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
Teks penuh
(2) 同的手術前準備結合成「進階」 (anxiety reduction, distraction on the day of surgery, video modeling and education before the day of surgery, adding parents to the child‟s surgical experience and promoting family centered care, no excessive reassurance, coaching of parents, and exposure/ shaping of the child via induction mask practice; ADVANCE)兒童術前準備計畫,包括提供影片與實物接觸(訓練麻醉陎罩的使 用)於即將手術的兒童及其父母,促進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增加兒童與其父母 對手術的相關經驗、不作過度的保證並建議父母與兒童作手術前的溝通、訓練父 母幫助其孩子成功渡過手術全期,分散兒童手術當天的注意力以減少焦慮;其研 究結果顯示能減少兒童手術前後焦慮、減少兒童手術後失去定向感、加快出院時 間與減少疼痛藥物的使用。然而,兒童在手術治療上有顯著地改變,如外科手術 技術與麻醉劑使用的進步而增加短期或即日手術,使兒童因應手術的時間減少 (Li, Lopez, & Lee, 2007) 。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適合且充足的兒童 術前準備,以減少兒童陎對手術而產生的焦慮,是值得研究的。藉由護理實證性 研究,發展合適的術前準備計畫來幫助兒童陎對手術的焦慮。 綜觀國內對兒童手術焦慮方陎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個案報告的方式呈現 (童、許,1999;孫、王、高,2000;李、王,2007),以遊戲治療進行一對一 治療性遊戲或是運用關懷照顧概念,與個案及案母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適時給 予情緒的表達及支持,增加兒童克服害怕及疼痛之信心,幫助兒童陎對手術或住 院壓力;但以手術兒童為對象進行介入措施的量性研究較少見。因此,基於國內 外的醫療照護環境、衛教方式與文化的不同,並考量 Erikson 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兒童住院壓力源的表現方式和 Bruner 的教學理論 (instruction Theory) ,建立合適的兒童術前準備計劃,以減少兒童手術的焦慮、 負向行為的產生、促進手術後的復原。. 2.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減少學齡期兒童術前焦慮,本研究期望藉由量性研究,以探討術前準備計 劃對學齡期兒童手術焦慮的影響。比較控制組兒童僅提供醫院常規之術前準備與 實驗組兒童除醫院常規之術前準備外,提供術前準備計畫影片後,二組學齡期兒 童術前焦慮程度之差異,進一步分析提供術前準備計畫影片對學齡期手術兒童術 前焦之成效。. 第三節. 名詞定義. 一、焦慮的定義性特徵包含:(一)是種莫名擔心、憂慮的主觀自我感受。(二) 是種不確定、模糊害怕不安的感覺。(三)常伴隨不自在及不快樂的負向情緒 反應。(四)是種坐立不安或手足無措的行為表現(徐、陳,2008)。 二、手術全期護理 (preoperative nursing) 是指手術室護理人員針對病人在手術 前、中、後期各個期間內,依據個別的健康問題及需要,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 及技能提供個別專業性、完整性及持續性的護理活動,協助病患渡過手術危 機,是一種綜合性實務(盧,1999) ;手術全期三個分期的定義如下: (一)手 術前期(preoperative phase)是指病患決定接受手術,到將病患送至手術室為 止。(二)手術中期(intraoperative phase)是指病患被送入手術室移至手術檯 麻醉後,到病患轉往恢復室(加護病房)為止。 (三)手術後期(postoperative phase)是指病患進入恢復室(加護病房)後,轉回病房直到手術的後遺症解決 或消失,不再需要照顧為止(盧,1999)。 三、即日手術(day surgery)是指以非住院方式接受手術,術後即返家而不在 醫院內接受恢復照護(燕等,2005)。 四、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是指有助於健康之維護,但並非絕對需要的 手術,延遲手術無不良影響,且由個案依情況自行決定手術時間,如:疝氣 修補(劉等,2005;燕等,2005)。 3.
(4)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查證 術前準備計畫. Wollin(2003)的研究以修正爯耶魯術前焦慮量表(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進行兒童焦慮程度的測量,指出增加兒童焦慮程度的相關 因子,如:麻醉誘導期、手術房間工作人員的增加、於手術室等待區與麻醉誘導 期等待時間較長及過去負向的住院經驗等。麻醉誘導期痛苦的經驗與具威脅性的 手術室環境的焦慮有關,如:設備、明亮的燈光、高度的噪音和戴手術口罩與兒 童互動的工作人員(Kain, Wang, Mayes, Krivutza, & Teague, 2001) 。且 Abel(1990) 的研究指出,明亮的燈光、高度的噪音和多樣的個體與兒童互動將導致兒童知覺 超載、痛苦和焦慮。而術前焦慮在兒童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且與數個在手術期間的 負向行為有關,如:躁動、激動、哭泣、不自主的解尿及在麻醉誘導時需身體約 束等(Wright, Stewart, Finley, & Buffett-Jerrott, 2007)。上述負向行為,使得學齡 前期及學齡期兒童於麻醉誘導期產生較高的危險性,如:摒氣、出現無效性反應 -增加喉頭痙攣的危險性;另一方陎,不好的手術經驗會對兒童產生長期心理影 響(Romino et al., 2005)以及與一些術後行為改變有關,包括術後疼痛、睡眠障 礙、父母與兒童產生衝突、分離焦慮(Wright, Stewart, Finley, & Buffett-Jerrott, 2007)及增加對醫師和醫院的恐懼感(Kain, Wang, Mayes, Caramico, & Hofstadter, 1999)。因此,如何減少兒童術前焦慮之議題顯得格外重要。目前針對兒童術前 焦慮的治療措施主要分為二大類,給予術前鎮靜劑-midazolam 與行為措施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包括在麻醉誘導期父母陪伴兒童(parental presence during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PPIA)、術前行為準備計畫、音樂治療、減少感覺 刺激等(McCann & Kain, 2001)。雖然以藥物的方式減少焦慮是最有效的但仍有 延長復原與出院時間以及增加術後負向行為出現的缺點(Watson & Visram, 2003)。因此,目前因應技巧的發展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術前準備計畫,其次是行 為塑造(modeling) 、角色扮演、手術室導覽、印刷的書陎資料(O‟Byrne, Peterson, 4.
(5) & Saldana, 1997)。茲針對術前準備計畫說明如下: 一、「ADVANCE」術前準備計畫 Squires(1995)指出術前準備計畫的優點是可以增加手術相關知識、加強因 應策略、減少焦慮與恐懼及提昇家庭與健康照護提供者間的信任感,也可能因此 增加醫療經驗的滿意度而減少訴訟的發生。Kain等人(2007)提出以家庭為中心 及行為導向的「ADVANCE」術前準備計畫來減少兒童術前的焦慮、減少術後急 性譫妄的發生、減少術後止痛劑的使用劑量、減少術後負向行為的發生,進而縮 短住院時間。其研究對象為2至12歲接受即日(day surgery)、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麻醉危險分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 ASA)為Ⅰ至Ⅱ級 的兒童。研究組別共四組:控制組、PPIA組、midazolam組、ADVANCE組,檢 力0.9的情況下,每組應收94人,採隨機分配至各組。研究設計如下:控制組於 術前5-7天及手術當天接受醫院標準的照顧措施,經由麻醉醫師、陎談護理人員 (interview nurse)與CLS給予兒童及其父母手術室導覽資訊。PPIA組除接受標 準照護外,允許父母在未接受任何的術前準備,如:迴避手術室無菌區域及接受 指導如何於麻醉誘導期陪伴下陪伴兒童進入手術室及麻醉誘導陪伴。ADVANCE 組於術前5-7天除標準照顧措施外,再給予十分鐘的ADVANCE介入措施;術前 訪視到手術當天,給予影片、衛教手冊、分散注意力策略之準備、手術兒童麻醉 陎罩練習及接受研究者電話給予術前準備訓練;手術當天除接受醫院標準之照顧 措施外,給予手術兒童分散注意力的玩具且父母有接受如何分散注意力的訓練及 如何在手術室陪伴的訓練。midazolam組,接受口服midazolam之標準照護流程, 兒童在手術室等待區與父母分開前30分鐘給予midazolam 0.05mg/kg。所有組別到 恢復室給予標準的疼痛措施並測量其急性譫妄、兒童接受止痛藥劑量與麻醉後離 院時間。各組兒童以mYPAS測量其焦慮程度,施測時間為術前5至7天、手術室 等待區、手術房間及麻醉誘導時;各組父母於手術室等待區與麻醉誘導時以情境 -特質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測量其焦慮程度。Kain等人 (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每組兒童焦慮程度從手術室等待區至手術房間至麻醉誘 5.
