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限制

Dalam dokumen 目次 (Halaman 110-14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主編(1998)。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天苗(2002)。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臺北市:木鐸。

王淑娟(1997)。談兒童的溝通障礙問題。國教輔導,36(3),13-16。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朱鳳英(2000)。臺灣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各按管理服務現況—以台北市為例。

中外早期療育服務經驗交流研討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8)。身心障礙等級。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何華國(1991)。智能不足兒童美術教學。載於陳英豪、何華國、吳昆壽(主編),

輕度智能不足兒童美術科教學活動設計(A1-A3頁)。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 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何華國(1997)。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1998)。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昆壽(1991)。智能不足兒童美術教學。載於陳英豪、何華國、吳昆壽(主編),

輕度智能不足兒童美術科教學活動設計(A15-A17 頁)。臺南市:國立臺南師 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吳欣穎(2007)。團體藝術活動對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生同儕關係及溝通表達能力之影 響—以普通班之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

吳純純(1996)。特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增進語言溝通能力的方法。國小特教,6

45-49。

吳進風(1994)。觸覺是打開兒童智慧之門。陶藝,5,100-102。

吳慧君(2008)。藝術活動對幼兒視覺藝術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屏東市。

呂燕卿(1989)。當今國小美勞教學之新趨勢。國教世紀,25(2),18-22。

李宏俊(2007)。AAC應用於國小低功能無口語自閉症學童主動溝通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花

蓮市。

李旻青(2004)。替代性溝通訓練在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童購物技能學習之成效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

杜正治(2007)。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千惠、何素華(1997)。國中啟智班新生功能性讀書能力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 報,11,426-452。

林坤燦(1987)。語言發展活動方案對國小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宜芳(2004)。全語言教學策略對智能障礙學生在口語敘事能力(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曼麗(2001)。二十一臺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 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8-17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林淑莉(2007)。如何幫助使用AAC之學生融入融合環境中。特殊教育季刊,104

1-13。

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 教育通論(第二版)(137-162頁)。臺北市:五南。

林榮俊(2002)。創意教學-黏土工藝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53(4),43-49。

林端容(2002)。特殊幼兒美術教學。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1995)。智能不足兒童之語言矯治。載於許天威(主編),智能不足者之教 育與復健(203-251頁)。高雄市:復文。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寶貴(2006)。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主編(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邱上真(2004)。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329-343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周信鐘(2007)。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訓練方案對提升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行為成效之研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侯禎塘(1999)。藝術治療在特殊兒童輔導之應用。屏師特殊教育,7,12-14。

侯禎塘(2002)。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啟智班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輔導效果研究。屏東

師院學報,17,329-365。

侯禎塘(2003)。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 教育學系(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4, 67-117。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特殊教育學系。

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48-107 頁)。臺北市:心理。

洪嘉慧(2005)。無字圖畫書應用於幼稚園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樹木之歌》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臺北市。

胡雅婷(2010)。輔助溝通系統對國小無口中度智能障礙學童溝通表達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花蓮市。

胡寶琳(1986)。立體造形與積極自我。臺北市:遠流。

范瓊方(1998)。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比較。美育,96,25-34。

范瓊方(2004)。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臺北市:五南。

徐秀菊、張德勝、陳尚盈、趙惠聆、洪于茜、蘇郁菁、朱怡珊(2003)。臺灣地區 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4-27。

徐德成(2001)。玩泥巴的小手。臺中市:四季文教雜誌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淑美、吳秋波(1994)。幼稚園工作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b)。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修訂)。臺北市:教育部。

梁良(2005)。創意讓孩子脫穎而出:從遊戲中激發孩子的九大智能。臺北縣:咖啡 田文化。

梁靜琴(2005)。AAC 教學對跨國婚姻身心障礙子女的主動溝通表達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莊妙芬(1996)。擴大溝通系統與替代性溝通。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 礎,2,411- 431。臺北市:心理。

莊妙芬(2000)。替代性溝通訓練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響。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1-26。

莊妙芬(2001)。替代性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響。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181-212。

