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影響大學生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的因素

Dalam dokumen 代間服務學習之質量性成效探討 (Halaman 66-7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大學生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的因素

50

51

向;其內涵包括對老年人與老化之認知成分、對老年人之好惡之情感成分與對老年人 之接納或拒絕之行動成分在內(謝,2010)。陸洛、高旭繁(2009)認為健康與社會照顧 服務之提供,除了受社會制度與組織的影響外,也會受到整個大社會文化價值與意識 形態之影響,而個體對老年人的態度及個體對老化的自我覺知會影響其福祉,正向的 老化態度或老化覺知有利於身體健康和情緒幸福,甚之增加平均餘命(Levy, Slade, Kunkel, & Kasl, 2002;陸、高,2009)

態度會影響到一般人與老年人互動的意向,特別是醫療、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員為

老年人服務的意願(Bennett & Eckman, 1973)。近10年,伴隨老人研究的知識累積,

老年人自身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投入,以及社會教育的成功,社會對老年人的態度已漸 漸擺脫負面刻板印象,轉趨中間偏正面,態度與相關行為意向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探 討(謝,2010;陸、高,2009)。

國內對老年人態度的研究幾乎都以學生為對象。陳智昌(1985)以問卷調查了國中

生和大學生,發現隨年齡增加,對老年人的態度卻漸趨負向,但家中若有同住老年人,

則學生對老年人的態度相對較為正向,突顯了互動經驗影響態度的重要性。林美珍 (1993)透過開放式句子完成法蒐集的資料顯示:大學生對老年人的態度多傾向負面的 形容,諸如可憐的、空虛的、害怕孤獨與死亡、依賴的、抗拒改變、固執、囉唆、難 溝通、權威、生活單調空虛等。然,大學生對於自己祖父母的態度則較為正向。洪淑 媚(1997)以焦點團體方式研究同樣發現: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是傾向負面的,尤其 反映在對老人的生理與心理、人格特質、人際互動等,就「與老年人同住」的安排持 相當否定的態度。

陳宜汝(2002)也發現,大學生對老人的整體態度是趨於負向的,其負面態度主要

表現在對老人生理、心理狀況的評價,但對老人的社會狀況卻保持正向的態度。林美 珍(1993)以323位大學生為對象,調查他們對老年人之態度,結果發現大學生對老年 人有非常正向之描述,諸如外表慈祥和藹、受人尊敬、閱歷豐富、具有高身智慧;大 學生對老年人感興趣、滿意與祖父母關係、願為老年人做事等。洪淑媚(1998)以焦點

52

團體法研究大學生對老年人態度發現:大學生對老年人(1)生理方面(生理機能退化導 致行動緩慢、重聽、身體脆弱),(2)心理方面(孤獨、可憐),(3)人格特質方面(保守、

愛錢、無聊、恐懼死亡)持負面態度;但大學生也認同老年人在社會中扮演開創與支 持者、經驗傳承與文化保存者角色,因此對老年人社會形象持正面態度。謝廣全(2006) 以368位大學生與碩士研究生為對象,發現:(1)大學生對老年人持正向態度;(2)老 化知識與對老年人態度之相關非常顯著(r=.206, p<.001),老化知識越充分之大學生,

對老年人之態度越積極正向。

Kimuna, Knox與Zusman(2005)以441位(男性118位,女性323位)平均年齡19 歲之美國東南地區大學生為對象,發現:(1)學生認為年屆60歲即是「老年人」;(2) 學生與老年人接觸頻率越高者較能接受老化概念;(3)父母年齡偏高之大學生對老年人 知覺傾向正面;(4)老年雙親若與子女或孫子女正向互動,可減少對老年人之負面評 價。然,國內學者有不同研究發現:曾否與老年人共住、曾否與老年人共事,於對待 老年人態度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宗教信仰、社經地位及思想觀念之大學生,對 老年人之態度亦無顯著差別(謝,2006),顯示:接觸頻率與態度不一定呈正向關係,接 觸經驗的內涵才是影響對老年人態度的主要關鍵。

