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碩士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碩士班"

Copied!
48
0
0

Teks penuh

(1)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義良 博士 Advisor: Dr. Edward Yang

聽損成人聽性腦幹反應及中潛時反應閾值與純音聽閾的比較

Comparison of Threshold Measures with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and Pure Tone Audiometry in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研究生:王若芷 撰 Name: Wang, Jo-Chih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四月

April, 2017

(2)
(3)

I

致謝

首先誠摯的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楊義良博士,總是非常包容我的粗心大意,

耐心的教導我完成此次的論文。從一開始沒有方向到換題目給我許多提點,在

實習期間論文停滯不前時替我擔心,與我分享過去求學時的經驗,讓我在挫折

中獲得許多無形的鼓勵,真的萬分的感謝,寫作以及研究中許多細節及嚴謹的

態度都讓我獲益良多並且銘記在心。

感謝從台中遠道而來的田輝勣老師,總是不辭辛勞的上來台北幫我們上

課,教學上的熱忱讓我在學習上有無形的動力。謝謝老師在論文上給我許多建

議,甚至修改後的論文依然願意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幫我再次確認,真的非常的

感謝。

感謝陳郁夫老師為此發表而調課,在論文寫作上提供許多的建議,口試提

問上讓我發現許多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並且於收案時關心我收案的情況,感謝

您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及想法,也謝謝您擔任我的口試委員。

感謝富聆助聽器公司,陳雪霞副總經理、陳彩霞店長在實習結束前就主動

提出願意協助收案,在這期間無條件地給予我幫助,能在那邊實習並且遇到許

多的老師和夥伴真的很溫暖也很感謝,幸好有去富聆實習才可以遇到大家。還

有新店慈濟所有的聽力師們,以及許許多多的老師、聽力師以及願意來參與研

究的受試者,謝謝大家願意幫我轉介個案並且給我很多鼓勵,讓我在收案期間

深感溫暖。

(4)

II

我要謝謝所有聽語所的同學,在求學以及研究的過程中能遇到你們真好,

你們總是毫不吝嗇的借我練習,尤其是李凱珺、傅奕霖、許桂菱一直不斷的借

我練習再練習,發現我不好意思再開口時還主動說要參加,由於有你們的陪伴

和打氣,讓我求學及論文這條路走得並不孤單。

衷心感謝所有幫助過我鼓勵過我的老師及朋友,要感謝的人非常多,真的

非常謝謝大家。

(5)

III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碩士班 聽力組

論文名稱:聽損者成人聽性腦幹反應及中潛時反應閾值與純音聽閾的比較

指導教授:楊義良 博士

研究生:王若芷

本研究目的為比較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成人聽性腦幹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及中潛時(auditory middle-latency response, AMLR)

閾值與純音聽閾之相關性。本研究選擇測試500 Hz及4000 Hz tone bursts之聽 性腦幹反應與中潛時及純音聽閾並比較其相關性。

參與研究個案有17名聽損者,年齡範圍介於25歲到60歲,純音聽閾於 500 Hz及4000 Hz為40 dB HL至80 dB HL之間聽損程度,各測試耳之鼓室圖 呈現type A。

研究結果顯示20耳所測得之ABR閾值與純音聽閾的平均差異在500及 4000 Hz兩頻率分別為6.0及6.3 dB,標準差分別為7.8及6.6 dB; AMLR閾值 與純音聽閾的平均差異在500及4000 Hz兩頻率分別為3.6及2.3 dB,標準差分 別為6.1及7.0 dB; ABR閾值與AMLR閾值的平均差異在500及4000 Hz兩頻 率分別為2.3及4.0 dB,標準差分別為5.9及6.8 dB。聽損個案純音聽閾、ABR 及AMLR之閾值顯示刺激音為500 Hz 及4000 Hz tone bursts時,三者間皆無顯

(6)

IV

著差異(p > .05)。且三種檢查方式分別在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平均閾值 之相關係數,呈現高度相關(r > .80)。

整體而言,本研究顯示聽性腦幹反應閾值與中潛時反應閾值當刺激音以

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時,測得之閾值與純音聽閾皆具良好一致性。以500

及40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所測得聽性腦幹反應閾值與中潛時反應閾值時,

皆可用來預估聽力損失者在500及4000 Hz之聽覺敏感度。

關鍵字:聽性腦幹反應、中潛時、純音聽閾、聽覺敏感度

(7)

V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reshold measures with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 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AMLR) to tone bursts of 500 and 4000 Hz, and pure tone audiometry.

Seventeen participants aged from 25 to 60 years old, exhibited pure tone thresholds ranged from 40 to 80 dB HL at 500 and 4000 Hz, as well as type A tympanogra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an differences between ABR and pure tone thresholds of 500 and 4000 Hz were 6.0 and 6.3 dB respectively,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7.8 and 6.6 dB respectively. The mean differences of AMLR and pure tone thresholds of 500 and 4000 Hz were 3.6 and 2.3 dB respectively,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6.1 and 7.0 dB respectively; The mean differences of ABR and AMLR

thresholds of 500 and 4000 Hz were 2.3 and 4.0 dB respectively,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5.9 and 6.8 dB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5) among thresholds of pure tone, ABR and AMLR at 500 and 4000 Hz. The analysis among thresholds of pure tone, ABR and AMLR for 500 and 4000 Hz also exhibited high correlations (r > .80).

In summary,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comparable results were found

(8)

VI

between tone bursts ABR and AMLR thresholds of 500 and 4000 Hz. A reasonable estimate to the pure tone thresholds in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is feasible by using tone bursts ABR and AMLR.

