨時規劃未來科系。 五、進大學前,為是否要重考而掙扎。 六、如未能延續優秀的升學表現,將引發失面子與丟臉的感受。 七、歸屬感,維護正向自我,找到意義,專業認同是轉變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幾篇研究中,不乏明星高中出身的研究者,但是以研究者自己親自 現身說法的研究,則是一篇也沒有。這也是本研究有別於其他文獻,將由本人 (研究者) 以自我敘說的方式直接對研究者自身就讀明星高中的經驗進行探 究。. 第四節. 小結. 通過上面的文獻回顧,我們可以明白挫折是一種主觀的認知,取決於當事 17.

(27) 人自己本身的想法,相同的失敗對不同人所帶來的挫折感也就不同。明星高中 的學生們絕大多數都在國中時代繳出相當優秀的成績單,名列前茅的排名成為 了他們的標誌,但是當優秀的學生都聚集在同一所學校時,無可避免的就會有 些人屈居於排名後段,而這種課業上的不順遂對每位學生來說,就會形成各自 不同的主觀經驗。. 另外,我們也要記得,明星高中的學生同樣也是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 他們與一般青少年相同,在身心快速發展成熟的這個階段,除了課業壓力外, 同時也在面臨各種議題的衝擊,如家人關係、自我認同、人際圈與兩性關係的 拓展等等。這些議題上的不順遂相比於課業又孰輕孰重呢?這同樣也取決於當 事人自己內心的想法。. 反過來說,當一個明星高中學生說自己遭遇挫折時,社會大眾也容易以自 己的主觀認知去做評判,他們不見得容易理解,何以一個「優秀」、「資質過人」、 「絕頂聰明」的學生會遭遇挫折?雙方的主觀認知落差,有時就會讓這些受挫的 年輕人處於一個尷尬的處境-我能不能說出我的挫折呢?而這也是本研究所欲 探討的經驗。. 18.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主題是「心事誰人知-明星高中畢業生受挫的經驗探究與自我敘 說」,將採取質性研究中自我敘說的方式,循時間脈絡,來蒐集本研究所需之文 本。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選擇自我敘說研究法,第二節為研究參與者,第 三節為資料收集,第四節為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節為研究歷程,第六節為研 究品質標準,第七節為研究倫理。. 第一節. 選擇自我敘說研究法. 自從高中時代以來,我就跟父母很疏遠,尤其是跟母親,我對她有一股怨, 但心裡也隱約覺得自己不應該如此。對於母親,我一直抱有複雜的情感,避而 遠之。. 上研究所以來,我才開始慢慢接觸到自己內心最恐懼的那一塊。一直以來, 我不敢說自己的故事,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錯的、我的挫折根本不值一提、為 這些事情難過是非常丟臉的。但是在一次契機下,我竟在課堂中分享了一點我 的生命故事,我開始試著去談我的家庭以及我自己。我才發現,我是可以說這些 事情的,而別人不一定會如我所想的那樣嘲笑我。. 研究所生活的這幾年來,我感覺到自己有一些改變,很多人與體驗造成了 我這些改變。當我開始嘗試述說自己的內心想法,我覺得心中很多長年壓抑住 的東西似乎也開始流轉,我開始有了更多的情緒,我的思緒好像也有了一些彈 性,而我跟母親之間的關係開始起了一些波瀾。種種這些變化,不僅讓我很想重 新回顧自己的生命,也讓我很想好好「暢所欲言」一番。我決定要好好的來說自 19.

