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以一名學前中度智能障礙伴隨嚴重溝通障礙之幼童為對象,欲了解在 視覺藝術活動中應用AAC對於其溝通表達的學習成效。期望具有嚴重溝通障礙的 參與者能夠在視覺藝術活動的自然互動中,透過AAC來學習語彙,並能進而類化 至不同溝通表達方式,以提升其溝通需求之效能。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欲將「語言」、「視覺藝術」、「AAC」三者結合,運用這樣的結合
在特殊障礙幼童的語言學習、治療上,除了提供有別於傳統語言治療的嚴肅情境 的自然互動下,激發學習動機,更可在視覺藝術活動的自然、愉悅的情境下,學 習語言、產生溝通表達。
二、選取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一名中度智能障礙伴隨嚴重溝通障礙之女幼童,目前安置於「新
北市○○兒童發展中心」接受早期療育。
研究者經過現場觀察,了解參與者之發展需求和優劣勢,並考量其先備能力,
與其療育中心之語言治療師及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在視覺藝術活動的自然互動 下,以AAC作為介入,提升此名嚴重溝通障礙幼童的溝通表達為研究目的,進行 實驗研究。
三、確定研究目的與方向
與指導教授討論確立研究目的與方向後,對於無法用口語跟他人溝通的溝通
障礙幼童,試圖在視覺藝術活動的自然互動下,應用AAC來協助其溝通的困難,
藉此提升表達能力和溝通技能。
四、蒐集整理文獻資料
整理並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蒐集文獻之內容包括智能障礙的定義、身心特 質與學習特徵、智能障礙幼童的溝通障礙、視覺藝術活動的內涵、智能障礙幼童
進行藝術活動之特質、智能障礙幼童學習視覺藝術活動之教學、AAC介紹文獻、
AAC與智能障礙幼童相關的研究等,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
五、撰寫論文研究計畫
經由文獻收集與閱讀,開始撰寫研究計畫,設計相關研究工具,接著對參與
者進行溝通行為評估。此階段決定本實驗採單一受試法之逐變標準設計,探討參 與者接受 AAC在視覺藝術活動的互動下之學習效果,以及運用 AAC作為溝通表 達的類化成效。
六、擬定活動內容
依據參與者能力現況和測驗評估之結果,研究者觀察參與者日常生活所需或
較為常用的語彙,與參與者的療育中心之語言治療師及指導教授評估討論,選取 較常用且需要用的20個功能性溝通語彙,並分為人物類、社交類、常用名詞(動 物)類、顏色類、動詞(黏土動詞)類,並用PMLS 2009編輯軟體,4個語彙為 一個溝通版面,另外一個位20個語彙的總版面,共6個版面。
本階段針對參與者之能力擬訂視覺藝術活動內容、功能性溝通語彙表,並準 備相關研究工具。
七、教學實驗
本實驗採用單一受試法之逐變標準設計。
先觀察參與者平日的溝通情形,設計 20 個功能性語彙,4個語彙為一個溝通 版面,包含一個總語彙的溝通版面,共 6 個版面。每次視覺藝術活動單元,在活 動進行中,使用一個版面的語彙,讓參與者練習配對與指認,並在參與者熟悉溝 通版面使用方法後搭配溝通筆來協助溝通。以評估參與者對於20個所選出的功能 性語彙的認知程度為基線期,當每階段之功能性語彙溝通圖卡的目標,達到正確
率75%時,即可進行下一單元的語彙學習。由配對、指認,到由溝通筆說出語彙。
最後,期望能類化至不同方式之溝通表達。
前5個單元教學時,每次使用一個版面,待參與者對教學內容較為熟悉後,在
統整性視覺藝術活動單元使用第6個總語彙的溝通版面。
八、資料分析整理
研究者於研究中,記錄參與者於各階段的學習情形,並分析其學習及類化成 效。且為了解在視覺藝術活動中應用AAC後,對中度智能障礙伴隨嚴重溝通障礙 之幼童的溝通表達成效,在實驗結束之後會訪談相關人員,以其社會效度。訪談 的對象包括參與者的導師、家長及療育中心之語言治療師。
研究者依據在視覺藝術活動的功能性溝通語彙學習成效、類化表現與訪談得 來的資料作彙整,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和教學成效及訪談分析,資料的分析方式 為視覺分析、觀察者信度考驗及訪談分析。
九、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者根據研究蒐集的基線期、處理期、與類化期資料,整理成圖表並整理 訪談結果取得社會效度,而後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彙整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