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六節 婦產科專科護理師與口述歷史
人類首次有歷史記載之時,口述歷史便出現了。三千年前,在中國周朝便有專門
述歷史方法來蒐集史料。(Ritchie, 1995/1997)。不過時至今日,口述歷史的意義擴
大了,它包括了對於人類記憶進行訪談並加以紀錄的過程。(Robertson, 2000/2004)。
口述歷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研究方法。口述歷史所記錄的,是由個人親述的生活
和經驗;透過深入訪談,將受訪者敘述故事時的聲線、藻詞和思想都記錄下來。通過
分析語言、聲調和說話者的主觀意思,研究人員可以捕捉歷史事件背後的社會含義,
以及事件對人、群體造成的影響(梁、洪、蔡,2003)。
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蒐集,其所要蒐集的材料,不僅是一般性的「口傳
記憶」,而且要蒐集「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而口述歷史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所獲
得的材料、觀察和觀點是其他地方無法尋覓的,所以口述歷史方法的價值也在為原本
史料不足的研究建立史料(游,2002)。除此之外,口述歷史另一重要的功能就在於
記錄這些弱勢族群,他們在傳統歷史紀錄中常被忽略或曲解。口述歷史是與人民站在
一起的歷史。它為歷史注入了生命也擴大了歷史的視野。它眼中的英雄,不只是來自
於領導者,還包括了廣大無名百姓。將歷史帶進了社群之中,再從社群之中引出了歷
史。它協助無權無勢的人,得到了尊嚴與自信。它讓社會各階級、各世代能彼此接觸、
因而達成諒解,簡而言之,它讓人得以為人(楊,2004)。且當聲音的面向成為歷史
研究的一部分時,用來傳達過去資訊的紀錄方式也因此變的生動有趣。
從事口述歷史訪談前要有其基本信念,就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述說自己生命故事的
能力,具有組織時空、孕育、情感產生知識的能力,因此從事口述歷史訪談者應該要
「放空」,將生命詮釋權還原給受訪者的認知並要有同意、同理、同感的概念(梁、
洪、蔡,2003)。
對口述訪談內容要保持理性、客觀及中立的思緒與態度,在撰寫逐字稿時應真實
呈現受訪訪者的訪談內容,整理訪談資料後,還得經過被調查人的同意才能予以保留
和公開。
本研究訪談對象為婦產科專科護理師;在許多國家視婦幼衛生為國之根本,婦女
及孩童的健康是國家發展程度,也是顯示國家健康照護決策與成本支出的重要指標。
婦幼衛生彼此相關,包含女性之青春期、孕前、孕期、產後以及孩童之新生兒、嬰兒
及兒童時期;均需達到全面的照護,必須有良好之居家、社區及健康醫療服務等(方
等,2010)。在國內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52.5歲(聯合晚報,2011),加上據婦產科 醫學會統計,2011年全國合計招到10人婦產科住院醫師,多家醫學中心甚至招不到 人(聯合報,2011),這樣的情況下婦產科NP的角色與功能便相形重要。即便如此,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於 2009年建請衛生署修定專科護理師分科及甄審辦法中增列分科 及培育婦產科專科護理師案招致否決,其理由為國內已有護理助產師的認證,對於婦
女健康及母嬰照護,護理助產師更有其合法的地位與完整的培育訓練。如同郭於2009 年指出:現今婦產科住院醫師普遍短缺,以醫師助理或專科護理師取代住院醫師的做
法又欠缺合法性與安全性,在不增加醫療支出的前提下,又要有更高品質的孕、產婦
及嬰兒的照護品質,以香港、日本、歐美所採行醫院中助產人員與產科醫師合作模式
是很可行的一項策略(郭,2009a)。但現今醫療院所仍捨助產師擇用專科護理師,致
使執行產科相關業務的專科護理師在角色上不受法源面、制度面的認同,加上其在醫
師人力不足及高醫療糾紛的科別,執行產科相關業務的專科護理師之身心感受,不僅
是一般的工作歷程,也包含著修正制度面的期許,透過口述歷史可以詳實地紀錄執行
產科相關業務的專科護理師之經驗歷程,其為何成為專科護理師、如何的訓練與培養
該角色的能力以呈現其專業角色?如何照護婦女及孕產婦?而工作中與醫師、護理人
員及管理階層互動的真實風貌,將其角色悲喜憂歡化做文字的闡述,另外專科護理師
制度化的前後,其不同的感受與經歷,可以一窺這樣的制度對其本身、醫療照護團隊、
與病患間的影響。進而尋找出其中意義,深入探討怎樣的制度與模式是可兼顧護理專
業發展與提升孕產婦的照護品質。
在訪談中,讓受訪者將其在醫院擔任執行產科相關業務的專科護理師所面臨之情
境與困境一吐為快,同意、同理、同感並予情緒上的支持,進而在探討的議題上產生
信任與見解上的共嗚 ,研究者希望藉由口述歷史的方法,透過執行產科相關業務的
專科護理師工作歷程的身心感受、尋找整體的脈絡與其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