Keywords: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AMLR), pure tone audiometry, threshold

(9)

VII

目錄

頁數

致謝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錄 ……….…………...VII

表目次 ……….……...….……….... IX

圖目次 ………...……..…..………. X

附錄目次 ………...…..……... XI

第一章:緒論 ………. 1

第二章:文獻探討 ………. 3

第三章:研究方法 ………...……… 10

第一節:研究目的 ………... 10

第二節:研究對象 ………..……. 11

第三節:研究材料 ………... 12

第四節:研究步驟 ………... 13

第五節:實驗結果之記錄及統計分析 ………..…………. 18

第四章:研究結果 ………...…… 19

第五章:討論 ………..………. 22

(10)

VIII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26

參考文獻 ………..…. 27

中文部分 …………...……… 27

英文部分 ………...……… 27

附錄 ………...……… 31

附錄一 典型個案的聽性誘發之波形(A-1至A-4) ………...……….. 31

附錄二 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核可證明 ………...……….…... 35

(11)

IX

表目次

頁數

表3-1 聽性腦幹反應記錄參數 ………..…………. 16 表3-2 中潛時反應記錄參數 ………..………..………..…………. 17 表4-1 聽損個案純音聽閾之平均值(dB nHL)與標準差(dB)…….….……. 19 表4-2 ABR與AMLR閾值之平均值(dB nHL)與標準差(dB)…….……. 20 表4-3 ABR與AMLR閾值與純音聽閾平均之差異(dB)與標準差(dB).. 20

(12)

X

圖目次

頁數

圖3-1 研究流程圖 ……….. 15

(13)

XI

附錄目次

頁數

附錄一 典型個案的聽性誘發之波形(A-1至A-4) ………...………….. 31 附錄二 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核可證明 ………...…….. 35

(14)

1

第一章 緒論

人類聽覺之可聽頻率範圍為20 - 20000 Hz,聽覺系統對不同頻率有不 同的聽覺敏感度,其中以500 - 8000 Hz頻率範圍對於語音聽辨具有重要的 關鍵。聽力損失會影響語音接收能力,以至於難以有效溝通進而使生活品

質降低。評估個案各頻率聽覺敏感度的方法主要包括行為聽力檢查及電生

理檢查,可以了解個案的聽損程度、聽損類型、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幫助個

人的聽覺管理。

測試頻率特定性聽閾的行為聽力檢查有很多種,對於一般成人可使用

純音聽力檢查(pure tone audiometry),對於無法配合行為聽力檢查之嬰幼

兒可使用行為觀察聽力檢查(behavioral observation audiometry, BOA)、

視覺增強聽力檢查(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 , VRA)或制約遊戲聽

力檢查(conditioned play audiometry, CPA),來評估各頻率聽覺敏感度。

電生理檢查是一種利用電極在頭皮上記錄到的電位變化,在聽力學的

領域中,常用聲音刺激去誘發聽覺神經系統的反應,並以電極記錄其神經

電位的變化,此種方式稱為聽性誘發反應(auditory evoked response,

AER)。評估聽覺敏感度之聽性誘發反應其中包含聽性腦幹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中潛時反應(auditory middle-latency response, AMLR)。

聽性腦幹反應的記錄與聽覺神經的同步放電有關。當行波從耳蝸基部

(15)

2

傳到頂部過程中,耳蝸基部之高頻神經元會先發生反應,越往頂部時行波

速率急遽遞減,較無同步放電之特性,以致於低頻刺激音比較困難獲得可

靠的反應(Hall, 2007)。研究顯示中潛時反應(auditory middle-latency

response, AMLR)相較於聽性腦幹反應,其聽覺神經之同步放電性相關性 較小(Kraus & McGee, 1993; Vivion, Hirsh, Frye-Osier, & Goldstein,

1980),中潛時反應能於臨床上協助評估低頻聽覺閾值。當出現無法確認

之行為聽閾或是對於檢查結果有疑慮時,可依循交叉比對原則相互比較個

案聽覺閾值間的差異。

(16)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聽性誘發反應(auditory evoked response, AER)為在頭皮記錄到聲音刺激

後之電生理活動。聲音刺激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進入耳蝸轉為液體中的行

波,導致基底膜產生位移。在耳蝸中轉換為神經衝動,經由腦幹聽覺神經路徑

上傳至聽覺皮質區。將電極放置於頭皮上,可以記錄到聽覺神經系統反應。聽

性誘發反應根據反應波發生時段的先後分為四種,即初始反應、短潛時反應、

中潛時反應及長潛時反應。初始反應包含耳蝸電圖(electrocochleography,

ECochG)約0 - 5 ms;短潛時反應包含聽性腦幹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約0 - 15 ms;中潛時反應(auditory middle-latency response, AMLR)約10 - 80 ms;長潛時反應(auditory late response, ALR)長於50 ms

(Hall, 2007)。以上四種不同時段的反應中,以ABR為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電生 理檢查。因其測驗結果不受受試者覺醒及注意力的影響,可用於成人以及嬰幼

兒臨床上對聽覺系統的評估。ABR在臨床用途上主要有四種,分別為神經學診

斷、聽覺敏感度評估、新生兒聽力篩檢以及手術中監測,其中評估聽閾值為

ABR臨床上常使用的方式。臨床工作者可使用ABR量測個案之聽覺敏感度,

運用於無法配合行為聽力檢查,且於檢查中無法得到可靠閾值之成人或兒童

(Gorga, Johnson, Kaminski, Beauchaine, Garner, & Neely, 2006; Hecox &

Galambos, 1974; Kate, 2009; Picton, 2011; Vander Werff, Prieve, & Georgantas,

2009)。ABR常用的刺激音為短聲(click),此刺激音短暫且頻率範圍廣泛。聽

常者使用click為ABR刺激音得到的反應波,反映出耳蝸基部之神經元同步放

(17)

