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ied!
58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研究所 碩士論文. 健身房會員持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因素探討 Factors of Gym Members Continuing to Participate in Group Courses. 潘家玉 Chia-Yu Pan. 指導教授:賴世烱 博士 Advisor: Shih-Chiung Lai, Ph.D..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Jan, 2011. 1.

(2) 致. 謝. 「學科是術科的基礎,術科是學科的發揚光大」,這是台北體育大學-徐台閣 教授曾說過的一句話。從事體適能有氧教練一職已逾 20 年,徐教授的這句話一 直是我追求的信念,而考取研究所更是為了這個信念以及父母親的鼓勵。 在這兩年的求學期間,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賴世烱老師,因為他總是以 開放的心態鼓勵每位學生在研究上要有自己的創見,不厭其煩的的細心教導與要 求,讓我從中能夠得到甚多的啟發與支持,在此致上最誠致的敬意與謝意。 再者,我也要感謝所有我身邊的學生、好友與健身房的會員,在這段日子給 我很多的鼓勵與幫忙,謝謝孟儒學長給予我在學業上許多的建議與協助。怡真和 衾吟大力的幫助才使得收案過程如此順利。靖宜與珮甄耐心的陪我一起整理問卷 與校閱論文。家豪與女友盟純在統計上的協助。小靜、Jessica、先成、佳妏,謝 謝你/妳們的幫忙,減輕我許多的負擔。還有我可愛的狗狗貓貓們,因為你們的 陪伴,使我熬夜寫論文也不會寂寞! 最後,感謝我父母親的支持,尤其是我的父親,我終於能夠驕傲的說:爸, 我完成了我們倆個的願望了!在此將獻給家人與好友,願與你們分享這份成長的 喜悅!. 2.

(3) 摘. 要. 本研究分別以 Bandura (1997) 之自我效能理論與 Sechrist, Walker, & Pender (1987)提出的知覺運動障礙因素為基礎,探討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持續時間對健 身房會員自我效能及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實驗參加者為臺北市北區參與健身房 團體課程之會員,共 186 人,並將其分類為 1.低於六個月;2.六個月至兩年;3. 兩年以上三種運動資歷階段,做為本研究之自變項;另外採用研究者依據自我效 能理論(Bandura, 1997)與知覺運動障礙因素(Sechrist, et al, 1987)自編問卷做 為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的測量工具,所得結果則為本研究之依變項;後以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來探討持續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對自我效能、 知覺運動障礙的影響,研究結果為:一、較長運動資歷者在自我效能各面向得分 較較短運動資歷者高。且「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較「六個月至兩年」、「低於 六個月」運動資歷者除了在「替代經驗」上無顯著差異外,於「表現成就」、「口 語說服」、「情緒覺醒」等統計上皆達顯著差異。二、較長運動資歷者在知覺運 動障礙各面向得分較較短運動資歷者低。本研究結果可供健身房在團體課程安排 以及專業有氧體適能教練培訓上做為參考。. 關鍵字:健身房、團體課程、集體效能、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 3.

(4)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Self-efficacy theory” (Bandura, 1997) and “Perceived exercise barrier” (Sechrist, Walker, & Pender, 1987); it investigated that how participating time of group courses affects the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exercise barrier of gym club users. One hundred and eighty six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members of gym club in Taipei northern district, being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lengths of time they have been exercising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is study: 1. less than six months; 2. between six months and two years; and 3. more than two years. The researcher-designed tools including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exercise barrier questionnaires are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one-way ANOVA was applied to test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ng time of group courses on the above dependent variables. It was found that: 1. people who have longer exercise experience receive higher score in all aspects of self-efficacy. People who exercise more than two years have obvious higher scores in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verbal persuasion and emotional arousal than people who only exercise less than six months or between six months and two years, except the aspect of vicarious experiences. 2. People who have longer exercise experiences receive lower score in all aspects of “Perceived exercise barrier.”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positive information to gym clubs, and advise them in scheduling group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aerobics trainers train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ym club, Group course, Group efficacy, Self-efficacy, Perceived exercise barrier. 4.

(5) 目. 次.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假說 ………………………………………………………………..4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健身俱樂部產業發展概況……………………………………………....7 第二節 自我效能之理論與文獻探討……………………………………………11 第三節 知覺運動障礙之理論與文獻探討………………………………………15 第四節 小結………………………………………………………………………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驗參加者 ……………………………………………………………..18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24 第五節 研究倫理 ………………………………………………………………..25. 5.

(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26 第二節 不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年資對自我效能之影響……………………26 第三節 不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年資對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36 第二節 建議 ..……………………………………………………………………3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39 英文部份 …………………………………………………………………………43 附錄 附錄一 健身房會員持續參與團體課程之因素問卷調查表 .…………………47 附錄二 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量表作者同意書 ………………….………51. 6.

(7) 表. 次. 表 2-1 健身俱樂部之名稱與定義……………………………………………………8 表 2-2 台灣運動健身俱樂部第一受歡迎的現場設施...…………………………...10 表 3-1 專家效度名單 ………………………………………………………………19 表 3-2 「自我效能量表」問卷預試分析摘要表……………………………………..20 表 3-3 「知覺運動障礙量表」問卷預試分析摘要表………………………………..21 表 4-1 問卷填寫者基本資料………………………………………………………..26 表 4-2 不同運動資歷在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7 表 4-3 不同運動資歷在表現成就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7 表 4-4 不同運動資歷在替代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8 表 4-5 不同運動資歷在口語說服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9 表 4-6 不同運動資歷在情緒覺醒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0 表 4-7 不同運動資歷在知覺運動障礙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1 表 4-8 不同運動資歷在運動環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2 表 4-9 不同運動資歷在時間耗費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3 表 4-10 不同運動資歷在身體費力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4 表 4-11 不同運動資歷在家人鼓厲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5. 7.

(8) 圖. 次. 圖 3-1 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問卷設計結構圖 .……………………………..23 圖 4-1 不同運動資歷在表現成就之描述性統計圖 ……………………………...28 圖 4-2 不同運動資歷在替代經驗之描述性統計圖 ……………………………...29 圖 4-3 不同運動資歷在口語說服之描述性統計圖 ……………………………...30 圖 4-4 不同運動資歷在情緒覺醒之描述性統計圖 ……………………………...31 圖 4-5 不同運動資歷在運動環境之描述性統計圖 ……………………………...32 圖 4-6 不同運動資歷在時間耗費之描述性統計圖 ……………………………...33 圖 4-7 不同運動資歷在身體費力之描述性統計圖 ……………………………...34 圖 4-8 不同運動資歷在家人鼓勵之描述性統計圖 ……………………………...35. 8.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依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假說,第四 節:名詞操作定義,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進行敘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規律性的運動可降低疾病的罹患率並增進心理的健康,過去多項研究證實了 規律性的運動確實對生理與心理方面皆有正面性的改善與助益(Berger & Owen, 1988 ; Krick & Sobal, 1990 ; Ulbrich, 1999 ; 李碧霞,2001)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 的日新月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使得人類的生活型態有了重大的改變-由勞動式 的農業生活轉為坐式生活,在身體缺乏活動(坐式生活)和營養過剩下,使得心 血管與慢性代謝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進而嚴重影響現代人的健康。 此外,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同時要面對家庭與職場上的壓力衝擊,如果沒有適 當的舒壓管道,許多心理上的疾病便容易衍生,如失眠、憂鬱、物質濫用、焦慮 症等(李選、廬英琪、顏文娟、林淑琴,2004;蔡英美、王俊明,2006)。美國 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 NIMH)與世界衛生組織曾 指出, 「憂鬱症已經成為新世紀的黑死病」 ;因此,在追求身體健康外,包含心理 上的「全人健康(Wellness)」(Patton, Granthan, Gerson, & Gettman, 1989),已為 全球各國目前所要積極推動的重要議題之一。 我國政府於 87 年起開始實施週休二日的政策,大幅的增加了國人的休閒時 間,而週休二日的實施更使得國人的休閒行為由偶發性改為每週例行性的活動 (宋曉婷,2001)。近年來,由於國人的休閒生活水準與國民所得提高,加上政 府積極推動全民運動,健康與體適能(Health and Fitness)始受到社會大眾的關 注。然而,台灣地狹人稠,可供國人從事戶外休閒的場所不多,且受限於地區、 時間以及場地的限制,因此到健身房運動的觀念越來越普及,而休閒健康產業也 隨之蓬勃發展。截至 IHRSA(International Health Racquet & Sports Club Association)於 2005 年1月的最新統計,全球各國目前有超過 68355 家的休閒. 9.

