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七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討論

本研究是以口述歷史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針對執行產科相關業務的專科護理師

之生命經驗深入訪談,包括她們個人的護理經驗歷程、轉任為專科護理師的工作、角

色壓力與衝突、以及專科護理師制度化後的影響及其面對甄審制度考照的感受…等,

一連串的心路歷程都有詳盡的描述。研究者本著從事口述歷史訪談前要有的基本信

念,就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述說自己生命故事的能力,因此從事口述歷史訪談者應該要

「放空」,將生命詮釋權還原給受訪者的認知(梁、洪、蔡,2003)。而深度訪談的

優點就是由受訪者的觀點,了解這十位受訪者所經歷的細節與身心感受有其獨特性,

更顯珍貴,更可由此了解她們與個案、專業間互動的關係及理解她們從過去到現在面

對醫療環境、政策變遷的個別經驗,透過執行產科相關之專科護理師的視角來詮釋歷

史、探究其意義也達成本研究的目的,因此研究者認為口述歷史為本探索性研究最適

宜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受訪者雖然在學歷、年齡、工作經歷、服務的

醫療院所規模有所不同,但她們在其專業領域能力的提升與角色的擴展,進而更完善

產科照護內容的信念是相同的。延伸護理專業到兼具醫療的專科護理師角色的歷程

中,能以她們的視角,看產科醫療照護相關的人、事、物做何呈現。從每一位受訪者

豐富精采的生命故事中,研究者反覆地聆聽、閱讀,用心思考其經驗感受與意義,並

整理、歸納、發展出主要議題討論,探討執行產科相關業務的專科護理師之心路歷程,

包含在臨床實務的感想與發現、該角色面臨的實際困境與因應、對專科護理師制度的

心得與建議等,整理、分析研究所採集的資料,歸納出以下十一個不同層面來進行討

論:

一、受訪群體能提供多元且深入的資料

本研究深入訪談十位執行產科相關業務之專科護理師,她們年齡介於31~40歲之 間,分屬台灣北、中、南九縣市不同醫療院所,醫院規模涵蓋地區醫院、區域醫院與

醫學中心,因為地區性與醫院規模不同,所得的資料如工作內容、管理規範、專業間

的互動…豐富而多元,甚至延伸出截然不同的身心感受;而每位受訪者在擔任專科護

理師前工作經歷、年資不盡相同。但全為臨床實務10年以上者,其中包含擔任5年 以上執行產科相關業務之專科護理師的資深工作者,這樣的條件下,受訪者更能陳述

10年以上期間產科照護環境的變化,加上都經歷專科護理師甄審制度化前、後的情 境感受,則更能闡述工作經驗上今昔相較的體認,及自身歲月經歷與因應環境的身段

下延伸之感受、反思和智慧,這般的豐富度更勝資淺的臨床工作者所能陳詞的內容。

另外無獨有偶的,受訪者中有助產士資格者6位皆於十數年前,護產合訓時代修 習助產相關內容者,推算其入學期間為1988~1990 年,恰巧為台灣 1991 年開始停辦 助產教育前末幾屆護理助產合訓的學生,受訪者提及:對當時所學的助產相關知識是

相當模糊的,實習時產科照護實做經驗少之又少,且當時醫院已全由醫師負責接生工

作,在接生領域的學習更是全然空白。這與國內文獻所言自1991年助產教育中斷,

而後助產士編制的律法更迭、加上未臻公平之保險給付制度等的背景脈絡下,護理一

助產人員在婦女健康照護體系中被邊緣化(郭,2009b),連代的相關學習也變得片

再者所有受訪者皆經歷外科專科護理師訓練課程,其中取得專科護理師證照者有

五位,受訪者慷慨陳詞面對訓練與甄審的感受,未考取者陳述屢考不中的壓力與悵

然;考取的受訪者對於甄審制度的不合理與展延課程的形式化有著深刻的體認,兩者

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見解來看制度化後的現況與期許。

研究設計取樣服務於各等級、不同的醫療院所之資深臨床專科護理師,正是期望

能有豐富多元的生命故事得以呈現,受訪群體也符合了這樣的期盼。

二、專科護理師納入產科照護編制之背景與省思

美國專科護理師的執業領域以內、外、兒及身心科的基層照護為主,並不包含婦 產科別(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9)。我國專科護理師之發展背景與美國相 似,均因醫療環境改變,醫師人力短缺所促成。自 1995年全民健保制度實施,民眾 使用醫療資源增加,各醫療院所床位不斷擴充(盧等,1999),加上婦產科在健保給 付偏低且高醫療風險下,住院醫師更是嚴重短缺(陳、戴,2002),雖台灣目前專科 護理師分科僅有內、外科,但各醫院普遍以(外科)專科護理師執行產科相關之醫療 業務。受訪者提及11-13年前醫院招募不到婦產科住院醫師,且醫院規模不斷擴編,

