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亲属的角度考察家庭关系和抑郁对晚期癌症患者预期悲伤的影响,使用家庭关系问卷(FRI),Baker You。包括李佩珊(2014)“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的资源和预期悲伤变化”,谢秀梅。
研究目的
希望从研究带来的更多了解中,找到对类似情况家庭成员进一步帮助的切入点,用简单而强大的筛查工具,帮助临床专业人员更有效地识别需要帮助的家庭成员。及时的方式。
研究問題
名詞釋義
預期性悲傷之源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林德曼(Lindemann,1944)发现,那些亲人因战争而受到死亡威胁的士兵的妻子会经历不同阶段的悲伤,以防止战时突然死亡,而这种预哀当他们发现可以释放他们的妻子时,他们与他们的情感联系,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们,他们注意到预期悲伤的现象(Reynolds&Botha,2006)。然而,林德曼甚至在1944年就提出了“预期悲伤”的概念,但很少有人发展这方面。
預期性悲傷之概念
很明显,预期性悲伤在丧后悲伤中可以起到适应性作用。沃登指出,患者也有预期性悲伤,而且患者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担忧。
預期性悲傷之相關研究
预期性悲伤:由于对即将到来的损失和配偶死亡后果的预期而产生不同的强烈情绪反应。Levy's(1991)的研究发现,年龄与预期性悲伤问卷和预期性悲伤与配偶应对呈负相关,刘乃智等人(2005) 也有相同的结果,以及Liu 和Lai (2006)。
憂鬱
家屬憂鬱之相關研究
患者感知到的负担越大,抑郁症就越严重,而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度低和健康状况不佳也会加重照顾者的抑郁症;梁淑媛(1999)的研究表明,门诊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困扰介于轻度和中度之间,但除了患者明显比家属更疲倦外,两种情绪困扰如紧张、紧张等情绪并无显着差异。愤怒和抑郁;比患者更重要的是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就医期间和临终阶段相对温和,无论哪个阶段,家属的压力都大于患者的压力。方俊凯(2003)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家庭成员进行研究发现,约65%有焦虑症,约62%有抑郁症。
家人關係
家人關係之相關研究
洪升辉(2010)对各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了常见的家庭关系研究主题,包括: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家庭成员与患者的关系、抑郁、预期悲伤等。
研究假設
研究對象
表 4-3 家庭关系、抑郁和预期悲伤统计数据 1(N=60) 表 4-6 家庭年龄、家庭关系、抑郁和预期悲伤个体因素方差分析(N=60) 表 4-图7 根据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对家庭关系、抑郁和预期悲伤的方差进行单因素分析(N=60)。
续 表 4-7 根据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N=60)的家庭关系、抑郁和预期悲伤方差的单因素分析 表 4-12 家庭关系、抑郁方差的单因素分析和预期的悲伤(N=60)。
表4-19 不同抑郁程度家庭成员家庭关系及悲伤预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60)。
研究步驟與執行情形
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将《基本信息表》、《家庭关系问卷》和《预期悲伤问卷》合并为一份问卷,与《贝克调查表》一起交给研究参与者填写。抑郁量表”。内容详细说明如下:家庭关系量表(FRI)是Moos和Moos(1984)于1974年开发的家庭环境量表。预期悲伤问卷是Leon H.
資料處理與分析
癌症晚期家属预期悲伤问卷总分最高为44分,最低分为5分,个体数标准差T值均值 表4-9 癌症晚期家属标准差T值组平均标准差或儿童在家庭关系、抑郁和预期悲伤中的家庭成员独立样本T检验(N=60)。
续表4-12 按家庭状况划分的家庭关系、抑郁和预期悲伤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60) 家庭成员 比较不同年龄家庭成员与末期癌症患者的家庭关系、抑郁和预期悲伤评分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14所示。患者年龄分为60岁以下、61-70岁。
结果显示,轻度抑郁家庭成员的家庭关系冲突得分显着高于正常范围的家庭成员,平均差异为1.467。
家屬在家人關係、憂鬱及預期性悲傷得分結果統計
家屬背景變項在家人關係、憂鬱與預期性悲傷分析
家屬與癌末病人家人關係在憂鬱與預期性悲傷的分析
家屬之憂鬱在與癌末病人家人關係及預期性悲傷的分析
家屬與癌末病人家人關係、憂鬱與預期性悲傷之相關
討論
1. 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为普通和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庭成员在预期悲伤和认知应对方面的得分显着高于那些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为富有和富裕的癌症晚期患者的家庭成员。 2.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且患者为配偶 一级亲属的预期悲伤评分和认知应对评分均显着高于其他亲属和姻亲的家庭状况 3.癌症晚期患者的家庭状况为主要照顾者的预期悲伤评分及其家人的预期悲伤评分应对和认知 应对得分显着高于二级照顾者。
研究限制
李佩珊(2014)。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足智多谋和预期悲伤的变化(未发表的硕士论文)。高雄医学大学护理研究所.黄英辉(2008)。台湾癌症晚期患者濒死过程中家属的预期悲伤体验(未发表硕士论文)。台北:国立阳明大学临床与社区护理学系。未发表的硕士论文)。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所.
研究反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