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中度智能障礙伴隨嚴重溝通障礙幼童溝通與 AAC 之關係探討

Dalam dokumen 目次 (Halaman 36-4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中度智能障礙伴隨嚴重溝通障礙幼童溝通與 AAC 之關係探討

一、AAC的定義

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簡稱AAC)。所 謂AAC包括擴大性(Augmentative)與替代性(Alternative)兩個意義。擴大性

(Augmentative)的溝通,指個人在表達時,除了語言之外,所有用來輔助個人表 達說話的非口語溝通方法,內容包括「動作方式」的溝通,例如:肢體、表情、

書寫等,以及「符號方式」的溝通,例如:手語、圖片、溝通輔具等(林淑莉,

2007;莊妙芬,1996)。替代性(Alternative)的溝通,指個人說話能力嚴重受損 時,用來代替進行表達或說話的方式,因此必須仰賴特殊技術或溝通設備而進行,

種類包含溝通板、高科技電子溝通儀器等輔具。AAC早期英譯為擴大性與替代性 溝通,國內的學者(曾進興,1995;楊熾康,2004)已經將AAC通稱為輔助溝通 系統或輔助溝通法。

AAC可以改善重度溝通障礙者(沒有或極少口語能力者)的溝通技能,它是 一種屬於語言治療的專業領域。

依據美國聽語學會(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 )在 1989年對AAC的定義:「輔助溝通系統是屬於一個臨床實行領域,其意圖為補償

(不管是暫時或是永久)患有嚴重表達性溝通困難者(如嚴重言語/語言和書寫 障礙)損傷和障礙的模式。」(楊熾康、鍾莉娟,2009;ASHA, 1989, P.107)。另外,

使用AAC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嚴重溝通障礙者,在最短時間內將其想要表達的內 容正確的傳達給溝通夥伴(楊熾康,2009)。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將「國際殘障損 傷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修訂為「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後,對「身心障礙」有了不同的詮釋。認為,

「身心障礙」的因素並不完全是由障礙者本身之身心損傷而造成失能的問題,也 應重視環境因素與其身心損傷後活動參與的影響。配合此新的詮釋,ASHA在2005 年對AAC重新定義:「輔助溝通系統是指在研究上、臨床上及教育上實行的領域,

它涵蓋研究嘗試和在必要時補償因暫時或永久損傷,導致言語/語言表達和理解 的嚴重障礙者在活動和參與的限制,它包括了口語和書寫的溝通模式。」(ASHA,

2005)。ASHA在1989年與2005年對AAC的定義除文字上的修訂外,其內容差

異如下:(1)實行的領域,從原來的臨床上,擴增了研究和教育兩個領域;(2)

補償的範圍,涵蓋了嚴重溝通障礙者的活動和參與限制;(3)內容上,仍強調口 語和書寫兩種溝通補償模式。從以上的說明中,可以看出AAC的定義所涵蓋的服 務範圍和對象有明顯擴大的趨勢(楊熾康、鍾莉娟,2009)。

此外,有關AAC的成分方面,ASHA在1991年,將AAC的定義作了補充:

「AAC乃是包含符號、輔具、技術和策略等四個成分組合而成,以增進個體溝通 能力。」(ASHA, 1991, P.10)。下列分別說明AAC的四個元件:包含溝通符號、溝 通輔具、溝通技術、溝通策略等要素(李宏俊,2007;許月琴,2000)。

(一)溝通符號

溝通符號包括非輔助性的溝通符號和輔助性溝通符號兩大類(Beukelman &

Mirenda, 1998)。

1.非輔助性的溝通符號:是指由人的身體直接所產生,不需要藉由外在物件就

可傳達訊息、完成溝通功能的符號。例如口語、肢體動作、手勢、臉部表情、眼 神、及手語等,都是屬於非輔助性溝通符號。

2.輔助性的溝通符號:需要人的身體以外的物件,才能完成溝通的功能,例如 實體符號(實物、模型、照片)、圖像符號(圖片、線條畫)、文字符號、聲音符 號、及抽象符號等,皆屬於輔助性的溝通符號(楊熾康、黃光慧,民93;Beukelman