國內林貴滿(2000)以護理科與非護理科護生為對象,調查他們對老化之態度與老年人 之行為意向,發現:無論前、後測,護生組與非護生組對老年人之生理、心理、社會 與整體老化態度均為正向態度;學生對於與老年人交往或幫助老年人均呈現積極趨 向;但非護生組卻於接受老年護理課程後,對老年人行為意向(交往與幫助)呈現顯著 變差現象;但與老年人共居時間短者其意願高於共居時間較長者。鍾春櫻(1997)研究 護專學生結果發現:(1)護專生對老年人生理與心理持負向看法-視力不好、有身體問 題、心智功能衰退;(2)專科護生持中性偏正向情感;(3)行為意向能預測護生是否願 意接近與幫助老年人。該研究指出極少護生願意選擇老年人照護工作或以老年照護作 為生涯規劃;對老年人態度正向者其與老年人行為意向也趨於正向。

謝廣全(2006)以志工服務與助人之大學生(含護理系大學生)與研究生為對象,發

53

現受試者對老年人的態度抱持中性偏正向。國外針對117位大四護生研究結果顯示:

(1)護生對老年人態度通常是負向的;(2)健康照護者所具備之老化知識與經驗越豐 富,則對老年人的態度越傾向正面評價;(3)教師本身對老年人的態度會轉向影響學生 對老年人的評價;(4)態度影響提供者之照護品質(Ferrario, Freeman, Nell, & Scheel, 2008)。

綜合以上,國內外大學生對老年人的態度仍以負向比例偏多,特別是對生理與心 理層面的老化論述結果較為一致;針對社會性老化層面,因尊老、敬老的故有文化價 值觀仍存,故多肯定老年人於社會面的貢獻;老年人工作或生產力的評價多於老年人 與志願性服務中較多著筆,少出現於與大學生的相關服務學習研究;至於老化課程與 老年人接觸頻率對老年人態度的影響則各執論點,未有較一致的結論。

國內研究結果大抵發現護生對老年人抱持稍正向態度,但服務老年人意願則有意

願者與規避者皆有,呈現態度與行為不完全一致之認知失調現象(謝,2010)。徐淑貞 (2008)針對某護理系大學生,進行社區長者服務意願說明與調查,結果發現:1.不同 年級之護理學生對投入社區老年人志願服務傾向無顯著差異;2.社區老年人服務行動 傾向與志工服務信念(r=.497,p<.001)、自我專業準備(r=.497,p<.001)、對老年人的 觀點(r=.221,p<.05)呈現顯著正相關;3.志工服務信念、自我專業準備、行動促進因 子、對老年人的觀點四者對護理學生投入社區老年人服務行動達到顯著預測水準

(p<.001),共可解釋護理學生投入社區老年人服務行動傾向達37%,顯現護理學生對

老年人的態度與觀點均直接衝擊投入服務的意願。

研究發現:接受足夠老化相關知識與技能,在職業選擇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學

生若認為她們對老化過程具有豐富知識,並具有與老年人共事之充分技能,畢業後將 會更願意與老年人共事(Anderson & Wiscott, 2003 ; Cummings & Galambos, 2002 ; Cummings, Galambos & Decoster, 2003)。然Olson(2007)研究252位社工碩士生結果卻 發現:碩士生對老年人持高度正向態度、老年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年人態度成顯著正 相關,但老年人學課程內容對碩士生對老年人態度預測率僅有5%、且與學生從事老

