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失落」與「哀傷」對我的生命帶來的轉化

第六章 生命的探究:我與反身思考的專業對話

第三節 失落」與「哀傷」對我的生命帶來的轉化

掉進悲傷之井的靜止表面下,才會發現我們所飲用的泉源!

〜詩人大衛.懷特(David Whyte)

是生命劇本為了我走到某一階段的安寧生涯路,在人倫關係中更接近生命真 實與情感貼近處的道路鋪陳嗎?何謂死別?何謂失去親人的傷痛?世界上沒有一 個人能一個閃得過或逃避掉,總有一天會與摯愛親人的死亡離別!在「死亡是生 命的必然」及「我們都會死」的生死理解中,自己如何品嘗與走過失去親人的傷 痛,不亞於自己如何面對死亡與存有孤獨的真正理解。在活著的生命中理解關係 親情不會永續,而需把握與親人共在的時光,和死別後能理解如何在心中永續著 親情之愛,將失落與愛存放在心中來繼續生活與開展生命,是必要及同等重要!

一個真正活在生死之間的人,一個徘徊在存在與失落世界中的人,不能不經驗與 理解失去親人這被迫挖空真心般的絕望與心碎;不能不經驗與理解失去親人這脫 離世界的斷裂與孤單;不能不經驗與理解在失去親人的心底深處、在世界的邊緣 處、在午夜夢迴間,那孤單的身影,心中不停地因切切思念所致的深情呼喚。

旅程,再從死亡出發

我的哀傷歷程,是一個從死到生的歷程!現實世界中,失去父親的傷痛,讓 我的心彷若被挖空般的墜落谷底,父女在世關係的斷裂,讓我的生命頓失依憑,

隨著父親的死亡,彷若我的靈魂也跟隨飄盪在不知的何方,如同死亡前的無依無 憑。而我從一個「無法接受失落事實」之處出發,在夢中尋找「活著」的爸爸之 時,同時也在心底尋找「活著」的爸爸。死亡的斷裂,在現實空間上的失去,讓 親情在心裡頭因哀傷歷程徹底的經驗從死到活;死亡的斷裂,在現實空間上的失

141

去,讓在世關係的絕路,在心靈空間上又似峰迴路轉的另闢一條超越生死之活路。

這從死到生之路,不但是我的哀傷歷程,同時,它也是每一位經歷喪親與哀傷之 人的必經之路。

「無法接受失落的事實」的重要性

「無法接受失落的事實」與「否認」、「憤怒」的情緒,是個體面對死亡之 衝擊時,能暫時提供其固有價值系統「存在」的依靠,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勿 以「逃避」或「潛抑」心理機轉為由而制止其發生)。J. William Worden(2004)

表示:

接受失落的事實是需要時間的,因為它不僅是一種理性的接受,也是一種情 感性的接受(頁 34)。…夢到逝者仍活者,不僅是願望的實現,更是在夢境 和夢醒的強烈對比中,心靈對死亡事實的確認方式(頁 36)。

父親的死亡,失去親情依靠,意謂著失去活下去的情感連結。我在尋找「活 著的爸爸」之過程中,同時,也在心底尋找關係中的深情與依靠。在心裡尋找活 著的已逝親人,與他/她在內心世界中的再度連結,是面對尚且無法接受失落事 實之傷痛者的最佳良藥,無法在現實世界上繼續活著,轉而能在心靈世界中的活,

也是能提供失親者「活下去」的支撐與憑藉。

無法比較的哀傷

因死亡所致的失落與傷痛是無法比較的。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與大衛.

