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果相同於林端容(2002)、許芷菀(2007)指出視覺藝術活動能提供學前幼童語言 的發展,而黏土活動的相關語句、名詞能拓展其語言理解及相關認知的應用範圍。
以及Dada和Alant(2009)針對四名智能障礙孩童的研究:在自然互動的活動中,
配合有語音輸出的AAC介入下,能有效習得語彙。然而,本研究發現針對智能障 礙學前幼童,亦有正向的成效。
二、功能性溝通語彙學習之類化成效
參與者在研究結束後,設計一統整性活動,從中觀察記錄表達的類化結果,
參與者使用 AAC後,參與者樂於使用 AAC互動,互動的內容有顯著的擴充,能 與他人有更多的互動、分享及表達,溝通形式以溝通簿及溝通筆為主,也出現較 多不同的口語,減少了純手勢、肢體動作、聲音的表達,溝通的次數也明顯多於 研究介入前。統整性的視覺藝術活動中,參與者更利用溝通筆及口語表達協助的 需求。
從統整性活動之類化表現可觀察到,參與者學會使用溝通筆後,因溝通筆的
語音功能能提供聲音的回饋,提高了願意仿說的意願,會自行點選功能性溝通語 彙,並且跟隨仿說。由於能使用溝通筆進行需求表達,在黏土活動中,積極與研 究者作互動、溝通,至活動後期,更能主動口語表達「幫忙」來表達需求。這與 胡雅婷(2010)、蔡馨葦(2010)的研究:溝通筆對於智能障礙孩童的口語表達能 有正向及維持效果相呼應。
從類化期的結果來看,符合周信鐘(2007)、胡雅婷(2010)、莊妙芬(2000)、
黃志雄(2002a、2002b)、郭慧仙(2006)、鄧育欣(2007)、蘇振輝(2001)、
Binger與Light(2007)的相關研究:AAC能提升智能障礙孩童主動及被動的溝通
及類化表達能力。在本研究中,顯示AAC亦能提升智能障礙伴隨嚴重溝通障礙幼 童主動及被動溝通及類化表達的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AAC 應用於視覺藝術互動的自然情境下,參與者能將語彙 與學習經驗作結合,並且有效習得溝通語彙而提升學習功能性溝通語彙之成效,
同時增加了語言溝通表達次數。此外,參與者在AAC介入之後,能快速學會操作 溝通筆,並搭配溝通圖卡來做表達,口語仿說的次數亦明顯增加。自發性語彙之 表達次數,至統整的視覺藝術活動單元也明顯增加。在研究介入後,參與者表達 方式以有語音發出的「溝通筆」及「口語」為最多,顯示在接觸AAC之後,參與
者學會以有語音發出的溝通方式來取代介入前的手勢、表情做表達,若在長時間 持續的學習及練習,未來能誘發更多的口語表達。顯示,AAC 應用於學前中度智 能障礙伴隨嚴重溝通障礙之幼童的視覺藝術活動互動,有助提升其主動、被動的 表達。
綜合以上,本研究應用AAC於視覺藝術活動互動中,能將語彙與學習經驗結 合,增進了參與者的認知,並且學會社交用語、「捏」、「搓」、「壓」、「揉」等較抽 象語彙,正為杜威所提的「做中學」概念,也逐步改善參與者的口語表達能力與 意願。參與者在介入前的溝通能力因嚴重溝通障礙,所表達的往往遠少於所了解 的,僅能依身邊照顧者、溝通者對參與者的認識、經驗的累積,藉有限的語音、
手勢、肢體動作及點頭和搖頭來猜測其意,對於不熟悉的溝通對象,則難以了解 其想法。研究介入後,溝通的對象雖仍已熟悉者為主,但提供了不同的溝通方式,
拓展溝通內容,更能適切的表達意思。如能持續練習,相信參與者能發展出更多 的口語,對於未來生活、學習、與他人的互動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