54

年人社會工作興趣無任何關係,研究結果顛覆知識對態度與意願的正向影響,亦突顯 認知與行為未必合一的衝突性。

態度的形成極其複雜,往往涉入知識、情感、行為成份,亦受性別、年齡、社會

階層、價值觀、社會適應、生活或學習經驗、人格特質、文化與經濟因素等影響(謝,

2010;歐,2001)。理論上態度與意願兩者之間應有對應關係,態度使人們對人、事、

物產生某種反應信念與感覺,此種信念與感覺如能符應行為意願,纏容易表現具體行 動與行為。然則此項關係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特定程度、動機關聯性、態度浮現速 度以及相關行為限制(危等,2008)。特定行為之態度會影響行為,反之,行為也可能 改變人們的態度(楊,2000)。研究指出:態度與角色模範影響到學生之職業選擇,如 果學習經驗中缺乏角色模範,則學生畢業後較少選擇從事服務老年人之工作(Ferrario, Freeman, Nellett, & Scheel, 2008)。換言之,教師本身對老年人的態度,往往經由有形 的教導或無形的傳遞,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對老年人的觀感。

專業工作者,投入老人照顧領域之工作意願,深受個人所抱持對老化態度的影

響,培養對老年人的正向態度,不僅有助於提升專業人員提供服務老人的意願,也有 助於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維持有品質的接觸(quality contact),最終營造一個有 利於老人的友善生活氛圍(林,2000;劉,2001;陸、高,2009)。

依據「團體接觸假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陸、高,2010),

團體間的接觸如能具備1.持續的親密接觸,如與家中老年人的同住經驗,與社區中老 年人的鄰里經驗,或在打工兼差時與老年人互動的工作經驗,都有可能降低其對老年 人的刻板印象,進而強化其與老年人互動的意願。2.制度性的接觸,即大學生若在學 校教育中接觸較多老年學相關的課程、資訊與活動,當能降低其對老年人的負面印 象,並增加其與老年人互動的意願。Funderburk等人(2006)發現:修習老年學課程的 學生普遍比未修課的學生對老年人持有較正面的態度,且此等態度在課後持續3到8 個月未見消逝。

全人教育的課程增長了大學生對老年與老化的知識,也引發了對老年人的正面態

55

度(Cottle & Glover, 2007)。僅管Cottle與Golver(2007)認為:大學生的老年學知識與其 對老年人的態度並無正相關,單純增進知識,不見得會轉化成對老年人的正向態度,

而需著重「老年歧視」的對抗。

二、影響大學生投入社區老年人服務之相關因素

根據2004年全美「校園聯盟」(Campus Compact)935所公私立大學與學院年度

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有超過30%的大學生每週花費四小時參與服務學習。換估算有形 的服務價值,在為期32週的學年裡,為社區貢獻了4.45億美元的產能(Campus

Compact ,2004),而透過服務學習無形的自我成長與社會價值更不容小覻。

反觀我國,林慧貞(2006)於「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意願初探」(N=455)研究

中發現:1.大學生願意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意願頗高,對於大學教育中推展服務學習 的必要性,學生普遍具有共識;2.服務性社團與融入式服務學習課程,是大學推展服 務學習的二個主要管道;3.大學生偏好一次或短期的服務學習型態。4.多數學生傾向,

服務課程適宜開設在大一階段,或與通識課程連結。5.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動機,

利己取向多過利他取向,即參與動機傾向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滿足與技能成 長;個人目標取向高於活動取向與學習取向。7.就參與服務學習而言,學生最大考量 為擔心花費太多時間。

Astin, Vogelgesang, Ikeda & Yee(2000)探討學生選修服務學習課程的原因(N=

22,236),包括:對科目有興趣(64%)、為主修或副修課程之必修課程(41%)、想要

參與服務(40%)、增加履歷表上之資歷(40%)、開課教授(21%)、課程開在方便時 間(17%)。Hellman, Hoppes & Ellison(2006)調查影響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意願之四類

因素為:1.知覺到社區需求,考量意識覺醒(awareness)、行動(actions)、能力(ability)、

關聯性(connectedness),四者以衡量是否有責任要對社區需求採取行動。2.對社區需 求的道德義務,著眼點有規範(norm)與移情作用(empathy);3. 評估助人行為代 價,包括:成本(cost)、效益(benefits)、嚴重度(seriousness);4. 助人意願(intention)。

Dalam dokumen 代間服務學習之質量性成效探討 (Halaman 6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