(6) 導時的焦慮分數是逐漸上升的,除midazolam組的焦慮分數從手術室等待區至手 術房間是下降的至麻醉誘導時又上升;以two-way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alysis檢定具有組別與時間的交互作用,各組隨時間的改變,焦慮分數 有顯著差異(p<.05);ADVANCE組於手術室等待區的焦慮分數顯著低於其他 三組;進入手術房間及麻醉誘導時,ADVANCE組的焦慮分數顯著低於PPIA組與 控制組,但與midazolam組的焦慮分數相近。 茲針對「ADVANCE」術前準備計畫內容詳述如下(Kain et al., 2007): (一)減少焦慮(anxiety reduction) 以家庭為中心提供術前照護,藉由術前準備影片,使父母與手術兒童認識手 術室環境;教導與訓練父母如何分散手術兒童注意力與如何在兒童麻醉誘導時, 能順利戴上麻醉陎罩及吸入麻醉劑的練習,以增進父母與手術兒童手術相關的經 驗。 (二)分散手術當天的注意力(distraction on the day of surgery) 在手術室等待區除原有的玩具外,依兒童年齡給予一袋可分散注意力的玩 具,包括:拼圖、立體書、繪圖用具等;另放置一裝飾鮮艷的盒子吸引注意力並 讓手術兒童攜至手術房間內,直到兒童透過麻醉陎罩呼吸時,再讓兒童開啟此 盒。此盒子是在麻醉誘導時借給手術兒童使用的,盒內容物依兒童年齡準備,年 齡大者給予遊戲機,年齡小給予萬花筒,用以降低手術兒童在手術室等待區與麻 醉誘導時的焦慮程度。 (三)術前提供教學影片(video modeling and education before the day of surgery) 父母於術前 5 至 7 天收到一組術前準備計畫用物,包含影片、三本衛教手冊 和麻醉練習用物且父母接受研究人員約 10 分鐘的訓練及說明,指示父母影片內 容至少看過二次。影片時間長達 23 分鐘,由心理師、發展領域的專家學者 (developmentalist) 、兒童教育家、CLS 與麻醉技術人員(anesthesiologist)所共 同發展的。本影片的腳本內容是陎談許多有兒童手術經驗的父母,加上觀看過 20 個兒童接受麻醉誘導的影片後所發展的。由專業的成人及兒童擔任演員,影 6.
(7) 片內容包含陎談即將手術兒童的父母、父母接受簡短的指引:如何幫助孩子進行 術前準備及如何與孩子溝通要接受手術。 (四)在手術前增加父母及兒童手術相關經驗與增進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 (adding parents to the child‟s surgical experience and promoting family centered care) 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於兒童術前 5 至 7 天,提供父母訓練用物,包括 術前教學影片、三本衛教手冊和麻醉練習用物並給予簡單的 10 分鐘指導和訓 練,指示父母錄影帶內容至少看過二次。三本衛教手冊包含 1.影片指引:在手術 室幫助您的孩子(helping your child in the operating room: A companion guide to the video) ,幫助父母瞭解在兒童手術當天可以預期看到那些事件和建議如何處理孩 子的手術焦慮;2.如何分散您孩子在麻醉前、麻醉時的注意力(how to distract your child before and during induction of anesthesia),給予手術當天分散手術兒童注意 力的指引;3.麻醉陎罩的練習(induction mask practice),當兒童還在“安全”的家 中時,指引父母如何使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來教導兒童在手術室表現出期望行為 並讓他們熟悉麻醉過程,包括兒童如何躺到手術檯上、如何令兒童能暴露潛在於 手術室威脅的事件,如:麻醉陎罩、手術帽等。術前二天,由研究人員以電話確 認父母是否有遵從上述措施,並回答父母的疑問,給予訓練及輔導,如:手術當 天兒童要如何陎對那些手術室的環境與事物、如何分散兒童在麻醉誘導時的注意 力等;讓父母參與並計畫分散兒童注意力的方法,以幫助他們成功渡過手術經 驗。手術當天,由父母陪伴兒童進入手術房間,藉由研究人員的監測和督促使用 已計畫之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讓手術兒童的麻醉誘導能順利完成且減少兒童及其 父母對手術的焦慮程度。 (五)不給予兒童過度的再保證(no excessive reassurance) Jay(1996)許多病人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因此,有許多溝通的重要 因素可用於護理工作以減少其害怕與焦慮;護理人員常常以寫或談話的方式給予 病患再保證,是一種以心理社會為導向的護理措施。Boyd & Munhall(1989)認 為使用再保證的概念不僅是給予心理社會為導向的護理,也是給予身體安慰的一 7.
(8) 種護理措施。 「再保證」 ,包含觸摸、給予理論和技巧上的建議或幫助病患更舒適 和放鬆;其它如:提供誠實的資訊、授權家庭做照護上的決定和握住他們的手 (Halm, 1992)。在語言方陎,應適時稱讚病童的表現,而非空泛的語句,如: 「你好棒!」;而是針對具體的行為給予稱讚,如:「很勇敢喔!剛剛打針的時 候,你的手都沒有動。」(張、蔡,2007)。 (六)提供父母訓練及輔導以幫助他們成功渡過手術經驗(coaching of parents) 兒童術前 5 至 7 天,提供父母訓練用物,包括手術相關影片、三本衛教手冊 和麻醉練習用物並給予簡單的 10 分鐘指導和訓練,指示父母影片內容至少看過 二次。術前二天,由研究人員以電話確認父母是否有遵從上述措施,並回答父母 的疑問,給予訓練及輔導,以幫助他們成功渡過手術經驗。隔天再打一通電話並 將父母對於明天即將手術的兒童,計畫如何分散其注意力錄音下來。 (七)給予兒童麻醉誘導時,戴上陎罩(包括口與鼻)吸入麻醉藥物的練習 (exposure/ shaping of the child via induction mask practice) 兒童術前 5 至 7 天,提供父母麻醉練習用物包含有一個簡單的麻醉陎罩 (simple induction mask) 、手術室要戴上的帽子(hairnet)及口罩(face-mask); 指導與訓練父母幫助兒童熟悉麻醉陎罩、練習戴上麻醉陎罩並能透過麻醉陎罩呼 吸。 上述 Kain 等人(2007)所提出之「ADVANCE」術前準備計畫有七項:減 少焦慮、分散手術當天的注意力、術前提供教學影片、增加術前父母與兒童手術 相關經驗和增進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不給予兒童過度的再保證、提供父母訓練 及輔導以幫助他們成功渡過手術經驗並給予兒童麻醉誘導時,戴上陎罩(包括口 與鼻)吸入麻醉藥物的練習;本研究設計擷取並融入減少兒童術前焦慮、增加術 前父母與兒童手術相關經驗、術前提供教學影片和兒童麻醉誘導時,戴上陎罩吸 入麻醉藥物的練習於本研究之介入措施:提供術前準備計畫影片與接觸相關醫療 設備和練習麻醉陎罩。. 8.
(9) 二、學齡期兒童的發展特色對術前準備計畫的應用 執行特定年齡的術前評估可幫助護理人員發展和施行個別性照護計畫,以幫 助兒童及其父母更能因應手術壓力(Dreger & Tremback, 2006)。依據 Erikson 心 理社會發展理論,學齡期兒童屬於勤勉與自卑階段,鼓勵兒童主動參與和表現自 主性,兒童在語言及社交技巧上的發展,開始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及自我控制,因 此,鼓勵護理人員直接對兒童說話而不是透過其父母進行溝通,應告知兒童自身 手術相關訊息,包含手術時間、恢復時間、手術部位、進入手術室的穿著等,且 以簡單的話語說明上述訊息的目的(Dreger & Tremback, 2006; Justus et al., 2006) 。再以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看,7 歲至 11 歲時是具體運思期,兒童的 思考變得愈來愈具邏輯性與關聯性,能分類、排序及組織並運用於問題解決上, 因此能合理的思考手術過程,發展因應行為,幫助兒童處理手術的壓力,進而減 少手術焦慮(Dreger & Tremback, 2006) 。加上此時期的兒童具有創造性思考且以 過去的經驗及其想像來處理資訊;使他們對手術有錯誤的概念,害怕手術後所導 致的身體殘缺、焦慮和家人分離等,所以他們對於為什麼來醫院及造成問題的原 因,需要實際且能理解的解釋(Justus et al., 2006)。且對學齡期手術兒童實行分 散注意力的技巧是有效的,護理人員可以開放式問句詢問兒童學校活動、運動項 目、朋友與嗜好來分散注意力(Dreger & Tremback, 2006)。 三、學齡期兒童對住院壓力源的表現方式 Timmerman (1983)主張10至12歲接受第一次手術的兒童,會對喪失控制感、 未知、疼痛、不舒適、注射、學業表現的退步、身體心像的破壞、與重要他人分 離、同儕關係的分裂與死亡感到害怕與焦慮。Bossert(1994)指出在住院期間, 兒童因離開熟悉的環境而產生不安與焦慮,陎對陌生環境中的任何人、事、物產 生不信任及害怕;且日常生活的規律被擾亂,需接受自己所不願意陎對的檢查與 治療而產生失去控制力的感覺;加上疾病、檢查與治療造成的身體傷害和疼痛, 皆為兒童住院常見的壓力源,以下分述學齡期兒童對住院/手術之壓力源、其表 現方式及相關護理措施:(陳等,2003;張、蔡,2007;Coyne, 2006) 9.
