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功能性溝通語彙學習之類化成效

Dalam dokumen 目次 (Halaman 88-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功能性溝通語彙學習之類化成效

本節旨在探討參與者接受AAC應用於視覺藝術活動教學後,參與者運用功能

性溝通語彙之類化成效。為觀察參與者之類化成效,透過15次的語彙教學後,由 研究者設計一統整性的3次黏土互動活動。並針對15次處理期教學和3次統整性 教學活動進行溝通表達的類化記錄,見表 4-7、表 4-8。研究者將所收集之資料經 歸納整理,將類化分為「溝通表達方式」、「口語表達方式」以及「統整單元功能 性溝通語彙類化使用情況」作進一步分析參與者的類化情況,見表 4-9、表 4-10 及表 4-11。

研究者將觀察及訪談所得資料作量化記錄及質性描述,先呈現研究介入前的

觀察資料,再與類化期的溝通表現做對照比較,以了解AAC應用於視覺藝術活動 教學對參與者的溝通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最後,將參與者在藝術活動中的類化表 達作分析,以了解那些語彙是參與者較常使用來表達,哪些溝通方式是參與者最 常使用的,以作為後續溝通內容擴充之參考。

一、參與者對人物類溝通語彙之類化成效

在介入期前,參與者對於四個人物溝通語彙「慈○、玉欣老師、道偉老師、恩 馨老師」,能進行平均1.7 %的配對。相較其他單元的語彙,此單元屬於較為熟悉 的內容,但參與者以往無法做有效的溝通。在介入後,配合視覺藝術活動的高學 習動機下,參與者從處理期到後續的統整性活動,能利用不同管道來進行溝通。

在起初介入時,參與者僅會使用手指來指認他所認得的溝通圖卡人物。研究者 教導使用溝通筆後,參與者開始利用溝通筆讀語音的功能來協助表達,引起注意,

不再只是拍打對方或使用指頭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互動。到介入後期,參與者可使 用口語說出導師名字,並且在統整性的黏土活動中,有需要協助時,會拍打研究 者並且使用溝通筆讀出研究者的名字,以獲得注意。

整體而言,在人物的溝通語彙類化情況,參與者對於「自己」這個功能性語彙,

較常使用手勢,因為對參與者而言是較有效率的溝通方式。對其他的溝通對象,

會使用溝通筆或口語表達,在使用溝通筆讀出語音後,亦會自行仿說。

二、參與者對社交類溝通語彙之類化成效

在介入前,參與者的社交語彙多是使用動作、手勢來表達,例:「謝謝」,會

以點頭、彎腰表示。「請幫忙」,多以拍打對方為主。

介入後,參與者學會使用溝通筆,並且在溝通筆讀出語音後,會跟著仿說。在 介入後期到統整性課程時,除了會使用溝通筆外,還能使用口語主動表達「幫忙」、

「謝謝」。在給予增強物時,參與者亦會使用溝通筆點選「我要」來表達需求。

在黏土活動進行時,需要借用黏土工具時,參與者會點選「我要」的圖卡;

在黏土工作遇到困難時,會主動表達「幫忙」,或點選「請幫忙」來尋求協助。並 在獲得協助後,主動用口語或溝通筆表達「謝謝」。

在社交語彙的類化成效,使用頻率較於其他單元高,類化至口語表達的比例也 是最高。

三、參與者對動物類溝通語彙之類化成效

參與者學習日常生活語彙之動物溝通語彙時,會使用先前的生活經驗,而使 用狀聲詞來表達,例如:「汪汪汪」代表小狗,後來教導鴨子叫聲是「呱呱呱」,

參與者便習得以此代表鴨子。

在此單元中,由於參與者肌肉張力較弱,對於爆塞音較不清晰。引導發出「瓢 蟲」的 「瓢」時,不能正確仿說,便從「ㄆ」音開始引導。單純「ㄆ」音對參與 者而言過於抽象,因此結合母音「ㄨ」,發「ㄆㄨ」,並以衛生紙條作為視覺提示,