(10) 健身運動俱樂部(Fitness Club)的產業規模,台灣市場也有 220 家的數量。依據 台北市健身房商業工會統計,全台健身人口約六十萬人,而運動健身俱樂部的密 集度、發展規模與成熟度,更是以台北市為首。目前台灣各類的運動健身俱樂部 多以會員制收費為主,並採取多元化的服務,除了提供各項專業新穎的硬體設施 外,各類團體課程、個人指導教練課程、SPA、美容、餐飲等多項豐富的軟體服 務,提供消費者能夠在健身的同時達到休閒娛樂的需求。 休閒運動可為身體帶來的益處與效益已是無庸置疑的,然而,無論從事哪種 運動,能夠長期規律性的運動才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在從事運動中個人 的動機及參與者的興趣、意向、態度和價值,往往是個體持續參與運動的重要因 素,而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更是研究運動行為開始以及持續之重要預測因素 (Sallis, Hovell, Hofsteteer, & Barrington, 1992;蔡英美、王俊明,2006)。依據 Bandura (1977) 指出個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形成來自於四種不同的訊 息:一、表現成就(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三、口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四、情緒覺醒(Emotional arousal),也就是個體確信能完成特定行為的把握程度。過去多項研究中指出自 我效能與運動表現有正面的關係存在(Moritz, Fahrbach, & Mack, 2000;郭曉文, 2000),國內學者呂惠富(2008)也指出,運動夥伴關係對休閒效益具有正向的 激勵作用。再者,知覺運動障礙也是影響及預測個體參與運動行為之重要因素 (Gage, 1991;蔡英美、王俊明,2006) 。一般民眾在開始從事運動的初期常會遇 到一些阻礙,除了天候或是交通等外在因素外,如對運動健身器材的陌生、運動 技巧不熟悉、單獨個人運動時的無聊感、運動當下身體與情緒上的感受等,這些 內、外在的因素累積下來都可能成為阻礙其持續運動的原因。團體運動課程的普 及度已經超越單獨個人的重量訓練指導或美容課程(劉恆銘,2009),過去較受 歡迎的低強度運動如健走、氣功、太極、水中體適能等逐漸被運動強度較高的課 程所取代,如有氧運動、階梯有氧、瑜珈(趙麗雲,2007;江界山等人,2001)。. 10.

(11) 根據研究者多年服務於健身產業的經驗,健身運動俱樂部的會員參與團體運 動課程的比例一向遠高於健身器材的使用,其規律運動及持續性也較高。研究者 認為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的特色在於: (一)健身房團體有氧課程是以「服務」性質為主,因此在課程內容上必力 求豐富與有趣,以達到各類型態會員的健身需求,無論生理或心理上。 (二)健身房團體有氧課程在課程難度、強度上有一定的分級,指導教練也 須按照健身房所制定的課程級別進行教學,以便會員能依照個人的喜好與能力程 度來選擇課程。 (三)健身房團體課程因是以「服務」性質為主,團體課程指導教練在教學時雖 以「領導者」的身份在進行教學,但不採權威式教學,主要是以「鼓勵」和「激 勵」的方式來進行運動指導,且與一般團體課程教學不同之處為更重視「課程氣 氛」以及「感官娛樂」上的的營造,以達到健身同時兼娛樂的效果。 (四)由於一堂團體課程中的會員在身體狀況、能力、性格、年齡等上都不相同, 而團體課程又無法像個人運動指導教練可以依會員的身體情況個別量身訂作運 動計劃,因此健身房團體課程教練無論在專業技能、相關專業知識、教學技巧以 及身體示範能力方面都必需達到一定的水準,也必需不斷的進修,以提供運動參 與者在正確的運動資訊和安全的運動強度下學習運動技巧。 (五)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的會員在運動中的經驗較不同於一般個人或團體 運動。在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時,會員必需在「同一時間」下要聆聽台上運 動指導教練的口令、看著教練所示範的動作並隨著音樂的節奏擺動肢體、注意與 其它會員間的運動安全距離、感受運動當下身體和心理上的反應,在特定課程時 甚至要熟記動作組合,因此整體運動經驗更為多元化。 (六)團體運動課程與個人運動最大的差別在於雖然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的會員 來自於不同的工作、身份背景,相較於個人單獨的使用運動器材,參與團體運動 課程能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頻率、時間增加,距離縮短,使會員彼此間能夠更加 熟識,藉由彼此間的鼓勵與經驗交換,始能拓展人際社交與自我肯定。 11.

(12) (七)健身房團體課程是不具「競爭性」的團體運動,且無「共同」完成的目標, 而是「個人」目標。健身房開設團體課程的目標在於使每一位參與者能夠在安全、 有效與愉快的環境下運動,但運動參與者參加健身房團體課程的目標則是為了個 人的需求,如:減肥、追求身體健康、交友等,無共同追求的目標。 這些在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中所產生的運動經驗、人際關係與集體效能、自 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理論有相似之處。本研究將以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之會員 為對象,探討持續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對集體效能、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 礙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從上述問題背景可歸納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討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持 續時間對健身房會員自我效能及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 第三節 研究假說 本研究將持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健身房會員分成:1.低於六個月;2.六個 月至兩年;3.兩年以上三種運動資歷,且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兩個研究假 說: 一、較長運動資歷者在自我效能各面向得分較較短運動資歷者高。 二、較長運動資歷者在知覺運動障礙各面向得分較較短運動資歷者低。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健身運動俱樂部(Sport & Health Club) 根據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2002)對俱樂部的定義是:採取會員制的 經營方式,提供具健身器材之活動場地與專業指導人員服務之營利事業。. 12.

(13) 二、團體運動課程(Group Fitness) 本研究中所指之團體有氧運動課程,泛指健身運動俱樂部或各類休閒運動中 心所提供之團體健身課程,由單一專業運動教練進行團體式運動教學指導。課程 內容可概括分為動、靜態兩項,動態課程如:高、低衝擊有氧、拉丁有氧、拳擊 有氧、階梯有氧、飛輪有氧等課程。靜態課程如:瑜珈、皮拉提斯、太極導引等 課程。 三、集體效能 集體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的概念最早是由社會認知理論所發展而來, 學者 Bandura (1982) 結合了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和行動主義(behaviorism) 的概念從自我效能理論中延伸,認為集體效能是「團隊所共享的信念,團隊成員 認為團隊是否有能力組織與執行以達成特定的任務之知覺與信心程度」。當團隊 有較高的集體效能時,運動表現相對的會提高。 四、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為社會心理學家 Bandura 於 1977 所提出,為個體主觀判斷在從事 運動或工作過程中是否能完成一件特定任務時所產生的信念。共分為四個面向: (一)、表現成就(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 (三) 、口頭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 、 (四) 、情緒覺醒(Emotional arousal),自我效能越高者,其運動動機、運動表現及持續度較高。本研究將以 研究者自訂自我效能問卷 / 量表來推論自我效能,此為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影響 因素之一。 五、知覺運動障礙 指研究對象個人主觀評估從事運動行為時的感受或預期可能面臨的障礙。此 障礙度包含內因性與外因性兩大類。內因性為個人問題,如生病、受傷等,外因 性如天候不佳、交通不便利等。本研究將以研究者自訂知覺運動障礙問卷 / 量 表來推論知覺運動障礙,此為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影響因素之一。. 13.