4

電。當行波從基部傳到頂部過程中,耳蝸基部之高頻神經元會先發生反應。短

聲能快速誘發基底膜基部大量神經元同步放電,越往頂部時行波速率急遽遞

減,較無同步放電之特性,頂部耳蝸雖受到活化但較不呈現於記錄到之反應波

中,即在頂部之神經放電性對ABR之貢獻度較低(Hall, 2007)。ABR於刺激音 產生後依序出現一連串的反應波,臨床上常用來判斷的反應波為I、III以及

V。在聽力正常耳,ABR於高音強時I、III和V通常會出現,隨著音強漸漸減

弱各波波幅變小且潛時變長,I波和III波會先消失,V波最後消失。V波出現

再現性的最小音強,稱之為ABR閾值(Picton, 2011)。Hecox及Galambos於 1974年研究指出隨著刺激音音強減弱,潛時延長且各個案間之差異性會變大。

Jerger及Mauldin(1978)研究ABR閾值與行為聽閾之相關性。調查185

名聽損受試者,共275耳,平均年齡為47.2歲,指出以下四項。首先,使用 Click ABR預測1000 - 4000 Hz 最具敏感性;其二,ABR閾值乘以0.6最接近

純音1000、2000及4000 Hz平均閾值;其三,用ABR預測平均聽閾標準誤為 15 - 16 dB;其四,當刺激音強為70 - 90 dB HL,若個案之1000 - 4000 Hz純音

聽閾相差30 dB,其潛時範圍會增加0.2 ms。最後聽力圖的型態與聽力閾值兩者

皆可預測ABR潛時,兩者相比下聽力圖型態更為重要。

Gorga等人(2006)研究指出click ABR閾值與行為聽閾中2000與4000 Hz之相關性較高,研究中使用click與250、500、1000、2000及4000 Hz之

tone bursts做為刺激音,將ABR閾值與行為聽閾做比較。研究77名年齡範圍

(18)

5

為5天至20歲聽常及聽損的個案,共140耳進行施測。結果顯示click ABR與 行為聽閾2000及4000 Hz相關係數(r)為0.94,低頻250 Hz以及500 Hz相關 係數均大於0.92。Click ABR對於低頻或是特定頻率之聽損其反應有可能呈現 正常,在評估聽覺敏感度上是有所限制。

國內自2012年開始實施全面免費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工具為自動化聽 性腦幹反應(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為主。JCIH(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於2007年建議AABR所使用的刺激音為35 dB nHL click,未通過篩檢者需至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相關聽力評估。

Tone burst ABR常用於臨床上評估各頻率之聽覺敏感度的刺激音,尤其是

針對嬰幼兒,此刺激音具有頻率特定性。Stapells等人(1995)指出Tone bursts ABR與各頻率的行為聽閾有高度相關性,以Tone bursts做為刺激音並且以 notched noise做同側遮蔽音,評估34名聽力正常嬰幼兒以及54名中度至重度 感音神經性聽損嬰幼兒,分別評估500、2000及4000 Hz之ABR與行為間的聽 覺敏感度,正常嬰幼兒在500、2000及4000 Hz所得之ABR閾值分別為23.6、

12.9及12.6 dB nHL,標準差分別為9.9、9.0及8.1 dB,且正常聽力與感音神經 性嬰幼兒之ABR與純音聽閾達高度相關。

Vander Werff等人(2009)比較tone bursts ABR閾值與行為聽閾500、

2000及4000 Hz之相關性,研究中共70名聽常與聽損嬰幼兒以及12名聽力正

常成人,分別評估500、2000以及4000 Hz之ABR與行為間的聽覺敏感度,正

(19)

6

常聽力之嬰幼兒VRA(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tory)之500、2000及4000 Hz 所得各頻閾值分別為15.5、13.7及16.9 dB HL,標準差分別為8.1、4.8及7.3 dB,各頻ABR與VRA之差值分別為10.6、1.19及-4.4 dB,標準差分別為 9.0、7.4以及9.5 dB,結果顯示tone bursts ABR與行為聽閾在500、2000及 4000 Hz的r值分別為0.86、0.90及0.91,統計上呈高度相關。

邱秀婷(2006)調查頻率特定性聽性腦幹反應(frequency-specif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FSABR)與無線聽性腦幹反應(wireless ABR)行為聽閾的 相關性。研究對象為33名嬰幼兒,年齡範圍包含6個月到2歲半,並排除可能 有聽損之高危險群,研究中以500及2000 Hz窄頻噪音作為刺激音,分別比較 FSABR與行為聽力閾值的差異。結果顯示FSABR與wireless ABR閾值與行為

閾值平均差異均在正負10 dB 以內。

林慧珍(2009)研究聽常者聽性腦幹反應與無線聽性腦幹反應與行為聽力

閾值的比較。研究中使用click與500、1000、2000及4000 Hz之tone bursts做 為刺激音,將ABR閾值與行為聽閾做比較。調查15名聽常者,平均年齡為 24.5歲,研究該刺激音之行為聽閾,結果顯示當刺激音為click、1000、2000與 4000 Hz tone bursts時ABR閾值與行為聽閾之間無顯著差異(p > .01),當刺激 音為500 Hz tone bursts時,兩者之間呈顯著差異(p < .01)。

ABR的量測中隨著音強減弱波幅隨之變小,接近閾值時更為明顯,如此 一來會增加判讀的難度。於低頻刺激音下ABR仰賴同步放電性且於接近閾值時

(20)

