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翻越生命之牆:關係中的權力與生死
第四節 逐漸掙脫人情綑綁,尋找自我力量的內在歷程
「拒絕」的力量
不知道真正的原因為何?為何會發生此事?
在我返回工作後即將滿一年,我調至公庫存款的後線票據記帳工作已數個月 了。雖仍婉拒行方任何休閒活動的邀約,甚至連平時同事們因故「下午茶」的請 客,對當時以「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有著「還不起的人情」4之擔憂與害怕為由,
也會予以當場道謝並婉拒。
「拒絕」他人,在從小到大的求學與工作、甚至在銀行工作已近八年的返回 工作之前,「拒絕」都是我的困難!「不應該」、「害怕得罪人」、「會不會傷 害到他人」與「愧疚感」讓我對「拒絕他人」有著如履薄冰般的躊躇與自責,但 在諮商老師的陪伴下,重返工作後的屢次練習與承擔其拒絕之後果,無論後果是 否讓我舒適,但能「為自己」有力量的說「不」,是當時自己在風雨中依然能站 在銀行大廳工作的重要基石與自我力量之選擇。
我的拒絕,在此時,早已不會造成我的內在衝突與困擾,雖說在銀行業務之 外的「保持距離」,但在平時的工作上,我仍能與同事有著「公事公辦」的往來 與互動,公私兩者的「界線」分野十分清楚!我不僅能如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以 及有著極高的準確率,甚至在前線同事需要緊急處理之幫手時,我仍能幫忙其完 成所需,在同事間的公事協助上,我不遺餘力!
4 「還不起的人情」,我擔憂著若我接受他人的饋贈,當他人需要我的協助或回報時,我會有一 種難以拒絕償還的「人情」債,而有被迫感。也因心理連結,擔憂我若收受他人無論何物的餽贈,
當此人邀約參與行方的休閒活動時,我在「拒絕」上會有顧忌。
29
從外在羞辱中,尋回自己
但是那一天,不知道真正原因為何?我因重要的個人私事需要事先請假,同 事們已應允協助並同意為職務代理人,且請假當天亦非所謂的「大日子」、無人 手調度上的不足,但是請假單送至身旁的單位小主管簽核時,先有著「視而不見」
的不理會,待我當日下午的輕聲提醒之時,真的不知何故?這一位單位小主管先 是予以拍桌大罵,(詳細內容已忘,只記得是「莫須有」之詞),罵後亦將我的 請假單用力丟至地上,轉身離去…。這諾大的銀行大廳裡的破口大罵、聲響如雷,
在眾多客戶與行員同事的噤聲注目之下,我杵立在座位之前,久久無法動彈…。
當時的自己,表情雖因慣於「掩飾」而漠然、但內心仍為剛才之暴風雨而心如刀 割般的在淌血!這是怎麼一回事?坐在身旁已數個月、平日無怨無仇、從未在工 作上造就其困擾的小主管,何以如此「刁難」我的請假?這般行員同事間的謾罵 情形是我自進公營銀行來從未見過的,主管同事之間或有彼此的不悅與衝突,但 還不致此!僅僅是「刁難」嗎?我甚至有一種人格上被羞辱之感!是在眾目睽睽 下之謾罵而顏面盡失嗎?還是被言過其詞的辱罵與不實論斷給傷著?冷冷的外表 包覆著內心的受傷與憤怒,強力壓抑著「好想哭」的自己,看著地上的請假單,
我沒有撿起,外表看似平靜地重新寫了一份請假單,從原本的請一天假,改為包 含當日的請了六天的假,直接送交至此分行的次高副主管,將我的票據繳庫後,
然後無任何言語的,轉身離開回家。
是的,我憤怒了!這淌血後的憤怒,讓我「豁了出去」!我很清楚,一次六 天的假,若不被簽核,我會超過「曠職」時數而被資遣;我很清楚,我沒等到此 位副主管的同意與否,就先行離開,是不尊重,也是賭注。「不尊重」?我在我 的工作上得到「尊重」了嗎?兩者雖非一概而論,但是長期工作上累積的「不公 義」感,讓我已無法細細區分箭頭來自何方!我的受傷與想哭、以及快要壓抑不 住的自己,讓我無法再待在銀行片刻;長期以來心中已累積的承擔,在此次事件 中,我的心彷若被再次的重擊,震碎到已無力應付外在的風雨。此時的我,無法
30
再有任何的隻字片語、更遑論與人的互動說明,我得先讓自己的淚水,在安全的 環境下,有個出口啊!連自己對此都十分地驚訝,從來沒有如此過似「開水龍頭」
般的淚如雨下,返家後,我毫無禁忌的「嚎啕大哭」,不停歇地足足超過兩個小 時,這般的「狂」哭!我藉由大哭,把自己認為的不公平、不正義給哭了出來!