(29) 己的故事,說給別人聽,更說給自己聽,自我敘說研究法可以幫助我,將自己的 故事建立起架構,探究生命脈絡,再經驗並對進行自我統整。. 一、什麼是自我敘說 自我敘說是第一人稱的方式自我敘說其成長史,經由反思察覺,體驗與衝 突中看見自己的「過去經驗」,藉著述說自我生命故事,而重新了解自己(邱珍 琬,2012)。關於敘說(narrative),其實就是說故事。Clandinin & Connelly(1991) 指出敘說或故事是生命的一個基本的現象,他們對敘說下一個簡單的定義:「收 集並說出關於生命的故事,並且寫下經驗」。廣義而言,敘說可以是書寫或口語 的形式,包括了個人的和社會的歷史,如神話、民間故事、日記、傳記、自傳、 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包含用說或用寫的方式來組織一個故事。Czarniawska (1997)將敘說視為研究組織現象的一種有啟發性的設計與方法。. 敘事是一種在收集個人感受、經驗及思想很有效的方法。過程中,敘事者 於其所處的文化脈絡下,使用其語言描述其生活經驗,透過敘事過程,研究者 則依其社會文化及歷史脈絡來詮釋敘事者的經驗,並找出有意義的事件(蔡秀欣、 蔡芸芳,2004) 。Michael White 和 David Epston 更進一步的指出,為了創造 生活的意義,個人就必須安排自身事件的經驗,去篩選、修訂和重整相關事件 的細節,透過時間的順序,建立起一份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後一致的記錄。這樣 的一份記錄可以稱之為故事或自我敘說。. 這樣的敘說是靠自己所記憶的過去經驗,也就是關於自己的長期記憶。因 此,藉由自我敘說的呈現模式,對於許多過去自己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可與現 在的行動與思維相連結。最重要的,是重新組織成具有連貫性的整體故事,據 以解釋事件中的各個元素與單元,並為整體敘事賦予意義。因此敘說研究可藉 由情節或敘事結構,來理解和解釋事件與其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 20.

(30) 二、本研究的自我敘說 本研究採取的自我敘說主要是採取學者翁開誠(2002): 「自我敘說就是 說自己的故事」的觀點為主,期能透過自我敘說,通過生命故事的再經驗,還原 當時生命的真實,也期許更能開顯自己的生命,找到生命轉化自我覺醒的力 量。.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透過自我敘說,從我的家庭經驗出發,重新探索高中 時代的求學歷程與內心轉變。整理我至今為止的人生,重新安頓好高中時期留下 的挫折,也梳理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進一步達到自我的重新整合。.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之參與者包含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 一、研究者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是我自己,同時也是研究對象。在自我敘說的過程中, 研究者本身就是重要的工具,同時兼顧研究者、轉錄者、分析者這些角色的工 作,完整參與資料的蒐集以至分析的過程。. 二、協同研究者 考量到自己在敘說與撰寫生命故事時,可能難免有所遺漏或偏題,本研究將 邀請一位協同研究者共同協助研究。協同研究者將擔任訪談者,引導並協助研究 者進行生命故事的完整敘說。該協同研究者基本資料如下:. 北護生死教育與輔導所第四屆碩士,自民國 96 年起接受敘事認同分析取向 口述歷史研究訓練後完成碩士論文,並持續進行實務敘事研究,於社會福利、生 命教育等相關實務暨學術研討會及期刊投稿皆獲錄取刊登。. 第三節 資料收集 21.

(31) 一、自傳式生命史 敘說研究最基本的資料來自訪談,敘說訪談讓受訪者有機會詳細敘述生活中 的特定經驗,生命故事訪談(life-story interview)是其中最寬廣的一種,其目標 是鼓勵受訪者盡量廣泛的訴說生命故事(Smith,2003/2006) 。在自我敘說研究中, 研究者同時也是受訪者,宛如一場自問自答的情境。在本研究中,將邀請協同研 究者擔任聽者,傾聽並引導研究者進行敘說,藉此獲得盡可能完整的個人生命故 事。. 二、個人省思札記 Clandinin and Connelly(2000)提到生活充滿了敘事的片段,這些片段活化 於故事裡的某時某地,在現場文本的來源中,札記是其中一種(蔡敏玲、余曉雯 譯,2003)。在敘說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或遺忘之處,因此我藉由省思札記 補敘說之不足,也提供自己一個再反省的機會。因此,札記在我的敘說探究中 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將現場文本轉移為研究文本的重要資料之一。. 三、他人的反饋 陳向明(2002)對質的研究提出效度檢驗手段,其中「反饋法」指的是在研 究者得到初步結論後,廣泛的與自己的同行、同事、朋友、家人交換意見,聽 取他們的反饋,將自己的想法、觀察與旁人的經驗相互對照,對教育現場的事 件進行澄清、理解,以尋求更好的因應方式。本次撰寫論文的過程當中,我將 反覆與指導教授、協同研究者,以及熟識的友人進行討論及分享,以期透過他 人的觀點與視角,拓展我的思考與理解。.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參閱數篇以自我敘說為主要研究方式的研究論文(黃怡樺,2008;黃 22.