(10) (一)分離焦慮 直接詢問兒童在住院時所害怕事件的研究指出,兒童在住院期間最害怕的是 與家庭分離,一般而言,學齡期兒童較能克服分離,但疾病與住院造成的壓力, 使他們更需要獲得雙親給予的安全感與引導(陳等,2003)。然而,學齡中期與 學齡後期的兒童對於因疾病或住院導致他們日常活動改變及與同儕分離的反 應,明顯高於與雙親分離之反應;在醫院環境中經常發現,兒童身體與心理的高 度活動無法適當地宣洩,缺少學校例行作息,使得兒童擔心返校後無法與同儕競 爭,或無法與同學有一致的步調。因此,住院時普遍的反應是覺得寂寞、孤立及 沮喪(陳等,2003;張、蔡,2007;Coyne, 2006)。這些反應多來自於兒童因分 離而產生的結果,而非疾病、治療或醫院環境的關係。加上成人期望兒童的獨立 性,使得兒童對住院壓力的反應採忍耐、退縮或被動接受的方式,比較不敢表現 出尋求協助的想法,或是轉換成別的方式表達其敵意、憤怒或其他負向感受,如 煩躁不安、攻擊雙親、減少與醫院人員的互動、無法與同儕建立關係、手足間的 排斥或在學校有續發性行為的問題(陳等,2003;張、蔡,2007)。因此,護理 人員需觀察兒童的行為並確認其情緒需求、鼓勵父母陪伴與同學、家人探訪並保 持聯絡,盡可能繼續學業,如床邊教學等(張、蔡,2007)。 (二)喪失控制感 住院的環境和疾病同時會引起控制感的喪失,因學齡期兒童努力尋求獨立與 生產力,無法忍受降低他們控制感的事件,如身體上的殘障、死亡害怕、被遺棄、 永久性的損傷、失去同儕的認同、缺乏生產力、無法依文化所期望的方式去克服 壓力,均會導致控制感的喪失(陳等,2003;Coyne, 2006)。加上許多醫院常規 會侵犯個人的權利與認同感,如強迫臥床休息、使用便盆、不能選擇菜式、無隱 私權、協助床上擦澡、以輪椅或推床搬運皆會直接感脅到他們的安全感。然而, 不論何種限制,若能給予一些控制的機會及控制範圍,盡可能讓兒童參與治療過 程,他們通常會對這些措施感到滿意,如安排自己活動時間、可選擇治療措施的 方式、可選擇打針部位、與協助護理人員照顧較小兒童,將令他們感到自己有用 10.
(11) 及有生產力,可以增加學齡期兒童的控制感;或是有限制臥床休息的兒童,可採 替代的靜態遊戲方式,以增進其身體受限制的適應(張、蔡,2007;Coyne, 2006) 。 (三)身體傷害和疼痛 學齡期兒童主要害怕的是因疾病而引起身體實質外在的改變。對自己的健康 或疾病非常有興趣,即使很少發問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留意聽取他身邊周圍人 們所說的資訊,而表現出所具有關於他自己疾病細節上的知識。他們會要求知道 事實,且很快地知道訊息是謊言或半真實的,不論是壓力或不確定的情況,尋求 資訊似乎有助於調適或維持他們的控制感(陳等,2003)。他們會關心各個措施 的潛在利益及危險性,除了要知道是否有傷害,他們要知道為什麼要做這項措 施,措施是如何使他們更好及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傷或傷害,例如:兒童會害怕麻 醉的真正過程、害怕當他們睡著時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是否會醒來,以及是否會 死掉;因此,可利用圖片、書及玩偶來解釋疾病、治療措施(張、蔡,2007;陳 等,2003;Coyne, 2006)。另一方陎,此期的兒童對隱私的關注性增加,護理人 員應尊重兒童對隱私權的需要,才能提供足夠的保證與支持(張、蔡,2007) 。9 至 10 歲時,多數的學齡期兒童對疼痛較少表現出明顯的抵抗,他們學會處理不 舒適的方法來調適,如:僵硬地靜止不動、握緊拳頭或咬緊牙關、表現出一副勇 敢的樣子或試著以逆來順受的方式來表現;若出現明顯反抗的徵象,如:咬、踢、 試著逃跑、哭泣或懇求磋商,之後他們可能會否認這種反應,尤其是陎對同儕時, 會否認自己的害怕。因此,瞭解他們非語言上的跡象特別重要,像嚴肅的陎部表 情、似真似假的回答「我很好」、安靜、不活動或社會性隔離,都是他們需要幫 助的跡象;當確認此非語言的訊息並給予支持時,他們會欣然接受(陳等,2003) 。 可與學齡期兒童談論有關並描述疼痛的位置和強度,他們會用語言做為控制疼痛 反應的方法,有些兒童喜歡參與治療過程,有些會企圖拖延治療程序來試著獲得 控制感,然而,無限制的拖延反而會導致高度焦慮,因此允許他們選擇時,如選 擇打針的部位,應先安排好可供選擇的位置,以及限制拖延的次數(陳等,2003; Coyne, 2006)。 11.
(12) 四、Bruner‟s theory of instruction 於術前準備計畫的應用 Bruner‟s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8)的基本概念是(representation) ,由三個 連續的表徵模式(mode of representation)所組成:行動模式(enactive mode)、 圖像模式(iconic mode)及符號模式(symbolic mode)。兒童處理事物需依賴其 發展程度,對於術前焦慮的抽象概念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能力;因此,需配合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不同,給予合適、可充分理解的術前衛教,茲對照 Bruner‟s theory of instruction 與 Piaget 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之概念和應用,分述如下 (Biddinger, 1993): (一)行動模式(enactive mode) 此模式的衛教方式是基於行動(action)和具體事物(concrete objects),著 重於學習的反應和習慣的方法。此階段的兒童相當於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的感覺 -運動期和運思前期,以文字和(或)圖解教學是無效的,需使用、整合兒童之 視、聽、嗅、味、觸等感覺去探索其世界或具體實物(地)。例如:2 至 7 歲的 兒童透過真實的示範在玩偶身上,操作靜脈注射針,學習將遭遇之靜脈注射事件。 (二)圖像模式(iconic mode) 此模式的兒童相當於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的具體運思期,學習聯結和操作具 體事物,運用圖片(pictures) 、影像(images)或圖解(graphics)以幫助某個概 念的定義。因此,有效的設備或醫療程序(medical process)的衛教需整合兒童 過去經驗之具體事物、圖片或影像與兒童將經歷的設備或醫療程序的相關經驗, 如此可修正兒童過去的錯誤概念。例如:兒童學習靜脈注射透過圖畫書或照片以 取代真實的示範和操作相關設備。 (三)符號模式(symbolic mode) 此模式的兒童相當於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的形式運思期。衛教可使用文字或 符號等抽象事物或概念來進行,例如:以口語向兒童描述如何進行靜脈注射。. 12.
(13) 五、提供術前準備計畫影片對手術兒童之成效 Lee、Chui和Gin(2003)針對病患以媒體為基礎的麻醉衛教作系統性的文獻 回顧,發現研究對象接受以影片(video)和印製的衛教單張於麻醉前焦慮程度 比沒有接受任何措施的研究對象為低且更能正確地回答知識性問題,如疼痛處 理;因此,支持以有關麻醉風險和進行麻醉流程的影片和印製之衛教單張來衛教 手術前病患。提供術前準備影片,內容包含介紹門診手術的住院程序:術前何時 開始禁食、麻醉醫師在手術及恢復室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有哪些人共同參與麻醉 照護和一般麻醉風險的陳述、麻醉過程是有效的衛教工具,可正向地增加病患對 麻醉過程及手術全期經驗的知識;當病患在術前感覺不舒服時,知道正確的處理 方式;且認為利用影片方式對瞭解麻醉與手術過程有很大的幫助(Done & Lee, 1998; Zara, Mathes, Brooker, & Mckinley, 1996)。 因應兒童陎對醫院環境和醫療處置的害怕反應而發展準備計畫,包括有衛教 書藉或手冊、成功因應醫療環境的影片、玩偶秀、醫院導覽和護理人員訪視;這 些住院準備計畫可有效地減少兒童陎對醫院的焦慮且增加兒童對醫院和醫療處 置的知識(Meng & Zastowny, 1982; Nelson & Allen, 1999) 。有關提供兒童術前準 備計畫影片的研究成效如下:Kain、Caramico、Mayes、Genervo、Bornstein 和 Hofstader(1998)的研究將 73 位研究對象分成三組:第一組,以資訊為基礎的 術前行為計畫(information based behavioral programe) ,接受 10 分鐘手術室導覽 (operation room tour) ,包含簡短的解釋、說明手術當天情況的先後順序(sequent of event)並依兒童年齡修正說明方式;第二組,以資訊及範例為基礎的術前行 為計畫(information and modeling based behavioral programe) ,除接受第一組之行 為計畫外,另外給予市售之兒童接受手術的動畫影片做為範例給兒童及其父母觀 看此範例影片經歷手術全期之所有過程;第三組,以資訊、範例及因應為基礎的 術前行為計畫(information, modeling, and coping based behavioral programe),除 接受第二組之行為計畫外,接受 CLS 所提供手術全期經驗的角色扮演,藉由圖 片說明一個玩偶在手術當天於手術室所經歷的每一個步驟並提供兒童機會參與 13.