7

辨識不易,AMLR相較於ABR仰賴同步放電性之情況較少(Vivion et al., 1980)。

AMLR於刺激音產生後15-50 ms依序出現一連串負向(Negative, N)以及 正向(Postive, P)波,分別標示為Na、Pa、Nb及Pb。常出現的潛時範圍,Na

為12-18 ms、Pa為25-30 ms以及Pb約為50 ms,閾值之認定常以Na-Pa出現 與否來判斷。AMLR有三個優點,其一為相較於ABR而言AMLR反應波中的 Pa波幅為ABR的第V波兩倍大,在低強度的刺激音下AMLR波幅較ABR

大,且所需平均加算的次數較ABR少;其二為AMLR在持續時間長的刺激音

(例如:10 ms或是更長)以及低頻的刺激音之頻率特定性較ABR高;其三為 AMLR儀器設備及電極放置方式與ABR相同。AMLR在臨床應用上有下列限 制:肌肉的移動會產生干擾;對於年齡較小或嬰幼兒,若非醒著或是自然入睡

會影響測驗結果;AMLR需要較長的測試時間,對於特定族群而言,需要鎮靜

劑的使用可能延長個案測試的時間。但AMLR較ABR不受電信號干擾,因此 臨床上面臨兩難的困境(Hall, 2007)。

Kraus及McGee(1990)研究ABR與AMLR在有無腦傷個案上反應波的 影響以及ABR與AMLR與行為聽閾的相關性,指出使用AMLR較ABR更能 誘發出腦傷個案者的反應波,且閾值更接近行為聽閾。調查1名聽損個案與1 名腦傷個案。研究中分別評估聽損個案於500 Hz tone bursts 下ABR之閾值與 AMLR閾值的差異以及click刺激音下腦傷個案ABR與AMLR的閾值差異,結

(21)

8

果顯示聽損個案皆能誘發出ABR與AMLR的反應波,且500 Hz tone bursts AMLR與行為聽閾相差10 dB HL,ABR相差大於15 dB HL;當腦傷個案使用 click刺激音誘發反應波,ABR於90 dB nHL未出現反應波,AMLR閾值為30 dB nHL。

Musiek及Geurkink(1981)調查ABR與AMLR各主要波型在不同刺激音 強下,潛時及波幅的變化。研究中共15名聽力正常成人,年齡範圍19至32 歲,其刺激音為click。結果顯示音強遞減時ABR各波潛時延長,AMLR除了 Pc波外,Pa與Pb波絕對潛時影響不大。AMLR波幅於音強遞減時影響較ABR 小。Kraus等人於1993年指出誘發ABR的主要波形仰賴聽神經的大量同步放 電,AMLR對於同步放電之依賴性較低。若需要評估個案於高頻聽力敏感度,

且個案無法配合行為聽力檢查時,可使用ABR作為評估工具。高頻的刺激音較 能誘發聽神經大量同步放電。若使用低頻率的刺激音評估個案聽力時,受限於

刺激音特性,其於低頻的反應波較難辨識。AMLR的主要波形較不受到神經元

同步放電性的影響,使用AMLR較能有效率的辨識其於低頻率刺激音的反應 波。

Scherg及Volk(1983)研究ABR與AMLR的頻率特定性,Scherg等人指 出在接近閾值時Na-Pa波幅大於V波。調查20名聽常者與8名高頻聽損者,

共50耳進行施測,平均年齡為28.3歲。研究中使用三種刺激音分別為click、

plop(500 Hz Gaussian-shaped impulse)與GP 500(500 Hz Gaussian envelope),

(22)

9

分別評估於20、30及70 dB HL之刺激條件下V、Na及Pa潛時、波幅以及出 現率的變化,結果顯示聽常者於plop與GP 500刺激音下,V波的出現率 GP500較plop低,於70 dB HL時V波幅達Pa的70 - 90%,隨著刺激音強逐 漸下降至閾值時,V波波幅會降至Pa的50%;三個刺激音下20、30 dB HL及 70 dB HL的V、Na及Pa潛時相比,只有click的Pa波潛時未達顯著差異,其 餘的各類刺激音誘發各波皆達顯著差異。

電極放置位置包含共用電極、參考電極以及記錄電極,不同的放置位置也

會影響反應波之波幅。Neves, Goncalves, Leite, Magliaror及Matas(2007)研究 不同電極位置的放置對於聽常者波幅的影響。研究25名年齡範圍為19歲至24 歲聽力正常成人,使用1000 Hz作為刺激音,刺激率用9.9/s,記錄電極分別放 置於C3和C4,參考電極分別放置於A1和A2,比較C3-A1、C4-A1、C3-A2 和C4-A2。結果顯示波幅平均分別為1.38、1.40、1.42及1.78 µV,標準差分別 為0.99、1.17、1.61及2.22 µV。

行為聽力檢查有時會遇到執行困難的狀況,研究指出嬰幼兒或無法配合行

為聽力檢查之個案可藉由電生理檢查進行交叉比對,透過交叉比對的方式能夠

瞭解個案的狀況(Hall, 2007; Jerger & Hayes, 1976)。

(23)

10

第三章 研究目的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動機為藉由比較聽性腦幹反應、中潛時反應與純音聽閾之差異,來

評估於聽損者之測試,以提供臨床運用上之聽閾參考。依據研究動機,訂定研

究目的如下:

一、比較聽損者聽性腦幹反應與純音聽閾之比較

二、比較聽損者中潛時與純音聽閾之比較

三、比較聽損者聽性腦幹反應與中潛時之比較

四、比較每名受試者以聽性腦幹反應與中潛時反應完成閾值測試分別所需時

間,比較兩者間差異

(24)