(14)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範圍基於人力、能力資源有限之考量,僅以臺北市北區參與團體課程 之健身房會員為調查對象,不分動、靜型態之團體課程、不同類別之團體課程以 及會員之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背景等,研究結果不可過度推論。. 14.

(15)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持續時間對健身房會員自我效能 及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健身俱樂部產業發展概況,第 二節:自我效能之理論與文獻探討,第三節:知覺運動障礙之理論與文獻探討, 第四節:小結。 第一節. 健身俱樂部產業發展概況. 一、國內健身俱樂部之源起與發展概況 現代俱樂部的概念源自於十七世紀之英國咖啡館,當時為各階層人士的聚集 之地,其後變較私有化,成為特定階級或職業的聚點,採會員制,而後逐漸演變 發展至世界各地。國內俱樂部的發展最早約在 1953 年左右,由美軍顧問團為因 應美軍需求而設立,此時俱樂部的參加資格有一定的限制,非特定階級人士無法 加入,也只提供喝酒、跳舞、聚餐的定點、單店服務。1977 年國內第一家由台 灣人自行投資經營的俱樂部-「太平洋聯誼社」正式成立,其經營方式以商務聯 誼為主,主要服務的項目在餐飲方面,但同時也提供健身房、游泳池、SPA 等周 邊設施,可謂現代健身俱樂部之前身。台灣健身俱樂部的蛻變期於 1980 年美商 克拉克健康俱樂部成立後開始,主要以健身運動為其經營目標,並引進美國體適 能俱樂部的訓練法及營運方式(高俊雄,1996;楊人智,1996;趙麗雲,2006)。 1981 年佳姿韻律中心的成立,更開啟了台灣女性專屬運動中心的風潮。1986 年 國內有氧運動先鋒推動者-姜慧嵐創立了中興健身俱樂部,此為台灣第一家由百 貨業者投資之俱樂部,並與中華民國有氧體適能協會於 1997 年引進美國運動醫 學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 ACSM)體適能指導員證照,開啟 國內有氧體適能教練專業證照考核之基石,並定期舉辦國際有氧體適能大會促進 國內外相關業界之技術與資訊交流。隨後 1983 年由唐雅君所設立之雅姿韻律中 心成立,並於 1993 年轉型為亞歷山大健康休閒俱樂部,將原女性專屬的韻律中. 15.

(16) 心擴大為以全民健康訴求的體適能休閒俱樂部,大幅開拓台灣健身俱樂部的市場 (蔡國權、白春榮、葉清華,2006)。 近十年來,由於國內經濟逐漸蓬勃發展,國民所得提高,加上政府不斷的推 動全民運動觀念,國人始重視休閒生活品質,健身運動俱樂部也開始走向平民化 (陳麒文、陳鴻雁,2003),同時也吸引外商進駐台灣的健身產業市場,如來自 美國的加州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 Center) 、金牌健身中心(Gold’s Gym)、 世界健身中心(World Gym)等,其整體規劃及經營管理亦趨專業, 目標重視 氣氛營造及提供會員完善的健身服務為宗旨(沈淑貞,2005)。 根據行政院體委會於民國九十年所做的調查指出,國內休閒健身俱樂部的分 部主要在北部,南部及中部次之,其原因可能與北部都會區資訊流通較快,加上 都會空氣污染、人口密集和缺乏適合的戶外休閒運動場地,因此室內型休閒健身 運動俱樂部遂成為北部都會居民最佳的運動健身選擇(趙麗雲,2006)。此外, 依據台北市健身商業工會統計(2005 年) ,目前國內健身運動俱樂部之會員數約 佔台灣總人口數的 2%,相較美國的 14.1%、甚至鄰近國家如馬來西亞(3%)、 日本(2.44%)均明顯偏低,顯示未來台灣健身俱樂部產業的發展依然可期。 二、健身俱樂部之名稱與定義 國內對於健身相關的俱樂部名詞使用、定義隨著健身房歷史型態的轉變,至 目前尚未有統一之界定。目前健身房現行所使用的中文名稱多為「健康體適能俱 樂部」、「健康休閒俱樂部」、「健身中心」等,國外英文名稱則普遍使用「Health / Fitness Center」或「Sport / Fitness Health Club」(姜慧嵐,2001)。定義根據過 去研究者之研究分別整理如下: 表 2-1 健身俱樂部之名稱與定義 學者(年代) 陳金冰(1991). 健身俱樂部之名稱與定義 集合一群具相同消費偏好或品味的封閉式社交團體, 該團體所從事的行為具有休閒活動的功能,並且當會 員在消費過程中不能以現金交易為主者稱之。 16.

(17) 彭淑美(1993). 陳秀華(1993). 江盈如(1999). 姜慧嵐(2000). 採會員制的消費方式,除了提供完整的硬體設備健身 器材外,另附有有氧舞蹈教室、游泳池、三溫暖、指 壓按摩、餐廳服務,並有專業軟體經營組織與壓力管 理、戒煙計劃、營養諮詢及運動處方等設計。 採會員制,除提供完整的硬體健身設備外,另附有有 氧舞教室、游泳池、三溫暖、指壓按摩、餐飲服務, 並有專業性軟體經營組織與壓力管理、戒煙計劃、營 養諮詢及運動處方建議。 經營目的是為滿足消費者在健身、休閒、運動、娛樂 等方面的需求,而服務對象除了繳交會費的會員之 外,也包括伴隨進入的顧客。 為滿足消費者改善健康體適能及社交等目的,特定付 費從事休閒健康相關活動的商業性運動服務事業。. 提供具有健身器材之活動場地,經專業指導人員教 中國民國有氧協會(2000) 學、指導、諮詢、服務之營利事業。 宋曉婷(2000). 洪聖惠(2001) 吳奕賢(2002). 沈淑貞(2005). 強調健身、休閒功能,以滿足消費者健身、休閒、娛 樂等需求,並提供多元化服務,以招收會員為其主要 收入來源。 同時具有運動、健身、休閒之封閉式營利組織,採會 員制方式經營。 以提供運動服務為主要產品,透過提供運動硬體設備 及運動專業指導人員等服務來滿足消費者在閒暇活動 的需求,並以企業組織型態經營者。 以運動健身為主,設備以提供硬體的健身器材的使用 為主,另選擇性的附設韻律教室、游泳池、三溫暖設 備、指壓按摩室等設備;餐廳只供應飲料及速食。. 註: 本研究自行整理 三、健身俱樂部之團體運動課程 團體運動課程在健身俱樂部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台灣,而團體 運動課程在健身俱樂部中多以有氧舞蹈課程統稱之。如以運動類型加以分析,有 氧舞蹈為有氧運動之一,其特色為透過舞蹈、音樂與運動的結合,使得運動更具 趣味性。另外,與其它有氧運動相較下,有氧舞蹈可視參與者的年齡、性別、運 動經驗等做為活動內容的調整,而運動過程中與他人相處互動的模式也較其它有 氧運動更為複雜,運動參與者可在健身的同時促進人際關係,進而提升運動參與 17.

