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係以大學層級護理學生、社區健康老年人為對象,透過類實驗性研究設計與
質、量性資料收集,執行與評價代間服務學習方案之實務成效,並探討代間服務學習 對護理學生的反思學習與成長經驗。量性資料收集部分採用類實驗性研究設計,實驗 組為參與代間服務學習方案(ISLP)且實際投入社區長者服務學習活動之護理系學生與 接受服務學習的社區長者;對照組則為參與一般服務學習課程(GSLP)之學生和未接受 代間服務學習的社區長者,二組學生與社區長者均於活動介入前完成前測(T1)資料收 集,於八週團體活動後進行後測(T2)資料收集,介入處置評價指標,學生部分包括:
服務學習態度( Service learning attitude,SLA)、社會關懷態度(Social care attitude, SCA)、社區服務自我效能(Community Services self-efficacy, CSSE)、服務執行能力
66
(Service implementation ability, SIA)、老人互動能力(interaction with elderly, IE)與對老 年人的態度(Attitudes of elderly, AE);長者部分則包括:身心健康概況( General health, SF-12)、幸福感受(happiness)、情緒安適(Emotional well-being, EWB)及對自己老化的 態度(Attitude of aging, AA)。
一、名詞定義
(一) 護理系大學生:係指二年制或四年制護理系大學一年級新生。
(二) 社區老人:係指年滿60歲(含)以上,實際居住於社區(非機構)之長者。
(三) 代間服務學習方案(Intergenerational service-learning programs, ISLP):泛指能促使 年輕世代與老年世代在一起互相得利的任何活動或教育計畫。強調製造代間交流與聚 會的機會,用於提升存在兩代人間相互作用、支持,並且提供彼此照顧(Kaplan,2002)。 藉由不同世代的人共同有目的地合作,以支持和滋養彼此而提供的一種機制,在代間 方案中,無論老年人或年輕人,每個角色的設計即是用來提供一個正向和相互獲益的 機會(林歐,2003、歐,2007)。於本研究中代間服務學習方案係指包含二代,有結 構與計畫性的服務與學習活動。
(四) 服務學習態度(Service learning attitude, SLA):態度是個人對特定目標所持有之一 種知識、觀念、價值等綜合傾向,因蘊含情感成分而有正負向評價,藉此形成個人行 動之心理準備狀態,可以協助人對某些事物感受與信念進行整合;亦可兼具行為預測 之功能(陳、王、孫,2006;謝,2010)。服務學習態度概念性定義為學生參與服務學 習前的考量(Consider of Services, CS)、服務學習過程的感受(Service Perception, SP)與 對社會的關懷態度(Social care attitude, SCA),意指對社會議題或現象之關注、盡公民 的社會責任、以社區需求為導向、服務的態度(徐,2008;梁、蔡、王,2010)。
(五) 代間服務學習的能力:本研究之服務學習的能力有三,包括:社區服務自我效能 (Community service self-efficacy, CSSE),涵蓋反思學習、親身體驗、感覺有趣、與具 挑戰性;服務執行能力(Service implementation ability, SIA) 分別為領導能力、溝通能
67
力、團隊精神、前瞻性思維、批判性思考、辨識社區問題、採取行動的技能(Leung, Liu, Wang, 2007;梁、蔡、王,2010)。老人互動能力(interaction with elderly),意指與老年 人有效的溝通與互動,過程中學習如何發揮同理,以協助長者面對自己的狀況,並提 供合宜的因應方法(李,2001)。
(六) 老人態度(Attitudes toward elderly)與老化態度(Attitudes of aging ):係個人根據他 對65歲以上老年人之認知及對老化原因、事實、過程之理解,在其情感上形成一種 對老年人比較穩定之好惡評價與心理信念與狀態,在行為上表現出喜歡愉悅之正面積 極傾向或厭惡不快之負面消極逃避抵制之行動傾向;其內涵包括對老年人與老化之認 知成分、對老年人之好惡之情感成分與對老年人之接納或拒絕之行動成分在內(謝,
2010)。老化是一種複雜之社會現象,涉及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與文化過程之交 互關係,微觀方面包括個人身體上各種器官及其功能老化衰退現象,巨觀方面則是包 括社會之老化、心理上之老化與文化之差異等三個面向(Morgan與Kunkel, 2007)。老 化態度則指老年人對自己本身老化過程於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 參與、工作與經濟安全所認同的程度(陸、高,2009)。
(七) 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係指:「個體採取有益健康的行為,以維持或強化身體 和心理功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活力的人,並積極融入社會之中,希望在穩定的社會 環境中維持獨立自主性,進而保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Walker, 2002; WHO, 2002)。