1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個案皆透過醫院門診轉介及網路招募,收案前個案純音聽力檢查於

500、1000、2000以及4000 Hz之聽閾表現皆須符合收案條件,且鼓室圖需呈

現Type A(包含Type Ad以及Type As)。經病歷查詢及詢問受試者確認無耳科 病史。符合本研究收案標準之個案人數為17名,共計23耳。個案皆透過醫院 門診轉介。此外若具以下條件予以排除:

1)氣骨導差(air bone gap, ABG)≧15 dB 2)鼓室圖未達標準

3)具耳科疾病史

在研究中聽損者17名,經純音聽力檢查各頻率皆須符合40 dB HL-80 dB HL,且皆不具排除條件之任一項。

(25)

12

第三節 研究材料

本研究使用GSI33中耳分析儀(middle ear analyzer)搭配226 Hz之探測 音,以排除傳導性或是混合性聽力損失。使用GSI61純音聽力檢查儀器

(audiometer)以及TDH-39覆耳式耳機(supra-aural earphone),測量個案之純 音聽力閾值,純音聽力檢查儀及覆耳式耳機皆經過Larson Davis音壓計校正,

且各頻率之輸出音強皆在控制範圍內。使用Intelligent Hearing System及Bio- logic聽性誘發儀並使用ER3A插入式耳機(Insert earphone)測試個案之ABR 以及AMLR閾值。以上測試皆在單層隔音室(single sound treat room)內進 行。

(26)

1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需告知受試者研究目的以及施測過程,受試者對於過程有疑問之處

需說明清楚,並告知個案資料不會外流,研究資料僅用於學術用途,經受試者

了解且同意後,需簽署受試者同意書。本研究先使用中耳鼓室圖分析排除傳導

性或是混合性聽損,接著使用純音聽力檢查測量符合測試條件耳於500、

1000、2000以及4000 Hz之純音聽閾,各頻率之閾值皆小於等於15 dB HL,個 案各頻率之氣骨導閾值差小於等於10 dB。若符合受試條件耳接下來進行ABR 以及AMLR測試。行為聽力檢查使用耳罩式耳機,電生理檢查使用插入式耳 機,刺激音為500 Hz以及4000 Hz tone bursts,過程中行為聽力檢查於非測試 耳若需要遮蔽音則給予narrow band noise,電生理檢查若需要遮蔽音則給予 white noise,電生理參數設定為表3-1以及3-2示。

15名聽力符合測試條件耳於500、1000、2000以及4000 Hz之純音聽閾,

各頻率之閾值皆小於等於15 dB HL,刺激音分別為click、500、1000、2000以

及4000 Hz,刺激率使用10/s,刺激音由ER3A插入式耳機傳遞,受測者聽到聲

音以舉手反應表示聽到聲音。所有測試耳對各個刺激音之平均聽閾值,定為該

刺激音之0 dB nHL。

測試時需請個案平躺於隔音室內治療床上,並告知受試者測試流程。於個

案的頭皮上四個位置以磨砂膏去除體表角質及油脂,此五個位置分別為FPz、

Fz、C3、C4、A1或A2。依據10-20國際腦電圖學會(10-20 International

(27)

14

Electrode System)的分類。放置電極時,共用電極(common)置放於個案之 FPz處,參考電極(reference)則放置於測試耳,ABR記錄電極(active)置放 於Fz, AMLR記錄電極則放於C3及C4。若各電極間之阻抗值大於5000 Ohm,

則需要重新去除體表角質與油脂,各對電極間之電阻需小於5000 Ohm,始進行 測試。

聽損耳之起始音量為95 dB nHL或個案可接受之最大音強。若對起始音量 有反應,則以降低10 dB之階梯(steps)繼續測試,直至反應消失。再加5 dB 測試是否有反應。測試耳有再現反應之最小音量為閾值。

(28)

15

圖3-1 研究流程圖

招募受試者(含填寫受試者同意 書)

鼓室圖檢查、純音聽力檢查

ABR與AMLR測驗以500及 40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進 行測試

符合受試條件者

(29)

16

表3-1 聽性腦幹反應記錄參數

ABR

刺激音 刺激音類型 Tone bursts: 500 Hz及4000 Hz (rise-plateau-fall 2-1-2 cycles) 刺激音相位 alternating

刺激音強 聽損耳之起始音量為95 dB nHL或個案 可接受之最大音強。若對起始音量有反 應,則以降低10 dB之階梯(steps)繼 續測試,直至反應消失。再加5 dB 測試 是否有反應。測試耳有再現反應之最小 音量為閾值。

刺激率 37.7/s

有效刺激數 1500 記錄方式 記錄方式 單頻道

電極排列 non-inverting: Fz inverting: A1或A2 common: Fpz 電極間電阻 <5000 Ohm 反應分析方式 記錄視窗 25 ms

干擾波排除設定 >20 µV

帶通濾波設定 High Pass filter: 30 Hz Low Pass filter: 3000 Hz Notch filter off

(30)

17

表3-2 中潛時反應記錄參數

AMLR

刺激音 刺激音類型 Tone bursts: 500 Hz及4000 Hz (rise-plateau-fall 2-1-2 cycles) 刺激音相位 alternating

刺激音強 聽損耳之起始音量為95 dB nHL或個案 可接受之最大音強。若對起始音量有反 應,則以降低10 dB之階梯(steps)繼 續測試,直至反應消失。再加5 dB 測試 是否有反應。測試耳有再現反應之最小 音量為閾值。

刺激率 3.7/s

有效刺激數 500 記錄方式 記錄方式 雙頻道

電極排列 non-inverting: C3及C4 inverting: A1或A2 common: Fpz 電極間電阻 <5000 Ohm 反應分析方式 記錄視窗 100 ms

