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於研究設計時,儘可能排除干擾研究結果之因素,但仍有無法克服之 影響因素,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個案的身體活動量以回憶法進行七日活動量的回憶,所以可能會有個 別差異性及記憶偏差等問題。因此進行問卷訪查時,需注意訪查技巧,以引 導出病人最完整的記憶。而且 IPAQ 活動量表針對站著工作的人無法計算活 動當量,也是未來研究者引用時需克服、深思的限制。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身體活動量、及生活品質可能受季節變化影響,故研 究結果僅能代表研究期間個案 1~6 個月的運動行為、身體活動量、及生活品 質。建議如果人力、物力許可情況下,收案時間能納入一整年四季的變化,
可能可以排除天氣對運動或走路的影響力。
三、本研究主要探討何種護理措施能促進高血壓病人身體活動習慣之養成,針對 研究期間會影響血壓控制的藥物未加以控制及探討。建議今後之研究能將藥 物納入探討,或許更能彰顯身體活動對血壓控制的良好效果。
四、本研究收案對象為偏鄉民眾的中年高血壓病人,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居多、教 育程度國高中居多、從事工作多為勞力工作,因此收案過程中許多民眾認為
148
每天的粗重工作就是運動或是身體活動,因此需多費唇舌解釋勞動與運動之 差別。建議今後進行類似研究,可準備更淺顯易懂的資料讓病人了解運動與 勞動之差別。
五、偏鄉民眾有其地域或特殊文化,譬如此研究對象多為中年之客家男性,訪談 過程中對資訊的吸收或觀念之改變有其些許抗拒性(29 位拒絕持續受訪),
建議今後對特殊族群進行研究收案前,可先進行質性研究或田野調查,了解 當地民眾之風土民情及特殊文化,將可使收案過程更加順利。
六、本研究以跨理論模式為理論基礎,運動護照及一對一護理指導內容均以此理 論設計內容,但簡訊傳送時受限於字數及不清楚病人目前所屬運動階段,因 此僅能以一般性文字提醒病人身體活動,簡訊內容部份亦為本研究受限之 處。
14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治平(2005)‧中老年人運動社會支持、知覺運動障礙對運動參與程度與生 活滿意度關係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 所。
王香蘋(2000)‧死亡率與罹病型差異:老年女性健康問題之探討‧婦女與 兩性學刊,11,129-150。
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台北市國中 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0,23-38。
王瑞霞、沈素月(1987)‧家庭訪視與電話衛教對高血壓患者知識增進效果 之研究‧ Kaohsiung J Med Sci, 3, 668-673。
王蕙雯、張媚(2006)‧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工作場所實施運動介入之成效‧
台灣醫學,10,292-301。
內 政 部 戶 政 司 (2012 , 11 月 ) ‧ 人 口 統 計 資 料 ‧ 取 自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2,7 月)‧全民健康保險高血壓醫療給付專案‧取自 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18&menu_id=703&web data_id=3862
行 政 院 衛 生 福 利 部(2012,7月)‧醫 院 評 鑑 資 訊 公 開 專 區‧取 自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2,9月)‧衛生統計系列(一)死因統計‧取自
150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2,11月)‧衛生統計系列 -99年醫療統計年報 ‧取自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5,6月)‧糖尿病護照‧取自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5,6月) ‧高血壓是無聲殺手 積極控制才能常保安康‧ 取自
行政院內政部(2015,7月) ‧第十次(民國98-100年)國民生命表‧取自 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n=8819&type_code=
02
http://www.mohw.gov.tw/CHT/CommonPages/TornadoRedirect.aspx?pk=15432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11月)中華民國101年運動城市調查‧取自
http://www.sac.gov.tw/resource/publication/547_2012_11_19_101%e9%81%
8b%e5%8b%95%e5%9f%8e%e5%b8%82%e8%aa%bf%e6%9f%a5.pdf 朱育正(2010)‧使用運動量測系統之健康促進‧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花蓮:
江文慈(2009)‧不惑之年:中年人的心理危機與轉機‧諮商與輔導,277, 22-27。
李亞珊、朱真儀、林貴福(2010)‧台灣地區身體活動量表之應用研究‧運動 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2。
李淑惠、謝謨郁、洪國欽(2009)‧高屏地區大專院校進修部學生運動行為 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151
李碧霞(2001)‧中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 中山區居民為例‧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 育研究所。
李德福、曾春典、丁予安(2012,7月)‧全國醫師聯合會:高血壓治療指引‧ 取自
李選、盧瑛琪、顏文娟、林淑琴(2004)‧中年期於人生轉折過程所呈現之健 康問題與因應‧護理雜誌,51(1),14-19。
李麗晶、鄭溫暖(2009)‧生活型態之身體活動介入概念與實務‧中華體育 季刊,23(3),17-26。
希望基金會(2012,8月)‧健走新知‧取自
杜玉卿(2002)‧
之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何佩珊、周小雲、黃雪欣、朱明霞(2011)‧個體化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 者養成運動習慣之影響‧澳門護理雜誌,10(1),26-29。
沈珊如(2007)‧衛教手冊合併電話護理諮詢對冠心症高危險群防治之認知、
健康信念、預防行為及生化指標之改善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吳秋燕(2003)‧老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吳海助、林章榜(2012)‧不同游泳運動階段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差異之研究‧
7(1),2-20。
吳淑芳(2005)‧國外量表之兩階段翻譯及信、效度測試‧護理雜誌,53(1),
152 65-71。
林世昌(2000)‧不同太極拳齡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林旭龍、呂昌明(2000)•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女大學生身體活動之主客觀評價