(18) 持續性和體適能的運動期望。(林美玲,2001;蔡宜廷,2008;謝幸珠,1995; 王秀華,1995;Weber, 1973)。根據吳建宏(2007)針對台灣運動健身俱樂部產 業的研究中指出,台灣地區健身俱樂部(北、中、南、東區)之分項設施最多為 運動健身區,現場設施擁有最多數量中,多功能心肺區佔 100%、重量訓練區佔 100%、團體有氧教室佔 100%,而最受歡迎的現場設施依序為團體有氧教室、游 泳池、多功能心肺區、三溫暖、重量訓練區、水療區、SPA 保養區、熱瑜珈教室、 書報休息區、溫泉區(見表 2-2) 。近五年來,由於瑜珈和各類舞蹈課程(如 Hip Hop、肚皮舞等)在全球大受歡迎,使得團體課程由健身房中的附屬設備中被晉 升獨立出來。目前台灣,尤其是台北市就有許多專門只提供單一或多項團體課程 的健身中心產生,如 True Dance、True Yoga、Pure Yoga、Space Yoga 以及各類舞 蹈中心等,由此可見,團體有氧運動課程受歡迎之程度。 表 2-2 台灣運動健身俱樂部第一受歡迎的現場設施 設施名稱. 總計. 百分率. 排名. 團體有氧教室. 22. 22.9. 1. 游泳池. 21. 21.9. 2. 多功能心肺區. 18. 18.8. 3. 三溫暖. 12. 12.5. 4. 重量訓練區. 9. 9.4. 5. 水療區. 6. 6.3. 6. SPA 保養區. 3. 3.1. 7. 熱瑜珈教室. 2. 2.1. 8. 書報休息區. 1. 1. 9. 溫泉區. 1. 1. 9. 資料來源:吳建宏(2007)台灣運動健身俱樂部產業研究 目前台灣團體運動課程依種類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動態與靜態課程。動態 課程如:高、低衝擊有氧(Hi-low impact) 、拳擊有氧(Boxing) 、階梯有氧(Step) 、 飛輪有氧(Spining) 、拉丁有氧(Latino aerobic) 、各類舞蹈課程等,靜態課程如: 各類瑜珈、太極導引、皮拉提斯等。依教材性質又可分為 Free Style 與套裝課程 18.

(19) 兩種。Free Style 課程是依教練個人創意、經驗、課程預設難度及現場會員程度 來擬定課程內容,套裝課程則是由特定體適能教學機構所研發之「制式」團體健 身課程,如 LesMills 的 BTS 教學系統課程(Body Training System,簡稱為 BTS) 。 所謂的「制式」係指該課程內容中的動作、音樂、教學技巧皆為統一,教授該套 裝課程之指導教練不得隨意更改動作、音樂、教學技巧,需按照統一之流程與規 定進行教學,教材內容方面指導教練需付費購買。以 LesMills BTS 課程為例, 目前共有八種團體健身課程,各單項課程由 LesMills 總部的課程總監(Program Director)每三個月編排更新並舉辦季訓練,教授該類套裝課程之教練必需參加 每一季季訓練及規定購買教材內容,缺席兩季者將取消教授該課程之資格,而開 授課程之健身俱樂部每個月也需繳付課程使用權利金給 LesMills。目前台灣健身 俱樂部團體有氧課程開課現況中,套裝課程佔有相當大的比率,其主因是一般參 與團體有氧課程的會員運動經驗各不相同,一堂課程中會同時有新、舊生的出 現,相較 Free Style 課程,套裝課程內容的設計目標族群為「各種程度」之會員, 統一、簡單、有效的內容設計讓參與運動者可以在輕鬆、無壓力的情況下學習運 動技巧,避免課程難度可能因教練個人之教學經驗、喜好不同而出現過於複雜的 動作組合,影響學習意願。 第二節 自我效能之理論與文獻探討 健身房團體課程是屬於健身房服務中免費的項目之一,參與者可自由選擇是 否要參與課程,並非為了學習某項技能或完成某個任務而參與課程,參與者的目 標最終是為了「個人的需求」,如:減肥、追求身體健康、心理舒壓、交友等, 而領導者(團體運動課程指導員)的目標則是盡力服務所有參與課程的會員,兩 者間看似並無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是由場地、會員、教 練所構成,並以團體的方式來進行,根據研究者多年在健身房產業的經驗發現, 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雖在「團隊共同目標」上與集體效能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健 身房團體課程卻提供了類似集體效能所產生的「效能」,因此本節將把自我效能 與集體效能合併來探討。 19.

(20) 一、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由 Bandura (1977) 所提出,為社會認知理論中的重要概念, 其定義為「個人執行必要行為以滿足特定工作要求的能力信念」。意指一個人在 從事某件工作或運動前,對該工作或運動所具備的能力和可做到的程度之主觀評 價及能力知覺。Bandura (1977) 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來自於四種不同的訊息,分 別是:表現成就、替代經驗、口語說服和情緒覺醒,分別如下: (一)表現成就(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為個人過去成就表現之成敗經 驗。為自我效能四大訊息中最具影響力者。成功的經驗提升個體的自我效能,反 之則會降低。 (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經由觀察他人的行為,觀察者可從中提 升自我效能。 (三)口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經由教練、管理者或重要他人的口頭指 導或動作的回饋,使個體相信有能力達成目標,提高自我效能。 (四)情緒覺醒(Emotional arousal):生理的狀態會對自我效能產生影響乃是 透過生理覺醒的反應出來,經由認知的評估、生理的引導來提供效能訊息。在面 臨壓力時,若因激動或過度緊張,則會預期自我能力降低,減少自我效能。 束有明(1995)提出自我效能模式主張:動機與思緒型態對行為的影響乃是 透過自我效能的仲介作用;由於過去的行為經驗是效能訊息的來源之一,所以自 我效能會因表現而有所改變,並進一步影響後續的行為改變(蔡英美、王俊明, 2005)。Schunl & Carbinair (1984) 認為個人在特定情境下自我效能是很重要的 因素之一,而自我效能是對自己最高能力的信念,而非真正的能力。自我效能低 者往往會在面對特定情境時以自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情緒狀態來評估及預測自 我能力和表現;反之,自我效能高者會著眼在情境所存在的訊息,思考因應的行 動策略。 學者Bandura 在七零年代結合了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和行為主義 (behaviorism)的概念,從自我效能中延伸至群體層級,提出足以解釋人類行為 20.

(21) 的理論。Bandura (1986) 將集體效能定義為群體在團體、組織或是國家之中,對 於他們達成目標的一種共同信念評斷,即「團隊所共享的信念,團隊成員認為團 隊是否有能力組織與執行以達成特定的任務之知覺與信心程度」 。Bandura (1986) 認為「效能信念」及「結果預期」可以解釋人類的行為與態度,不同的效能信念 評斷和預期結果,將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而效能信念中包含「自我效能」與 「集體效能」。集體效能與自我效能同樣是能力的知覺與判斷,兩者皆為從事某 項工作時對預期表現能力的一種主觀評價,儘管兩者所代表的單位不同,但卻有 著相似的來源,提供相同的功能並透過相似的處理流程來運作 (Bandura, 1997)。 國外學者 Gandner (1983) 發現人類至少具有八種智能,包含了語文、數理邏 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關係、內省、自然等智慧,而每一種智慧是相 互作用而非獨立存在的。以健身俱樂部的團體課程運動來說,運動參與者必需在 同一時間下聆聽台上指導教練的動作口令、跟隨著音樂節奏舞動身體、掌握與其 它會員之間的運動距離與課程動作組合的方向變化、與他人合作完成一項運動動 作和運動前後的人際互動以及觀察運動後身體所產生的變化等,這些行為結合了 語文智慧、音樂智慧、數學邏輯智慧、肢體動覺智慧、空間智慧、人際關係智慧、 自然智慧,而這些智慧的應用顯示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較個人運動甚至與一般團 體性運動的模式更為多元化,可謂智慧、藝術、美學與複雜身體機能的完整呈現。 (蔡明達,2009)。國內學者林美林(2001)指出,有氧舞蹈運動休閒參與者對 於自我能力水準的認定來自於自我主觀身心狀況與表現以及其它共同參與者之 間互惠交往程度。團體運動可減少運動參與者在學習新的運動技巧時心理上的壓 力與恐懼感,經由教練和成員間的支持與相互學習,增加認同感與動機和意願的 改變,使成員能夠在團體的模擬情境中實際演練(Bandura, 1997, 1986 ; Corey & Corey, 2002 ; Yalom, 1995 ;陳婉真、吳國慶,2006) 。呂惠富(2008)的研究中發 現,有運動夥伴且無特定邀約對象者,其對運動功能因素較為重視,所獲得的休 閒效益也明顯高於獨自參與者,顯示運動夥伴關係對休閒效益具有正向的激勵作 用。 21.