凱思(2006)說道:

每一個人一生中會有很多失落的經驗,但親人去世所造成的空虛與傷痛無可 比擬。…沒有能夠用言語安慰你,因為任何言語都無法安慰。…你的失落與

142

悲傷是非常個人的經驗,不同於任何人,…所有的失落經驗都很痛苦。…唯 有誠摯、用心地追念逝者,才能真正走出失落的痛苦(頁 52-53)。

因父親的死亡所致我無法接受的傷痛,我走的是一條既類似、又與眾不同的 哀傷路,類似的是我同樣也是從「無法接受失落的事實」中啟程,而與眾不同的,

是我似乎天賦異稟的擁有作夢與記夢的能力,失去親人的思念與夢中的親人相會,

是幫助我走上失落之路的心靈依靠。家人間只有母親,與我似有同樣的作夢能力、

及在夢中與已逝親人的相會,這不是每一位失親者皆能如此,不同的失親者,在 生命中的失落歷程中,其失落經驗與傷痛過程,都會有與眾不同之處,也都得獨 自發展出失去親人後的心靈依靠。不能比較,在失親者間的比較,只會推遠彼此 的距離,有一種「你不懂我」的更加孤單感,只能尊重其意的同在與愛的陪伴。

記得我在全職實習後段的哀傷支持團體,身為團體領導者的我,對團體的守 護,是給出情感上與心的同在,尊重每一位成員的哀傷狀態與歷程,我使用極多 非語言之「愛」的方式,來支持每一位失親者,讓他們在團體中能安全與有機會 的展現與他人不同的哀傷樣貌。這樣的認知力量,源自於我自身對於失去父親之 哀傷路的體認,是給予自己真心且不比較的陪伴而生的,非但不能比較,還全然 地接納自己與眾不同的哀傷歷程:「我就是無法接受失落的事實」而不強拉自己 起來或接受、與「在夢中尋找活著的父親」與「允許自己哭泣」的哀傷方式。我 在自己的哀傷路中,拋開科學上的固著認定,不論夢中親人的真實與否,真心相 信這「愛」的連結方式以及其獨特性,愛其獨特與不比較,是邁向真正哀傷轉化 的守護力。

容許自己悲傷、哭泣與思念

哭泣與思念是對失落事件的哀悼過程,轉而對蒼天或對生命吶喊的最佳陪伴 母親。而眼淚,則是這母親最深最深的愛!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與大衛.凱 思樂(2006)對眼淚的看法,舉了一個安寧病房護理師的例子:

143

在案例中提到一位安寧病房護士瑪麗安參與曾照顧過四個月以上的病患喪禮 中的悲痛哭泣,對於同行護士的擔憂,瑪莉安說:二十年來我能勝任這份工 作,就是因為我能為所關心的人流下每一滴眼淚。參加喪禮後我沒有遺憾,

只有愉快的回憶(頁 67-68)。

悲傷不會因為沒有流淚而消失,相反地,悲傷會因強力壓抑而更深化情感上 的痛苦,阻擾悲傷轉化的前進。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與大衛.凱思(2006)

同時又說:

眼淚是生命的象徵,代表一個人的感覺與真性情。平時蓄積在內心,痛苦的 時候最能表達出來。悲傷的象徵與呈現隨時可能出現,因為眼淚與生命密不 可分。…在悲傷團體裡有一條規則「每個人都要自己拿面紙拭淚」。當一個 人哭泣時,往往所有人爭相抽面紙給他。這個動作或許是在表達安慰,卻也 同時釋出一個訊息「別哭了」(頁 69)。…哭泣比長期抱持否定心態好太多 了,但是沒有人能代替你落淚,…無論如何,總是流下為自己而哭的眼淚(頁 70)。

悲傷的歷程是從死到生的過程!因摯愛親人的驟逝,強力挖空心般的劇痛讓 生者痛不欲生,因摯愛親人的死別,在生者的心靈世界中仿若也隨之墜落幽谷,

面臨失落與心碎的痛苦,充滿淚珠的悲傷與思念,就是生者最真實與最深情的陪 伴;充滿淚珠的悲傷與思念,也是生死間因著逝者與生者之愛,最強而有力的真 情聯繫,那因失落而強力挖空之心,就讓這代表「愛」的眼淚給慢慢填補吧!