的研究•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林旭龍、呂昌明(2002)•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女大學生身體活動之研究—改變 階段模式之效度•衛生教育學報,18,127-140。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台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 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26(3),218-228。
林岱樺(2003)‧運動改變階段問卷、運動改變過程問卷、運動決策平衡問 卷及運動自我效能問卷於老人群體之信效度再確認‧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林芳子、張琪、李昭憲、楊燦(2011)‧社區型中老年人健走運動介入對生 活品質影響之研究‧醫護科技期刊,13(4),227-240。
林佩芬(2007)‧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於鍾聿琳總校閱,護理實務研究與運用
(初版,253-269頁)‧台北:高立。
林珠茹(2012)‧以規律運動方案改善社區中年女性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成 效‧志為護理,11(4),84-94。
林國在、李三仁(2011)‧不同運動參與階段的大學生網路成癮與健康生活 品質之相關研究‧永達學報,11(1),1-12。
林麗鳳(2004)‧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未發 表的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林獻鋒、張靖梅、賴世偉、劉秋松、林璨(2007)‧健檢民眾高血壓盛行率之 描述性分析-以台中市一家醫學中心為例‧家醫研究,4(3、4),129-139。
153
邱艷芬、于博芮、陳幸眉(2002)‧高血壓病患進行中度運動之短期與長期效 應‧台灣醫界,6(1),17-24。
季瑋珠、符春美(1992)中華醫誌,11(4),
328-339。
季瑋珠、許駿、章殷超、程劭儀、高芷華(2010)‧多向度問卷之設計、翻譯 與測試‧台灣醫學,14(4),443-449。
周友蓮、劉淑燕(2007)‧膝部骨性關節炎患者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與生活品 質之探討-跨理論模式之應用‧體育學報,40(1),51-62。
周嘉琪、王俊明(2011)‧運動社會支持、運動享樂對中年運動參與者幸福感 之影響‧台灣體育學刊研究,50,21-35。
武靜蕙(2006)‧高職學生運動行為介入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未發表的博 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馬上閔、林育燕(2011)‧運用跨理論模式於職業婦女休閒運動行為之研究‧
休閒與社會研究,12(4),39-57。
洪美娟(2012)大專體育,120,42-48。 姚開屏(2002)‧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介‧台灣醫學,6(2),
183-192。
姚開屏(2002)‧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台灣醫學,
6(3),193-200。
高毓秀(2002)‧職場員工運動行為改變計劃之實驗研究-跨理論模式之運用 -‧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孫建安、白其卉、游山林、簡國龍、曾慶孝、蘇大成…蔡住當(2007)‧2007 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台中市:行政院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154
國 民 健 康 局 (2012,8 月 )‧高 血 壓 防 治 學 習 手 冊 ‧取 自
國民健康局(2012,8 月)‧高血壓防治手冊-高血壓偵測、控制與治療流
程指引‧取自
國 民 健 康 局 ( 2012 , 9 月 ) ‧ 肥 胖 防 治 網 ‧ 取 自 http://obesity.bhp.gov.tw/web/list.aspx?no=3
陳其昌(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養成規律性運動的習慣‧6, 88-93。
陳建仁、游山林、白其卉、蘇大成、曾慶孝、簡國龍、黃麗卿(2003)‧台 灣 地 區 高 血 壓 、 高 血 糖 、 高 血 脂 盛 行 率 調 查 期 末 報 告‧取 自
陳 俊 穎 ( 2010 , 11 月 ) ‧ 行 動 電 話 服 務 業 ‧ 取 自 http://campaign.hncb.com.tw/intranet/monthly/mon008/00806.pdf
陳益祥、江衍偉(2005)‧促進規律運動行為應採用那些介入活動?-以國 小女性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8(1),219-230。
陳健瑋、季力康(2009)‧
體育學報,42(1),25-37。
陳敬能、洪甄憶(2010)‧跨理論模式對銀髮族身體活動之促進‧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 學報,39 (1),87-9。
陳靜耀(2010)‧應用簡訊服務提升糖尿病患的服藥遵醫囑性‧未發表的碩 士論文,高雄:
張志成(2007)‧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大學生十二個月運動階段的改變‧健 康管理學刊,5(2),141-154。
155
張彩秀、姜逸群(1995)‧國人運動行為、體適能及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
學校衛生,26,2-10。
張淑紅、張鈺、高月梅、蕭雅竹、吳麗瑜(2006)‧桃園縣社區民眾運動行 為影響因素之探討‧實證護理,2(1),73-81。
張淑玲(2011)‧不同運動族群中年婦女的體適能及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115-133。
張淑玲(2010)‧瑜珈對中年婦女焦慮、憂鬱及生活品質的影響‧輔仁大學 體育學刊,9,51-65。
彭郁芬,洪建智(2010)‧規律運動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淡江體育,13, 8-15。
黃伊寧、吳岱穎、郭冠良、王善民、陳建志(2011)‧台北市某健檢中心受 檢者之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盛行率、自我認知率、治療率與控制率‧台灣 家醫誌,21(4),157-166。
黃婉茹(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職場女性運動行為之研究-以行政院及其 所屬主管機關女性公務人員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黃森芳、何采容、黃國欽(2012)‧運動調控高血壓之可能作用機制‧大專 體育,120,49-55。
曾月霞、林岱樺、陳秀萍(2003)‧跨理論模式於改變老人運動行為之應用‧
護理雜誌,50(4),76-80。
曾旭民、盧瑞芬、蔡益堅(2003)‧國人生活品質評量(II):SF-36台灣版 的常模與效度檢定‧台灣衛誌,22(6),512-518。
葉淑芬、劉雪娥、林佑華(1999)‧衛教單張與不同衛教者對子宮根除術術 後病患居家自我照顧認知成效之探討‧長庚護理,10 (3),20-2。
廖主民、林章榜(2008)‧不同健身運動階段之期望與價值信念的研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