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增進身體活動之護理介入措施
規律運動或活動有許多的好處,ACSM也有更彈性的運動(活動)建議,加 上近年來政府也大力推展運動風潮,但 101 年國人規律運動的比率卻僅有 30.2%,遠不及全民運動的目標值,全民皆知規律運動或活動的好處及重要性,
但運動認知與實際行動仍有一段差距,如何養成民眾規律運動或活動的習慣正是 現今研究者的挑戰。Ryan(2010)建議要民眾養成規律運動或活動有一些策略,
例如集體運動課程、攜伴參加、同儕諮詢、電話諮詢、電話或電子郵件提醒等都 是可以促進民眾運動或活動的策略。但因現今民眾工作忙碌,尤其是中年人多為 生活在打拼,攜伴或是定時參加運動課程,在時間及執行上有其困難,因此僅就 其他策略進行探討。
一、護理指導手冊
目前醫療院所常見的護理指導方式是衛教單張、團體衛教、及少數的衛教手 冊。針對特殊病人常用的衛教介入方式是以衛教手冊合併個別衛教,在研究中也 發現給予圖文並茂的衛教手冊合併個別衛教方式能增進病人對個人的疾病及自 我照顧的認知(葉、劉、林,1999)。衛教手冊經過設計、有系統的呈現疾病相 關知識、注意事項、及應遵循的日常指引,可讓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指導時達到 一致性,而且病人之後若有疑問也可以隨時翻閱書面資料,以增加治療效果,減 少合併症的產生(Mayer, 2002)。除此之外,衛教手冊可隨時複習、攜帶方便、
系統性的呈現相關資訊與激發討論題材的特質,也符合病人的衛教需求(葉等,
1999)。
王蕙雯(2006)以職場員工研究對象,採用類實驗設計,以隨機抽籤分成實 驗組(N=43)及對照組(N=62),實驗組之介入措施為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所 設計符合不同運動改變階段之書面衛教手冊,與一個月後的電話追蹤;而對照組 只接受一般運動建議之衛教單張。研究結果發現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運動介入 措施能有效增加研究對象之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變階段與運動行為量;而經過
47
八週後測追蹤發現實驗組在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 改變階段之成效並沒有優於對照組,但是在運動行為總得分方面則是顯著優於對 照組。由以上研究可知,書面衛教手冊可增加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
何等(2011)針對三名沒有運動習慣的第二型糖尿病中年女性制定12週個別 化的運動計劃,使其提高對糖尿病運動認知程度,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加運 動頻率。在不改變藥物及飲食習慣的前提下,分別針對個案進行健康教育及制定 個別化的運動計劃,定期電話追蹤、上門探訪以提供指導及鼓勵,及時評估且作 出適當調整以增加計畫的可行性。研究結果三名個案對糖尿病的認知在原有基礎 上提升60%以上,且均能維持每週至少運動3次,並且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雖 個案數僅有三名,但仍顯示個別化護理指導手冊、定期電話追蹤可協助個案增加 運動頻率,甚至養成運動的習慣。
沈珊如(2007)採類實驗研究設計,將台北某社區冠心症高危險病人隨機分 為實驗組(N=43)、及對照組(N=41),以結構式問卷進行冠心症相關的認知、
健康信念、預防行為之前測。實驗組給予衛教手冊,並於收案後第一、四及十週,
主動給予合計三次之電話護理諮詢,於十週後再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相關變項之改 善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之疾病知識、健康信念、及預防行為進步情形顯 著優於對照組,但兩組研究對象在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進步情形未達顯著差異。
由以上研究結果得知,以電話護理諮詢合併衛教手冊介入可有效改善研究對象之 冠心病防治認知、健康信念及預防行為。
王、沈(1987)以隨機抽樣方式,將高雄市民分為家庭訪視組(N=22)、電 話衛教組(N=25)及對照組(N=23)以比較不同方法施以相同內容的衛教手冊 對高血壓病人知識增長效果之影響。每隔二週給予一次衛教,第七次衛教後進行 測試。研究結果顯示,三組在衛教前,高血壓知識的得分並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衛教後,對照組在衛教前、後之知識得分無顯著差異,而家庭訪視組及電話衛教 組衛教後之知識得分均顯著高於衛教前,在比較這二組於衛教後之得分,並無顯
