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

Dalam dokumen PDF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Halaman 50-6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

50

用於高血壓病人的實際成果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51

由於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生活品質有不同的定義和看法,造成研究的著重點就 會不同,所以本文中所探討的生活品質乃是「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指的是個體 對生活中受到健康而影響之重要部份的滿意程度(姚,2002)。

二、生活品質的測量

生活品質的測量方法,可分:

(一)主觀 (Subjective)與客觀(Objective):

主觀性的生活品質是從自己個人的角度來看生活品質,強調個人主觀的感 受,隨著研究發展和時代潮流,現在的研究者越來越重視主觀性的生活品質;客 觀性的生活品質則是從他人的角度來看生活品質,早期生活品質的研究,大都屬 於這一類(姚,2002)。

(二)單面向(Uni-dimensional)與多面向(Multi- dimensional):

單面向的生活品質指的是人的生活品質只受一個整體因素影響,早期的學者 多採取這種主張;多面向的生活品質則是從多個向度(WHO的定義有六個向度)

來看生活品質,這也是現今學者所採用的,如 SF-36 生活品質量表即分八個範 疇,包括身體生理功能、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身體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 會功能、因情緒角色受限、心理健康等八個面向(姚,2002)。

(三)一般性(General approach)與特殊性(Specialized approach):

一般性的強調個人在所處環境中對生活各方面之滿意度,通常都是個人主觀 評定的;特殊性的通常指的是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強調因為疾病、意外或治療五 所導致個人身體功能改變進而影響個人在心理及社會層面生活品質的改變,這部 份可由主觀或客觀來測量(姚,2002)。

(四)質性(Qualitative)與量性(Quantitative):

這是收集資料的研究方法,質性為研究者與個體進行面對面訪談,依訪談指 引由個案主觀陳述個人感受;量性則多是選擇既定生活品質量表進行橫斷式資料 收集(姚,2002)。

52

(五)訪談式(Interview)與問卷式/自我報告式(Questionnaire /Self report):

調查訪談(survey interviewing)屬於量化研 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常用於社會科學領 域的研究,以 結構性訪談(Structural Interviews)又稱標 準化訪談(Standardized Interviews)進 行,事先會設計好一定結構的問券,

通 常 為 是 非 題 及 選 擇 題 , 以 電 話 約 談 簡 答 或 短 式 問 卷 詢 答 等 方 式 , 如 市 場調查、民意調查。自我報告式則是由個案自行填寫結 構 式 問 券(姚,2002)。

(六)橫斷面(Cross-sectional)與長期追蹤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

所謂的橫斷面研究,是在某一時間點,進行大樣本研究,橫斷面研究典型類 型是普查;所謂的縱斷面研究,是在一段的時間來蒐集資料。縱斷面的研究常用 在小樣本的趨勢研究,用來追蹤個案在不同時間生活品質的變化(姚,2002)。

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測量,依施測的群體範圍及測量所包含的概念及向度,

分為(姚,2002):

(一)一般性測量(Generic or global measures):

乃測量大家所共通的生活品質部份,測量結果可來比較不同族群間的差異,

常用量表如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簡明版量表(WHOQOL-BREF) 、Short Form 36(SF-36)、Short Form 12(SF-12)、生活品質指標(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

等。

(二)特定疾病性測量(Disease-specific measures):

能深入了解特定族群的生活品質,卻無法做跨族群間的比較。如癌症病人生 活品質、護理之家住民生活品質、精神科病人生活品質、頭部外傷生活品質、…

等。目前與疾病相關的評量工具約有800多種(姚,2002;胡, 2003)。

三、台灣常用之一般性測量生活品質量表

(一)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簡明版量表(WHOQOL-BREF) (姚,2002):

1.內容分二部份,第一部份為測量生活品質,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 會關係、環境,共28題 。第二部份:綜合自我評估。

53

2.分數意義:以 Likert scale 5 分法,分數越高表示該題所敘述的生活品質愈

好 ,為0-100計分,0分為最差,100為最佳。

3.信、效度:整份問卷信度Cronbach α為0.91,四範疇介於 0.70~ 0.77,效度 則是各範疇介於 0.51~ 0.64。

(二)Short Form 36(SF-36) (曾、盧、蔡,2003):

此問卷為美國Dr. John Wave, Jr及其同事於1980年代末期所發展,1990 年定稿。為一般型問卷,因其通用性亦可用來測量各類疾病的健康狀態。Dr.