(32) 馨儀,2008;許家偉,2009;黃斐功,2012;陳蕉,2013;高千惠,2014;高啟 雲,2016;林玲安,2016;黃慧心,2016) ,將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方式整理如下。. 一、資料整理 資料整理含研究者自己積極性的資料收集:藉由回憶自己生命經驗為方向, 積極地蒐集與個人生命發展及歷程的各種資料。資料來源主要是經由協同研究 者的訪談,將訪談錄音內容謄打成逐字稿,再串連語句形成個人自傳文本,以 利於後續重複閱讀與分析。資料整理時也盡可能紀錄訪談當下非口語表達的信 息。除此之外,亦將收集個人成長相關之紀錄、文件、圖像、筆記,或其他資 料進行具有脈絡的彙整,讓我的生命事件自然串連。. 二、資料分析 針對文本重複進行多次閱讀,找出具有意義的部分進行畫線標記與編碼, 逐漸形成意義單元後,再進行深度分析。最終突顯出研究主題及摘要,使我的 生命經驗及意義獲得凸顯。本研究以質性自我敘說的方式來展現,研究者藉由 多次重複閱讀文本,逐步從個人的情緒層面、認知層面,拓展到家庭、社會或 文化層面,以期最後能回到自身重新找到生命意義與自我價值,最終重新將自 己及家庭的角色定位,以達到研究的目的。. Riessman 認為「敘事研究」是研究人們如何建構生活經驗之意義的最佳研 究方式。Riessman(2003)提出經驗再現的五個層次:關注經驗、訴說經驗、轉 錄經驗、分析經驗以及閱讀經驗,在清楚的架構下,將敘說者的生命經驗再度 呈現。研究者將運用這五個層次,作為研究文本的再現歷程,其中包括敘說、 對談、文本、互動探討或各種解釋。對於單一或多重的行動或事件,以時間的 發展進程、個人動機,以及事件與個人或社會的關係和意義,串連種種脈絡, 形成一個故事的整體,展現或理解生命的蘊涵。 23.

(33) (一)關注經驗 (attending to experience) Riessman 提到關注經驗是敘說研究的起步與源頭。經驗的再現是回到意識 層面的活動,包括了對原始經驗所產生之意念或影像之反射、回憶及重組。關 注除了在意識流關注傾聽外,也可分離出某些要素進行反思、回憶,並從回觀 裡拼湊。對於過去的經驗進行關注就是一種選擇,這些關注經驗是對事實的一 種建構,本身即有其理論思考層次。我們可能不會特地去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常 態性生活經驗,因為那個經驗本身可能平淡無奇,我們會自動的遺忘。沒有獨 特意義的經驗並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也會從腦海中自然消失。換句話說,我 們會關注的經驗,必然表示該經驗在腦海中佔有一席之地,具有特別意涵,值 得讓我們回憶並訴說。. 本研究將在協同研究者的探詢及引導下,逐步從出生起談到現在,在這 33 年的歲月中,一一回憶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在這當中可能也包含一些比 較尋常的生活體驗,但凡留下印象的皆為值得關注的經驗,因此也將在述說生命 歷史過程中一一呈現。. (二)訴說經驗 (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Riessman 認為「訴說」可說是一種個人在言辭上的演出,在訴說中把相關 連的事件再度呈現給聽者,並在一定程度上再度條理化。述說的條理化包括如 何表達?訴說過程有何新發展和變化轉折?處在怎樣的對話情境中?如何使訴 說的環境、角色、情節開展等的解釋變得清晰,這些在理論上也都有具意義的 探索空間。有時候,訴說也是自己對外在景像進行內在感受的陳述,例如每個 人對於陽光、森林的感受不同,其所訴說的經驗必然有所差異,而在理解的程 度上亦有所不同。當我們在訴說經驗時,同時也是在創造一個清晰的自我,亦 即經由訴說而被認識、被理解、被看見。因此訴說經驗可說正是一種自我的再 24.

