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結論、限制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應用與建議
154
155
務與大學習的真義。
二、護理實務方面
一如服務學習課程,代間服務學習更聚焦於與社區社區長者的互動關係與相互學
習,達到多元、互惠、合作、與資源連結的實質夥伴關係,在理解、欣賞、接納長者 的同時也幫助學生為滿足社會老化之迫切照護需求提前做好準備。不同於一般志願服 務活動,代間服務學習更強調以學生與長者為中心,有計畫與目的的雙向學習,透過 服務經驗中的反思,達到經驗內化與能力增長的效益。其所創造的社會價值與利益,
包括:連結不同世代、承襲傳統文化、終身學習,有助於老年人以及年輕人間的資源 得以流通、學習兩代間相處的態度與技巧,分享彼此的生命經驗,增進積極面對生活 的挑戰態度與能力。
建議未來可積極發展老年人與青年人之代間服務學習活動,並將代間服務學習視
為護理專業課程前的準備,以強化對社區資源的了解、理解年長者的語言與世界,以 有效提升關懷、溝通與助人能力。
三、護理研究方面 (一)研究工具
1.長者部分:參考以台灣地區1996、1999、2003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
長期追蹤調查」資料(N=3442)所建構出成功老化程度的指標,包括:生理健康、心理 健康、社會健康及情绪安適感(侯,2010)。於本研究中以身心健康功能(SF12-PCS;
MCS)監測長者生理與心理健康、並以幸福感受(happiness)與情緒安適(EWB)反應社會 健康與整體安適,在變項選擇應具合適性。其中SF-12已廣泛應用於國際間的大型研 究,儘管台灣地區尚未建立此量表的常模,但就二分鐘即能達到身心健康功能的評析 效果,確有其值得推廣的價值。而陸洛教授所發展之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已積極修正 為5題項的「迷你版」,並完成信效度的測試,有助於減少年長者在問卷填答上的負
156
擔。另由Andrew& Withey (1967) 所發展之直觀式情緒臉譜,用以評析長者情緒安適
感受(EWB),該量表僅有1題項,透過臉譜上7個不同之臉部表情特徵,方便長者以 直觀方式作答,於本研究中,該量表能具體且有效反應長者情緒安適感受,建議結合
SF-12廣泛應用於老人相關研究,以達到快速、有效的身、心、社會整體性健康評估。
2.學生部分:經文獻查證,國內現階段並無發展大學生層級的代間服務學習評價 工具,本研究以梁繼權教授(2007)針對醫學生人文關懷素養與社會覺醒所發展之社區 服務學習方案評價指引與李玉嬋博士(2001)之健康諮商技巧實作量表為基礎,取得原 著者授權同意後,針對四個原量表社會服務態度量表(SAS-23題)、方案特質量表
(PCS-26題)、能力量表(AS-22題)、健康諮商技巧(15題)進行部分語句的修飾,以更
符合社區情境與代間對象的設定。研究過程已完成前三量表之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 item total correlation)與建構效度的良好測試,建議未來可具體應用於護理學生於
代間服務學習中社會關懷態度、社區服務效能、服務執行能力、與長者互動能力的評 價,以累積更豐厚的代間服務學習知識。
(二)研究中針對交互作用項達顯著差異的變項,以Johnson-Neyman進一步分析的
貢獻在於找出交互作用下的組內迴歸線相交點(X0)與差異顯著點,排除有交互作用的 95%信賴區間(無顯著差異的範圍),就有限的研究資源下,可參考前測(T1)的得分,篩 選出最合宜加入代間服務學習方案的學生與社區長者。但就實驗參與的公平性與倫理 考量仍需進一步謹慎思量。
代間回響~
放下代間年齡的差距,放下"既定的刻板印象",
享受從互動中得到沒有條件的接納與單純的快樂!!
感動~不要單單只放回憶裡,而是需要不斷"反芻、分享與傳播",
如此,才能內化成為自己繼續堅持的能量!
