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代間服務學習對健康老化的影響

Dalam dokumen 代間服務學習之質量性成效探討 (Halaman 156-159)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代間服務學習對健康老化的影響

140

參與不同形式的服務學習方案。

另從質性資料內容分析,發現透過代間服務學習,能補強年輕人與長者的經驗與

能力上的差異,破除個人對自己與對長者的迷思與刻板印象,實質達到不同世代間關 係上的交流與融滲。此外,實驗組學生能明確感受到自己在服務老人的效能上有所提 升,包括:感受與長者身體、心理、態度上的距離更加親近;能同理長者因為老化的 需求與限制;更能理解長者的語言、和長者能自然的交談與流暢的溝通;展現生命視 野的轉變與不同的人生期許;並確認代間服務學習經驗對個人投入照護服務專業上的 成長與利益。回應文獻所述,有計畫性的代間服務學習,可促成參與者學習如何與不 同年齡的人相處,讓不同世代間有機會相互學習與分享以提高學習效果。除能認知到 不同世代的世界,學習到如何溝通、了解與互動,發展出不同世代彼此學習、相互尊 重與包容的態度,有助於未來專業的準備、老人態度與互動能力的提升(劉,2009;

黃,2007)。當學生從代間服務學習經驗中,「察覺」到個人對組織老人服務和執行服 務行動過程中,預期情境所需要的潛在能力與信念,進而影響自己如何思考、感覺、

激勵自己和行動,以學習到對特定行為結果的期待,增加對自己能力表現的信心,這 即是自我效能的最佳展現。(Bandura, 1977; Bandura & Locke, 2003)。

141

嚴,進而增加幸福感受(高,2013;李,2012)。

以T1資料為例,二組長者在幸福感受與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態、經濟來源、

自覺經濟等人口特質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檢視實驗與對照研究群體中,其人口 特質雖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基本屬性從不識字到研究所畢業,家管、清潔人員 或公務人員退休、未婚到喪偶等異質性甚高,呼應文獻所述「幸福」的內涵為一種主 觀性認知與整體性感受,與多項人口特質未必然畫上等號(高,2013;李,2012)。

一、社區長者組內差異部分

實驗組生理健康功能(PCS)為62.84(SD =20.07)分,對照組為58.92(SD =22.69)分、

心理健康功能實驗組(MCS)為72.45(SD =20.66);對照組為65.60(SD =21.49),經標準 化後,皆高於美國SF-12生心理健康功能常模(50),相較台灣版65-74歲(N=1299)之

SF-36常模,若將8個次量表轉換為生理(PCS=66.88)與心理(MCS=71.78)二大向度,

則生理健康功能略低,心理健康功能相近於於SF-36常模水準(曾、盧、蔡,2003)。

於情緒安適部分,二組平均為5.32-5.49表示”大部分滿意”。於幸福感受部分,實 驗與對照組平均14.87-15.87分,低於台灣地區老人幸福感研究之實驗組20.7,對照

組21.8(顏,2012),顯示幸福感受一般化(5~22分,陸,2003),反應兩組社區老年人

於參與代間服務學習活動處置前,對健康樂活之功能、感受與態度無差別,簡言之,

二組長者資料於代間服務學習介入前無統計上的差異。

對照組長者在身心健康功能、幸福感受、情緒安適與老化態度上前、後測量組內

均無顯著差異。實驗組長者在組內前、後測差異比較上,身心健康功能雖有微幅提升,

但未達顯著差異。但幸福感受(p=.007)、情緒安適(p≦.001)與老化態度(p=.006)上,皆 達組內顯著差異水準,顯示代間服務學習方案對長者社會與情緒性健康有較顯著的效 益,同時能具體提升長者對老化的正向態度。