(34) 呈現。. 本研究透過協同研究者的引導,在敘說時將專注力放在自身的成長故事及 生活事件本身,盡量避免自己的思緒往他處發散,也避免訪談流於情緒抒發或 是發表心得感想,同時也避免事件有所遺漏,盡可能獲得完整的個人生命故事。 藉由這種專注於經驗的回顧與表達,盡力完整呈現屬於我自己的獨特生命歷 史。. (三)轉錄經驗 (transcribing experience) Riessman 指出轉錄經驗是研究者將被研究者或研究參與者訴說經驗的過程 予以節錄及記載。研究者除了參與在對話中,也經由錄音、轉錄、節錄談話內 容成為研究資料。轉錄過程中,必須思考何者需記錄下來,例如語調、停頓、 猶豫或未完成的句子等等。由於無模式可循,研究者便會捕捉其認定關鍵處的 表達上。質性研究者在轉錄的過程中,需思考內容要多詳盡?是否也包含沉默、 情緒及神態?何者又應該被包含?最後的文本又該如何呈現?這些選擇及安排, 都會影響讀者如何來理解這個敘說。因此不同的轉錄選擇方式,可能會導致不 同的解釋與意識形態立場,也可能創造了不同的主觀世界。. 本研究雖為自我敘說研究,但在個人生命史資料的收集上,將採用訪談的形 式,與協同研究者進行數次對談。轉錄工作將從對談錄音逐字稿的繕打開始,完 成原始逐字稿後,再修去口語上的冗詞贅字,去除協同研究者詢問的語句,並將 前後文串連,以形成完整的個人生命史。. (四)分析經驗 (analyzing experience) Riessman 表示分析經驗是研究者仔細地對訪談逐字稿或文本進行分析,乃 研究的重要關鍵步驟。如何收錄、剪裁、節錄、彙編、訂立標題,並決定表現 25.

(35) 資料的風格,都有賴研究者的價值觀、意圖、風格與視角。分析工作在於辨別 各個事件的相似性或生命片段,形成一個總結與摘要。過程中將彙整為具有可 讀性的文章內容,使人能理解其中所欲表達的意義。整個分析著重於把轉錄完 成的文本進行剪裁,經由分析之後加以編輯文本和賦予新的意涵,使其能符合 研究的目標。. 不同的研究意圖將導致不同的分析結果,因此本研究需先訂定明確的研究意 圖與方向,例如作為明星高中師長在教育現場的參考依據,或是家長教養明星高 中子女的注意要點,又或者是就讀明星高中學生的支持療癒等等。在確立研究目 的後再進行經驗分析的工作,將可使文章主題更厚實且具體。. (五)閱讀經驗 (reading experience) Riessman 說閱讀經驗是對於研究結果進行再確認的工作。每個文本都有多 重聲音,並容許多種的閱讀方式和不同的觀念建構。完成分析後的最後一步, 便是讀者的參與。每位不同的讀者都會進行各自不同的解釋,依照各自不同的 背景脈絡去理解文章中的某些要素,以拓展述說者所不能理解到的部分。因此 思考讀者所感受到及解讀到的,是研究者進行研究分析時所不能或缺的一項工 作。在閱讀經驗階段,研究者也需考量分析後的內容呈現,故事內人物是否接 受自己受到這般書寫評述,是研究者必須留意的部分。. 本研究將在指導教授及協同研究者的指導與引領下進行,同時也會尋求研究 所內熟識同學的協助。待文本分析工作完成後,我將會邀請上述幾位閱讀,並進 行探討,以期獲得不同立場與視角的理解。. 第五節 研究歷程 本研究於確定研究主題之後,進行相關文獻的回顧與彙整,進而撰寫研究計 26.