干擾波排除設定 >50 µV

帶通濾波設定 High Pass filter: 10 Hz Low Pass filter: 1000 Hz Notch filter off

(31)

18

第五節 實驗結果之記錄及統計分析

本研究資料分析採實證性研究,記錄每一位個案,符合受試條件耳分別測

試聽性腦幹反應、中潛時反應及行為聽力檢查之500及4000 Hz的閾值,呈現 感音神經性聽損成人之聽性腦幹反應、中潛時反應及行為閾值之平均數與標準

差。使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多重比較檢定法(one way ANOVA multiple post

hoc comparison),分別比較測得ABR及AMLR閾值與行為聽閾是否有顯著差

異。使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比較ABR及AMLR閾值與行為聽閾間的相關性。

(32)

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符合收案條件之個案共17名,其中有10名為女性,7名為男性。

受試個案之平均年齡為42.6歲,年齡範圍為25-60歲。個案中6名之雙耳皆符 合測試條件,11名個案單耳符合受試條件,其中3耳500 Hz ABR之純音聽閾 分別為75、80及80 dB HL,但是500 Hz ABR測試結果未出現可判讀之反應 波,使用500 Hz AMLR測量閾值分別為70、80及75 dB nHL。個案於可忍受 最大音強下皆無法獲得可判讀之反應波。因此本研究一共分析了23耳,包括其 中對500 Hz ABR無反應之3耳。

二十耳聽損個案之純音閾值分別在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 平均值分別 為62.3及59.3 dB HL,標準差分別為14.2及13.3 dB(表4-1)。

表4-1 聽損個案純音聽閾之平均值(dB HL)與標準差(dB)(n=20)

Puretone thresholds Frequency (Hz)

500 4000

Mean 62.3 59.3

SD 14.2 13.3

二十耳所測得之ABR閾值在刺激音為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時,所得 之平均值分別為68.3及65.6 dB nHL,標準差分別為12.3及13.7 dB ; 以AMLR 在刺激音為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時,所得閾值之平均值分別為66.0及 61.6 dB nHL,標準差分別為12.5及10.2 dB(表4-2)。

(33)

20

表4-2 ABR與AMLR閾值之平均值(dB nHL)與標準差(dB)(n=20)

Thresholds Frequency (Hz)

500 4000

ABR Mean 68.3 65.6

SD 12.3 13.7

AMLR Mean 66.0 61.6

SD 12.5 10.2

表4-3呈現此二十耳所測得之ABR閾值與純音聽閾的平均差異在500及 4000 Hz分別為6.0及6.3 dB,標準差分別為7.8及6.6 dB。AMLR閾值與純音 聽閾的平均差異在500及4000 Hz分別為3.6及2.3 dB,標準差分別為6.1及 7.0 dB。ABR閾值與AMLR閾值的平均差異在500及4000 Hz分別為2.3及4.0 dB,標準差分別為5.9及6.8 dB。

表4-3 ABR與AMLR閾值與純音聽閾平均之差異(dB)與標準差(dB)

Comparison of Thresholds

Frequency (Hz)

500 4000

ABR-Puretone Mean 6.0 6.3

SD 7.8 6.6

AMLR-Puretone Mean 3.6 2.3

SD 6.1 7.0

ABR-AMLR Mean 2.3 4.0

SD 5.9 6.8

(34)

21

使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多重比較檢定法分析純音聽閾、ABR及AMLR

之閾值顯示刺激音在500 Hz時,三者間皆無顯著差異(p > .05);刺激音為 4000 Hz時,三者間皆無顯著差異(p > .05)。使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分析純音聽閾、ABR及AMLR

分別在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平均閾值之相關係數,呈現高度相關(r

> .80)。

每耳之ABR與AMLR測試所需平均時間在500 Hz時分別為10及20分 鐘,範圍分別為5 - 18分鐘之間及11 - 28分鐘之間;在4000 Hz時分別為10及 25分鐘,範圍分別為6 - 17分鐘之間及10 - 49分鐘之間。上述時間為測試時 間,不包括準備時間。

(35)

22

第五章 討論

本研究使用純音聽力檢查、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作為刺激音ABR及 AMLR三種檢查方法測得聽損者之閾值,並比較三者閾值的差異。過去的研究

指出聽常個案之行為閾值與ABR閾值呈現高度相關(Gorga et al., 2006; Stapells et al,1995; Vander Werff et al., 2009; 邱秀婷, 2006; 林慧珍, 2009)以及行為閾 值、ABR與AMLR間的比較(Kraus et al., 1990; Musiek et al., 1981; Scherg et

al., 1983),因此以過去聽常者之研究結果做為本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之純音聽閾分別在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 平均值為62.3及59.3 dB HL,標準差分別為14.2及13.3 dB;ABR閾值在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濾波設定為30 - 3000 Hz,平均值為68.3及65.6 dB nHL,標準差分別

為12.3及13.7 dB;純音聽閾與ABR閾值在500及4000 Hz 閾值差異分別為 6.0及6.3 dB,標準差分別為7.8及6.6 dB。Jerger等人(1978)研究中濾波設

定為300 - 3000 Hz,推測可能為該研究聽覺閾值較差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結果與Gorga等人(2006)關於聽常及聽損族群以tone bursts為刺 激音時ABR閾值與行為閾值在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相關性分別為0.9及 0.9,兩者皆呈現高度相關(Gorga et al., 2006)。本研究之純音聽閾在500及 4000 Hz tone bursts 平均值分別為62.3及59.3 dB HL; ABR閾值所得之平均值分 別為68.3及65.6 dB nHL;純音聽閾與ABR閾值相關性分別為0.8及0.9。此結

