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健康促進理論對老年人與年輕人代間互動之影響

Dalam dokumen 代間服務學習之質量性成效探討 (Halaman 60-6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健康促進理論對老年人與年輕人代間互動之影響

老化是人生的必經歷程,老化也無可避免的衝擊人們的生活與健康,整合各種資 源與積極的照護措施,維持良好身體健康狀態、良好的心智認知功能亦能積極參與生 活(engagement with life),同時維持正向的靈性(positive spirituality)就能與健康老化有 所接軌(蕭,2011)。

老和病是不能畫上對等符號的,現代的老年人活得比以前更長久,加上高技與資 訊的突飛猛進,老人護理與老人需求不再侷囿於疾病的照顧,需融會各種正向老化理

45

論,發掘並協助長者發揮優勢,以提升老年適應能力,發展新的人際關係,保有最佳 生活品質以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蕭,2011)。以下茲就健康促進模式於本研究之運用、

概念架構及重要概念與變項描述分述於下:

一、健康促進模式於本研究之運用

眾多護理理論中,研究者認為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 HPM),最能呼應健康老化的積極行為。Pender於1975年應用預防性健康行為的概念來 闡述個體的健康促進,強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會產生調適行為,環境中的促進與阻 礙因素會影響個體的決定能力。該理論自1982年到2006年經過五版的修訂,目前仍持 續測試及修訂中(Pender, 2006)。

Pender認為健康是一個正向、高層次的狀態,個體被假定有驅力(drive)以朝向健 康,個體對自我的健康要求比一般被公認的健康狀態更為重要,每個人藉由自己的感 受認知型態和修正因素,獨特的表達出自己的健康促進行為(Pender, 2006)。其健康促 進模式為Becker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所衍生,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健康 信念模式著重於減低危險或避免疾病行為,而健康促進模式則強調更高層次的健康以 及自我實現,並嘗試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的複雜系統中,那些因素會誘導個體去從事 (或影響)健康促進行為,藉以達到健康的最高境界(Pender,1996)。

健康促進模式主要結合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 Value Theory)與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on Theory)為基礎。強調個體採取行動是以目標為導向,因此個體是否 會持續採取行為,主要是依據行為的結果是否會產生正向的價值與可運用的資訊,來 評估其行為是否會帶來預期的結果。主要假說有七項:

(一)個體均有健康促進的意願,並會尋求及建立個人健康的潛在可能性,且可經由其 所表現獨特的健康潛能以尋求及創造環境。

(二)個體均具有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反應能力,與評估自己的能力。

(三)個體傾向在改變(chang)和穩定(stability)中達到平衡,以產生正向的價值成長

46

與生活觀點。

(四)個體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五)個體的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層面會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改變,而產生交互作用。

(六)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會與健康專業人員構成人際環境(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的一部分,且受其影響。

(七)自我引發的重新建構(self-initiated reconfiguration)是行為改變的本質。

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強調三個主要概念與十一個次概念,包括:一、個人的特 質和經驗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過去相關行為、個人生理、心理、社 會文化因素);二、特定行為的認知和影響behaivior- 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 (自覺 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對自我效能的看法、與活動相關的影響、人際間影響、情 境的影響);三、行為的結果behavior outcome(立即性的需求或嗜好、採取行動的承諾、

及健康促進行為)(Pender,2006)。在Pender健康促進模式中,個人的經驗和特質會影響 後續的行為表現與行動的採取,個人經驗表示過去的相關行為影響以後行為的可能 性;個人特質則指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也是預測行為的變項。自覺行為利益、

自覺行動障礙、自覺自我效能、活動相關影響、人際間影響及情境影響六項等為此模 式之重要變項,在健康促進模式中,個體對行為預測利益和障礙的認知會直接影響行 為本身;自覺自我效能和活動相關影響則會相互影響,正向的活動反應則會提高自我 效能,行為重複發生的可能性亦增高;人際關係是健康促進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 一,這包括了社會規範和期望、社會性支持和學習別人的經驗等,環境的影響則包括 對選擇可能性的感受、需求和相關情境的感受。在行為結果部分則包括了對行為的承 諾、立即性的需求或嗜好,和健康促進行為等三項,在健康促進行為模式中健康促進 是行為的結果,因此健康生活型態、落實健康行為、感受健康經驗等均可納入整合性 考量中。(Pender, 2002;2006)

