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唸護理與實習的體認

Dalam dokumen 致謝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Halaman 46-51)

第四章 走入護理與轉任專科護理師的緣由

第一節 唸護理與實習的體認

許多的受訪者在提及為何選讀護理時,大多會提到因為長輩認為護理是份穩定的

工作,例如小瑜,她姊姊讀的也是護理,家人覺得選一個未來比較穩定、比較好找工

作的,當下因為年輕,沒有特別的想法,所以就跟著姊姊的腳步了。同樣的佩君也是

如此,她對護理沒有任何憧憬,也不知護理為何,真是誤打誤撞進入該領域。

我爸跟我舉一個例子說:他朋友的女兒去榮總工作薪水OK,然後收入穩定,

就這樣,我覺得應該很不錯…(H4-1)

而小晨也提及不是她選擇讀護理,只是那個年代,依考試成績分發、再加上父母

的期待及那時候只是15、16歲的小女生,不會明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那時候父母覺

得女生唸護理還不錯,至少不怕以後沒工作,是相對穩定的。在那年紀她會覺得任何

專業都可以學,沒有太大的堅持。

當然並不是每位受訪者都沒有自身的想法。像楚楚除了認同父母護理的確是份穩

定工作的說法外,在高中時期,她很崇拜上課生動的護理老師,聽其生活化的分享在

精神科的經驗,好像日日有驚奇,生活也因此充實,讓她對護理專業很憧憬,覺得護

士是個很偉大的職業,能增進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且對人生感受會較有歷練。因此

抱定志向,一定要唸護理,所以大學選填志願時,她全部都填護理系。

而彥如因國中是升學班,討厭升學導致生活枯燥乏味的感覺,立志再也不要參加

聯考了,所以就沒有選讀高中,在自己的衡量之下,分析興趣排除工、商科,選讀了

護理。

我覺得女孩子讀護理很不錯,基本上畢業以後就有一份薪水,而且你除了可 以照顧自己,也可以照顧別人,就選擇護理。(A4-1)

也有人一開始對護理相當的排斥,例如綺綺,她已跟父母提及自己的志向是外文

或家政,但父母不贊同,父母期待子女唸醫、護,一則因工作穩定,再則可以照護家

人,正值叛逆期的她有很大的反彈,父母強勢與口口聲聲叨念是為她未來著想,她拗

不過家人,只得順應。

受訪者或對護理工作有所憧憬、或懵懂、或排斥,「選擇」相信父母的建議、未

來有份穩定工作的理由,也是一項選擇,在進入護理學習領域後,面臨的情境將為她

們帶來更多的體悟與成長。

二、護理實習面對死、病的衝擊

在訪談其學習歷程中,受訪者對實習帶給她們的衝擊與成長這部份印象尤其深

刻,而且這樣的學習歷程也對於她們擇選未來執業科別有著莫大的影響。以綺綺為

例,他是護校生,二年級就開始實習,醫院學姐老指派護生去做的事情就是換衣服、

換床單,像清潔人員一樣的工作,那樣的工作型態讓她覺得害怕。

我第一次去實習的時候,學姐叫我去顧一個老伯伯,老伯伯是沒有家人,他 全身還長庎蟲,那個阿伯還叫我去跟他抓癢,沒有戴手套,他全身又很臭,

然後尿的那床又髒髒的,然後叫我徒手去做這些事,我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耶。我覺得很可怕…(F4-2-2)

婉君也深有同感,原本她以為護士只是打打針、發發藥而已,實習後深感護理比

想像的還要煩雜、責任重。得做很多雜事,從給藥、打針到把屎、把尿全都要做,甚

至會覺得護士是高級女傭,但最不能適應的,是面對死亡這件事,因實習內外科時,

她照顧一名29歲的肝癌患者,翌日個案死亡。人生第一次接觸到死亡,震驚之餘,緊

接著要做屍體護理,讓她情緒失控。

我也還沒真正接觸到護理工作就去做屍體護理,我沒有辦法在病人家屬面前 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陪家屬哭了很久,這是我比較難以調適的。因為這件

事讓我ㄧ度想打退堂鼓,覺得我好像沒有辦法去面對死亡…(D4-2-2)