(22) 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是一種信念與知覺,當團隊有較高的集體效能時,運 動表現相對的會提高,然而集體效能的來源會影響團隊效能。在 Zaccaro, Blair, Peterson, & Zazanis (1995) 的研究中指出集體效能因受到團隊過程的影響,亦包 含其它團隊過程訊息,如(一)、團隊的大小:由團隊成員所提供的資源(能力 與知識);(二)、團隊凝聚力:為成員共同追求目標之力量;(三)、教練領導: 即透過教練領導而成的訊息。Chen & Bliese (2002) 發現領導氣氛對於集體效能 的預測強過對自我效能的預測。鄭光展(2006)的研究也指出團隊領導者的專業 能力與親和特質對集體效能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集體效能具有團隊領導者的專 業能力與集體目標承諾的關係之中介效果。 回顧集體效能之相關研究中發現,集體效能與自我效能、技能學習以及運動 表現有顯著的關聯存在且相互影響。反觀與健身房之團體課程有相似雷同處。健 身房團體運動課程參與者來自於不同的背景、年齡、性別,就像一個社會的縮小 版,雖然彼此間無相同的目標,但藉由課程而彼此熟識,進而互相邀約、督促運 動與分享經驗和彼此學習,提昇對運動的興趣與自信心,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雖然與集體效能有類似的效能存在,但由於集體效能的 定義與測量方法(共同目標、競爭性)無法適用在健身房團體課程上,因此本研 究將不對集體效能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自我效能相關文獻 Bandura (1986) 主張個體的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對學習活動的選擇、付出努 力的多寡、堅持度與個體結果。自我效能是研究運動行為開始或持續的重要預測 因素;與身體活動間有高度相關(Sallis, Hovell, & Hofstetter, 1992) 。謝秀芳、紀 俊吉(2008)的研究指出女性運動參與者是否能夠持續運動之關鍵因子為自我效 能之強度與程度。Purdie & McCrindle (2002)認為自我效能可透過行為調節影響 階段改變,即自我效能會提高行為意圖,並產生目的性、持續性之依附行為,以 引導階段向前改變。. 22.

(23) 許泰彰(2000)調查 433 位台北市國小教師之運動行為,研究結果指出運動 自我效能和運動參與程度有正相關存在。張志成、李保健、王士仁(2007)以便 利取樣法自嘉義及台南地區五間健身俱樂部選取研究對象,共 131 位,以區別分 析了解自我效能、知覺利益及障礙對改變模式區別情形的研究中顯示自我效能、 知覺利益及障礙對三種改變模式存在 94.10%、5.90%解釋變異量,且第三個月自 我效能為前進模式主要影響變項。蔡英美(2005)以台中市 661 名中年人為研究 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比較:一、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年人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年人在自我效能之差異。三、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年人在知 覺運動障礙之差異。四、不同背景變項之中年人在運動行為之差異。研究結果顯 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及工作狀況之自我效能沒有差異存在;自我 效能、知覺運動障礙、綜合性效益可以有效預計行為總變異量達 14%,表示自我 效能及綜合性效益越高、知覺運動障礙越少,運動行為就越多,為中年人「運動 行為」的主要預測變項。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結果,可發現自我效能和運動行為和持續性有正相關存 在,也就是自我效能越高者其運動行為就越多或越佳;且自我效能對個體的運動 行為與持續性有相當程度的預測力。團體課程是否能因其課程結構與行進方式使 得運動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提高,進而養成持續運動的行為為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 題之一。 第三節. 知覺運動障礙之理論與文獻探討. 一、 知覺運動障礙的理論 知覺運動障礙的認知最早是在健康信念模式中被提及(Rosenstock, 1974),為 個人採取運動行為時,主觀的評估可能所遭遇困難的障礙程度。研究指出知覺運 動障礙是預測行為的一個重要因子,並與運動行為呈負相關(Schuster, 1995 ; Slenker, et al., 1984 ; Dishman, 1982 ; 林旭龍、呂昌明,2001;曲尚天,2004;戴 良全,2003;蔡美月,1996),也就是知覺運動障礙越高者,採取運動行為的可 能性就越小。 23.

(24) 二、 知覺運動障礙之文獻探討 知覺運動障礙因素會影響運動行為,且不同環境、背景、性別、年齡、等因 素的個體所受到障礙因素也不相同。Sechrist, Walker, and Pender (1987) 將知覺運 動障礙劃分為四個因素,分別是: (一) 、運動環境; (二) 、時間耗費; (三) 、身 體費力; (四) 、家人鼓勵。國內學者高俊雄(1993)指出參與能力是影響個人參 與活動的影響因素之一。 陳俊忠等(2000)研究發現,沒有便利、適合的場地是阻礙運動的主因。趙 怡青(2005)探討城鄉學童知覺運動障礙與社會支持對身體活動量的研究中發 現,都市地區的學童身體活動時間、可運用的運動活動場地較鄉村地方學童少; 家人支持與同儕支持與身體活動量呈正相關,與知覺運動障礙呈負相關。Chen & Chang (2004) 以銀行人員做為研究對象,研究中指出主要影響規律運動的原因為 沒有時間。Tappe (1989) 以高中生為對象所做研究中發現,其運動障礙因素主要 是時間限制、氣候不佳、學校課業和缺乏興趣和意願。王治平(2005)在了解中 老年人運動社會支持、知覺運動障礙對運動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的研究中 指出個人障礙(如沒有動機、健康問題)與環境障礙呈正相關;朋友支持、醫護 支持、個人障礙、環境障礙對於運動參與程度均能直接預測。李碧霞(2001)、 許泰彰(2000)、戴良全(2003)等的研究也指出女性運動時所感受到的障礙高 於男性,其因素包括傳統文化、刻板印象、運動結構以及傳播媒體皆偏重男性(吳 美汶,2008)。Noland & Feldmen (1985) 探討影響成年婦女從事規律運動行為 的因素,發現25-45歲者對於體能活動的態度與自覺運動障礙能預測運動行為。 曲天尚(2004)以更年期婦女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指出知覺運動障礙在不同運 動階段有顯著差異,且屬於意圖期之個案知覺運動障礙顯著大於在維持期的個 案,身體費力、健康因素及心理因素是最大的障礙;知覺運動障礙與相對身體活 動量、絕對中、重度身體活動量呈負相關。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得知,知覺運動障礙對於運動行為、規律運動有重要的影 響,且不同環境、背景、性別、年齡、運動階段皆有不同的障礙因素存在。本研 24.