John Wave, Jr並成立國際生活品質評估(Intern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QOLA)研究計畫,發行多國版本(含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荷蘭、比 利時、丹麥等國)進行跨國比較,中文版即有五種(台灣版、中國大陸版、香 港版、新加坡版、及美國中文版),美國原版更進一步發展SF-12。

SF-36臺灣版是由美國SF-36著作人Dr. John Ware, Jr. 直接授權翻譯,並 委由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盧瑞芬教授負責臺灣版的使用授權。翻譯的工作 則由國內多位學者共同參與完成。其內容簡短及信效度佳,1996~2009年國內 已有超過700項研究計畫使用。

1.內容:包括身體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身體疼痛(bodily pain)、一般健康(general health)、活力(vitality)、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因情緒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等八個面向,

此外另含一項自評健康變化(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共36題。

2.分數意義:0-100計分,分數越高代表越有好的生活品質。

3.信、效度:整份問卷信度 Cronbach α> 0.7。

(三)Short Form 12(SF-12)(Ware, 1996):

SF-12與SF-36相同,都可以用來測量健康狀態的生活品質,SF-12是Ware 與其工作夥伴於1996年將SF-36的36個子題縮減成12題,Ware研究發現兩問卷

54

間有高度相關,SF-36的生理組成總合指標(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

和心理組成總合指標(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有90%以上的變異量 可以以SF-12來解釋,因此對於那些只要使用到兩個指標(生理及心理)的研究 而言,SF-12將更方便、更省時。

1. 內容:包括詢問活動限制、身體健康、情緒問題、身體疼痛、活力狀況、社 交功能、精神健康與整體健康等面向的題目,受訪者根據自身四週以來的經 驗作答。

2. 分數意義:量表結果可計算出兩分數,分別是生理健康分數與心理健康分 數,兩者皆介於0至100分,分數愈高者表示該面向的自評健康情形愈佳。

3. 信、效度:二週再測信度生理健康層面為0.89,心理健康層面為 0.76。相對 於SF-36的相對效度(relative validity),生理健康層面為 0.43- 0.93(median=

0.67),心理健康層面為 0.6-1.07(median= 0.97)。

(四)生活品質指標(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Ferrans & Powers,1985):

1.內容:分二部份,第一部份為測量個人對生活四個範疇的滿意度,包括:健 康功能、社會經濟、心理/靈性、家庭等,總共32題。第二部份測量上述四 個範疇對個人的重要程度。

2.分數意義:採6點計分,最滿意及最重要皆為6分,最不滿意及最不重要皆

為1分,分數越高代表生活品質越好。

3.信、效度:整份問卷信度 Cronbach α為 0.93,再測信度為 0.87。

四、運動對生活品質之影響

ACSM、WHO及CDC均鼓勵民眾從事規律運動,以提升心智健康 (mental

health) 及壽命 (life span),如此不僅可促進健康,更可降低許多疾病的發生。學

者專家認為運動會改變生活層面認知(如自我表現、人際互動、家庭關係及健康 狀態),並可透過快樂感、安適感及滿足感以提升生活品質 (ACSM, 2008; CDC, 2012; WHO, 2012)。

55

張淑玲(2011)針對54位中年婦女參與運動與否分析其生活品質之差異,共 分為不運動的對照組(N=13)及三種不同運動形式的實驗組(肚皮舞,N=14;