15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百合(2007).高齡薪傳者與學習者代間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高雄:國立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王薇雅(2009).學生服務學習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南部四所大學校院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臺南科技大學。
王玉真、徐淑貞、戎瑾如、葉美玲(2012).隨機化研究設計及其衍生樣本流失之處理 策略.長庚護理,23(1), 42-47。
王百合、楊國德(2010).高齡薪傳者與兒童之代間學習互動研究.屏東:屏東教 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149-176。
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06).社會心理學(原作者:Brehm, Kassin, & Fein).臺北:雙葉。
方珮玲(2006).高齡者參與代間方案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國 立 高雄師範大學。
方淑玉(2003).國民中學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成效研究-一個行動研究 之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 系。
方雅慧(2008).偏鄉社區營造之啟動: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案例.教育實踐與研究,1,
65-96。
內政部(2006).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人口統計.取自
http://www.stat.gov.tw/np.asp?ctNode=3606&mp=4.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服務學習.取自http://service-learning.nyc.gov.tw/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9年5月21日).健康老化政策新思維.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1847
158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 ( 2011年9月1日).2011 年世界人口重要指標.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olicy/2011/policy_11_040.htm
戎瑾如、林惠如、劉介宇、徐淑貞(2012).探討社區長者健康樂活之代間服務學習模 式與成效.101年國科會科教處醫學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手冊,35-39。
戎瑾如、林惠如、劉介宇、徐淑貞(2013).提升關懷社區長者知行動能力-以老年人代 間服務學習課程為例.102年國科會科教處醫學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手 冊,181-186。
朱妙芳(2009).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朱婉玲(2008).幼兒機構實施代間方案之歷程-以創造性藝術課程活動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危芷芬(譯)(2006).心理測驗(原作者:A. Anastasi & S. Urbina).台北:雙葉。
危芷芬、顏綵思、陳舜文、王紀涵、陳昭伶(譯)(2008).心理學(6版)(原作者:N. R. Carlson., C. D. Heth., H. Miller., J.W. Donahoe., W. Buskist., & G.N. Martin).臺北:華騰。
余金燕、張慈桂、李秀春(1997).屏東某專科學校學生對老化看法即老年生活期望之 研究.美和專校學報,15,143-148。
呂金河(譯)(2005).多變量分析(原作者:Subhash Sharma).台中市:滄海。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李玉嬋(2001).護理人員照顧內科慢性病人的健康諮商技巧需求評估.彰化師大輔導 學報, 22,125-156。
李宗派(2004).老化理論與老人保健(二).身心障礙研究,2,77-94。
李雨庭(2012).臺北市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 之研究(碩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李青芬、唐仙梅(2008).民眾對代間學習之初探研究.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人口 結構改變與家庭教育,213-233。臺北:師大書苑。
159
杜娟娟(1998).老人教育的社會學分析.社區發展季刊,83,53-61。
吳許暉(2007).代間環境教育方案之研究-以自然中心銀髮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吳健宇(2010).主觀幸福感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
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
吳翰衛(2011).高齡者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 大學。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二版)。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林宜穎(2005).美國代間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 教育所。
林秀惠(2013).輕度頭部外傷病人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追蹤探討(碩博 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崇逸(2009).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
http://libetd.sh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226107-192018.
林貴滿、袁素娟、郭憲文(2005).護生教育介入後,對老化態度及老人行為意 象改善成效之探討.弘光學報,47,25-35。
林萬億(2006年7月).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型研究 計畫簡介.「高齡社會研究規劃成果發表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行政院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林慧貞(2007).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意願初探.通識研究集刊,10,171-192。
林歐貴英(2003).建構代間關係的橋樑-幼兒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概念和發展.中
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241-263頁)。臺北:師大書苑。
160
林淑惠、黃韞臻(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
2,19-31。
林麗嬋、蔡娟秀、薛桂香等編著(2010).老年護理學.臺北:華杏。
邱天助(2002).老年符號與建構:老人研究的社會文化轉折(初版).臺北:正中。
邱筱琪(2012).連結學術與公共服務:影響大學校院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因素
與教學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
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邱筱琪(2013).人文領域大學教師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之知覺、動機與阻礙.取自 http://www.taiwansla.org.tw/index.php/2013-11-29-04-50-55/83-2014-04-25-17-13-0 3.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 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施建彬、陸洛(1997).幸福心理學.臺北:巨流。
侯欣怡(2010).不同世代中老年人成功老化之縱貫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國立陽明大學。
侯勝茂(2009).全民健康之架構.載於郭耿南(主編).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14-29頁)。
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
洪淑媚(1997).大學生對老人態度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洪淑惠(2008).南投縣國民小學實施代間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投:南 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洪瑄曼(2006).銀髮太極健身操對都市老年人健康促進成效之探討(未岀版之碩士論 文).高雄: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
翁郁婷(2008).參與幼稚園代間方案對社區老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