(25) 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持續時間對健身房會員自我效能及知覺 運動障礙之影響,故不針對年齡、性別、背景等知覺運動障礙做進一步的探討。 第四節 小結 由上述的文獻探討中可發現,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對於運動參與者的心 理歷程、技能學習、行為表現與運動持續性等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將以 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之會員為對象,探討持續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對自我效 能、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 25.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包括:第一節、實驗參加者,第二節、 研究工具,第三節、研究流程,第四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第五節、研究倫 理。 第一節 實驗參加者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抽取研究樣本,基於人力、能力資源有限之考量,僅 以臺北市北區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之會員為調查對象,並將其分類為 1.低於六個 月;2.六個月至兩年;3.兩年以上三種運動資歷階段。以上三種分類分別是以跨 理論模式與會員和健身房續約的時程做為依據。跨理論模式將行為改變過程共分 為五個階段,分別為: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與維持期,因此第一 階段是以跨理論模式做為第一種資歷階段的依據。再者,維持期意指延續行動期 之行為且持續時間在六個月以上(Prochaska et al., 1992; Prohaska & Velicer, 1997),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維持期後的行為,由於國、內外較少有研究或理論探 討維持期後的行為改變,因此本研究以會員會籍再續約年限做為第二、第三階段 資歷界定之依據。健身房會籍續約年限可分為一年、兩年、三年或終身,會員續 約代表已有運動一年以上的資歷,故以此做為第二與第三階段資歷之分類。每一 類別為 62 人,共發放問卷 186 人。本研究經過研究者所屬大學機構審查委員會 (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 IRB) 審查通過。. 第二節 研究工具 一、. 研究問卷 本研究將以自我效能的四個面向 (Bandura, 1997) 與知覺運動障礙的四個因. 素(Sechrist, Walker, & Pender, 1987) 來設計封閉式問卷,探討參與團體運動課 程之持續時間對健身房會員自我效能及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以下將針對本研究 所使用之各項研究工具進行說明:. 26.

(27) 本研究分別就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之會員在 Bandura (1997) 自我效能理論 之「表現成就」 、 「替代經驗」 、 「口語說服」 、 「情緒覺醒」四個面向:與 Sechrist, Walker, & Pender (1987) 所劃分的「運動環境」、「時間耗費」、「身體費力」、「家 人鼓勵」四個知覺運動障礙因素,共八個面向為基礎,並依研究架構之預測變項, 參考高毓秀(2002)所編製之「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量表」,編製而成。 (一)問卷初稿 本研究工具中初始問卷設計,依自我效能訊息來源的四個面向與知覺運動障 礙四個因素,預計一個面向設計 5 題共有 40 題,該量表以 1-10 之等級範圍來計 分,分別代表程度性問題。 (二)問卷效度與信度檢測 兩份問卷初稿擬定後,徵詢國內體適能相關領域及健身房團體課程專家學 者,就其自編問卷之內容、題旨及題意進行專家審視,以確認問卷之效度。經專 家審查建議,修改部份題目詞句完成正式之調查問卷,因此本問卷具有專家效 度。專家效度人員名單如下: 表 3-1 專家效度名單 姓名. 工作單位. 職稱. 專業背景. 楊孟儒. True Fitness 健身中心. 團體課程指導員. 台北護理學院運保所碩士. 劉恆銘. AT 有氧舞蹈瑜珈教室. 團體課程指導員. 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 AT 有氧教室課務組長 李合音. 台北體育學院. 台北體育學院動態藝術系. 台北體育學院體育系學士. 競技有氧專長教練. (三)問卷信度檢測 問卷初稿完成後,以台北市 True Fitness 參加團體課程會員 30 名為預試對 象,藉由預試過程評估問卷填答所需時間、問題語意之清晰度及適切性,針對填. 27.

(28) 答者所提供意見回饋再進行問卷各題意的檢視與修正,並將得到之 30 份有效問 卷以問卷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檢試其信度(Cronbach’s α 值)。 「自我效能量表」問卷之「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為.936,屬 於高效度係數,除了第一題「替代經驗 1」之「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 (.940)大於「以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 ,其餘題目的「項目刪除時 的 Cronbach’s α 值」均小於「以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故刪除本 量表第一題題目,其餘題目均予保留,共 19 題作為正式施測問卷。摘要如表 3-2 所示。 表 3-2 「自我效能量表」問卷預試分析摘要表 正式問卷題號 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 預試問卷題號. 項目. 1. 替代經驗 1*. _. .940. 2. 情緒覺醒 1. 1. .934. 3. 情緒覺醒 2. 2. .934. 4. 情緒覺醒 3. 3. .932. 5. 替代經驗 2. 4. .933. 6. 替代經驗 3. 5. .932. 7. 替代經驗 4. 6. .931. 8. 口語說服 1. 7. .931. 9. 表現成就 1. 8. .930. 10. 表現成就 2. 9. .931. 11. 口語說服 2. 10. .932. 12. 口語說服 3. 11. .934. 13. 表現成就 3. 12. .931. 14. 表現成就 4. 13. .935. 15. 表現成就 5. 14. .933 續後頁. 28.

(29) 續前頁 正式問卷題號 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 預試問卷題號. 項目. 16. 情緒覺醒 4. 15. .930. 17. 口語說服 4. 16. .929. 18. 口語說服 5. 17. .937. 19. 情緒覺醒 5. 18. .929. 20. 替代經驗 5. 19. .929. 註:標準化量表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 .936. 註:* 符號為「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大於「以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之題目。. 「知覺運動障礙量表」問卷之「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為.883, 屬於高效度係數,除了第三題「身體費力 1」之「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 (.884)些微大於「以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 ,第六題「時間耗費 4」 之「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 (.885)大於「以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 ,其餘題目的「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均小於「以標準化量目為準 的 Cronbach’s α 值」 ,故刪除本量表第六題題目,其餘題目均予保留,共 19 題作 為正式施測問卷。摘要如表 3-3 所示: 表 3-3 「知覺運動障礙量表」問卷預試分析摘要表 正式問卷題號 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 預試問卷題號. 項目. 1. 時間耗費 1. 1. .882. 2. 時間耗費 2. 2. .875. 3. 身體費力 1. 3. .884. 4. 時間耗費 3. 4. .878. 5. 家人鼓勵 1. 5. .883 續後頁. 29.

(30) 續前頁 正式問卷題號 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 預試問卷題號. 項目. 6. 時間耗費 4*. -. .885. 7. 運動環境 1. 6. .872. 8. 身體費力 2. 7. .875. 9. 運動環境 2. 8. .875. 10. 運動環境 3. 9. .878. 11. 家人鼓勵 2. 10. .871. 12. 家人鼓勵 3. 11. .877. 13. 時間耗費 5. 12. .874. 14. 身體費力 3. 13. .877. 15. 身體費力 4. 14. .873. 16. 身體費力 5. 15. .872. 17. 家人鼓勵 4. 16. .879. 18. 家人鼓勵 5. 17. .880. 19. 運動環境 4. 18. .868. 20. 運動環境 5. 19. .882. 註:標準化量表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 .883. 註:* 符號為「項目刪除時的 Cronbach’s α 值」大於「以標準化量目為準的 Cronbach’s α 值」之題目。 由表 3-2 至 3-3 可知,本研究所使用的兩份問卷皆有良好的信度。 二、問卷內容(如附錄一) 共分為三大部份: (一)個案基本屬性相關資料表 包括性別、年齡、工作狀況、參與團體課程年資、健身房再續約以及平均一 週參與團體課程之時數(堂)等項目。. 30.

(31) (二)自我效能量表 以 Bandura (1997) 自我效能理論之「表現成就」 、 「替代經驗」 、 「口語說服」、 「情緒覺醒」四個面向為基礎,除信度檢測中刪除的替代經驗第一題外,其餘各 面向題目各 5 題,共 19 題,該量表以 1-10 之等級範圍來計分,分別代表程度性 問題。 (三)知覺運動障礙量表 以 Sechrist, Walker, & Pender (1987) 所劃分的「運動環境」 、 「時間耗費」 、 「身 體費力」 、 「家人鼓勵」四個知覺運動障礙因素為基礎,除信度檢測中刪除的「時 間耗費」第六題外,其餘各面向題目各 5 題,共 19 題,該量表以 1-10 之等級範 圍來計分,分別代表程度性問題。 兩份問卷編製之理論基礎結構如圖 3-1: 圖 3-1 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問卷設計結構圖. 依變項 自我效能 表現成就 替代經驗 口語說服 情緒覺醒. 自變項 參加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之資歷 (分為低於六個月、六個月至兩 年、兩年以上三種). 知覺運動障礙 運動環境 時間耗費 身體費力 家人鼓勵. 31.