48
著上之差異。可見電話衛教與家庭訪視均能顯著增加高血壓病人知識,且二者之 效果相仿。
由以上研究結果得知,衛教手冊對於病人的運動行為促進、自我效能或疾病 知識的增加都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二、簡訊傳遞
行動電話簡訊因為方便、便宜及立即的特性,對於行為改變而言是個潛在的 強大工具。在2008年底,預估全世界已超過40億用戶使用行動電話,相較於2002 年的10億用戶,成長的速度著實驚人。目前95%的國家有自己的行動電話網路,
約有三分之一的城市行動電話用戶比人口數多,可見行動電話的影響力不容小 看。行動電話不僅用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經濟、教育及市場行銷基本 的建設,近年來使用在健康促進及預防疾病上也越來越多(Cole-Lewis & Kershaw, 2010)。
陳靜耀(2010)以99位糖尿病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N=49)及 對照組(N=50),實驗組使用簡訊服務,於服藥時點前發送簡訊提醒受試者服藥,
對照組於解說後維持原有的服藥方式。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於病患領藥 後的第21天以電話訪問的方式,詢問受試者的剩藥量,計算受試者的按時服藥 率,比較兩組服藥遵從性的差異。第二階段實驗組受試者持續發送服藥提醒簡訊 達3個月後,查閱受試者糖化血色素的檢查值,評估簡訊服務介入後對血糖控制 的影響。結果發現,完成第一階段服藥遵醫囑性評估的個案數分別為46名及48 名,研究期間實驗組和對照組受試者服藥遵醫囑率達95%以上者,分別為97.8%
和75%(p<0.001),顯示簡訊傳呼系統在研究期間內能有效提升受試者的服藥遵 從性。另外實驗組和對照組完成第二階段的個案數分別為28和34位,參與研究前 實驗組和對照組受試者的糖化血色素平均值分別為8.18±1.73%和7.92±1.12%,參 與研究後3-5個月的糖化血色素平均值分別為7.81±1.64%和7.64±1.13%(p<
0.747),顯示無顯著的差異,由以上結果可知,簡訊可增加病人對服藥的遵從性。
49
朱育正(2010)以28位BMI>24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N=14)
及對照組(N=14),探討E-Health系統之簡訊發送功能對體重控制之有效性。實 驗組連續24週持續接收簡訊提示。實驗結果發現,實驗組在簡訊發送期間BMI 減少幅度明顯大於對照組(p< 0.05),且實驗組藉由系統測得之能量消耗顯著大於 對照組(p< 0.05),但實驗結束後,實驗組的體重有回升,顯示簡訊提示對於個人 體重控制之持續性值得進一步追蹤。
Cole-Lewis 及Kershaw(2010)以統合分析方法,分析2009年以前以簡訊 為介入措施的12個研究,其中5個為疾病預防研究,7個為疾病管理研究。分 析結果發現,有3個研究證據不足,其他9個研究中有8個研究證實簡訊對於疾 病預防或疾病管理是有效果的。其中包括 1 個戒菸研究、2個體重控制研究、5 個糖尿病疾病管理研究。
Prestwich 等招募社區民眾隨機分配為實驗組一、實驗組二、及對照組,對
照組(N=46)依ACSM運動建議給予建議;實驗組一(N=40)除給予運動建議 外另加簡訊提醒運動計劃;實驗組二(N=48)除給予運動建議外另加簡訊提醒 運動目標。持續給予四週後,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實驗組民眾健走運動都比對照 組增加,但兩組實驗組之間並無明顯差異。此研究顯示行動電話簡訊確實能提醒 及加強民眾健走的動機(Prestwich, Hurling, & Perugini, 2010)。
Hurling等招募77位健康成年人,隨機分成實驗組(N=47)及對照組(N=30), 實驗組給予與身體活動有關的簡訊及電子郵件;對照組無任何的介入措施。9週 後評估介入措施效果發現,實驗組的身體活動比初期有顯著增加(p<0.001),
體脂肪也下降,研究顯示簡訊對於健走的身體活動有增加的功能(Hurling, et al., 2007)。
綜合以上國內外研究發現,在 Ryan 建議養成民眾規律運動或活動的策略 中,不論是電話諮詢、電話或電子郵件提醒、甚至是沒有提到的簡訊都是可以促 進民眾運動習慣的養成,但這些研究都著重於糖尿病病人或健康的社區民眾,運
50
用於高血壓病人的實際成果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