(36) 畫。經由自我敘說研究法,關注自身經驗,並訴說經驗,在經由轉錄獲得個人生 命史文本資料。針對文本反覆閱讀以進行分析,並透過他人的閱讀獲得反饋,最 後得以撰寫結論。本研究流程如圖 3-1 所示。. 擬定主題. 研究準備階段. 文獻回顧與整理. 討論與修改 關注經驗 札記 訴說經驗. 資料蒐集階段 自傳. 轉錄經驗. 分析經驗 資料處理分析階段 閱讀經驗. 撰寫結論. 27. 圖 3-1. 研究流程圖. 撰寫研究計畫.

(37) 一、. 研究準備階段. (一)從個人經驗出發,尋找感興趣的議題 在個人生命經驗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高中時代的回憶。高中時代就讀明 星高中,課業成績卻吊車尾整整有三年之久,不管對我自己還是對我的父母來說, 都是難以忍受的打擊。從高中畢業後,偶爾會在新聞上看到明星高中學生自殺的 消息,總是在我的內心掀起波瀾。不知不覺中,我開始關注起明星高中學生自殺 的新聞,我發覺這可以成為我的研究方向。. (二)閱讀相關文獻與資料,逐漸將研究議題具體化 研究者以明星高中學生自殺為大略的方向開始蒐集相關資訊。初步蒐集資料 時以「青少年」 、 「自殺」 、 「明星高中」 、 「資優生」等關鍵字進行搜尋,並在閱讀 後將文獻資料整理成一份簡要的報告。. (三)與指導教授討論並修改研究方向 研究者帶著粗略的想法與簡要的報告,開始與指導教授反覆進行討論。討論 過程中也重新思索研究者何以如此關注該議題,一邊釐清並聚焦研究者的想法, 一邊重新考慮合適的研究方向。在幾次的討論後,決定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針 對研究者自身在明星高中求學受挫的經驗進行研究。. (四)撰寫研究計畫 撰寫研究計畫,持續閱讀充實自我敘說研究法的相關理論與知識,並提出口 試,根據口試委員的指引進行後續研究。. 28.

(38) 二、. 資料蒐集階段. (一)收集與個人生命史有關的資料 收集自高中求學時期以來,各種可輔助生命經驗敘說之相關物件,如心情筆 記(包括書面或電子文字記錄)、照片、成績單等等。. (二)在協同研究者協助下關注經驗並訴說經驗 在協同研究者協助下,預計進行兩次訪談,由協同研究者引導研究者關注成 長過程中各個關鍵事件與經驗,協助研究者盡可能完整回憶,並進行生命故事與 經驗的敘說。. (三)將生命故事與經驗進行轉錄 將訪談內容繕打成為原始逐字稿,將逐字稿再加以編排成為自傳形式的個人 生命故事文本。. 三、. 資料處理分析階段. (一)將文本內容進行分析 反覆閱讀文本,發掘文本當中重要的或特別的主題,予以命名或訂定標題。 提取出來的主題可再次進行編排,依據研究者的研究意圖可以有彈性的編排方式, 例如按時間序編排,或按背景脈絡編排等等,將既有的生命故事重新建構,以期 獲得新的觀點或認同。此過程與閱讀經驗反覆進行。. (二)反覆閱讀經驗 完成初步分析後,再次與指導教授、協同研究者進行討論,透過再次的閱讀, 以及不同觀點與想法的相互交流,擴增生命故事的面向,豐富自我敘說的多重真 實性。此過程將與分析經驗反覆進行。. 29.