莊妙芬(2002 )。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的異常行為與溝通功能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 育學報,4,53-76。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00)。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

許月琴(2000):溝通障礙者的輔助科技:輔助溝通系統簡介。特殊教育季刊,75

38-40。

許義宗(1990)。幼兒工作造型。臺北市:理科。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臺北市:文景書局。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

8-11。

郭慧仙(2006)。功能性溝通訓練對促進國小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南市。

陳佳吟(2010)。字族文識字策略之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 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新竹市。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439-462 頁)。臺北市:桂冠。

陳榮華(1995)。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榮華、林坤燦(1997)。手語/口語並用溝通練方案對增進中重度智能不足者溝通技 能之成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183-214。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

陸雅青(1993)。藝術教育治療。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42 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曾進興主編(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1,29-76。臺北市:心理。

游宜珍(2006)。學前特教班重度溝通障礙幼童接受 AAC 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宜蘭 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

花蓮市。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3a)。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3b)。美國智能障礙協會2002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特殊教育季刊,86

10-15。

黃壬來(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在1994 亞洲藝術教育國際 學術研討會(頁113-167)。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壬來、陳朝平(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黃志雄(2002a)。自然情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極其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

黃志雄(2002b)。重度障礙兒童的替代性溝通訓練-個案研究報告。特殊教育季刊,

84,9-15。

黃志雄、陳明聰(2008):親師合作。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 版)(395-448)。臺北市:心理。

黃美涓(1997)。早期療育的重要。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討會大會手冊,14-20。

臺北市:中華术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楊國屏(1996)。AAC。科學月刊,27(11),925-935,臺北市:科學月刊雜誌社出 版。

楊熾康(2004)。輔助溝通基本理念介紹。2004 東區資訊科技輔具應用研討觀摩會 大會手冊,3-12,花蓮縣教育局。

楊熾康(2009)。輔助科技之基本概念。國立臺北護理學院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

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溝通輔具系統」教學講義。

楊熾康、黃光慧(2004)。淺談輔助溝通的基本理念。國教天地,156,18-23。

楊熾康、鍾莉娟(2009)。臺灣輔助溝通系統發展趨勢之探討。特教通訊42,1-6。

裘素菊(2003)。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實用語文合作學習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葉宗青(1996)。陶塑對於智障者手部操作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葉瓊華(1998)。溝通輔助器材對多重障礙兒童溝通技能影響之研究。載於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編),第三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 (67-123頁),彰化縣。

趙子嫻(1997)。口語法、手語法、併用法對無口語重度智能障礙者溝通效果之實 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潘元石(1991)。藝術教育與心智障礙兒童。載於陳英豪、何華國、吳昆壽(主編),

輕度智能不足兒童美術科教學活動設計(A5-A14頁)。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 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蔡文標(2000)。智能障礙者之學習策略。特教園丁,15(3),10-15。

蔡馨葦(2010)。AAC 對提升特殊學校國中中度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能力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具科技研究所,花蓮市。

蔣明珊、沈慶盈(2000)。早期介入。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

(653-705頁)。臺北市:心理。

鄭玉疊(1983)。黏土教學在啟智教育中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11,26-30。

鄭玉疊(1991)。黏土類的美勞教材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載於陳英豪、何華國、

吳昆壽(主編),輕度智能不足兒童美術科教學活動設計(A19-A38頁)。臺 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鄭雅莉(譯)(2010)。智能障礙:定義、分類和支持系統- AAIDD 定義指南第十 一版(原作者: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臺北市:合記。(原 著出版年:2010)

蘇振明(1998)。載於鄭明進、蘇振明、熊宜中(主編),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 美術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輝(2001)。AAC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行為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鄧育欣(2007)。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

盧台華、林燕玲、黃怡甄(2006)。臺北縣國中美術班創意表現之分析及其相關性因 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輔導區研討會(附冊)。臺北市: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謝淑珍(2002)。發展遲緩幼兒溝通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鍾玉梅(1989)。智能不足兒童之語言異常與治療。聽語會刊9,107-144。

Dalam dokumen 目次 (Halaman 11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