(3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共區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各階段說明如下: (一)第一階段:本研究問卷根據 Bandura (1997) 的自我效能四個面向與 Sechrist, Walker, & Pender (1987) 所劃分的四個知覺運動障礙因素為基礎開發問卷,並經 過適當信效度檢測修正問卷後,採現場問卷填寫及開放網路問卷填寫。 (二)第二階段:問卷填寫方式共分為兩部份進行,方法如下: 1. 現場問卷填寫:問卷實施之前,使用 5 分鐘向受試者解釋何為自我效能與知 覺運動障礙,在確保受試者對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之定義沒有任何疑問或模 糊不清後,才進行問卷填寫。 2. 網路問卷填寫:網路問卷版本為使用「Google 文件」內建之「表單」軟體來進行 設計,填寫方式是以「等級選鈕」來點選,以 1-10 之等級範圍計分,分別代表程 度性問題,並利用內建系統程式來確定填達者確實回答每個項目的問題,如有漏 缺者系統將會自動提醒。問卷內容與順序包含:受試者同意書(需填寫中文真實 姓名)、受試者之基本資料、自我效能與知覺運動障礙量表。 (三)第三階段:收回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節主要在說明本研究之變項、問卷處理和其分析方式。茲就研究變項、統 計方式等方面說明如下。 (一)研究變項 本研究以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會員之運動資歷為本研究之自變項,分為 1. 低於六個月;2.六個月至兩年;3.兩年以上三種運動資歷,而自我效能中的「表 現成就」 、 「替代經驗」 、 「口語說服」與「情緒覺醒」等四個面向以及 Sechrist, Walker, & Pender (1987) 所劃分的四個知覺運動障礙因素「運動環境」 、 「時間耗費」 、 「身 體費力」、「家人鼓勵」,各變項則為本研究之依變項。自我效能四個面向均為正 向計分,知覺運動障礙因素除了「家人鼓勵」為正向計分外,其它均為負向計分。. 32.

(33) (二)統計方法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以 SPSS 18.0 軟體做為分析工具,將所應用到的各項 分析方法簡述如下。 1. 敘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以描述統計建立受試者基本資料。 2. 問卷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測量工具的可靠程度,本研究中將以 Cronbach’s α 統計分析來檢定 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其中 α 值越大,表示量表內部一致性越大,信度越高。 3. 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主要採用單因子變異數(ANOVA)分析,來了解運動資歷對自我效 能各面向和知覺運動障礙各面向的影響程度,統計顯著水準為 α<.0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為保護研究參與者的權利及倫理考量,依下列幾項來執行: 一、清楚說明本研究之目的及意義。 二、絕對保障個人隱私權,所有問卷皆以編碼處理。 三、告知研究參與者,問卷進行中可以自由中斷或退出。 四、清楚告知研究參加者在填完資料內容必絕對保密,僅供研究者本人及指導教 授閱讀,不對外公開所得個人資料。 五、說明此研究資料只提供學術參考,且問卷於研究結束一年後銷毀。. 33.

(3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說,針對問卷調查與所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並就 分析結果加以討論,以驗證研究假說。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樣本描述 性統計分析;第二節為不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年資對自我效能之影響;第三節 為不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年資對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節針對問卷回收的 186 份有效樣本,以運動資歷劃分為三組,每組各 62 人,進行一般描述性統計,分別為運動年資、性別及每週練習時數。 本次填寫問卷之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會員主要以女性居多。兩年以上運動資 歷,男性 20 人、女性 42 人。六個月至兩年運動資歷,男性 11 人、女性 51 人。 低於六個月運動資歷,男性 7 人、女性 55 人。由本研究資料顯示,運動資歷越 高者,其每週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頻率越高,詳細資料如表 4-1: 表 4-1 問卷填寫者基本資料 運動資歷 性別百分比. 上課堂數百分比. 兩年以上. 六個月至兩年. 低於六個月. 男. 32.3%. 17.7%. 11.3%. 女. 67.7%. 82.3%. 88.7%. 1-2 堂. 1.6%. 46.8%. 70.9%. 3-6 堂. 48.4%. 38.7%. 22.6%. 6 堂以上. 50.0%. 14.5%. 6.5%. 第二節 不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年資對自我效能之影響 本研究將受試者之運動資歷,做為本研究之自變項,並以「自我效能」問卷 中每位受試者在各個面向個別問題得分的加總平均,以及四個面向之個人得分加 總平均做為本研究的第一個依變項,結果顯示運動資歷對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 響,F(2 ,183)= 17.437,p<.01,與研究預期結果一致:較長運動資歷者在自 我效能各面向得分較較短運動資歷者高,如表 4-2 所示。依據許泰彰(2000)的 研究結果指出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參與程度有正相關存在,此結果與本研究結果 34.

(35) 符合,換言之,隨著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之年資的增加,運動者之自我效能也會 相對受影響。以下分別就不同運動資歷對「自我效能」各面向進行分析與討論。 表4-2 不同運動資歷在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自我效能 組間 組內 全體. 41.941 220.091 262.033. 2 183 185. F值. 20.971 17.437 * 1.203. * 表示 p<.001 (一)表現成就 由表4-3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表現成就」有差異存在,F(2 ,183)= 19.144, p<.001。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兩年以上」 (M= 7.78)較「六個月至兩年」 (M= 6.75)與「低於六個月」 (M= 6.75)兩組之間差異達顯著水準。以薛費法進行事 後比較發現, 「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在「表現成就」上顯著高於「六個月至兩 年」 、 「低於六個月」之運動資歷者。詳見圖 4-1。此結果顯示運動資歷越高者由 於過去的成功經驗的累積,越有自信能夠完成運動時的各種挑戰。 表 4-3不同運動資歷在表現成就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表現成就 組間 組內 全體. 63.145 301.807 364.952. 2 183 185. * 表示 p<.001. 35. F值. 31.572 19.144 * 1.649.

(36) 圖 4-1不同運動資歷在表現成就之描述性統計圖 (二)替代經驗 由表4-4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替代經驗」無差異存在,F(2 ,183)= 1.098, p>.05。此結果可能與「低於六個月」運動資歷者對團體課程尚未有一定的認知 以及個人身體活動能力偏差有關;而「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則為追求體能及技 術提升,略高於其它運動資歷者。詳見圖 4-2。 表 4-4 不同運動資歷在替代經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替代經驗 組間 組內 全體. 4.680 389.838 394.518. 2 183 185. 36. F值. 2.340 1.098 2.130.

(37) 圖 4-2 不同運動資歷在替代經驗之描述性統計圖 (三)口語說服 由表 4-5 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口語說服」上有差異存在,F(2 ,183)= 15.709,p<.001,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兩年以上」 (M= 7.78)較「六個月至兩 年」 (M= 6.97)與「低於六個月」 (M= 6.60)兩組之間差異達顯著水準。以薛費 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在「口語說服」上顯著高於「六 個月至兩年」 、 「低於六個月」之運動資歷者。此結果可能與教練、管理者或重要 他人的口頭指導或動作的回饋,對於運動資歷越高者在追求更多體能技巧的挑戰 與精準度上,有顯著的影響。詳見圖 4-3。 表 4-5 不同運動資歷在口語說服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口語說服 組間 組內 全體. 44.466 259.005 303.470. 2 183 185. * 表示 p<.001. 37. F值. 22.233 15.709 * 1.415.

