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專科護理師工作、角色壓力與衝突
第一節 訓練過程不一與角色轉換的壓力
世界各國的歷史與經驗一再提醒高等教育對NP養成的重要性,且根據統計,目 前美國 NP 多為碩士層級以上的進階護理人員,甚至自2015 年起,要求具有臨床護
理博士學歷者(DNP)才能參加 NP 的鑑定考試;反觀國內,NP 資格為專科以上畢 業與臨床實物三年以上,而教育訓練仍停留於醫院培訓的階段,在課程內容缺乏統一
標準及授課師資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培訓成果值得憂心。
專科護理師被視為護理的進階,其工作內容卻是大相逕庭,踏入一個近乎是新的
領域,不同的角色工作性質,角色轉換本身就是一大壓力,加上訓練過程的完善與否
絕對是轉任該職位初始適應力與感受是否正向的重要關鍵,也影響了往後的工作歷
程。讓我們進入受訪者面對各院不一的訓練及面臨角色轉換的心路歷程…
一、片段式學習,多半自己摸索
有些受訪者服務的單位,並沒有完整的訓練規劃,通常是看著學姐怎麼做就跟這
做,更悲慘的還有孤立無援全靠自己摸索的。綺綺就是一例,因為單位是一位醫師固
定配搭一位助理,工作上是沒有同伴的,需要獨立。只在接生、查房時醫師會出現,
其餘時間並沒有人帶領她學習。沒有臨床工作經驗的綺綺,沒有寫過病歷,她抄寫其
他助理的病歷、字句,也記下工作要注意的流程、甚至畫手術流程圖、畫手術器械,
隨時都寫、畫小抄,做成手冊,然後一項項背起來,這過程讓她覺得相當痛苦。她回
想起第一天到職的情形,是恐怖的,至今都無法置信怎麼會如此?
進去以後才知道可怕,我第一天被assign去打IV、上麻醉,就是產科中常常 有自費的D&C,就是醫師自己給它麻醉,然後我就是那個負責麻醉的人。
我不會打點滴還幫他打IV跟麻醉,知道這有恐怖吧!那個麻醉機到底怎麼用 我也不會用,學姊只有跟我說什麼左藍右黑什麼的。你知道嗎?怎麼會是這 樣子記呢!可是我當初被教的時候真的是這樣子,我就很傻眼,這麼恐怖的 事情,只能硬著頭皮做(F5-3-1)
缺乏臨床經驗讓她倍受護理人員質疑,她覺得NP這角色跟護理人員不同,護理人員
只要遵照醫囑,而NP要思考,在病患提出問題時,要思考、要評估下醫囑,沒臨床 基礎要給醫囑那是很困難的。所以主動要求去門診學習,為了彌補臨床經驗的缺乏,
而後她發現這樣的學習是最快速的、學習的內容與程度也是超越護理人員的,會提升
婦產科醫療照護部分的相關知識,如從詢問病史、鑑別診斷、如何給予處置、及後續
照護與追蹤了解的是連續性完整的照護內容。這點楚楚也有同感在門診另外除了專業
技術知能明顯的提升,產科部份更熟悉個案產檢情況、學超音波讓她貼近產婦、增加
信任感。她在門診另一收穫就是了解怎麼跟個案應對,很清楚哪些話該講或不該講,
這是她當專科護理師與護理人員角色上很大的差別,因為在工作上,專科護理師在醫
師、護理人員、病患、甚至其他單位間是很重要的溝通角色,在門診的學習是能增加
溝通協調能力的。
珮君則是剛開幕醫院的第一位婦產科臨床護理師,她隨時隨地跟在主任身邊,但
主任事務繁忙,沒有時間訓練她,也沒有人告訴她臨床護理師職責為何,完全靠自己
摸索。
比如說他去OPD我就去跟診,然後他去開刀房我就去開刀房,然後他接生 我也要進去,就沒有跟我說過我要做什麼,都是我問他:我現在要做什麼?