提示氣體的走勢及大小,參與者能正確發出。

整體而言,參與者在動物的語彙類化情況,多以溝通筆為多,並能進行仿說。

仿說及表達的語音清晰度可以再藉由發音提示來練習,以達成更有效率的溝通。

四、參與者對顏色類溝通語彙之類化成效

在介入前,參與者對於顏色語彙的表達幾乎是沒有的,除了參與者對於顏色 認知能力弱,也有礙於本身口腔肌肉張力弱而影響口語表達。在介入後,由於「紅」

與「黃」的發音較相近,參與者對於紅色與黃色多有混淆現象。可仿出顏色語彙 嘴型或仿說顏色語彙,在視覺藝術活動互動中,會以溝通筆點選所想要使用的黏 土顏色進行溝通。

顏色對於參與者而言較為抽象,配合先前一單元的顏色所對應的動物來搭配教 學(例如:瓢蟲-紅色),對參與者而言仍較其他單元難度較高。

整體而言,介入後,雖參與者對顏色的學習上仍需要持續,但溝通筆及溝通圖 卡提供了參與者表達顏色需求的一個溝通管道。

五、參與者對動詞類溝通語彙之類化成效

介入前,參與者對於動詞類的認知最弱,本研究的動詞為黏土動詞。而溝通 圖卡的圖示也最為接近。

在介入後,配合實際操作及口訣(例如:「捏水餃,捏水餃,捏捏捏。」)參 與者在短時間內能正確認知四種不同的黏土動詞,除了能正確指認出自己的操作 的動作外,更在視覺藝術活動中能選擇自己想要的黏土動作,且能類化至口語仿 說及主動的口語表達。

整體而言,參與者在黏土動詞的學習上,能從正確認知類化至口語的表達。

綜合以上各單元之類化成效,進一步依「溝通表達方式」(表 4-7)、「口語表

達方式」(表4-8)以及「統整性單元功能性溝通語彙類化使用情況統計表」(表4-9)

來進一步了解類化情況。

依「溝通表達方式」的類化成效,如表 4-7。由此表可發現,參與者在 AAC 應用於視覺藝術活動後,能快速學會操作溝通筆,並搭配溝通圖卡來做表達,並 增加仿說的口語表達。整體的溝通表達次數,隨著每個單元增加。表示AAC在視 覺藝術活動中,可提升參與者溝通表達的機會與意願。此外,參與者在每個單元 使用的溝通表達方式,大多以有語音發出的「溝通筆」及「口語」為最多,顯示 在AAC介入之後,參與者會以能發出語音的溝通方式來取代手勢、表情來做表達。

表4-7 類化統計表:溝通表達方式

處理期 類化期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統整單元 A:

手勢

5 4 4 7 22 43

B:

溝通筆

12 12 18 31 52 74

C:

口語

9 26 35 30 34 53

D:

溝通 圖卡

2 0 0 0 0 0

E : 其他

0 0 0 0 0 0

總計 28 42 57 68 108 170

從類化中的「口語表達內容」(表4-8)再進行統計分析,可發現,AAC的介 入,提升了參與者仿說的意願,並且整體的口語表達次數隨AAC介入的時間而增 加。另外,自發性語彙之表達次數,至統整性單元皆有明顯的增加。

表4-8類化統計表:口語表達內容

處理期 類化期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統整單元 1:

仿說 單音

0 4 13 12 5 6

2:

仿說 語彙

6 20 6 4 15 23

3:

自發性 單音

0 0 0 0 0 0

4:

自發性 語彙

3 1 4 3 10 17

5:

嘴型

0 1 2 8 2 2

6:

其他 (狀聲)

0 0 10 3 2 5

總計 9 26 35 30 34 53

在統整性單元從中觀察參與者使用20個功能性溝通語彙之類化使用情況,整

理成「統整單元功能性溝通語彙類化使用情況統計表」(表4-9)。可發現,在統整 性的視覺藝術活動互動中,以第二單元之社交類語彙使用次數最高,其中又以「謝 謝」、「請幫忙」最多,表達方式以溝通筆居多,其次是口語表達。在實際情境中,

參與者會使用溝通筆先行點選所欲表達之溝通語彙,並在隨後跟著仿說。在教學 後期,參與者已出現口語表達先於使用溝通筆的情況。

綜合以上類化的研究成效,AAC 應用於視覺藝術領域的黏土活動中,參與者 能在自然互動下,將各類的功能性溝通語彙做有效類化,從正確認知到使用溝通 筆主動表達、口語仿說,以及主動口語表達。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能在AAC融 入視覺藝術領域的黏土活動互動中,有效類化所學的功能性溝通語彙至不同表達 方式。

表4-9 統整性單元功能性溝通語彙類化使用情況統計表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認識你我他 我會說… 動物世界:

猜猜牠是誰?

顏色變變變 我來動手做

慈○ 3 2 0 5

0 7 4 11

0 1 1 2

0 4 2 6 6 3 4 13

玉欣 老師

1 3 2 6 0 3 4 7

0 2 3 5

0 2 2 4 4 3 4 11

道偉 老師

1 0 0 1

0 10 8 18

0 2 1 3

0 3 0 3 6 3 5 14

恩馨 老師

5 9 0 14

0 10 9 19 1 1 2 4

0 3 1 4 5 3 4 12

Dalam dokumen 目次 (Halaman 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