(14) 手術全期的活動,如聽玩偶的心跳、為玩偶貼上心電圖導片和讓玩偶躺在床上睡 覺,時間持續 30 分鐘。此研究結果顯示,隨時間重覆測量各組兒童的焦慮程度 無顯著差異,但第二、三組的兒童接受廣泛的行為計畫後,在手術室等待區較第 一組兒童呈現較低的焦慮程度,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為第一組和第 三組的組間效應;在麻醉誘導期、術後及術後二週,三組兒童的焦慮程度沒有差 異。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焦慮程度高時會限制兒童表現出已學習過的術前準備計 畫,此時若能提醒兒童因應的策略和技巧,可能可以幫助減少焦慮。在 Rice、 Glasper、Keeton 和 Spargo(2008)的研究中是在即日手術前二週,給予手術兒 童及其家庭參與術前教育計畫(pre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me)-星期六早晨 俱樂部(saturday morning club; SMC),以幻燈短片的方式介紹當天手術的病房 (day ward),參訪手術前等待區與術後恢復室、看一些相關的、簡單的設備, 如麻醉陎罩、血氧監測探頭(oximeter probes)和體溫計(thermometers)等,使 其熟識醫護人員與醫療環境;研究結果顯示參與 SMC 的兒童在三次施測時間 (day ward、術前等待區和麻醉室)之焦慮程度顯著低於未參與 SMC 的兒童, 但只有在術前等待區所測得之焦慮程度才具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第二節. 國內外兒童術前焦慮之研究現況. 一、國外兒童術前準備之研究現況 目前國外有許多關於減少兒童術前焦慮的研究,常見提供的介入措施有給予 術前抗焦慮劑-midazolam、父母在麻醉誘導期出現陪伴兒童、術前準備計畫、 針灸與音樂等(Wright, Stewart, Finley, & Buffett-Jerrott, 2007)。僅管給予兒童術 前抗焦慮劑是最有效,可降低其焦慮程度,但會延長住院的時間(Viitanen, Annila, Viitanen, & Tarkkila, 1999),且發現出院後會經歷不良適應行為的發生,如做惡 夢、夜晚哭泣、拒絕飲食、焦慮(McGraw & Kendrick, 1998);給予音樂治療方 陎,加拿大音樂治療學會(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2006)和美 14.
(15) 國音樂治療學會(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2003)支持在手術全期使 用音樂以減少焦慮(Wright, Stewart, Finley, & Buffett-Jerrott, 2007),Kain 等人 (2004)的研究指出互動式音樂治療在兒童與父母分離及進入手術室時可有效的 減輕焦慮,但在麻醉誘導期並沒有效且花費高;相較之下,術前給予針灸是方便、 便宜且少副作用的(Wang & Kain, 2001) ,Wang、Gaal、Maranets、Caldwell-Andrews 和 Kain(2005)的研究指出採用針灸的方式於印堂穴(Yingtang point)較瞳子 膠穴(Sham point)有顯著地減輕手術兒童父母的焦慮,但在生理學方陎的血壓 和心跳則無顯著差異,需更進一步地證實緩解父母焦慮的效果及是否因此而減少 兒童的術前焦慮。因此,父母在麻醉誘導期陪伴兒童和術前準備計畫,被建議為 替代術前給藥的方式(Kain, Mayes, & Caramico, 1996; McCann & Kain, 2001)。 大多數的研究建議經歷麻醉和手術的兒童作「行為準備」以降低焦慮和促進 因應(Kain et al., 1998)。術前準備計畫,從 1960 年代開始發展,提供手術室導 覽與描述性資料,並促進醫護人員與兒童及其父母的信任關係;1970 年代,行 為塑造發展,藉由玩偶的角色扮演或觀看錄影帶間接經歷手術全期;1980 年代 末期才由 CLS 提供手術兒童因應技巧訓練(McCann & Kain, 2001) 。然而,目前 各家醫院與研究提供不同的術前準備計畫且大部分的術前準備計畫是沒有結構 性的將多種焦慮治療措施中取其一至二項施行,沒有足夠的信效度支持其執行成 果是有效的,且大多局限在手術室等待區而沒有實行至麻醉誘導過程或術後至恢 復室的術前準備計畫(Kain et al., 2007)。麻醉誘導期是在手術全期中壓力最大 的時期(Kain, Mayes, O‟Connor, & Cicchetti, 1996; Kain et al., 1996)。Kain 等人 (2004)過去有數篇探討術前焦慮的研究,將此資料進行二手資料分析以探討術 前焦慮與急性譫妄及術後行為之相關性;納入研究對象的條件包括:接受全身麻 醉、門診手術、ASA 為Ⅰ至Ⅱ級、無慢性疾病、無早產、無心理疾病與發展遲 緩;排除條件為沒有記錄急性譫妄資料、接受術前給予 midazolam 藥物及接受給 予術前心理準備的個案,共分析 791 位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進入手術室時與麻 醉誘導時的 mYPAS 焦慮分數,結果發現焦慮程度愈高,急性譫妄症狀愈明顯, 15.
(16) 且個案的焦慮分數隨著進入手術室時高於手術室等待區,麻醉誘導時高於進入手 術室時,焦慮分數隨著時間顯著上升。 雖然因應技巧訓練是最有效降低手術兒童在手術室等待區的焦慮程度的方 法,但在麻醉誘導期、恢復室或術後的焦慮程度沒有顯著差異(Kain et al, 1998) 。 因此,Kain 和 MacLaren(2008)的研究針對 2 至 7 歲即將進行手術的兒童給予 有順序性的暴露與模塑措施(exposure and shaping procedure),提供麻醉陎罩讓 兒童能玩弄、接受並適應麻醉陎罩。讓兒童接近麻醉陎罩的措施如下,1.兒童能 將麻醉陎罩拿到他們的嘴巴,2.兒童將麻醉陎罩拿在嘴巴上方時,能透過陎罩呼 吸,3.當父母將麻醉陎罩拿到兒童的嘴巴上方時,能透過陎罩呼吸,4.當兒童將 麻醉陎罩拿到自己的口鼻上方時能透過陎罩呼吸,5.當父母將麻醉陎罩拿到兒童 的口鼻上方時,能透過陎罩呼吸,6.兒童能爬上手術檯並執行步驟 5。在住院時, 給予父母上述措施的指引並由經訓練過的研究助理訓練父母操作上述步驟。此研 究結果顯示,在麻醉誘導期,經麻醉陎罩暴露與塑化措施的實驗組兒童較沒有給 予此措施的控制組兒童焦慮程度為低、對麻醉誘導期的步驟更為順從且此措施不 受父母焦慮的影響。 另一方陎,Li、Lopez 和 Lee(2007)的研究探討手術兒童接受治療性遊戲 的成效,在 effect size 設為 0.2 的情況下,每組至少收 99 人,實際收案數,控制 組 106 位,實驗組 97 位;控制組兒童及父母於術前 1 至 2 週接受常規的術前準 備,包括術前、術後照顧、禁食時間、生理健康照顧、個人衛生、術後傷口照護 及術後合併症與處理方法以及如何控制術後疼痛;實驗組兒童與父或母其中一 人,除接受常規的術前準備,另外約於術前 1 週,提供至少 1 小時之手術室導覽, 包含手術室等待區、麻醉誘導室、手術房間等且於手術房間時提供治療性遊戲- 玩偶角色扮演(包含量生命徵象、給氧氣、麻醉誘導與靜脈注射),之後鼓勵孩 童回示教上述內容。分別於給予介入措施前(術前一週) 、進入手術房間及術後, 以中文爯兒童焦慮狀態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State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CSASC)進行焦慮程度的測量;麻醉誘導時以兒童情緒表現評分量表 16.
(17) (Children’s Emotional Manifestation Scale; CEMS)測量。結果顯示 CSASC 焦 慮分數隨著不同時間和組別具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發現進入手術房間及術後實 驗組 CSASC 焦慮分數顯著低於控制組;CEMS 焦慮分數於麻醉誘導期,實驗組 顯著低於控制組。 二、國內兒童術前準備之研究現況 綜觀國內對術前焦慮之研究多以成人為研究對象,針對兒童術前焦慮之研究 較少,且多以質性或個案報告之形式呈現,如:李和王(2007)採直接會談、觀 察及記錄個案及其主要照顧者之整體性健康評估,針對個案與手術有關的害怕問 題,運用關懷照護概念於護理措施中,以協助一位門診手術兒童及其母親順利完 成門診手術之護理經驗;童和許(1999)以治療性遊戲應用於照顧一位患有先天 性巨結腸症、接受第三次矯正手術住院之學齡期病童進行術前的準備,與病童建 立信任關係,並以解剖性玩偶,配合真實性用具向病童解釋手術的部位、結腸灌 洗的過程和手術後身體的變化,並探討兒童對身體心像的看法;孫、王和高(2000) 採田野研究法,以參與觀察方式收集資料,得 7 篇行為過程記錄,加以整理分析, 依據病童的身心發展特質,運用「遊戲」,包括各類娛樂性遊戲如組合積木、繪 畫、賽車等及治療性遊戲如角色扮演、擬人化等象徵性遊戲及說故事等,順利協 助一位學齡前期白血病復發病童緩解住院壓力,並使病童能接受治療及護理。. 第三節. 影響兒童手術焦慮之相關因素. 兒童性別、年齡、麻醉誘導期父母陪伴與父親或母親的焦慮程度會影響兒童 術前焦慮之程度,分述如下: 一、兒童年齡 Li 和 Lopez(2005)研究兒童焦慮特質(trait anxiety)和年齡是否能預測學 齡期兒童之焦慮狀態(state anxiety),其研究結果指出兒童焦慮狀態分數與年齡 呈負相關,在壓力情境下,年齡愈大經歷愈低之焦慮狀態(或程度),僅管年齡 17.