(39) 四、. 撰寫結論. 針對前一階段所分析出之結果,根據研究目的進行綜合討論,與文獻進行對 話,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六節 研究品質標準 一、自我敘說研究具有「真實性」嗎? 一般對研究典範或取向的分類,大致可簡單分為三種,包括實證主義典範、 實踐與批判典範和詮釋典範(Argyris,Putnam,&Smith,1985;夏林清、鄭村棋,1989)。 實證主義典範旨在控制與預測世界,致力於發現現象背後共通、普遍的法則,並 運用於環境中以達到控制與預測世界的目的。實踐與批判典範旨在促進世界改變 與社會實踐,相信真理是被建構出來的,研究的作用在於批判與解構主流意識型 態,目標朝向解放與改革社會。詮釋典範旨在理解研究對象與現象本身,針對的 並非客觀世界,而是主觀如何建構世界,朝向對不同個體或群體互為主體性的理 解而努力,以期達到多元主體間相互溝通與對話的目的。. 如此可以瞭解,自我敘說屬於詮釋典範,旨在理解自我及生命,並邀請他人 對研究者的生命故事作溝通或對話。因此當我們閱讀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並關注 其研究可信度的時候,事實上是涉及「何謂真實」的哲學探問。Lincoln & Guba (1985)將「真實」歸納出以下四個層次:. (一)客觀真實 主張僅有一個絕對真實,需透過足夠多的研究、好的研究方法或原則,來累 積、接近真實。此層次接近實證典範觀點。 (二)知覺真實 主張真實是存在的,但人類無法完全認知到,只能如同瞎子摸象般,在自身 經驗的知覺範圍內,接近真實的部分集合。此層次相當於後實證典範觀點。 30.

(40) (三)建構真實 主張真實是每個個體心中主觀所建構出來的,不同個體有不同理解,因此是 多重真實(multiple realities),並非創造一個虛構產物,而是呈現每一個體的多 重建構性。此層次接近於建構主義或詮釋典範。 (四)創造真實 主張沒有所謂真實的存在,如同量子波函數,直到觀測者做出觀測前它並未 實現(not realized)。. 因為自我敘說屬於詮釋典範,其探究真實的立場應屬於「建構真實」。建構 真實認為真實是多重建構、多重解釋的,因此研究者及讀者所關注的不會是「故 事的真假與否」,而是「故事是否具有多重真實或多重觀點」或「故事中其他人 的故事版本為何」等等。. 二、自我敘說研究的可能品質參照標準 在實證主義典範下的量性研究所採用信度、效度已不符合質性研究、敘說研 究的需求,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整理出以下五點自我敘說研究品質 參照標準:. (一)故事文本中具有多重真實性。 自我敘說研究法中,任何現象描述及故事都有多重詮釋的可能性,而無所謂 對錯之分。在故事文本上,可以期待含有多重觀點、多重聲音的特色,可以是敘 說者自己在不同位置、角色上的觀點,也可以是其他重要他人的聲音。在本論文 中,將透過指導教授與協同研究者的協助與討論,增添故事的多面樣貌,更貼近 研究者自身真實的經驗感受。. (二)對研究者自身之寫作或研究狀態的坦承揭露 31.

(41) Riessman(1993/2003)曾提出「實用性」(pragmatic use)作為敘說研究的 品質標準,他建議所有研究、分析過程皆應說明或是透明,包括如何形成解釋、 研究進行過程、如何轉化分析資料等等。研究者應提供研究過程的描述或反思, 以利於讀者判斷可信賴度。本論文除了以自傳式生命史作為主要文本外,也將呈 現研究過程中的札記、討論的紀錄、他人的反饋等等,以求達到研究歷程的呈現 與說明。. (三)故事敘說形成其生命或自我的內在統整性 Riessman (1993/2003)與 Lieblich 等人(1998/2008)都提出「連慣性」 (coherence) 作為敘說研究的重要品質標準,包括故事要「深厚」 (thick) 、重要的主題會在文 本中反覆呈現或出現,不同的部分或片段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或圖像等。. 自我敘說研究在書寫、拼湊、回觀與反思後,最終生命故事也要形成內在連 慣性或統整性,相關學者都曾指出生命故事敘說與自我認同的建構有很大的關連 與作用(McAdams,1995;Cox & Lyddon,1997;Laine,1998;Murray,2003/2006; Ricoeur,1988) 。意即,當生命故事書寫達到內在連貫與統整性時,敘說者的自我 認同也將形成或重新建構。. (四)透過寫作、研究過程使研究者解構或超越原有視框或觀點 敘說者將生命故事敘說或書寫出來,並非只是單純把已知的記憶或故事說出 /寫下而已,透過這個歷程也將提升意識,擴增個人建構。意即個人視框與觀點 將被解構與重構,個人故事與生命意義也將重組或出現新的觀點或認知。因此, 研究者是否透過自我敘說或書寫過程來重構舊觀點,可被視為一種研究品質標 準。. (五)敘說文本對讀者具有召喚力 32.