& Mirenda, 1998; Light, 2003)。

(二)溝通輔具

溝通輔具,是指應用裝置或設計以傳送或接收溝通者的訊息,主要目的在於 協助重度溝通障礙者,利用身體以外的裝置或設備來傳遞訊息。溝通輔具又分為 低科技與高科技兩類(楊熾康,2009;楊熾康、黃光慧,2004;Cook & Hussey, 2002)。

1.低科技的溝通輔具:沒有具備列印或聲音輸出的功能,例如溝通簿、溝通板、

字母板、注音板等。

2.高科技的溝通輔具:具有列印或聲音輸出的功能,依特性又分為專門性

(dedicated)及非專門性(nondedicated)。專門性的高科技溝通輔具是單獨存在,

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溝通;而非專門性的高科技溝通輔具則無法單獨存在,必須 依附在電腦的作業系統才能運作,例如UAAC、Speaking Dynamically Pro、Talking Screen等。

(三)溝通技術

溝通技術是指,AAC的使用者如何使用溝通輔具的方法。一般可分為直接選 擇及間接選擇兩種( Church & Glennen, 1992 )。

1.直接選擇:使用者藉由自己的聲音、手、手指、眼睛、或其他身體部位的移

動,能夠直接使用控制介面,並能在選項中選取任一目標選項。因此,直接選擇 可透過替代性鍵盤、觸控式螢幕、頭杖、嘴杖、手杖、頭、頭控滑鼠、眼控滑鼠、

雷射棒、手寫板及語音的方式,來控制溝通輔具。

2.間接選擇:使用者必須透過幾個步驟以後,才能選擇到想要的選項。最常用

的間接選擇方法是掃瞄,掃瞄是經由游標或燈號,來回的掃瞄溝通輔具面板上的 選項。掃描的選擇技術有三種:自動式、逐步式、反向式,其種類有可分為線性、

循環及群組。具有掃描功能的溝通輔具,可依身心障礙者的個人需求做調整。(楊 熾康,2004;楊熾康、黃光慧,2004;Cook & Hussey, 1995;Beukelman & Mirenda, 1998 ; Light, Beukelman & Reichle, 2003)。

(四)溝通策略

溝通策略是指將溝通符號、溝通輔具、溝通技術,整合成為一個特殊的溝通 介入方案,以協助重度溝通障礙者,更有效地完成溝通功能。因此,溝通策略必 須詳細評估溝通障礙者的需求,再由專業人員討論整合,提出完整的AAC介入計 畫。之後,依計畫內容,設計出符合溝通障礙者需求的 AAC訓練方案,以提升其 溝通效率與效能(楊熾康、黃光慧,2004;Beukelman & Mirenda, 1998)。

Beukelman和Mirenda (2005) 對AAC策略作進一步的詮釋:AAC策略是讓溝

通訊息的傳遞,達到縮短傳遞的時間、加快溝通速度、以及溝通訊息能合乎文法 格式等目的,以讓溝通發揮最大的效率與效能。因此,AAC策略具有三個不同的 溝通目的:(1)加速溝通訊息傳遞的時間;(2)協助溝通訊息合乎文法的格式;(3)

加速溝通的速率。

二、AAC的適用對象與功能

AAC的使用者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社經地位、及不同種族背景,而其共同 特徵是,皆需要一種適當的幫助來輔助說與寫的障礙。AAC的使用者通常是重度 溝通障礙者,他們的動作、口語或書寫能力受到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缺陷而無法滿 足溝通的需要,或許某些重度溝通障礙者也能說出有限的口語,但都無法滿足不 同的溝通需求(曾進興,1995)。

根據ASHA對輔助溝通的定義,使用AAC的對象是有暫時或永久損傷、活動 限制、以及語言溝通困難的嚴重溝通障礙者,涵蓋下列幾大類(林淑莉,2007,

p.4-5):