健康老化是生理、心理及社會面向的「最適化」,老年人得以在無歧視的環境中積極 參與社會,獨立自主且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經建會,2009)。
(八) 幸福感受(happiness):「happiness」是一種經驗喜悅與愉快的狀態(the state of being pleased or glad),與主觀幸福感(Subject Well-Bing,SWB)有相同的意涵。因著中西文化 差異而有不同內涵,中國人的幸福感內蘊著樂觀、社會承諾、正向情感、掌控感、身 體健康、自我滿足、心理警覺、和諧的親友關係、他人讚賞、物質滿足、工作成就、
樂天知命等13個向度。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情緒狀態,乃是融合生、心理、社會、角 色、人際與環境的整體表現。(Lu, L.,2008)。從心理學領域來看,健康是一個人的幸
68
福感受(a feeling of global happiness)(smith1991, 劉、李、蘇、呂,1996)。
(九) 安適感受(emotional well-being,EWB):Ryff (1989)定義安適感是由自主性、個 人成長、對環境掌控感、生活的目的、正向的關係及自我接納六個面向所組成。世界 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48) 認為安適感最核心的價值,便是重視 個人的主觀感受
二、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納入與排除條件
本研究之主要對象包括護理系學生及社區長者。以下分別說明研究對象之納入與
排除條件。
1.護理學生部分
(1)納入條件:以北部某技職體系大學護理系學生為研究對象,涵蓋四年制、二年 制之護理系學生,經研究計畫說明,依學生意願可自由選擇參與代間交流方案(實驗 組),或參與一般性服務學習課程(對照組)。
(2)排除條件:(實驗組)實際出席代間服務學習課程未達1/2(≦4小時),或實際投入
社區長者服務學習未滿5小時者;(對照組)當學期未達到10小時之服務學習時數之學 生。
2.社區老年人部分
(1)納入條件:年齡大於或等於60歲、實際居住社區(非機構中)、能以國台語表達
且聽力不影響溝通,在輔具使用下至少能具獨立外出活動的長者,經研究計畫說明,
依長者意願可自由選擇參與代間交流活動(實驗組),或維持一般性社區活動(對照組)。
(2)排除條件:小於60歲、居住於機構、認知功能缺損(AD 8≧2分)、實驗組老年
人於團體課程出席未達1/2者。
69
(二)研究樣本估算
於類實驗性研究介入部分:參考戎瑾如、徐淑貞於100年科技部研究案
(NSC100-2511-S-227-003)之護理學生參與社區長者服務介入之研究結果(學生參與社 區服務老年人意願effect size=0.54 ),運用Sample power 3.0 軟體,設定α值為0.05,
power為0.8,以t tests雙尾檢定(two tail),進行二組樣本數估算,當實驗與對照組組
學生數各達55人時,power 可達80%。同時考量學生服務過程約估的可能的流失率 為10%,故實驗與對照二組護理學生約各需60人/組。本研究實際收案狀況如(圖四)。
圖四 收案狀況
二、介入處置
本研究採類實驗性研究設計,因考量學生實際參於代間服務學習的方便性、持續
性與資源的可近性,選擇台北市北投區進行公開說明與社區老年人招募。護理學生部
70
分則以「班級」為單位,採用集群隨機分派,考量可及群體與學校服務學習課程規劃 與規範:每學年護理系上學期計有二技五個班級、下學期四技四個班級必須執行該服 務學習課程,隨機抽取1個班級為實驗組、1個班級位對照組,再依群集分派結果,
分別至不同班級進行研究公開說明,進行實驗組(參與代間服務學習方案,ISLP)或對 照組(參與一般服務學習課程,GSLP)學生招募,並完成(T1)前測資料收集,再於八週 介入性措施(代間服務學習方案,ISLP)結束後,同時進行實驗與對照二組後測(T2)資 料收集。代間服務學習方案(ISLP)包括8小時的代間服務先備課程,與每週一次,每 次90分鐘,連續八週的代間交流團體活動;一般性的服務學習課程(GSLP)亦包括8 小時服務學習理論課程,參與者可依照個人意願選擇有興趣的機構或群體,自行聯繫 並加入服務。無論實驗或對照組別,當學期均必須完成至少十小時的服務時數。資料 收集藉由相同的收集流程、時間、信效度良好的研究工具、及相同的訪員來達到研究 資料一致性的控制。
三、成效評價
代間服務學習方案之成效評量包括量性與質性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量性資料採用
已建構完整且信效度良好之中文量表為研究工具,於前測(T1)、後測(T2)、二個時間 點重複進行量性資料收集,並經由期中、期末焦點團體、學生服務學習反思心得進行 質性資料的收集;比較實驗與對照組於介入處置前、後組間(Between)與組內(Within) 的差異。介入處置評價指標,學生部分包括對服務學習的感受(SLA)、社會關懷態度 (SCA)、社區服務自我效能(CSSE)、服務執行能力(SIA)、老人互動能力(IE)與對老年 人態度(AE);長者部分則包括:對老化的態度(AA)、身心健康(SF-12)、幸福感受 (Happiness)、情緒安適(Emotional well-being)。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