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研究工具
一、質性資料收集 (一)焦點團體
焦點團體訪談的特色在於明確地善用團體中成員互動過程來促使成員們表達他
們個人豐富的經驗及想法。換言之,是藉由團體互動過程來刺激思考及想法,使成員 能在不同意見交流激盪下,多層面表達各種與研究議題相關的經驗、情感、態度及看 法(Krueger,1993, 1994)。因此,在焦點團體訪談中,研究者不是傳統上訪問者
(interviewer) 的角色,而是團體討論的主持者(moderator)的角色,主持者必需「去權
威性」,是一位仲介、輔助者或協調人,其主要職責在於營造出自在的團體互動的氣 氛,促進團體成員積極的討論,密切注意群體的動力結構與成員間互動模式,主持人 必須有意識的保持一種低調的姿態(low profile),不輕易發表個人意見,也不要隨意打 斷團體的討論,避免流於只是主持人與成員之間的對話互動(周,1997;陳,2009)。
一般而言,團體成員以6至10人組成一組最為普遍。每一次團體訪談大約進行一個 半小時至兩小時之間,並使用錄音機來收集團體的對話資料。訪談結束後將訪談錄音 轉錄成文本資料,以便進行資料分析的工作。(陳,2009)
主持者技巧成熟與否,直接影響到焦點團體研究的品質。一個成功的主持者必須 具備思考敏銳,能傾聽別人的談話,對團體互動有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能適時而 平靜的介入團體互動中來調整互動氣氛。主持人要努力營造一個舒適、寬鬆、安全與 自在的環境,設法引導在場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有發言的機會,鼓勵寡言的人多說話。
此外,研究者需養成記錄團體成員間的位置、互動線與書寫筆錄的習慣,以便與後續 的錄音、錄影資料進行交互檢驗,並且可以做為訪談後期進行追問提供線索(Krueger, 1994)。
研究者在進行焦點團體之前,應就該研究所要探討的主要議題,先行擬定訪談大
綱(interview guide),以本研究而言,即著重大學生與社區老年人對「代間交流服務學 習活動」的意義進行了解,題綱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代間經驗(如與祖父母、孫
79
子女的互動經驗、感受)、參與代間服務學習活動的動機、對代間服務學習活動的看 法與期待、參與代間服務學習活動後對個人影響(如態度、服務意願、服務執行能力)…
等。研究者透過上述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然後經由觀察參與者的反應來辨別他們的認 知方式、解讀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邏輯、分析問題的步驟等思維動態過程,達到 深化主題的目的。
(二)代間服務學習反思心得
反思(reflection)是落實服務帶來學習的精髓。以Kolb(1984)經驗學習週期的反思
活動需掌握:「What?」我做了那些服務?;「So What?」這些服務帶給我的主要意 義與學習有那些?;「Now What?」未來我將如何運用這些所學?三大要素,反思活 動要連續、連結、注重內涵、挑戰並有專業督導,即Continuity, Connection, Context, Challenge & Coaching。
二、量性資料收集
量性資料則包括護理學生與社區長者之服務學習活動紀錄與評量工具施測。均採
結構式問卷調查法,以下將說明測量之工具內容、工具性效度的檢測結果。
(一)護理學生測量工具部分,包括:
1.基本資料:收集護理學生之人口學特性,包括:性別、年齡、學制、與長者同 住經驗、過去志願服務經驗等,用以分析實驗與對照組學生於基本屬性上是否存在差 異。
2.服務學習態度(SLA),包括:服務學習感受、服務的考量與社會關懷態度。
2-1.服務學習態度:採用徐淑貞於2008年所發展之「護理學生投入社區老人服務
意願調查量表」為研究工具,原量表計23題,包括志工服務信念、自我專業準備、
行動促進因子、對老人的觀點四個次量表(Cronbach’s α=.78 ,N=92),總量表對護理學 生投入社區老人服務行動達到顯著預測水準(p<.001),共可解釋服務行動傾向達37%
80
(徐,2008)。新修正量表『服務學習態度』經因素分析歸納為參與服務學習的感受與 參與服務學習的考量二項因子,計15題,總解釋量為64.92% , Cronbach’s α
= .91;.78,(N=236),(表3-5)。
2-2.社會關懷態度(SCA):代間服務學習能力評量主要參考台大教授梁繼權(2007) 等等原以醫學生為對象所研發之社會態度量表(SAS)、方案特質量表(PCS)、能力量表
(AS),採用其中之社會態度量表(SAS)作為本研究之社會關懷態度評量:SAS共23題
項,6個向度,分別為公民權、問題焦點、社會判斷、包容性、獲得與價值觀(Cronbach’s α=.86 , N=249),為五點式Likert Scale(1-5),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
經最大轉軸(varimax)後可得四個主成份,依序為對社會的關注、社會責任、社區導向、
服務態度,可用以評價護理學生對社區服務學習的態度,共可解釋最大變異量達
37.6%(Leung, Liu,,Wang, 2007)。於本研究經語意修正保留原有23題項,歸納為公民
責任、責任的歸屬、服務的投入、自我認同四個主要成分,解釋最大變異量為52.74%,
Cronbach’s α=.73 (N=236) , (表3-3、3-8)
3.社區老人服務能力,包括:社區服務自我效能、老人服務執行能力與老人互動 效能三部分。主要參考台大教授梁繼權等(2007)原以醫學生為對象所研發之社會態度 量表(SAS)、方案特質量表(PCS)、能力量表(AS),依研究目的於服務老年人能力展現 部分,增加關懷、助人、溝通能力與承諾的展現,量表修編後進行專家內容效度、建 構效度與內在一致性的考驗。