果與Gorga等人(2006)的研究相似。

本研究聽損個案共計20耳,以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時獲得

(36)

23

之ABR閾值,有80 % 和純音聽閾相差在10 dB內,100 %和純音聽閾相差在 20 dB內。Stapells等人(1995)研究聽力正常與聽力損失嬰幼兒,66 – 74 %和

純音聽閾相差在10 dB內,93 %和純音聽閾相差在20 dB內。本研究與Stapells 等人(1995)研究結果相仿。

過去研究指出ABR閾值與行為閾值達高度相關性(Vander Werff et.al., 2009)。研究中比較70名聽常及聽損嬰幼兒之行為聽閾與tone bursts ABR閾值

在500、2000及4000 Hz之相關性,各頻率刺激音之ABR與純音聽閾之差值分

別為10.6、1.19及-4.4 dB,標準差分別為9.0、7.4及9.5 dB,研究結果顯示r 值分別為0.86、0.90及0.91。本研究聽損個案在500及4000 Hz之純音聽閾與 tone bursts ABR閾值差值分別為6.0及6.3 dB,結果與Vander Werff(2009)相 仿。顯示本研究在純音聽閾與tone bursts ABR閾值呈現高度相關。

比較ABR與AMLR之研究,本研究與Kraus等人(1990)的結果相仿。

Kraus等人於1990年研究一名聽損個案與一名腦傷個案在刺激音為500 Hz tone

bursts刺激音之AMLR較ABR能誘發出個案反應波,且與純音聽閾較接近。本

研究其中3耳之500 Hz ABR測試未出現可判讀之反應波,純音聽閾分別為

75、80及80 dB HL,AMLR測量閾值分別為70、80及75 dB nHL。三名個案 於可忍受最大音強下皆無獲得可判讀之反應波。此觀察與Kraus等人(1990)

之報告呈現相仿之結果。

本研究當以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時聽損個案之ABR閾值分

(37)

24

別為68.3及65.6 dB nHL,標準差分別為12.3及13.7 dB; AMLR閾值分別為 66.0及61.6 dB nHL,標準差分別為12.5及10.2 dB。當刺激音強下降,反應波 幅逐漸變小,潛時也隨之延長,越靠近閾值時上述情況更明顯。本研究中音強

減弱時AMLR波幅下降較ABR不明顯,接近閾值時AMLR反應波中的Pa波 幅相較ABR第V波的波幅大;當刺激音強下降時,AMLR之Pa波潛時較 ABR 的第V波之變化較小,Pa波僅稍微延長。本研究當以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時Pa潛時範圍皆位於25.0 - 41.6 ms之間;ABR V波潛時

範圍皆位於7.0 - 15.6 ms及5.6 - 12.3 ms之間。此觀察與Hall(2007)及

Musiek等人(1981)之研究結果相仿。

Kraus等人(1993)指出評估個案之高頻聽覺敏感度,且個案無法配合行

為聽力檢查時,可使用ABR作為評估工具;AMLR的主要波形較不受到神經 元同步放電性的影響,使用AMLR較能有效率的辨識其於低頻率刺激音的反應 波。在本研究中,當以500及40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時,聽損耳之ABR 閾值通常劣於純音聽閾,其平均差分別為6.0及6.3 dB,標準差分別為7.8及 6.6 dB;然而AMLR閾值與純音聽閾,其平均差分別為3.6及2.3 dB,標準差

分別為6.1及7.0 dB;使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多重比較檢定法,檢定兩個

頻率在純音聽力聽閾、ABR閾值與AMLR閾值,結果顯示三種測試結果間閾 值無顯著差異(p > .05)。此觀察與Kraus等人(1993)之研究結果相似。

ABR與AMLR兩種聽性誘發反應測試時間在500 Hz時分別平均為10及

(38)

25

20分鐘;在4000 Hz時分別平均為10及25分鐘。ABR與AMLR刺激率分別

為37.7/s及3.7/s;有效刺激數分別為1500及500次;帶通濾波分別為30 - 3000 Hz及10 - 1000 Hz。研究中AMLR刺激率較ABR為慢,可能是測試時間 較長的原因。

(39)

2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分析純音聽閾與tone bursts ABR及AMLR之閾值,顯示刺激音為

500 Hz 及4000 Hz時,三種測試得到的閾值間在統計上呈現無顯著差異(p

> .05)。且三種檢查方式分別在500及4000 Hz 的平均閾值之相關係數,呈現 高度相關(r > .80)。本研究以500 Hz tone bursts作為刺激音時獲得ABR與 AMLR閾值,多數測試耳之純音聽閾、ABR與AMLR閾值差異在10 dB以

內,只有少數測試耳與純音聽閾差異在20 dB以內;4000 Hz tone bursts也是多 數測試耳與純音聽閾、ABR與AMLR差異在10 dB以內,只有少數測試耳與

純音聽閾差異在20 dB以內。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聽損成人使用500 Hz及40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AMLR可運用於臨床聽力評估與純音聽閾以及tone

bursts ABR閾值之交互比對,以提升評估聽損程度之可靠性。

研究中總共分析23耳,其中3耳500 Hz純音聽力檢查結果分別為75、80 及80 dB HL; tone bursts 500 Hz AMLR 閾值分別為75、80及57 dB nHL; tone

bursts 500 Hz ABR測試結果未出現可判讀之反應波,其一可能原因為低頻刺激

音下,ABR相較於AMLR較為仰賴同步放電性,以至於ABR未出現可判讀之 反應波;其二於重度聽力損失者之ABR較常觀察到沒有出現可判讀之反應波。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當無法獲得行為聽力檢查結果時,可考慮使用中潛時反