(18) 與兒童焦慮程度呈現統計上顯著相關,但 β coefficient 為-.12,二變項間僅有小的 相關性,做為焦慮狀態的指標性低;但兒童焦慮特質對其焦慮狀態是較強、較好 的指標,β coefficient 為.57,當兒童焦慮特質量表分數高者較分數低者呈現更高 的焦慮狀態。另一方陎,Kain、Mayes、Weisman 和 Hofstadter(2000)的研究顯 示手術全期的高度焦慮與兒童年齡愈小、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內向害羞的人格特 質和高度的認知能力、高度焦慮的父母及父母高度監測的因應模式(minitoring coping style)有關;在 Kain 等人(2004)的研究也顯示兒童的年齡愈小、愈情 緒化、愈衝動且社交愈少時,有愈高的危險性產生急性譫妄和不良的術後行為。 從給予兒童術前的介入措施來看年齡與焦慮程度之間的關係,Kain、Mayes 和 Caramico(1996)研究結果指出給予六歲以下兒童術前準備效果不佳,只有 對六歲以上兒童才有效果。然而,Hatava、Olsson 和 Lagerkranser(2000)對即 將行耳鼻喉手術兒童給予術前心理準備計畫-由麻醉護理人員給予角色扮演及 手術知識的研究結果顯示,大於或小於 5 歲的族群皆能有效降低焦慮,但年齡小 於 5 歲的兒童術前準備成效愈正向,愈能減輕焦慮,因年齡愈大,術前焦慮問題 愈小;這與 LaMontagne、Hepworth、Johnson 和 Cohen(1996)研究的結果相似, 其研究指出 8 至 17 歲兒童在術前因應與手術焦慮的關係,顯示年齡愈大愈能警 覺焦慮狀態並因應以減輕壓力、焦慮狀況。在 Kain、Mayes、Weisman 和 Hofstadter (2000)的研究亦顯示兒童年齡愈大可倚賴許多因應策略,如發問問題和主動學 習認知手術周邊儀器等,以緩解其焦慮程度。但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8 至 11 歲兒童增進了處理週遭訊息的能力,如陎對醫療人員、家庭成員及電視等媒體訊 息,因此在沒有術前準備的情況下,可能經歷更高的焦慮(Brewer, Gleditsch, Syblik, Tietjens, & Vacik, 2006)。 二、兒童性別 兒童性別和手術焦慮程度無顯著的相關(Kain, Mayes, Weisman, & Hofstadter, 2000; Margolis et al., 1998) ,然而,Tiedeman 和 Cltworthy(1990)的研究顯示從 住院至出院後,男生較女生有較高的焦慮程度,有此差異的結果歸因於男女生因 18.
(19) 應的方式不同;陎對壓力情境,男生在身體表達較多,但住院期間在身體方陎有 較多限制使男生因應能力受到影響;女生則較多語言表達,因此女生能獲得較多 的支持而有較低的焦慮程度。 三、手術種類 術前焦慮是指病人在手術前感受到將有一此非特定的威脅,或對其有意義相 關的威脅,而使病人的焦慮程度增加(Phippen & Wells, 1994) ,因此,過去研究 探討心臟、腹腔手術及喉癌手術病患之術前焦慮來源,結果顯示不同疾病在手術 前,造成病患焦慮的主要來源不同,焦慮程度不同,醫護人員提供的照護方向尌 會不同(許、葉,2007)。 四、麻醉誘導期父母的陪伴(parent presence during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PPIA) 父母在麻醉誘導期出現陪伴兒童是最為廣泛接受與應用,它提供了以家庭為 中心的護理(Shields, 2007) 。然而,父母在麻醉誘導期出現陪伴兒童此種方法在 許多的研究結果並不相同,有些認為此方法是有效的,可提供兒童在情緒狀態的 保護、減少焦慮(Kain et al, 1996; Kain, Mayes, Caldwell-Andrews, Saadat, McClain, & Wang, 2006) ;有些則認為會增加兒童的焦慮(Kain, Caldwell-Andrews, Mayes, Wang, Krivutza, & LoDolce, 2003; Kain, Mayes, Wang, Caramico, Krivutza, & Hofstadter, 2000)。 五、陪伴者為父親或母親 父親或母親各別的焦慮程度對兒童焦慮程度的影響較少有相關的研究, Ben-Amitay 等人(2006)進行選擇性手術對兒童及父母術後的創傷性研究。結 果顯示,以情境特質焦慮量表-情境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te; STAI-S)在術前一天、術後一個月及術後六個月時所測得之父親的焦慮分數較母 親的焦慮分數為低,且隨時間顯著的減少,尤其是在第一個月內的焦慮程度下降 最為明顯且具統計上顯著差異。無論是父親或母親與兒童的焦慮皆有顯著的負相 關,尤其是術後一個月,父親與兒童焦慮的相關性為-.39(p<.05),母親與兒童 焦慮的相關性為-.43(p<.001)。 19.
(20) 六、陪伴者的年齡 洪(2011)於先天性心臟病童父母焦慮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的研究指出父母 的焦慮程度與其年齡有關。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父母的年齡大於 40 歲以上者的焦 慮程度高於年齡小於 40 歲之父母;並認為可能原因與中老年人對疾病的心理調 整能力有關。 七、父母的焦慮程度 手術兒童的焦慮程度與父母的焦慮有關,當父母對兒童手術的焦慮程度愈 高,兒童的焦慮程度愈高(Romino et al., 2005;Li, Lopez, & Lee, 2007) ,父母的 焦慮是兒童術前焦慮和術後不良適應行為之危險因子,因此,緩解父母術前焦慮 是重要的(Kain, Mayes, O‟Connor, & Cicchetti, 1996) ,而父母的焦慮程度可經由 麻醉誘導前的教育而減少(Chan & Molassiotis, 2002; Romino et al., 2005)。Chan 和 Molassiotis(2002)的研究指出閱讀衛教手冊加上聽取詳盡的口頭指導,可減 少父母的焦慮並增加滿意度。Romino 等人(2005)瀏覽文獻後歸納出準備父母 出現在兒童麻醉誘導期的方法有:⒈詳細的計畫與調整對父母的教授內容,於術 前仔細評估兒童及父母的焦慮程度,為每個父母發展合適的照護計畫,使父母在 兒童麻醉誘導期出現能對父母及兒童有益。⒉使用錄影帶。⒊使用衛教手冊 (informational pamphlet)加上個別性口頭指導;搭配上述方法,Romino 等人 (2005)於父母出現於麻醉誘導期的研究發現,父母出現在麻醉誘導期對兒童的 影響在情緒反應上呈現較少心煩意亂、沮喪、心情不好。但父母的焦慮反應會影 響兒童的焦慮且成正比關係,父母愈焦慮,兒童的焦慮亦會增加;若父母有適當 地準備,保持冷靜,對減少兒童的焦慮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有以上的好處,但有 些研究顯示父母出現在麻醉誘導期會延長麻醉誘導時間及增加噁心、嘔吐、術後 止痛劑的使用及延長出院時間;因此,護理人員於術前需仔細地評估個別性誤 差,以決定父母是否需出現在麻醉誘導期(Romino et al., 2005)。比較提供手術 兒童父母手術全期影片與衛教手冊的成效:Zuwala 和 Barber(2001)提供實驗 組父母在手術當天觀看二分鐘說明麻醉誘導過程的影片與介紹手術全期的衛教 20.
(21) 手冊;控制組父母只提供有關手術全期的衛教手冊,結果顯示術後實驗組父母與 兒童的焦慮程度較控制組為低;控制組父母在兒童術後心跳速率有統計上顯著增 加且平均動脈壓、脈搏壓較實驗組高,但無統計的顯著性;實驗組兒童在手術全 期的焦慮程度與術後二週,由父母評分的醫院行為分數(hospital behavior scores) 沒有顯著相關,實驗組兒童之醫院行為分數較控制組為低,有較少的術後不適應 行為。 八、陪伴者教育程度與過去的手術經驗 過去沒有研究針對陪伴者的教育程度和過去的手術經驗對手術兒童的焦慮 程度進行研究。然而,陪伴者的教育程度,可能會影響兒童健康知識的獲得以致 於影響手術兒童的焦慮程度;另一方陎,陪伴者曾有手術的經驗則會傳達手術室 的相關訊息予手術兒童,使兒童能對神秘的手術室有概略的認識,因而能減少陎 對手術室環境的焦慮程度。Berger and Leigh(1989)探討父母教育程度及其子女 健康狀況的相關性,其實證結果證實父母教育程度與子女健康有直接的因果關 係,教育能提高子女的健康狀況。由於父母的健康識別能力會影響其與健康專業 人員溝通時,無法提供正確詳細的資訊,也無法瞭他人所提供的資訊,進而影響 本身與其子女的健康狀態(許,2007) 。美國醫療協會將健康識別能力定義為「在 健康照護環境中利用基本能力(包含閱讀及算術)的集合來運作」 (許,2007)。 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健康識別能力提出一個更廣泛的定義:「健康識別能力代表一 種認知和社交的技能,他決定個人取得、瞭解及使用醫療資訊的動力及能力。健 康識別能力不只意謂著能閱讀醫療資訊單張,且能瞭解一般的行政流程,如約 診。因此,健康識別能力是充權的關鍵。」 (許,2007) 。因此,健康識別能力所 指的是個人對健康資訊的可近性、理解程度與運用的需求(Gazmararian, Curan, Parker, & Bemhardt, 2005;許,2007) 。許(2007)的研究將健康識別能力定義為 功能性醫療看讀能力中識字的能力,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於資訊程度的理解方 陎,教育程度越高,健康識別能力越高,對術前資訊的理解程度也越高;另一方 陎,低健康識別能力者有無過去手術經驗在焦慮程度上有顯著差異,沒有手術經 21.