初步推論與SF-12題項描述多著重“功能性”健康,如搬桌椅、爬樓梯的能力、

健康問題對社交活動的影響等,而(代間服務學習方案,ISLP)的規劃原以促進代間交

142

流、健康自主管理為主軸,對於平均70歲,75%自述有一種(或以上)慢性疾病的社區 長者而言,功能性或病理性的健康退化,實質改善成效較為受限。經由代間團體介入 方案,長者再次感受學習的樂趣、友誼與團體的支持,雙向提供服務肯定長者個人的 價值,而過程中能充分感染年輕世代的活力、關懷與接納,故能提振社區長者幸福感 受(p=.007),同時對促進與提升安適情緒(p≦.001)等主觀性健康感受均具有實質的效 益,此與正向情緒能有效提升幸福感受的結果相符(楊、許、唐, 2012)。

二、社區長者組間差異部份

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二組長者前後身心健康功能的變化,儘管(T2-T1)未達顯

著差異,但八週團體活動後,實驗組長者身心健康平均得分有皆微幅提升,反觀對照 組身心健康功能卻微幅下降,儘管配對樣本t檢定中,分別觀察實驗與對照組於身心 健康功能也未達顯著差異水準,但因二組身心健康得分差異擴大,於T2生理健康(PCS, t=2.60 , p=.01);心理健康功能(MCS, t=2.84 , p=.005)達顯著差異水準。顯示代間服務 學習活動雖未能顯著影響實驗組長者之身心健康功能,但有維持或微幅提升的潛力。

因著實驗介入方案,長者必需經歷走出家門、參與團體互動、嘗試表達、擴大人際關 係、增加溝通、記憶與交流等種種歷程,莫不以感覺比較變得更年輕、很溫馨、很充 實、感覺快樂等正向描述,故在幸福感受(p=.002)、情緒安適(p≦.001)、與老化態度 上(p=.004)皆達組間顯著差異水準。

三、長者之ANCOVA組間差異分析

為提升實驗實驗結果的內在效度,以ANCOVA分析排除共變項(T1*Group)對

T2(DV)的影響。結果發現排除交互影響與LSD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事後比 較,社區長者真正具有組間顯著差異的變項包括生理健康功能(PCS, F=5.81,

P=.018 )、情緒安適(F(1,115)=28.18,P.001)及對老化的態度(F(1,115)=11.14,P=.001)三 個變項達到顯著差異。支持研究假設之代間服務學習方案有助於提升長者情緒安適

143

(EWB)與正向的老化態度的效益;但就身、心理健康功能的改變,實驗組長者在T2

呈現微幅的上揚,反觀對照組呈現下滑趨勢,雖然上揚與下降幅度分別未達組內的顯 著差異水準,但因二組方向性不同、差異擴大,以致達到組間的顯著差異,換言之,

代間服務學習方案是有助於維持、甚而促進社區長者身心健康的潛能,對於日趨老邁 的年長者而言是值得持續投入與積極發展的健康促進方案。而針對交互作用項達顯著 差異的變項,以詹森-內曼(Johnson-Neyman)進一步分析的結果,排除有交互作用的 95%信賴區間(無顯著差異的範圍),即在有限的資源下,評量先前狀態更利更有效的 分組。換言之,以心理健康功能與幸福感受為指標,當心理健康功能得分低於73.77、

幸福感受得分低於20.04積極邀請加入代間服務學習團體,預期對社區長者整體性健 康可達到顯著的效益。此外,從Johnson-Neyman交互作用圖像顯示,二組社區長者 在心理健康功能與幸福感受之信賴區間(95% CI)較窄,反應實驗與對照二組在起始經 驗(T1)上並無顯著差異,就pender理論觀點,反應二組長者在先前的相關經驗與人口 學特質皆有較高的同質性,再次應證由代間交流所注入的人際間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s),包括情緒、訊息的支持、信念、承諾等因子,對長者身、心、社會功能 的健康促進均有明確的效益,亦能展現健康、正向的老化態度。整體而言,於T1篩 選出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受較低的社區長者,宜優先鼓勵加入結構性的代間交流服務方 案(ISLP)於T2可以呈現更顯著的健康改變。

Dalam dokumen 代間服務學習之質量性成效探討 (Halaman 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