(38) 圖 4-3 不同運動資歷在口語說服之描述性統計圖. (四)情緒覺醒 由表4-6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情緒覺醒」上有差異存在,F(2 ,183)= 19.389,p<.001,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兩年以上」 (M= 6.52)較「六個月至兩 年」 (M= 5.20)與「低於六個月」 (M= 4.98)兩組之間差異達顯著水準。以薛費 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在「情緒覺醒」上顯著高於「六 個月至兩年」 、 「低於六個月」之運動資歷者,詳見圖 4-4。本研究結果顯示運動 資歷較高者,較不受情緒及壓力的影響其表現及運動持續度。 表 4-6 不同運動資歷在情緒覺醒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情緒覺醒 組間 組內 全體. 86.370 407.593 493.963. 2 183 185. * 表示 p<.001. 38. F值. 43.185 19.389 * 2.227.

(39) 圖 4-4 不同運動資歷在情緒覺醒之描述性統計圖. 第三節 不同參與團體運動課程之年資對知覺運動障礙之影響 本研究將受試者之運動資歷,做為本研究之自變項,並以「知覺運動障礙」 問卷中每位受試者在各個面向個別問題得分的加總平均,以及四個面向之個人得 分加總平均做為本研究的第二個依變項,結果顯示運動資歷對「知覺運動障礙」 有顯著的影響,F(2 ,183)= 59.945,p<.01,與研究預期結果一致:二、較長 運動資歷者在知覺運動障礙各面向得分較較短運動資歷者低,如表 4-7 所示。過 去多項研究指出,知覺運動障礙是預測行為的一個重要因子並與運動行為呈負相 關(Schuster, 1995 ; Slenker, et al., 1984;曲尚天,2004;戴良全,2003;蔡美月, 1996),此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符合,換言之,隨著參與健身房團體課程之年資的 增加,運動者之知覺運動障礙也會相對受影響。以下分別就不同運動資歷對「知 覺運動障礙」各面向進行分析與討論。 表4-7 不同運動資歷在知覺運動障礙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知覺運動障礙 組間 組內 全體. 131.029 200.003. 2 183. 331.032. 185. * 表示 p<.001 39. F值. 65.515 59.945* 1.093.

(40) (一)運動環境 由表4-8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運動環境」上有差異存在,F(2 ,183)= 43.290,p<.001,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者「低於六個月」 (M= 6.13) 、 「六個月至 兩年」 (M= 5.96) 、 「兩年以上」 (M= 4.05)三組之間差異達顯著水準。以薛費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現,「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在「運動環境」上顯著低於「六個 月至兩年」 、 「低於六個月」運動資歷者。此結果可能與較高運動資歷者對於運動 環境、身體能力以及運動技術的熟悉,因此較不受「運動環境」的影響。詳見圖 4-5。 表4-8 不同運動資歷在運動環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運動環境 組間 組內 全體. 164.909 348.556 513.465. 2 183 185. F值. 82.454 43.290* 1.905. * 表示 p<.001. 圖 4-5 不同運動資歷在運動環境之描述性統計圖 (二)時間耗費 由表4-9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時間耗費」上有差異存在,F(2 ,183)= 32.322,p<.001,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低於六個月」 (M=5.95) 、 「六個月至兩. 40.

(41) 年」 (M= 5.53) 、 「兩年以上」 (M= 4.06)三組之間差異皆達顯著水準。以薛費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現, 「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在得分上顯著低於「六個月至兩年」 、 「低於六個月」運動資歷者。此結果可能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有關,詳見圖 4-6。 表4-9 不同運動資歷在時間耗費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時間耗費 組間 組內 全體. 121.928 345.163 467.091. 2 183 185. F值. 60.964 32.322* 1.886. * 表示 p<.001. 圖 4-6 不同運動資歷在時間耗費之描述性統計圖 (三)身體費力 由表4-10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身體費力」上有差異存在,F(2 ,183)= 31.732,p<.001,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低於六個月」 (M=5.89) 、 「六個月至兩 年」 (M= 5.25) 、 「兩年以上」 (M= 3.93)三組之間差異皆達顯著水準。以薛費法 進行事後比較發現, 「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在得分上顯著低於「六個月至兩年」 、 「低於六個月」運動資歷者。此結果與國內學者曲天尚(2004)的研究,知覺運 動障礙在不同運動階段有顯著差異,與相對身體活動量、絕對中、重度身體活動 量呈負相關相同。詳見圖 4-7。. 41.

(42) 表4-10 不同運動資歷在身體費力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身體費力 組間 組內 全體. 123.551 356.265 479.816. 2 183 185. F值. 61.776 31.732* 1.947. * 表示 p<.001. 圖 4-7 不同運動資歷在身體費力之描述性統計圖. (三)家人鼓勵 本研究在「家人鼓勵」這一面向中將「家人」泛指為親人及朋友,由表4-11 可知,不同運動資歷在「家人鼓勵」上有差異存在,F(2 ,183)= 35.322,p<.001, 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低於六個月」 (M=4.78) 、 「六個月至兩年」 (M= 4.03) 、 「兩 年以上」 (M= 2.80)三組之間差異皆達顯著水準。以薛費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 「兩年以上」運動資歷者在得分上顯著低於「六個月至兩年」 、 「低於六個月」運 動資歷者,詳見圖 4-8。根據學者蔡淑菁(1996)的研究指出,重要他人為個人 從事休閒運動的力量來源,也是增強行為與體能活動的重要依據,可能積極影響 個人參與運動行為涉入的程度和參與型態(張志銘、呂崇銘、翁旭昇、詹正豐, 2006);因此本研究問卷在「家人鼓勵」因素方面是採正向因素來設定,其餘為 負向因素,並預期運動資歷較高者應隨運動年資的增加越受「家人鼓勵」因素的 42.

(43) 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運動資歷較高者在得分上顯著低於「低於六個月」運動資歷 者,表示不受有無運動夥伴或是他人鼓勵的影響,但是否與運動資歷較高者因已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在身、心上有一定程度的獲益與自我能力肯定下,使其 結果產生不一致的現象,有待未來進一步驗證。 表4-11 不同運動資歷在家人鼓勵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變項.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家人鼓勵 組間 組內. 123.505 319.934. 2 183. 全體. 443.439. 185. 61.752 35.322* 1.748. * 表示 p<.001. 圖 4-8 不同運動資歷在家人鼓勵之描述性統計. 43. F值.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和研究目的整理歸納而成結論,並提出適當的建 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持續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對自我效能各面向與知覺運 動障礙各面向之影響。針對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的受試者抽樣 186 人,並依 運動資歷分為三組做為研究對象,以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量表為研究工具。 施測完畢後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運動資歷在自我效能各面向、知覺運動障礙 各面向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得出以下結論。 一、較長運動資歷者在自我效能各面向得分較較短運動資歷者高。且「兩年以上」 運動資歷者較「六個月至兩年」、「低於六個月」運動資歷者除了在「替代經驗」 上無顯著差異外,於「表現成就」、「口語說服」、「情緒覺醒」等統計上皆達 顯著差異。 二、較長運動資歷者在知覺運動障礙各面向得分較較短運動資歷者低。 第二節. 建議. 由本研究結果發現,長期參與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之會員皆有較高之自我效 能與較低之知覺運動障礙,因此研究者對此發現的直接推論為:健身房團體運動 課程可增進參與者之自我效能並降低知覺運動障礙。綜合本研究之文獻探討、研 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具體的建議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一、推廣全民運動方面 近年來,政府為提昇國民運動風氣,在各縣市增設運動中心,行政院體委會 更規劃至 102 年止將逐年興建 50 座運動中心,除了提供一般健身房的設施外, 也包含團體運動課程。然而,「全民運動」不是只有口號、場地就可以達成,無論 是運動中心或是健身房,如何鼓勵民眾(會員)運動的方式應更廣泛的利用文宣、. 4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is research base on Sirdeshmukh et al.2002 loyalty model and attempt to see if health care service providers’ trustworthy behavior will through perceived value has mediator effect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