以本研究言之,代間服務學習方案有助於年長者繼續社會參與、強化人際間的影

47

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s)、豐富生活情境、促進健康效能等多樣好處,可視為一項促 進健康老化的積極策略,參照pender’s HPM理論(2006),可將個人的特質和經驗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包括過去相關行為、個人生理、心理、社會 文化等人口學變項視為背景因素,藉由前測予以描述、分析與統計控制;就特定行為 的認知和影響(behaivior- 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包括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 礙、對自我效能的看法、與活動相關的影響、人際間影響、情境的影響,可視為代間 服務學習介入方案的主軸,需去除行動障礙因素(如提供可近性的場地、合宜的團體 時間)、強化行動利益(說明代間互動的意義、規劃長者有興趣的課程主題、鼓吹鄰舍 共同參與),並在過程中透過豐富的代間實務交流以強化人際間的影響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與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針對行為的結果(behavior outcome) 則需訂定團 體規範與契約,以強化對方案投入的承諾(commitment),就社區長者在健康行為結果 上,依理論模式與研究假設,有效的推動代間方案可提升老年人之身、心、社會健康 功能與正向老化態度;對於護理學生而言,亦有助於心理與社會層面之健康促進,提 升與年長者的互動與服務效能,使護理學生對年長者有更正向的態度,亦能透過代間 的交流與經驗分享,讓年輕一輩及早覺知健康促進的重要性,為老化歷程做更佳的準 備。

48

二、概念架構與變項描述

本研究參考Pender等(2006, 2011)健康促進模式為研究之參照架構,相關的重要

概念與變項之關連性詳述如下(如圖二)。

(一)個人的特質和經驗(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進行前測 ( T1)資料 收集,以確認研究對象先前的特質與經驗,建立介入前的基礎資料(base line),包括:

1.先前相關行為(prior related behavuor)

(1)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先前經驗(prior experience of S-L):服務學習態度(SLA)、社會 關懷態度(SCA)、社區服務自我效能(CSSE)及服務執行能力(SIA)。

(2)學生與老年人先前的互動經驗(prior experience with elderly):互動能力(IE)及對老年 人(AE)或老化的態度(AA)。

49

(3)老年人先前的身心社會健康功能(prior health behavior and functioning of elderly):生理健康功能(PCS)、心理健康功能(MCS)、幸福感受(happiness)、情緒 安適感受(EWB)。

2.個人因素(Demographic factors):包括研究對象之性別、年齡、婚姻、教育程度等人 口學變項。

(二)對特定行為的認知和情感(behavior- 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進行方案介入後 護理學生之後測( T2)資料收集,以確認二組學生活動參與概況、自我效能的改變與人 際影響所衍生的行動利益與個人成長,包括:

1.自覺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measure in T2):為學生對執行 ISLP/GSLP 活動的效能及執行能力評價,包括服務學習態度(SLA)、社會關懷態度(SCA)、社區服 務自我效能(CSSE)及服務執行能力(SIA)、對老年人的態度(AE)。

2.自覺行動的利益(Perceived benefit of action):學生對參與ISLP活動的經驗反思與成

長。

3.行動的承諾(commitment to a plan action):學生與年長者對代間服務學習方案(ISLP) 的參與狀況,包括出席活動的週數及服務活動時數。

4.人際間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 models):學生與老年人的互動模式包括:代間服 務學習方案(ISLP,實驗組)與一般性服務學習(GSLP,對照組)二種。

()行為的結果(behavior outcome):為年長者之健康促進行為後測之評價(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s, measure in T2),包括老年人之身、心、社會健康功能、情緒安適 與對老化態度 (PCS、MCS、happiness、EWB、AA) 的轉變。

50

Dalam dokumen 代間服務學習之質量性成效探討 (Halaman 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