(一)先天性溝通障礙者:先天性因素導致溝通能力受影響,如自閉症患者、智 能障礙、腦性麻痺患者、發展性口語失用症、重度或極重度聽力損失者、

盲聾者。

(二)後天性溝通障礙者:因為後天因素導致其溝通能力產生困難者,例如:閉

鎖性腦傷患者、脊椎損傷者、接受喉頭切除或舌頭切除術者、嚴重窒息影 響說話能力者、大腦血管發生嚴重病變者、呼吸嚴重不足者、腦中風患者 等。

(三)退化性溝通障礙者:因為患了退化性神經醫學方面的疾病,導致在溝通上 有越來越困難的現象。這類疾病包括: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式症、失智 症等。

(四)暫時性溝通障礙者:由於某些醫療上的需要,導致暫時無法與人溝通。

楊國屏(1996)指出,AAC對溝通障礙者的助益有下列幾項:

(一)改善人際關係:溝通障礙者可藉由AAC系統的使用,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

並可透過溝通減少誤會的發生,進而改善人際關係。

(二)增加獨立自主的能力:藉由AAC系統的使用,溝通障礙者可以表達自己的 需求及意見,能有更多的選擇權與決定權,進而增加獨立自主的能力。

(三)參與教育活動:藉由AAC系統的使用,溝通障礙者可以增加接受教育的機 會。

(四)參與家庭生活:藉由AAC系統的使用,溝通障礙者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及 感受,容易被家人了解及接受,而減少其挫折感及攻擊、自傷等偏差行為 發生,促進家庭和諧。

Light亦說明藉由AAC可達成的功能包括:(1)表達溝通的需要;(2)訊息

的傳遞和交換;(3)社會親密關係的建立;(4)社交禮儀規範的實踐(Light et al., 2003)。

綜合上述,可知AAC的使用者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社經地位、及不同種族 背景的溝通障礙者,透過AAC的輔助,可改善溝通困難問題,提升溝通效能。然 而,AAC介入之最終目的並非為溝通問題找到科技的解決方法,而是依據個體的 需求,選用適合的管道,達到更有效的溝通互動。

三、學前溝通障礙幼童與 AAC的關係

要探討學前溝通障礙幼童的溝通需求與AAC之關係之前,首先了解學前療育 與教育對幼童發展的重要性,進而討論學前幼童的AAC意涵。以下就早期療育的 重要性及學前AAC的相關研究進行論述。

(一)早期療育之意義與重要性

所謂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是指對具有特殊需求的幼童,經由早期發

現(early detection)、早期診斷(early diagnosis),並針對其特殊需求提供專業性 的醫療、復健、特教及福利服務等(黃美涓,1997)。

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2)指出,早期療育 的內涵包括:(1)介入時間應盡量提早;(2)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須完全參與;(3 由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參與孩童的診斷和計畫。國內學者補充早期療育的內涵:

(1)在性質上:早期療育屬於一種整合性的服務;(2)在服務對象方面:多以幼 童(包括發展遲緩、身心障礙或有發展危機的幼童)及家庭為主;(3)在服務提 供的時間方面:強調越早提供越好,多半是指零到三歲的嬰幼童,有些服務亦包 括六歲前的幼童;(4)在服務內容方面:包括早期發現與診斷、醫療、教育、及 社會福利服務;(5)在服務提供的方式上:採多專業的整合方式進行,至於整合 的方式則是情況及需要而有不同;(6)服務的目的:透過提早介入計畫的實施,

增加幼童的適應能力和學習準備度、激發潛能,以便有效減少長期的社會成本(蔣 明珊、沈慶盈,2000)。

早期療育服務是指透過初級、次級和三級的預防,能有效的減少障礙幼童的 產生,減輕障礙狀況,和防止惡化的情形( Simeonsson, Olley, & Rosenthal, 1987)。

因此,早期療育是透過不同之專業如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 及專業諮詢等整合介入,除協助幼童本身的發展外,亦對其家庭提供必要之支持 服務,以便能支持並加強幼童的發展,一方面開發幼童的潛力,另一方面同時減

Dalam dokumen 目次 (Halaman 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