醫院為維持運作,對於聘任專科護理師來替代住院醫師部分工作除了解決醫療人力問 題,也是符合成本效益的,科室以此理由爭取專科護理師人力是輕而易舉,使得院內 專科護理師人數急速增加。其他工作年資近 15 年的受訪者也見證了當時的時空背 景,專科護理師(助理)成為協助產科醫療照護的一員。反觀歐美等先進國家對於孕、

產婦健康照顧多由專業助產士與醫師分工,由助產士擔任第一線的產科照護及接生,

少數高危險孕、產婦才由醫師負責的聯合照護模式(Payne & King, 1998;郭,2009b), 以此彌補基層醫師人力的不足,國內外大不相同。再者助產士有較高照護品質、能增 加照護的持續性,在國際醫療照護評比中,享有極高評價(ACNM, 2008)。何以國內 在婦產科醫師不足時,未擇用於法有據的護理-助產師,卻仍以執業上有諸多法律限

制的專科護理師代之,這與近二十年來國內醫院無助產士編制、助產教育中斷及不公 平之保險給付制度等的背景有所相關(郭,2009b)。受訪者陳述即使自身擁有助產 士證照,且服務於產科,但執業登記仍是護理師,醫院無助產人員的編制,也不在乎 產科照護人員有無助產士證照,且現今個案大多只知道醫師可以接生、看診,助產士 的功能是被遺忘的。但受訪者也認為執行產科業務的專科護理師若持有助產士證照 時,按理、法而言,執業會有很大的便利、更名符其實,尤其當醫院沒有住院醫師,

臨時情況需要專科護理師接生時,有其合法性,能即刻處理,避免危及母嬰。相對的 無助產證照的受訪者,談及在臨危受命接生時,一則缺乏跟家屬、個案解釋的正當性,

一則擔心觸法而心懷忐忑。另外訪談過程中發現大部份專科護理師接生訓練並不完整 且缺乏制度保障,讓她們不願為醫師的接生費扛負風險與責任,再則明文規定專科護 理師不得接生,醫師也只得按法規自己接生了。可見這樣的產科照護環境與體制缺乏 安全與合法性。

世界各國將孕產婦及新生兒健康視為國之根本,也是顯示國家健康照護決策與成

本支出的重要指標(方等,2010),因此母嬰健康照護的提供者,極其重要。兩位較

了解助產業務範疇的受訪者認為:助產士或專科護理師都非常缺乏完善的訓練,因為

國內臨床中無此角色典範與完善的養成訓練,但助產士有完善的法規、完整的專業角

色,若大學或研究所課程能針對已有產科背景的護理人員再作訓練,加上臨床實務的

培訓,讓其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護理助產人員,加上醫療院所若能恢復助產人員編

制,這樣的發展對母嬰照護、專業成長都是可期待的。如國內文獻所提:推動各醫療

服務機構以助產人員和婦產科醫師共同合作模式,使具有人性化的母嬰照護、低剖腹

產率,以達到國際周產期照護的水準,是可以期許的(邱、周,2005)。執行產科相

關之專科護理師或能一解眼前住院醫師缺乏的燃眉之急,但產科醫師老化與缺乏新血

輪注入(聯合晚報,2011),勢必為未來國內母嬰照護投下極大變數。以長遠眼光來

看,規劃適切與合法的母嬰照護人選有其迫切性,或許可借鏡歐美等先進國家由專業

助產士與醫師分工,於醫療院所執行助產士與婦產科醫師的聯合執業模式,一則舒緩

醫師人力問題,更能進一步提昇母嬰照護的品質。

三、專科護理師執行產科多元業務,維繫目前臨床運作有其貢獻

台灣於1986年醫學中心開始有專科護理師的聘任(田,1990)。而後因全民健康保

險開辦致使醫療院所擴充加上住院醫師人力短缺,為求有足夠醫療人力以維持運作,

並降低醫療成本,加上希望專科護理師能減輕醫師工作負擔與壓力等實際需求,該角

色趁勢而生(童等,2010)。縱使非法,卻有其存在的必要與貢獻。本研究中的受訪

者也提及10幾年前的醫療環境,細訴在檯面下、見不得光的那段情境-專科護理師彷

彿地下住院醫師ㄧ般,幫忙處理主治醫師交代事務、是醫師的代理者,但專科護理師

的存在及工作內容都是不能說的秘密。有一受訪者陳述婦產科主任在評鑑場合毫不諱

言在無住院醫師狀況下,專科護理師存在是公開的秘密,專科護理師是幫助承受龐大

醫療業務量的醫師仍得以兼顧個案照護品質的重要角色,且依現實的情況就是招募不

到婦產科住院醫師,醫院為維持運作,加上聘任專科護理師是符合成本效益,即使不

見容於法,但專科護理師一定會存在。

而專科護理師執行的產科業務因醫院制度、主治醫師的需求不同而有很大的差

異,研究中受訪者們在其職位所負責的工作內容相當多元,主要還是以醫療輔助者為

主,輔助門診業務有助於與個案關係的建立及提供連續性的照護,間接也提升看診的

Dalam dokumen 致謝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Halaman 13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