類似的情形,也讓綺綺經歷到了,在實習的過程中還蠻多次是分配到照顧重症的

病人,覺得不管怎麼努力病人都會死亡,學校學的用不上,沒有辦法去改變任何東西,

而且感覺到無藥可救的病人,連醫師都會遺棄、不理。但護生是一對一的照護病患,

互動佳,甚至視病猶親,所以當病患每況愈下時,心理壓力與負擔就會跟著愈來愈大。

實習的最後一站,綺綺照護了ㄧ位與她年齡相仿的阿兵哥,才22-23歲,是罹患惡性

淋巴癌的個案,醫師說活不過2~3個月,病人很沮喪,但她依然看不到醫生來為病患

做什麼,病人常問她與死亡有關的事,她卻不知道如何回答,覺得病人很可憐卻無能

為力,這讓她深感無法負荷。

我心裡一直調適的不好,自己人生的閱歷沒有那麼深,你也沒有遇過這麼大 的挫折,你如何去幫他們?你不了解那種苦,那不是說我願意花很多時間去 照顧妳就可以對你有實質的幫助,那個困難度跟程度更高,高到你沒有辦法 負荷…(F4-2-2)

綺綺整個實習消瘦6~7公斤,因總覺得她應該還可為病患再做一些事,因為住院的病

患或沒家人或病情嚴重,都是心理比較不快樂的人。這般情境她自認無法負荷,一心

一意就是要轉行、逃離護理。

佩君感覺經過一年實習,心態可以從一個天真的學生變成一個了悟生老病死的老

僧。由此可知實習的過程,是如此真實的面對、貼近人的生老病死,跟在學校讀書的

感受是天差地遠,也讓受訪者都有所成長。

三、護理實習中產生科別的好惡

實習也是讓護生們更能了解每ㄧ科別的真正情況,有許多受訪者在實習的過程中

護精神科患者有著拯救其心靈的使命感,實習時除了意識到該科與她想像完全不同

外,也因被病患攻擊受到驚嚇,就放棄選擇精神科的念頭了。

同樣一開始就很喜歡精神科的楚楚,因為老師分給她的第一個個案就是major

depression,從上班的第一分鐘開始,個案都不願意跟講話,讓她對精神科有不好的 印象,而照護兒科病人的挫折更讓她對該科望之怯步

最早我實習的是小兒科,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個照顧的小孩,從我進去的 第一分鐘一直哭,看到我就哭,那時我覺得兒科不只要照顧小孩,還要照顧 媽媽,因為小孩一哭,家屬就對你很不信任,甚至有厭惡的表情,讓我覺得 很不舒服。(B4-2-2)

而小晨是因為沒有辦法忍受孩童生病、挨針、嚎啕大哭的無辜可憐模樣而不喜歡

兒科,她更不喜歡神經內科,因為在2-3個月的神經內科實習印象是恐怖與瞬息萬變,

病患可能躺著沒事,要不然就瞬息萬變,變化是非常快的,所以感到害怕。

當然並不是每個單位都讓人害怕與怯步的,楚楚實習到產科時,她有那種突然之

間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那種、很愉快的感覺,大學四年級時,可以一星期選三天固定

在某一個單位實習,那時她就選擇了產房,即使因醫院生產數一個月約有500名,很

辛苦,她依然喜歡產科。

學姊是一個人照顧五個,我們一個才照顧二到三個,我就覺得累到不行了,

雖然很累,可是還是覺得那是我非常喜歡的工作,因為我真的覺得在產科看 到新生兒出生的喜悅,就看到希望的感覺。(B4-2-2)

同樣的小瑜、文欣、彥如也認為選擇ㄧ個快樂喜悅的單位很重要,因為工作的氛

圍是會影響生活的。與其選擇內科那種悲傷的環境讓生活受到感染,倒不如選擇產

科,醫院裡盡是生老病死,僅有「生」是喜悅的。

除了因為產科是不同於其他單位的氣氛,小晨也提到自己在南部醫院產房實習

時,有一可愛的傳統,就是新生兒一娩出,學生的工作職責就是煮一個水煮蛋,好給

產婦墊胃用。雖說產科是以見習為主,沒有太多的實做經驗,但產科給她的感受是新

鮮、是好的。

在實習過程中產房是最不熟的一個科,基本上學姊是不會讓你參與最痛苦的 那段產程,你會看到生產的過程,但是你只體認到:哇! 好新鮮喔。就是說 那是ㄧ個人生不ㄧ樣的經驗,所以婦產科給我的感受相對是好的…(G4-2-2)

整個實習的過程,是面對生老病死,產科有別於其他科別,有喜悅與希望感,讓

許多受訪者都提及對產科的偏愛,當然對每ㄧ科別的感受也影響著受訪者對進入職場

時的選擇意願。

從受訪者的描述中可以知道,選讀護理有人是自身的志向、有人順應的父母的期

待、也有人對護理感受相當排斥,當然這會影響日後執業生涯的自我調適,但即使是

負向的想法也有可能在未來的歷練當中有所轉化,影響對護理、對人生的體悟。

實習過程也讓受訪者更了解護理工作的真實面,為將來成為一位護理人員作更多

的心理建設與實務的學習。且在該各科別的學習歷程中,心中的偏好也已悄然成形。

Dalam dokumen 致謝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Halaman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