3-1.社區服務自我效能(CSSE):原為服務方案特質量表(PCS):同為台大教授群以
醫學生為對象所研發(Leung, Liu,Wang, 2007),計26題項,區分為6個向度,分別為 反思與討論、反思與記錄、服務地環境品質、社區的聲音、運用、區辨(Cronbach’s
α=.91 ,N=249),為五點式Likert Scale(1-5)。最大轉軸後可得三個主成份,依序為反思
學習、親身體驗與感覺有趣、具挑戰性與媒體曝光,可用以評價社區服務情境與護理 專業課程的連結,共可解釋最大變異量達52.2%。於本研究經語意修正保留原有26 題項,歸納為督導制度、多元的參與、角色的重要性、自我超越四個主要成分,解釋
81
最大變異量為70.81%,Cronbach’s α=.91。(N=236) 。(表3-4、3-8)
3-2.社區老人服務執行能力(SIA):原為能力量表(AS): 計22題項,7個向度,分
別為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前瞻性思維、批判性思考、辨識社區問題、採 取行動的技能(Cronbach’s α=.92, N=249),為五點式Likert Scale(1-5)。最大轉軸後可得 四個主成份,依序為溝通技巧、耐受性、領導能力與社會倫理考量,可用以評價學生 從社區服務計畫中得學以致用的能力,共可解釋達55.8%總變異量 (Leung, Liu, ,Wang,
2007) 。於本研究經語意修正保留原有22題項,歸納為服務的行動、同理與包容、
資源的連結三個主要成分,解釋最大變異量為69.31%,Cronbach’s α=.95 (N=236)。
(表3-5、3-8)
3-3.老人互動自我效能:採用李玉嬋博士(2001)健康諮商技巧實作量表。此量表原 為測量護理人員與服務對象進行健康問題的溝通技巧,不僅能與服務對象建立互相尊 重的關係,也能協助服務對象表達其所面臨的問題,並協助訂定出合宜的處理與調適 策略。因應本研究著重護理學生與社區長者的互動交流,在代間服務學習的過程中,
護理學生必須要具備鼓勵長者表達其困難與問題,亦需瞭解如何有效的溝通與互動,
學習如何發揮同理、以協助長者面對自己的狀況,提供合宜的因應方法。量表計15 題,內容能評價護理學生與社區長者互動、溝通、同理、關懷之自我效能。此量表經 李博士進行專家效度及區別效度之測試,均證明此量表良好之信效度。於本研究保留 原問卷15題項,歸納為溝通與同理、協助與引導二個主要成分,解釋最大變異量為 64.26%,Cronbach’s α=.95。(N=133)。(表3-6)
4.對老年人的態度:採用陸洛、高旭繁(2009)所發展之老年人(化)態度量表(完整 版),該量表曾以結構性問卷進行大樣本調查以瞭解台灣地區民眾對老年人(化)的態度 (N=991),亦曾運用於大學生對老年人態度的調查(N=391)人。對老人態度量表(完整 版,35題),維持四個向度,包括:「外觀與生理」5題、「心理與認知」10題、「人際 關係與社會參與」15題,以及「工作與經濟安全」5題。。,採Likert Scale7點計分,
區分為正向17個正向態度與18個負向態度,該量表同時亦得以施測於社區長者,以
82
獲悉長者對自身老化的態度,優點為題項適中,描述簡明,容易作答(陸、高,2009)。
於本研究學生對老年人的態度Cronbach’s α=.94 (N=133)。(表3-6)
(二)社區長者部分
社區長者量性資料收集採結構式問卷調查法,所用量表包含:『基本資料調查 表』、『老化態度量表』、『簡明版身心健康調查(SF-12)』、『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極短 版)』、情緒安適(EWB)五部份:
1.基本資料調查表:旨在瞭解社區老年人之人口學特性,包括:性別、年齡、教 育程度(年)、有無已診斷之慢性病等,用以掌握服務對象之特質。
2.老化態度量表:採用與學生一致之『老年人(化)態度量表』相同版本(陸、
高,2009),於本研究老年人對個人老化態度Cronbach’s α=.91 (N=118)。(表3-7) 3.中國人幸福感量表(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CHI):根據文獻所述,社區老 人異質性高,對健康老化與健康樂活所關注之面向亦因人而異,以樂活(LOHAS)一詞 實為外來語,如融合中國人文化的觀點,與幸福、快樂差異不遠,可用來反應一種對 整體生活的滿意度(陸,1997;Lu, 2005)。目前國內致力於幸福感的量測首推台大心理 學系之陸洛教授,考量社區長者作答的負擔、計分的方便性與量表的穩定度,選擇陸 洛(1998)所編製之『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極短版);Chinese happiness index (short form)』
作為社區老人幸福感受的測量,該量表曾運用於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涵蓋三地華 人對幸福感的文化考量,共10題,包括:樂觀(3題)、掌控感(1題)、正向情感(3題)、
自我滿足(1題)、身體健康(1題)與樂天知命(1題),α=.87-.90,總解釋變異量達45.6%
(Lu, 2006;Lu, Gilmour, Kao & Huang, 2006 )。量表以Likert 四點評分方式計分(0-3),
評估近三個月的整體生活感受,得分範圍為0~30分,只要單題項得分不為零,即表 示有正向感受,一般而言,當總分<5分建議尋求專業人員諮商,5~22分表示幸福感 受一般化,>23分即表示有較強烈的幸福感受 (Lu, 2006, Lu, Gilmour, Kao & Huang, 2006)。於本研究(N=192)幸福感量表 Cronbach’s α=.88。(表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