瑜珈,N=12;有氧運動,N=15),受測者於安靜的環境下,接受簡明版世界衛生 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BREF)測量,研究結果發現:生理健康方面,各 運動組優於不運動組( p < 0.05 ) ;心理與個人信念方面,各運動組優於不運動組 ( p < 0.05 ) ;社會關係方面,各運動組優於不運動組(p< 0.05 ) ;外在環境方面,

肚皮舞組、瑜珈組優於不運動組( p< .05) ,有氧組與不運動組間並無差異( p>

0.05) 。生活品質總分方面,各運動組優於不運動組(p < 0.05 )。

周、王(2011)以163中年人(男性91位,女性72位)為研究對象,結果發 現,高運動參與程度者的朋友支持、運動享樂、生活滿意、健康行為及幸福感總 量表皆顯著高於低運動參與程度者;顯示較高運動程度者會有較滿意的生活品 質。

林芳子等以方便取樣方式,將43位社區老人分為實驗組(N=12)及對照組

(N=31),以36週健走方式為介入措施,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的生活品質在 整體生理功能面向與整體心理功能面向得分情形普遍高於介入前的得分,其中社 會功能構面達顯著改善 ( p = 0.007)。整體而言,經由36週的社區型健走運動介 入能有效提升中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的改善(林、張、李、楊,2011)。

林、李(2011)以640位(男性328位、女性312位)大學生為對象,研究運 動階段與網路成癮及生活品質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在運動參與階段方面:

無意圖期佔16.4%(105人)、意圖期佔 25.3%(162人)、準備期佔 43.8%(280 人)、行動期佔6.6%(42人)、維持期佔 8.0%(51人),此結果顯示大部份學 生的運動參與階段處於準備期,同時發現運動參與階段越高,網路成癮傾向越 低,其健康生活品質則越佳。

林佑貞等分析2001年以18歲以上成人為對象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

其中男性有7,978位以及8,154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約有21.0%的成年人為規律

56

運動者,其中最常從事的運動為走路;有50.3%的成人未從事任何運動。年齡、

教育程度、蔬果攝取行為、日常生活行動困難程度與慢性疾病項數均為預測男女 性運動行為的有效因素。而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在SF-36量表的「身體生理功能」、

「因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限」、「身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狀況」

與「心理健康」等面項的分數都顯著高於不運動者(p< 0.001)(林、溫、衛,2007)。 其他學者的研究包括瑜珈、太極拳、氣功、或其他運動方式的研究,均發現 有運動習慣的對象,其生活品質都較無運動習慣的對象高,且活動量越高生活品 質分數越高,活動量與生活品質呈現正相關,由以上的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對生 活品質的提升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吳,2003;林,2000;張,2010;陳、林,

2006;鄭,2008;蔣、黎、施,2010)。

Netz及Wu(2005)統合分析2004年以前針對老人生活品質的36個研究發 現,有氧運動對老年人有益處,尤其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同時發現身體運動 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改善心血管系統的狀態、強度及功能,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有 幫助。

Klavestrand等針對2000-2007年有關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文章作統合分 析,符合收案條件的文章共10篇,其中5篇為橫斷式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

研究結果顯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之間有正相關;4篇世代及實驗性研究(cohort and randomized-controlled trails studies)結果顯示,身體活動對生活品質有正向的 影響;1篇橫斷式追蹤研究發現,每週增加1小時休閒身體活動,可顯著增加生活 品質中的社會功能面向,由以上統合分析研究發現,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有明顯 的正相關(Klavestrand & Vingard, 2009)。

Benton等以23位中年婦女為對象,提供每週3到4天、持續8週的肌肉阻

力訓練,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上半身及下半身肌力均增加,生活品質也提 升且均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 0.001),而且這三項結果的改善不受年齡的 影響(Benton & Schlairet, 2012)。

Dalam dokumen PDF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Halaman 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