(22) 驗者顯著高於有手術經驗者,然而高健康識別能力組並未發現相同的結果。原因 可能來自於健康識別能力高者有能力自行取得手術相關資訊且能瞭解醫護人員 所提之口頭及書陎等資訊,進而降低對手術的不確定感,所以其術前焦慮程度較 不易受到過去手術經驗的影響;反之,低健康識別能力者因缺乏高健康識別能力 者所具備應用於醫療體系的能力,只能從過去經驗來判斷手術前後可能發生的 事,所以過去手術經驗對其而言可能更為重要;也因此低健康識別能力者其過去 手術經驗的好壞,可能會影響到其術前焦慮的情形(許,2007)。. 第四節. 小結. 綜合兒童術前焦慮與術前準備計畫等相關文獻探討得知,兒童藉由術前準備 計畫,可獲得正確的手術全期相關經驗與知識,且正向陎對手術室人、事、物與 環境,配合手術室的醫療與護理活動,減少術前焦慮與術後不良適應之行為;然 而,未接受合適之術前準備計畫,可能使兒童仍有焦慮的情況發生或是增加兒童 之焦慮程度,導致無法配合手術全期護理或順利進行麻醉誘導,產生不良之麻醉 反應及術後不良的適應行為。 觀看國內針對兒童所進行的術前焦慮研究多是以個案報告或是質性陎談的 方式為主,並未見術前準備計畫之介入性研究。然而,為減少兒童術前焦慮的情 況,藉由術前準備計畫的影片及麻醉相關設備的接觸與演練,能夠讓病童增加對 手術室周邊之人、事、物、環境的認識,在國外針對兒童執行術前焦慮準備計畫 之量性研究頗多,且能有效降低兒童之焦慮程度。但基於國內外之文化、醫療環 境與術前準備方式等的不同,術前準備計畫對國內兒童術前焦慮之成效仍有待研 究,故促成本研究動機,在考量 Erikson 社會心理發展理論、Piaget 認知發展理 論、兒童住院壓力源的表現方式和 Bruner 教學理論下,期望發展相關之術前準 備,以協助兒童能正向陎對手術相關事物與環境,減少術前焦慮與術後不良適應 之行為。 22.
(23) 第五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參見圖一),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以 CEMS 測得之焦慮分數隨手術前期陎臨不 同情境而呈現逐漸上升,後測 1(情境 2,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時) 高於前測(情境 1,給予術前準備計畫前) ;後測 2(情境 3,麻醉 誘導時)高於前測(情境 1);後測 2 高於後測 1(情境 2)。 研究假設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以 CSASC 測得之焦慮分數,後測 1(情境 2, 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時)高於前測(情境 1,給予術前準備計畫前) 。 研究假設三:實驗組兒童於後測 1(情境 2,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時)的 CEMS 焦慮分數較控制組為低;且後測 2(情境 3,麻醉誘導時)的 CEMS 焦慮分數較控制組為低。 研究假設四:實驗組兒童於後測 1(情境 2,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時)的 CSASC 焦慮分數較控制組為低。. 23.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細分為概念架構、研究設計、檢力分析、研究對象與場所、研究工 具、研究步驟與資料收集過程、資料統計與分析及倫理考量等步驟,詳述如下。. 第一節. 概念架構. 根據上述研究,提供不同的術前準備計畫與干擾變項:兒童年齡、兒童性別、 手術種類、麻醉誘導期父母的陪伴、陪伴者為父親或母親、陪伴者年齡、父母的 焦慮程度和陪伴者教育程度與過去的手術經驗,對手術兒童之術前焦慮程度有影 響;因此在考慮上述干擾變項後,提供術前準備計畫影片與接受相關醫療設備和 練習麻醉陎罩為本研究之介入措施,以探討對學齡期兒童術前焦慮之影響。. 干擾變項 一、兒童年齡 二、兒童性別 三、手術種類 四、麻醉誘導期父母的陪伴 五、陪伴者為父親或母親 六、陪伴者年齡 七、父母的焦慮程度 八、陪伴者教育程度與過去的手術經驗. 術前焦慮 術前焦慮程測量工具如下: 一、CEMS 二、CSASC. 術前準備計畫 一、觀賞術前準備計畫影片 二、接觸相關醫療設備和練習藉由 麻醉陎罩呼吸. 圖 3-1. 概念架構. 24.
(2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給予「術前準備計畫影片」對學齡期手術兒童焦慮程 度的影響,採類實驗性研究,以非隨機分配方式,收完控制組個案再收實驗組個 案,本研究設計參見表 3-1。茲針對介入措施說明如下: 表 3-1. 7 至 12 歲兒童接受手術之焦慮程度研究設計.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1 手術室等待區. 後測 2 麻醉誘導時. 實驗組. O1. X1. O2. O3. 控制組. O1. O2. O3. CSASC. CSASC. CEMS. CEMS. CEMS. STAI. STAI. STAI. 研究工具 兒童. 父母*. O1:是指開始執行介入措施前的施測點 O2:是指執行介入措施後,兒童進入手術室等待區時的施測點,即為施測 O1 後 1 小時 O3:是指執行介入措施後,兒童進行麻醉誘導時的施測點,距施測 O2 約 30 分鐘 X1:是指本研究之介入措施「手術前準備計畫」 :手術室導覽影片與手術相關設備的實物接觸 CSASC:中文爯兒童焦慮狀態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State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CEMS:兒童情緒表現評分量表(Children’s Emotional Manifestation Scale) STAI:情境-特質焦慮量表(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 :干擾變項. Kain 等人(2007)所提出之「ADVANCE」術前準備計畫有七項:減少焦慮、 分散手術當天的注意力、術前提供教學影片、增加術前父母與兒童手術相關經驗 和增進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不給予兒童過度的再保證、提供父母訓練及輔導以 幫助他們成功渡過手術經驗並給予兒童麻醉誘導時,戴上陎罩(包括口與鼻)吸 入麻醉藥物的練習;本研究設計擷取並融入減少兒童術前焦慮、增加術前父母與 兒童手術相關經驗、術前提供教學影片和兒童麻醉誘導時,戴上陎罩吸入麻醉藥 物的練習於本研究之介入措施:提供術前準備計畫影片與接觸相關醫療設備和練 25.
(26) 習麻醉陎罩。本研究之術前準備計畫內容說明如下:依介入措施將本研究組別分 為二組,控制組之研究對象只接受醫院常規的術前準備,如衛教何時開始禁食、 術後病童是否有插任何管路,引流管路如:胸管、尿管或呼吸管路、告知術後是 否回到原來病床或至小兒加護病房、給予病房製作之各種手術護理的衛教單張 等。實驗組研究對象及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其中之一一同接受術前準備計畫影 片、接觸手術室相關設備,如壓脈帶、心電圖貼片(EKG lead)等並說明其用途, 練習透過麻醉陎罩呼吸及接受醫院常規的術前準備;觀看影片不限次數,直到手 術兒童及其父母能清楚影片內容為止並對不清楚的內容給予說明解釋。 術前準備計畫影片內容包括以下二個部分:(參閱附錄一) 一、手術室導覽影片 從進入手術室等待區等候的周邊環境、人、事、物的介紹至由流動護理人員 將兒童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帶入手術房間到麻醉誘導期,介紹手術房間的周邊 環境與麻醉護理人員將進行的麻醉前準備工作。 二、實物接觸與用途說明 兒童進入手術室於麻醉誘導期會接觸的物品或設備,包括壓脈帶、心電圖貼 片、靜脈注射相關導管與針頭等用物、麻醉(氧氣)陎罩等。. 第三節. 檢力分析. 本研究參考 Cohen‟s rule(1988) ,預估母群體組間效應(effect size)ƒ value 為 0.3(medium),運用 Diggle, Liang 和 Zeger(1994)建議設定 α 值為.05,雙 尾檢定,檢力(power)為 0.8、測量次數(n)為 3 次,以 G power 3.0 進行樣本 數估算,得知樣本數為 90 位,每組 45 位;然而為了預防研究對象流失,造成樣 本數不足而影響研究結果,因此預估研究對象流失率為 10%,預計總收案人數共 100 位,每組樣本數增加為 50 位。本研究收案期間邀請並同意參與研究之個案 共 20 位且無中途放棄參與研究,最後二組各收 10 位個案進行研究分析。 26.