應,於臨床上協助評估低頻聽覺閾值。並將檢查結果與電生理檢查結果進行交

叉比對閾值(Hall, 2007; Jerger et al., 1976)。

(40)

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邱秀婷(2010)。正常聽力嬰幼兒無線聽性腦幹反應閾值與行為聽力閾值之比

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林慧珍(2009)。正常聽覺者聽性腦幹反應與無線聽性腦幹反應閾值與純音聽閾

的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新生兒聽力篩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取自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Bulletin.aspx?No=201 212100008&parentid=201207040001

英文部分

Crumley, W. (2011). Electrocochleography, MLR, P300 and Cortical Responses, Evoked Auditory Potentials Part 2. Retrieved May 3, 2015, from

http://www.audiologyonline.com/articles/electrocochleography-mlr-p300-and- cortical-815.

Gorga, M.P., Johnson, T.A., Kaminski, J.R., Beauchaine, K.L., Garner, C.A., & Neely, S.T. (2006).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lick- and Tone Burst–Evoked 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Measurements to Estimate Pure-Tone Thresholds. Ear and Hearing. 27, 60-74.

Hall, J.W. (2007). New Handbook of Auditory Evoked Responses. Boston, NY:Allyn

(41)

28

and Bacon.

Hecox, K., & Galambos, R. (1974). 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s Responses in Human Infants and Adults.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99, 30-33.

Jerger, J.F., & Hayes, D. (1976). The cross-check principle in pediatric audiometry.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102, 614-620.

Jerger, J., & Mauldin, L. (1978). Prediction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evel Form the Brain Stem Evoked Response.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104, 456-461.

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 (2007). Year 2007 Position Statement: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Early Hearing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from http://

www.asha.org/ policy.

Katz, J. (2009). 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 Maryland, 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

Kraus, N., & McGee, T. (1990).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1, 130-133.

Kraus, N., & McGee, T. (1993).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Primary and Nonprimary Pathway Contributions to the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Generating System.

Ear and Hearing. 14, 36-48.

Musiek, F.E., & Geurkink, N.A. (1981). Auditory Brainstem and Middle Latency Evoked Response Sensitivity Near Threshold. Annals of Otology, Rhinology

(42)

29

and Laryngology. 90, 236-240.

Neves, I.F., Goncalves, I.C., Leite, R.A., Magliaro,F.C.L., & Matas, C.G. (2007).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Study of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mplitudes and Latencies Audiologically Normal Individuals. Rev Bras Otorrinolaringol.

73(1),69-71.

Picton, T.W. (2011). Huma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Oxfordshire, UK: Plural Publishing.

Scherg, M., & Volk, S.A. (1983). Frequency specificity of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Early and Middle 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56, 443-452.

Stapells, D.R., Gravel, J.S., & Martin, B.A. (1995). Thresholds for 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s to Tones in Notched Noise from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Normal Hearing or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Ear and Hearing.16, 361-371.

Vander Werff, K.R., Prieve, B.A., & Georgantas, L.M. (2009). Infant Air and Bone Conduction Tone Burst 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s for Classification of Hearing Loss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Behavioral Thresholds. Ear and Hearing. 30, 350-368.

Vivian, M.C., Hirsch, J.E., Frye-Osier, J.L., & Goldstein, R. (1980). Effects of

(43)

30

Stimulus Rise-Fall Time and Equivalent Duration on Middle Components of AER. Scandinavian Audiology. 9(4), 223-32.

(44)

31

附錄

附錄一 典型個案的聽性誘發之波形(A-1至A-4) A-1 以5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之ABR波形

Stimulus level(dB nHL) R:right ear

V:V波之波峰標示

85 R

75 R

70 R

65 R

I

0.1 µV

(45)

32

A-2 以500 Hz tone bursts為刺激音之AMLR波形

Stimulus level(dB nHL) R:right ear

Na-Pa:Na-Pa波之波峰標示

85 R

75 R

70 R

65 R

I

0.2 µV

(46)

33

A-3 以4000 Hz tone bursts 為刺激音之ABR波形 Stimulus level(dB nHL)

R:right ear

V:V波之波峰標示

90 R

80 R

75 R

70 R

I

0.1 µV

(47)

34

A-4 以4000 Hz tone bursts 為刺激音之AMLR波形 Stimulus level(dB nHL)

R:right ear

Na-Pa:Na-Pa波之波峰標示

90 R

80 R

75 R

70 R

65 R

I

0.2 µV

(48)

35

附錄二 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核可證明

Gambar

圖 3-1  研究流程圖
表 3-1  聽性腦幹反應記錄參數
表 3-2  中潛時反應記錄參數
表 4-1  聽損個案純音聽閾之平均值(dB HL)與標準差(dB) (n=20)
+3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the effects of interval exercise of different intensity on cognitive function improvement 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2 In terms of

Regular source of ambulatory care and medical care utilization by patients presenting to a public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Recognising potential for preventing

Social support includes social support to elderly residents, official social support, and the form of social support which correspond to social integration, message support, and

People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have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cluding dyslipidemia,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blood sugar, and abdominal obesity,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III The Study of Applying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nd Script Intervention Plan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versation for Adults with Aphasia Abstract The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vocal hygiene training and vocal function exercises in preventing voice disorders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oot camp: A novel intensive approach to

II Vocal fatigue, communication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vocal function after class of femal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Abstract

Premenstrual Vocal Acoustics, Aerodynamics, Perception and Voice Quality of Life in Young Female Adults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laryngeal structure of fe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