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對象運動行為之分析討論

Dalam dokumen PDF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Halaman 133-136)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研究對象運動行為之分析討論

133 適用於本研究之中年高血病人。

整體而言,三份問卷之信、效度均在可接受範圍,但運動決策權衡問卷的運 動障礙部份之信度偏低,建議可針對不同族群作再次的研究確認。

134 2013),此結論與本研究結果相呼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中女性 90 人(36.3),其中自認有運動習慣的人 52 人(57.8%),真正每星期超過三次以上者有 38 人(42.2%),此結果較 2012 年體委會研究(女性規律運動比例 24.8%)及張等研究結果為高(女性運動規率 比例 27.8%)(張等,2006),推論原因應是本研究年齡層偏高(53.34±7.04),

且女性病人病識感較高,注重自身健康,因此女性人口運動比例較高,此結果與 張等(2009)針對高雄地區更年期婦女研究發現,身體活動不足僅有 22 人

(18.3%),高度身體活動量有 50 人(41.7%),身體活動足夠者有 48 人(40.0%)

相吻合,顯示女性病人較有病識感、更注重自身健康,因此願意花更多時間從事 身體活動。

但本國女性運動比例仍比美國女性運動比例低(42.6%)(CDC, 2012)。2012 年國內體委會(全體平均為30.4%,女性僅24.8%)及美國CDC(男性52.1%,

女性42.6%)研究均顯示男性運動人口較女性為高,此二大型研究均針對一般普

羅大眾作研究調查,而非針對罹患疾病之病人為對象。反觀本研究之高血壓男性 病人(158 人,63.7%)自認為有運動習慣為 77 人(44.3%),每週運動三次以上 者僅有 47 人(29.7%),遠較女性病人低,是否因疾病因素與性別對疾病認知不 同而有此差異,尚待更多研究證實。

本研究將高血壓對象分成二組(40-50 歲,51-64 歲),研究結果發現其運動 習慣有顯著差異(p=0.001),年齡越大越有運動習慣;而在運動改變階段上亦有 顯著差異(p=0.001),年齡越大,運動改變階段越趨於維持期,此研究結果與張 等(張等,2006)研究結果雷同,但與季等人於 1992 年研究及美國 CDC 在 2012 年研究結果完全相反,是否與城鄉差距有關值得持續探討。

本研究結果分析:收縮血壓控制在 120mmHg 以下者有 9 人(3.6%),在 120-139mmHg 有 70 人(28.2%),控制率約為 31.8%;舒張血壓控制在 80mmHg 以 下者有 34 人(13.7%),80-89mmHg 有 94 人(37.9%),控制率約為 51.6%。若以

135

收縮壓之控制成果來看,此結果比美國的 46%低(CDC, 2011),也比黃等(2011)

針對台北市民的研究結果(48.2%)來的低,此結果與多位學者推論都會地區的 控制率比鄉村地區控制率比較好相符合(孫等,2007;Chiang et al., 2010)。但 對於舒張壓的控制率則相去不遠。

本研究有56人(22.6%)屬於高度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量足夠則有103人

(41.5%);而身體活動量不足者有89人(35.9%)。劉等(2004)針對台灣地區 13-65歲國民調查發現,身體活動足夠者有38%,身體活動不足有38%,每週從事 費力活動60分鐘的國民有33.3%,從事中度費力活動150分鐘的國民有50.2%。因 本研究對象之平均年齡較高,因此身體活動足夠者之比例較高(41.5%),但每 週從事費力活動60分鐘的病人僅有15.3%,原因可能是年齡較大且有慢性疾病之 故,本研究之病人從事中度費力活動150分鐘的為24.8%,遠低於劉等人之65%,

歸咎原因應是偏鄉地區病人較喜愛以走路、散步當作運動,每週平均約有311.5 分鐘走路,平均每天走44.4分鐘。本研究之病人每天靜坐時間約7.2小時(每週 3011.7±1336.6分鐘),此結果略高於劉等研究結果(近7小時),顯示靜態生活 仍是健康最大阻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運動習慣的人其自我效能較高。運動改變階段在自我效 能上有顯著差異(p<0.001),以Scheffe事後比較發現行動期和維持期的病人其 自我效能高於動機前期、動機期和準備期的病人;而準備期病人的自我效能也高 於動機期的病人。此研究結果與國內外其他研究結果相類似,即自我效能與運動 行為呈現正相關,有較高的自我效能者會規律的參加運動,自我效能分數越高者 其運動改變階段越高(王等,2007;李等,2009;馬、林,2011;康,2006;

Cardinal, 1997a ;Mahmoodabab, et al、2013)。

本研究中影響與娛樂、運動和休閒相關的身體活動量之重要預測因素,依序 為自我效能、年齡、婚姻狀況及舒張壓是否偏高,可解釋 30.4%的總變異量 (F=27.99, p<0.001)。且自我效能得分越高、年齡較長、有婚姻關係、舒張壓越

136

正常者,其娛樂、運動和休閒相關的身體活動量越高。此結果與多位學者研究相 同(王等,2007;李等,2009;;馬、林,2011;康,2006;Cardinal, 1997a)。

Dalam dokumen PDF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Halaman 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