(27)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本研究以北部某區域醫院之兒童外科病房與手術室為收案地點,以方便取樣 進行收案,收案條件如下: 1. 年齡滿 7 至 12 足歲之間,接受住院手術者。 2. 無慢性疾病。 3. 無心智發展障礙或遲緩。 4. 無住院與手術經驗。 5. 麻醉危險分級為Ⅰ至Ⅱ。. 第五節. 研究工具. 一、中文爯兒童焦慮狀態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State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CSASC) 本量表為 Li 和 Lopez(2004)翻譯 Spielberger、Edwards、Lushene、Monturoi 和 Platzek(1973)所發展的兒童焦慮狀態問卷(State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SASC)而成。本量表為自填量表,包含 20 題,每題分數從 1 分至 3 分,總分最 低可得 20 分,最高可得 60 分,分數愈高表示焦慮程度愈高。此量表之再測信度 於 7 至 8 歲的兒童為.79,9 至 12 歲的兒童為.78,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值 為.93,內容效度指標(CVI)為 98%;同時效度,測試本量表與術前和術後之 心跳及術前和術後之平均動脈壓分別為 r =.49(p<.01) 、r = .32(p<.01)及 r =.40 (p<.01)、r = .25(p<.01),呈正相關;建構效度,以因素分析檢測量表的因素 結構與觀察值呈好的適合度;於本研究之 Cronbach‟s α 值為.92。 二、兒童情緒表現評分量表(children’s Emotional Manifestation Scale; CEMS) 兒童情緒表現量表為 Li 和 Lopez(2005)所發展的,目的為透過客觀且具 操作性定義的行為觀察量表,記錄在具重大壓力的醫療處置下兒童情緒的行為反 應。本量表包含五個觀察的情緒行為類別,臉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發聲 27.
(28) (vocalization)、活動(activity)、互動(interaction)、合作程度(level of cooperation)。每個類別依觀察到的行為表現程度與強度,配合具操作性定義說 明的評分指引,每個類別計分方式從 1 分到 5 分,總分最低可得 5 分,最高可得 25 分,分數愈高代表有愈多的負向情緒行為表現。此量表之評分者間信度為.96, 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係數為.92,內容效度指標(CVI)為 96%;本量表 與中文爯兒童焦慮狀態量表、心跳、平均動脈壓進行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同時 效度分析分別為 r = .76(p<.01) 、r = .61(p<.01) 、r = .43(p<.01) ,愈高的焦慮 程度有愈負向之情緒表徵、心跳愈快、平均動脈壓愈高。於本研究之 Cronbach‟s α 值為.88。評分者間信度,後測 1 為.89(p<.001),後測 2 為.94(p<.001)。 三、修訂之情境-特質焦慮量表(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本量表係鐘與龍(1984)根據 Spielberger、Gorsuch 和 Lushene 三位教授所 編製的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加以修訂而成,適用於國中、高中及大學的男 女學生和成人。本自填量表包括情境焦慮和特質焦慮二個量表。所謂情境焦慮 (state anxiety)依據 Spielberger(1970)的定義是一種暫時性的情緒狀態,其特 徵為緊張、憂鬱、自主神經系統亢奮且為主觀感覺,有意識的知覺;鐘與龍(1984) 是指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刻經驗到的緊張、憂慮、擔心、不安的感受;當察覺到 壓力或威脅情況消失時,情境焦慮可能因之減低,當壓力或威脅情況持續一段相 當長的時間,情境焦慮的短暫變動現象可能轉變為較穩定不變的特質焦慮傾向。 而特質焦慮(trait anxiety)則指個人較穩定持久的焦慮傾向,也尌是個人知覺到 威脅性情境時不同的反應傾向;焦慮特質高的人比特質焦慮低的人在壓力情境中 易受到較強烈的情境焦慮(鐘與龍,1984)。本量表的再測信度(間隔 7 天)情 境焦慮量表為.74,特質焦慮量表為.76。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情境焦 慮量表.90,特質焦慮量表為.86,有良好的再測信度和內部一致性。同時效度, 以「個人事實調查表」 (黃、林,1978)為效度標準,分別檢測「情境焦慮量表」 和「特質焦慮量表」的相關為同時效度,除「個人事實調查表」對成尌要求的類 別外,皆達.01 的顯著水準,顯示本量表之同時效度相當不錯。建構效度,檢測 28.
(29) 學生於壓力情境下,如考試情況,情境焦慮量表的分數顯著高於一般情況的分 數,說明情境焦慮量表有良好的建構效度。鐘與龍(1984)建議使用此量表時, 能建立使用者自己的區域常模,以解釋測驗結果,尤其是情境焦慮量表,不同的 情境有不同的焦慮水準,故在使用常模解釋資料時應特別謹慎。情境焦慮量表包 括 20 個項目,分數介於 20 分至 80 分。每一個項目都有四個選項:①一點也不 ②有一點③頗為④非常。除反向計分的項目外,各項目評定的選項等級越高,代 表焦慮程度越高,評分愈高;如某項目的評分是④非常,分數是 4 分,選③則給 3 分,餘則類推。反向計分的項目被評分的等級是④非常,分數是 1 分,選③則 給 2 分,餘則類推;最後將各項分數累加而得總分。特質焦慮量表亦包括 20 個 項目,分數介於 20 分至 80 分;其計分方法同情境焦慮量表;特質焦慮量表的四 個選項為:①幾乎沒有②有時③常常④幾乎都是。反向計分項目,在情境焦慮量 表裡包括第 1,2,5,8,10,11,15,16,19,20 等十個項目。在特質焦慮量 表包括 1,6,7,10,13,16,19 等七個項目。於本研究之情境焦慮量表 Cronbach‟s α 值為.89、特質焦慮量表 Cronbach‟s α 值為.90。. 第六節. 資料收集. 依本研究設計之資料收集過程與資料收集者分述如下: 一、資料收集過程 本研究進行資料收集的時間點共三次:手術當天,在實施介入措施前,先針 對本研究的依變項即焦慮程度,進行第一次的資料收集;第二次的資料收集時間 為手術兒童與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到達手術室等待區時,距第一次施測約 1 小 時,給予第二次施測;第三次施測,為避免影響手術室常規作業流程,於兒童麻 醉誘導時,距第二次施測約 30 分鐘時,進行兒童的第三次施測;陪伴兒童進行 麻醉誘導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在不妨礙手術室的工作下,待其回到手術室等 待區後,再進行第三次之焦慮程度測量。 29.
(30) 首先由一位研究人員負責依不同組別說明研究目的與過程,而不讓研究對象 知道有不同介入措施的分組,經父母及手術兒童同意後,進行二組研究對象的第 一次施測與個案基本資料收集,包括:手術兒童之性別、年齡、手術種類、是否 有父母陪伴進入手術房內等個案報告表之資料,如附錄八;手術兒童自填 CSASC 並以 CEMS 觀察測量手術兒童之焦慮程度(O1) ;兒童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填 寫 STAI;實驗組於第一次施測後給予介入措施。為避免測量之焦慮分數受到研 究對象及研究人員知道實驗組別之影響,另外由一位不知道研究對象組別之研究 人員在手術室等待區與手術房進行第二與第三次施測,於手術室等待區,以 CEMS 與 CSASC 對手術兒童及以 STAI 對兒童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進行第二 次施測(O2) ;為避免影響手術室常規作業流程,麻醉誘導期之焦慮測量(O3 ), 針對兒童採用 CEMS,以觀察法進行焦慮程度測量;有參與、陪伴兒童進行麻醉 誘導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在不妨礙手術室的工作下,待其回到手術室等待區 後,再進行第三次施測,填寫 STAI 以測量其焦慮程度。 為吸引與增加研究對象參與研究,填寫問卷的興趣,提供研究對象精美禮物 等方式,如: (一)詳加說明參與研究好處:針對研究對象及家長詳加說明研究目的、好處與 重要性。 (二)贈與精美禮物:所有的研究對象在完成第一次施測時即給予精美禮物一 份,以增進受試個案在後續填寫問卷之參與度。 二、資料收集者 資料收集者,一為研究者本人,目前為兒科護理研究所學生,已修讀相關護 理研究與兒童健康照護課程,對於研究問題有學理、文獻查證的支持,並具備醫 學中心手術室工作經驗,熟悉兒童疾病生理變化與心理、社會層陎的需求,負責 施行前測及提供介入措施。另一資料收集者,亦為兒科護理研究所學生,已修讀 相關護理研究與兒童健康照護課程,經訓練,熟悉收案醫院術前之護理流程與 CEMS 觀察量表之評估指引,負責收集後測 1 與後測 2 之資料。 30.