然後跟診的時候就開開診斷書嘛,然後換藥、開住院單,然後上刀就拉鉤…
(H5-3-1)
手術部分珮君因為有經驗,上手最快,但壓力比較大的是,角色突然轉變。以前當護
士只要把狀況通知醫師,現在是變成護士告知不好的狀況,自己要去做初步的處理,
是第一線的解決者,那時覺得好有壓力,因為根本不曉得怎麼處理,例如婦科的病人
Hb低的、出血量多、血壓高、加上值班接收到病患一堆狀況,她深覺工作壓力太大
提出離職,主任慰留也試著了解她的壓力。
主任問我:妳覺得壓力大在哪裡?妳跟我講呀,我來協助你怎麼處理。這時 候他開始說Hb低要怎樣,那I/O unbalance要怎樣,他也不是很有系統的敎,
不是耶,因為他講的東西也是有一個很模糊的點,那就是變成說自己去摸 索,慢慢的才有一個大概的雛型什麼問題你怎麼去處理。(H5-3-1)
而後她發現醫師是不會主動教學的,但只要肯問醫師就一定有所指導,但很多還是靠
自己去摸索去學習的。
阿敏服務的地區醫院,因為個案數不多,只有一位婦產科專科護理師,剛到職時
,時逢母嬰親善評鑑,評鑑結束後,學姐約略教了一下如何寫病歷、工作職責有哪些、
行政文書交接約一星期的時間,學姐就休假而後離職了。一開始讓她措手不及,都是
自己慢慢發現,或跟外科NP學習,感覺就是新人陣痛期會拉長,因為有很多的不確 定。
文欣跟阿敏類似,工作交接一星期就得獨立了。幸運的是產科照護、協助上刀部
分,因為護理有相關經驗,可以很快上手,單位也有醫學中心支援的住院醫師可以在
病歷書寫、手術縫合上給指導,但即便如此,她仍覺得相當沒有安全感,壓力很大,
因為沒有可以討論的對象。
相較起來,婉君還算幸運,雖然科內並沒有很完善的訓練計畫,就是沒有規劃的
一股腦兒全丟給新人一堆資訊。
說實話那時候找我來的學姊也是從四面八方來的,並不是每一個都是產房背 景,有人從ICU、精神科、她們也是很吃力啦!因為他們也是醫師敎起來的,
醫師也不知道NP是要做什麼,的就依照他們的需求來敎,要你會上刀就敎 你上刀,要你PV去判斷病人,他就敎,敎的就是雜七雜八的…(D5-3-1)
但學姐多,可以討論學習的對象也多,訓練過程雖不像現在,有ㄧ本新進人員訓練手
冊-何時要照護幾個病人、要做到什麼層度的學習過程計劃表。當時受的訓練是很雜
亂無章,但還是受用的,因為相對學到的東西也很多,醫生講到什麼記什麼,記出滿
滿的ㄧ本工作寶典。
專科護理師不同於護理人員,是以醫療工作居多,在醫療訓練不周全下,勢必增
加角色轉換壓力、與不確定感。但大部分醫院對初轉任的專科護理師,提供的訓練屬
片段式而非有完整的訓練內容,得靠受訪者們自行摸索學習,也延長了新人陣痛期。
二、慶幸接受自認為完整的訓練
在訪談過程中,大多數的受訪者提及出轉任時的訓練大都陳述是片斷是沒有完善
的訓練計畫,大多自行摸索。但也有少數的受訪者認為科室提供的訓練是相當完整
的,能補足在護理經驗中不足的內容,讓自己有信心能承擔執行產科相關業務的專科
護理師。彥如即是一例,她先在醫學中心先訓練取得專科護理師資格,有缺額時,需
經臨床實務訓練之後才能成為正式的專科護理師,實務訓練約需八個月,要到急診、
加護病房、內、外科、婦產科實地參與照護工作,依意願再選擇工作單位,整個訓練
過程對她而言是充實有趣的,因為所見所聞跟在復健科病房時有著很大的差異。
在整個實務訓練中她感受到急診的多元新奇、內科有小醫院大醫師的狀況,意即
沒有花時間與護理人員教導或溝通,做什麼事醫師說了算的氛圍。讓她印象最深刻的
是婦產科主任扎實的指導。
婦產科我沒有經驗,只有學校學的模糊概念跟一張助產士證照,但是婦產科 的東西還是需要臨床,那我在training的時候,主任帶的、從最基本的開始敎 我,怎麼寫病歷、連suture我們去買豬皮來練…產房的部份,我們就是從待 產開始,待產時PV、NST的判讀,到產擡的時候,怎麼教導病人用力呼吸
的、怎麼去接生、怎麼去評估會陰傷口、怎麼去縫傷口、怎麼去處理特殊狀 況…(A5-3-1)
而後彥如擇選工作單位時,考量到醫師還是主導整個醫療決策,專科護理師是需要主
治醫師監督,並不能完全獨立去做事,畢竟專科護理師不是醫師,所以需要像急診或
婦產科主治醫師隨時在旁的,但婦產科這樣扎實從基本開始的訓練制度,讓她不會因
自己沒有婦產科經驗會有無法勝任該科專科護理師的擔憂。所以她選擇當執行婦產科
業務的專科護理師,ㄧ方面也彌補畢業時工作分發與最喜愛的婦產科失之交臂的遺
憾。
小晨與彥如一樣,先完成醫院完整的專科護理師訓練課程,隔年產房專科護理師
有職缺才正式轉任,當然轉任前有所謂原單位臨床的訓練。主任與她們討論訓練內
容,希望涵蓋哪些部分會讓訓練完整化,所以確實花一些時間去學ㄧ些不ㄧ樣的東
西,例如去看產前門診的部分,超音波的操作-雖不期望短時間會完整的操作,但要
學會基本如確定胎位、尋找胎心搏,然後了解ㄧ些產前羊水篩檢的流程。就是把個案
到產房之前的那區塊填補下來,當然不是實際操作,只是去了解。這可以幫助專科護
理師與個案間討論時,提供更多的資源與內容;以及幫主治醫師處理個案問題時,了
解該與哪些單位溝通協調或是要做哪些準備。
臨床部份因為小晨在產房當護理人員12年,這部份就不陌生,所以這是負擔比較
小的部份,但更進ㄧ步是要能分辨個案的嚴重度。另外還有類似助產師的訓練。
其實我們主任把我們當助產師training,比如說他會帶我們 one by one
training 接生,所以我不敢說我很行,但是接生我ㄧ定可以、EP wound suture
我們也可以,只要是他的case生,就是ㄧ個ㄧ個帶…(G5-3-1)
小晨覺得主任給的訓練是很用心、盡力的彌補她們工作經歷中缺乏的內容,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