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度
本研究是採用口述史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口述史法為質性研究方法之一。胡
(2008)認為質性研究所關注的不是客觀分類計量、普遍法則的尋找或因果假設的論
證,而是社會事實的建構過程,以及人們在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和
解釋。這種脈絡情境過程、互動、意義和解釋的探索研究,其研究價值和判定標準異
於量化研究所採用的各種信度、效度指標。本研究參考Lincoln和Guba(1985)所提 的四項準則來考量研究的嚴謹度,包括:
1.確實性(Credibility):意指資料的真實程度即研究者真正觀察到他所希望觀察 到的標的:可經由增加資料確實性的機率、同儕的參與討論、相異個案資料的收集、
資料收集上有足夠的輔助工具及資料的在驗證等技巧來增加資料的真實性(胡、姚,
2008)。針對本研究,研究者藉由師長同學及朋友介紹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婦產科 專科護理師而後正式邀請方式與個案建立信任關係。在訪談過程中,同一時間只與一
位個案進行訪談,並視訪談的情形增加或減少訪談的次數。參與時間並不受限且經由
持續性的互動觀察,使個案能充分的表達其最接近真實的經驗。在資料的處理過程
中,所有的訪談內容均完整的存於錄音帶,訪談內容由研究者一人觀察、記錄、轉錄
及分析,以增加和資料相處的時間。當能提高資料所呈現之現象與其詮釋意義的掌
握,並將訪談過程中重要的語言及非語言之內容摘要配合錄音帶的轉錄忠實地記錄下
來,在轉錄過程中邀請相同訓練背景之研究所同學校正文本及反覆核對三次以上,並
將訪談情境、內容、互動關係之觀察之文本共同參與分析,所有意義單元若有出入,
則經過討論後協調出較為符合個案意義研究目的之結果。
2.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即外在效度,指經由個案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
能有效的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描述,而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深厚描
述。個案在原始資料所描述的情感與經驗,研究者能謹慎的將資料的脈絡、意圖、意
義與行動轉換成文字資料(胡、姚,2008)。針對本研究研究者將所有訪談錄音內容
轉寫成逐字稿時,將訪談過程中所有的訊息詳加說明如「---表較長停頓」、「--表短
暫停頓」、「~表語氣延長」」、「↑表語調上揚」、「↓表語調下降」「()註解說話
者表情動作」,將受訪者的語意與非語意訊息具體的轉為文字陳述,將真實完整的原
貌呈現出來。並將研究過程資料完全保留且詳述每一步驟,以供其他研究者做類似的
研究參考,當有研究者想做同樣的研究採用相同的步驟時其結果必定很相似。
3.可靠性(Dependability):意指內在信度。研究者必須將整個研究過程與決策 加以說明,以供判斷資料的可靠性(胡、姚,2008)。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對於研
究的目的、設計、資料收集的方式與過程、資料分析的方式等均於第一次訪談前會先
與受訪者說明。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將訪談錄音內容轉寫成逐字稿後,讓受訪者過目
進行確認,研究者本身曾擔任執行婦產科業務之專科護理師10年餘,對其工作歷程有
深入了解。並且在研究所一年的課程中受過口述歷史方法學的理論與實務訓練,將有
助於對研究主題經驗的詮釋。除本身以外並藉由邀請同儕、產科護理專家指導,以多
種不同的角度不斷檢核研究之過程與結果,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4.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意指資料的客觀性及中立性(胡、姚,2008)。研 究者要能夠有系統地收集、敘述資料,在研究過程中,為了檢視研究者是否能在觀察
及分析的過程中不失客觀、中立的角度且由資料本身來說話,研究者除透過研究省思
筆記,對於研究過程中的事件、想法予以忠實的紀錄,隨時將自我心得、疑問等並與
指導教授討論及澄清,以提昇研究者的中立角色與研究的客觀性,研究者在資料分析
過程中將初步結果與同儕進行討論,並對資料分析進行校正,而後與受訪者溝通資料
分析的初步結果,做為研究者資料分析與解釋校正的參考,以符合研究上對客觀、一
致與中立性的要求。所有訪談的錄音帶及轉錄的文本均妥善保存,以提供其他人了解
資料的相關性及意義,以作為日後研究參考及檢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