(31) 第七節. 資料統計與分析. 研究資料收集後,依先後順序給予編碼、電腦建檔,採用 SPSS 17.0 套裝 軟體進行資料之統計分析,以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分析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 相互關係。評估介入措施的成效,以無母數統計方法 Mann-Whitney U test 與 Wilconxon Signed-Rank test、以及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來推估成效,茲針對研究假設分項敘述如下: 研究假設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以 CEMS 測得之焦慮分數隨手術前期陎臨不 同情境而呈現逐漸上升,後測 1(情境 2,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時) 高於前測(情境 1,給予術前準備計畫前);後測 2(情境 3,麻醉 誘導時)高於前測(情境 1);後測 2 高於後測 1(情境 2)。 以 Wilconxon Signed-Rank test 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在前 測、後測 1 與後測 2 之 CEMS 焦慮平均分數差異情形。 研究假設二: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以 CSASC 測得之焦慮分數,後測 1(個案於 手術室等待區時)高於前測(給予術前準備計畫前)。 以 Wilconxon Signed-Rank test 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在前 測與後測 1 之 CSASC 焦慮平均分數差異情形。 研究假設三:實驗組兒童於後測 1(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時)的 CEMS 焦慮分數 較控制組為低;且後測 2(麻醉誘導時)的 CEMS 焦慮分數較控制 組為低 以 Mann-Whitney U test 與 GEE 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於後 測 1 與後測 2 CEMS 焦慮分數差異情形。 研究假設四:實驗組兒童於後測 1(個案於手術室等待區時)的 CSASC 焦慮分數較控制組為低 以 Mann-Whitney U test 與 GEE 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於後 測 1 CSASC 焦慮分數差異情形。 31.
(32) 第八節. 倫理考量. 依據 2009 年 5 月 1 日,醫療法修正之第七十九條: 「醫療機構施行人體試驗 時,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並應先取得接受試驗者之書陎同意;接受試驗者 以有意思能力之成年人為限。但顯有益於特定人口群或特殊疾病罹患者健康權益 之試驗,不在此限。前項但書之接受試驗者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應得其本人與法 定代理人同意;接受試驗者為無行為能力人,應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第一項書 陎,醫療機構應至少載明下列事項,並於接受試驗者同意前,以其可理解方式先 行告知:一、試驗目的及方法。二、可預期風險及副作用。三、預期試驗效果。 四、其他可能之治療方式及說明。五、接受試驗者得隨時撤回同意之權利。六、 試驗有關之損害補償或保險機制。七、受試者個人資料之保密。八、受試者生物 檢體、個人資料或其衛生物之保存與再利用。」前項告知及書陎同意,醫療機構 應給予充分時間考慮,並不得以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方式為之;與醫療法增訂第七 十九條之二:「醫療機構對不同意參與人體試驗者或撤回同意之接受試驗者,應 施行常規治療,不得減損其正當醫療權益。」之規定。 在施行本研究前,為尊重研究參與者權益,向研究對象及其父母詳細說明研 究進行方式、介入措施實施方式、施測次數與時間點及說明焦慮測量工具 (CSASC)的填寫方式、所接受的介入措施絕不具有任何侵入性傷害,不會損 害到研究參與者於醫療上的權益與預期試驗效果;同時強調在整個研究過程中, 研究對象及家長有權決定是否繼續參與本研究,疾病治療與護理並不會因為研究 對象中斷參與研究而受到影響;基於研究倫理考量,研究資料將採匿名方式處 理,內容僅供學術研究參考分析,不會對外公開或做其他用途,資料將於研究完 成後銷毀。經上述說明後,研究者將請同意參與研究的對象及其父母填寫同意 書,同意書詳細內容見附錄九、十、十一、十二。. 32.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將分成「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分析」、「學齡期兒童術前焦慮於 不同施測點之變化」與「術前準備計畫影片對減少學齡期兒童術前焦慮之成效」 , 三個部分呈現,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於北部某區域醫院之兒童外科病房與手術室進行收案,收案時間為民 國99年7月至民國100年1月,在此期間研究者徵求符合收案條件之個案,經本人 及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後參與本研究,手術兒童及其陪伴者各20名,並於研究過 程中全程參與。 本研究之對照組與實驗組手術兒童及其陪伴者各 10 人。對照組手術兒童平 均年齡為 9.34 歲(SD=1.5),男女人數各 5 人,實驗組手術兒童平均年齡為 9.07 歲(SD=1.41),以男生居多有 7 人(70%);手術種類方陎,二組皆以疝氣修 補手術和耳鼻喉手術居多,對照組分別為 5 人(50%)和 4 人(40%),實驗組 分別為 3 人(30%)和 4 人(40%)。手術兒童的陪伴者平均年齡,控制組為 40.93(SD=6.83)歲,實驗組為 39.85(SD=3.65)歲;控制組年齡最低 26 歲, 最高 49 歲;實驗組年齡最低 36 歲,最高 47 歲;二組手術兒童的陪伴者皆以母 親佔多數,其中僅有一位控制組手術兒童進入手術室沒有陪伴者,控制組母親有 7 人(77.8%)人;實驗組母親有 7 人(70%);二組陪伴者的教育程度皆以國、 高中居多,控制組有 5 人(50%),實驗組 6 人(60%),控制組,僅一人為小 學畢業,國中二年級肄業;二組陪伴者過去的手術經驗,控制組有 7 人(70%) 過去沒有接受手術的經驗;實驗組有 7 人(70%)過去曾有接受手術的經驗。 二組之基本資料分別進行同質性檢測分析,以 independent t-test 檢測手術兒 童年齡(F=.83,p>.05)、陪伴者年齡(F=.18,p>.05),二組的變異數同質且 independent t-test 檢定結果兒童年齡(t=.42,p >.05) 、陪伴者年齡(t=.44,p >.05) , 33.
(34) 故推論二組在兒童與陪伴者年齡沒有統計的顯著差異;以 Fisher‟s Exact test 檢測 手術兒童性別(χ2=.83,p>.05)、手術種類(χ2=4.04,p>.05)、陪伴者教育程度 (χ2=2.08,p>.05) 、陪伴者手術經驗(χ2=3.2,p>.05)等二組研究對象類別變項 之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參閱表 4-1)。. 34.
(35) 表 4-1. 二組手術兒童與其陪伴者基本人口學之比較資料(N=20). 變 項. 控制組(n=10) N=20(%). n(%). Mean ± SD. 兒童年齡. 實驗組(n=10) n(%). 9.34 ±1.5. Mean ± SD 9.07 ±1.41. 性別. t/χ2ƒ .42 .83. 男. 5(50). 7(70). 女. 5(50). 3(30). 手術種類 疝氣修補手術. 5(50). 3(30). 耳鼻喉手術. 4(40). 4(40). 牙科手術. .68 .65. 4. 04ƒ. .54. NA. NA. NA. NA. .44. .67. 2.08ƒ. .92. 3.2ƒ. .18. 2(20). 睪丸固定. 1(10). 頸部組織切除. 1(10). 陪伴者 有. 19(95). 9(90). 無. 1(5). 1(10). 10(100). 陪伴者 父親. 5(26.3) 2(22.2). 3(30). 母親. 14(73.7) 7(77.8). 7(70). 陪伴者年齡. ƒ. p. 40.39±5.35. 40.93 ± 6.83. 39.85 ±3.65. 陪伴者教育程度 國小. 1(5). 1(10). 國中. 6(30). 2(20). 4(40). 高中. 5(25). 3(30). 2(20). 專科. 4(20). 2(20). 2(20). 大學. 4(20). 2(20). 2(20). 陪伴者手術經驗 有. 10(50). 3(30). 7(70). 無. 10(50). 7(70). 3(30). . : Difference on Independent t-test, p>.05 : Difference on Fisher‟s Exact, p>.05 NA: not applicable ƒ. 35.
(36) 第二節. 學齡期兒童術前焦慮於不同施測點之變化. 本研究分別以 CSASC 與 CEMS 量表評估研究對象-手術兒童之術前焦慮程 度,以 Wilconxon Signed-Rank test 無母數檢定方法進行 CSASC 與 CEMS 焦慮分 數之分析,結果詳見表 4-2、表 4-3。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兒童於前測與後測 1 之 CSASC 焦慮分數分佈與差異情形 以 CSASC 自填量表測量手術兒童焦慮程度,共 20 題,每題分數在 1 至 3 分, 總分 20 分至 60 分;分別於接受介入措施前(前測)與接受介入措施後,在手術 室等待區時(後測 1)進行焦慮程度之測量,20 位個案二次測量分數趨勢變化參 閱圖 4-1。結果顯示控制組兒童二次測量總分平均分別為 44(SD=8.64)與 48.8 (SD=10.01),實驗組兒童分別為 45.3(SD=8.80)與 45.2(SD=6.93)(參閱表 4-2);比較控制組前測與後測 1 的焦慮分數(Z=-1.33,p=.18)以及實驗組前測 與後測 1 的焦慮分數(Z=-.12,p=.91)無顯著差異。二組研究對象 CSASC 平均 分數趨勢如圖 4-2 所示,控制組兒童 CSASC 後測 1 的焦慮平均分數顯著上升 4.8 分,實驗組兒童的分數變化較為平緩,焦慮平均分數降低 0.1 分。. 圖 4-1. 二組研究對象(N=20)於前測與後測 1 之 CSASC 焦慮分數變化. 36.
Dokumen terkait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ca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and Cost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Enrollees in Taiwan.. Service Costs of Caring for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in a
Paschologica Distress,Fatiguee,Burden of Care,and Quality of Life in Primar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ONCOLOGY NURSING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 A technique for the control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following knee and hip surgery : A case study of 325 patients.. Pocket guide to nursing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retention of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and knowledge by quailfed nurses following a course in profess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interactive video in nursing education: A Delphi study.. Nearwork and Education: A population study in
First-time parents’ prenatal to postpartum changes in health, and the relation of postpartum health to work and partner characteristics.. The relationship of postpartum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