(42) 詮釋典範下的敘說研究或自傳式民俗誌在研究目的上,還包含對讀者做溝通、 表達與對話,因此期望敘說文本可以對讀者具有吸引力或召喚力。為此,敘說文 本需包含主顯節(epiphany)或具備深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的特性。. 主顯節即個人生命關鍵事件或轉折點,在這樣的時刻或事件下,個體的重要 生命意義及個人獨特性格將被明顯表露出來。深厚描述則指超越事實與表象,刻 畫出個人在經驗中的細節、脈絡、情緒、聲音、意義,喚起個人的情緒性與自我 感(Denzin,1989/1999) 。. 本論文將以以上五點作為論文品質的參照標準。. 第七節 研究倫理 自我敘說研究不同於傳統主客二分的立場,敘說研究中故事主角 (主人公) 、 敘說者(執筆者),甚至讀者(重讀生命經驗與反思者)三者合一而又可能彼此 對話,因而其背後的研究關係、研究歷程、研究發現,以致評價標準,研究倫理 皆有其獨特之處,不同於過去的心理學(丁興祥,2012)。. 當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為同一人時,如何於兩種不同的立場與觀點上來回切換, 將是本研究需謹慎注意之處。Sarbin(1999)曾在一次訪談中強調: 故事擁有本體論的地位。我們永遠被故事所圍繞。 敘說之於人就像大海之於魚。(Sarbin,1999) 若以大海來比喻,被研究者宛如是大海中的魚,在海中與整個環境脈絡、事 件、他人、文化進行互動並產生交互反應,作為環境中的一員,未必能看清各種 變化。研究者則像是站在海岸上的觀察者,綜觀整個海中的環境,理解海中的脈 絡,進一步對海中的魚有完整的理解。自我敘說研究需要注意的即為研究者於海 中-岸上的反覆轉換。為此,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將反覆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與 33.

(43) 釐清,並且邀請協同研究者一起加入討論的過程,以避免研究出現失焦或偏誤。. 本論文除了研究故事主角(即研究者)自身的經驗外,無可避免也會提及其 生命中出現的許多重要他人。為維護這些人物的隱私及安全,研究過程中將避免 透露過於涉及其個人隱私的資訊,僅保留這些人物與故事主角互動有關的必要訊 息。另外,是否要讓這些重要人物閱讀本論文,也在研究者考量之中,如能透過 本論文與重要人物展開對談,當可增進故事文本的多重真實性,使的研究結果更 為豐厚。. 然而這個對談卻有可能挑起重要人物過往不快的回憶與經歷,我身為一名研 究者的同時,也身為一個諮商研究所的學生,多多少少已安頓好自己內心的糾結, 但這些重要人物卻未必已做好心理準備來談論過去。要不要談?實為兩難。考量 重要人物的目前生活狀態及利益權衡,在不造成傷害的首要原則下,也要盡量做 到對重要人物的最大尊重。本論文將參考龔頌美(2007)及林玲安(2016)的研 究方式:讓重要人物知道本論文內容是我就讀明星高中的經驗及其他生命經歷的 自我整理,不特地邀請他們過目,但若他們主動詢問,再與他們進行討論。. 3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Conclusion: The main caregivers of cancer patients experienced various emotional changes of family members with cancer during the care process, 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ir own mood 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