發現或找一個在「心靈上」能與失落對象連繫的方式

死亡是活著的生命結束,也是世界最後的失落,我們所愛的人已走了,但我 們曾有的在世關係中之情感,並不會因為死亡事件而中斷。關係中的相處世界因

144

死亡而失去未來,但在關係中的心靈世界,並不會因為死亡而斬斷未來。Alexandra Kennedy(2003)說到:

死亡不必然要切斷你和所愛的人,你和已故所愛之人的內在關係,在死後仍 然繼續存在著。這個關係持續由內展開,提供強而有力的治療、解答,甚至 指引的機會,而它也是最被我們忽略而沒好好利用的機會(頁 7)。

Alexandra Kennedy(2003)同時對於「改變失落感受」的觀點又說:

將你所愛的人繼續活在你之內!透過你的想像,你可以更接近這個關係!(頁 6)

透過內在心象,無論是何方式,(如夢境、寫信、繪畫、類似「空椅法」的 內在對話…),讓因死亡而失去的摯愛親人,能因內在心象而再度有著情感上的 聯繫,讓所愛之人能繼續活在生者的心中。

能與失落對象之情感上的連繫,或能紓解心頭沉重的哀傷與強烈的思念;能 與失落對象之情感上的連繫,或能重新觀看與失落對象情感的深度而有所撫慰;

能與失落對象之情感上的連繫,或能稍稍彌補因失去而斷裂的存在感而能「活下 去」;能與失落對象之情感上的連繫,或能找回那生命中曾有的親情與愛,讓愛 成為穿透生死的橋樑,成為存活者繼續轉動生命的憑藉力量。是否是逝者真的從 另外一個世界來與在世的失親者相會或溝通,或是在世的失親者因自己的深度思 念而所至之心靈意象,兩者的孰真孰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失親者在生死斷然的 心靈世界中,能藉此而連結情感、釋放傷痛,甚至在無數個心靈對話中,將情感 斷橋藉由與之連結而沿伸至未來,滋養出靈魂深處的寬恕與愛。

我的哀傷歷程,是夢,帶領我走過這一段父親過世後一年多以來的日子;我 的哀傷歷程,是夢,帶領我走過無數個盼著與父親相會的日子;我的哀傷歷程,

是夢,提供父親與我在茫茫生死海中無數的思念與真情撫慰的日子。對亡者入夢

145

的真實性爭議,不是最重要的關切處,而是在世者與過世者的內在關係間,是否 有著愛與療癒性的修復或連繫存在。Alexandra Kennedy(2003)對於能「夢見已故 的人」說到:

我們和所愛之人的關係並沒有被切斷,而且即使身體已死,關係仍持續在發 展著。夢能展示死亡對關係、以及以死的人都有轉換的效果(頁 72-73)。

同時,彭榮邦(2000)認為「親人入夢」亦超越了「失落」的可能:

親人的形軀寂滅對失親者來說,根本地封住了失親者與親人「此世共在」的

「未來」。但是,在夢的世界裡卻完全沒有這樣的限制。...「親人入夢」的 根本性,在於親人以一種「擬像」適應「逝者不存在」的存在方式,進駐到 失親者的存在裡;在進駐的同時,也許給失親者一個「未來」,一個「擬像 共在」的未來。…「親人入夢」是對與親人「擬像共在」的原初把握,它在 時間向度上是完整的,包括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頁 53)。

在父親過世後的一年間,無論是母親的夢、妹妹的夢、外子的夢,甚或是我 的夢,在夢中,父親真真實實地重生在我們的心靈世界中,這與逝者相連的親人 入夢,不僅讓父親延續了生前對我們的關愛與親情,撫慰了我們因父親死亡而破 碎的心,還重建了父親在我們心中的未來。相信逝者的愛與靈魂,永遠存在!相 信逝者的愛與關係,永遠存在!這超越醫學上死亡定義的深深相信,是我喪父後 不斷地在夢中與夢醒的兩相往返間,因為與逝者心靈上的連繫,所建立不同以往 對生命與存在的新信念,還擴展靈魂之愛、超越原有的物質相連的世界觀。

哀傷歷程,亦是一個由死到生的個體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