我藉由大哭,把在當時受傷且無助的自己,給哭了出來!我藉由大哭,向老天抗 議,何以給予如此「嚴厲」的考驗?我藉由大哭,問著蒼天,難道您沒有看到返 回工作一年以來,我為自己的生存力量,在痛苦中不斷地努力、奮力向上嗎?!
我的憤怒,隨著淚水傾洩而出!
此事件後,分行的最高主管(不再是 F 君了,已由總行調派他人)曾約談我 說明原委,對於我為正義感而要求「小主管的道歉」,在眾多主管的「不可思議」
中、與此位小主管的「拒絕」之下,不了了之。是的,對人真誠說「道歉」,在
「道歉如同低頭示弱,而非道歉是為自己負責」的社會文化中已是很困難且少見 的,而在傳統「無不是的父母」般的需要顧及上位者的尊嚴與顏面之文化下、與 公營行庫「當官」的階級感5之習性下,期待主管向屬下道歉,自是「天方夜譚」。
也因為我與小主管因此事件後的互不言語6,(在彼此「不目視」、「不說話」的 互動之下,我們在工作上仍能如常地進行),也因此事件,我被調至某證券業的 銀行外派行員。自此,我已非昔日柔弱不堪的 XXX 了,除了內在的反權威力量 外,有著某種程度的「敢言敢語」,我相信是銀行同事們漸漸能看見的。
5 我所在的「一等分行」,其各單位部門的「小主管」,皆為工作甚久、年紀較長、年資已深的
「中級襄理」、「高級襄理」等。而「一等分行」的「高級襄理」,其位階等同於「二等分行」
的次高主管「副理」,亦等同於「三等分行」的最高主管「經理」。對於我這般「小行員」,其
「階級」相差甚遠。
6 這一位公庫小主管,在我調離此公庫部門而轉至證券部門後三個月,不知何因,他也請調至另 一縣市的分行任職。在他臨行之前,我與他曾在銀行內部的走廊上相遇,兩相照面中他「欲言又 止」的態度,雖未說出口,我約略已猜測到其意。但在此時,已對銀行人際真心的死心,縱使是 遲來的道歉,仍有著「無法彌補」之感了。於是,我們在相視的無言中,擦肩並各自走向自己人 生的未來路。
31
在波濤洶湧中,站穩自己
調至某證券公司的銀行派駐人員,我重返前線的現金收付櫃台,面對的是前 來存付股票交割款的客戶。這些客戶,皆為股票買賣的愛好者,工作不忙,但遇 到因國際情勢變動、社會重大事件或兩岸議題而致股市大跌時,我們的皮就得繃 緊一點,動作得更快一些,免得成為投機慘賠者的「出氣筒」。
記得有一日,排隊人數不多,很快就輪到一位老伯伯前來處理其存付款業務。
對於當時詳情已不復記憶,只約略記得這一位老伯伯似乎對於其前來補摺之其存 款內容有異議,他沒待我說明就立即拍桌大罵!他在罵誰?他站在我的櫃台前拿 著我剛剛才替他補摺後的存摺,我們彼此距離不到四十五公分,拍著我的桌子、
其眼神與口氣似乎也是對著我;而我,也被他突然的聲音宏亮、高分貝的發飆嚇 了一跳,連我自己都沒想到,在內心的驚嚇之餘,(只是暫時被大聲所驚嚇,沒 有恐懼),我仍能循序漸進的完成他所交辦的事項,並在過程中委婉及柔和地說 明存摺內容的規定事項,我說話的聲音不因對方的大聲氣勢而示弱,神情的氣定 神閒、聲音的柔和且不吭不卑的回應著,這一位老伯伯在我溫和、不與其生氣共 謀的說明與回應下,態度轉為氣消及沉默,待完全處理後隨即離開…。原以為這 一件事就這樣的結束了,直到這一家證券業的一位證券營業員在事後跑到我的櫃 台前的一番話:她的話大約先是稱讚我的冷靜處理,接著話鋒一轉,帶著充滿欣 賞與羨慕的眼光,「就像是打太極拳一樣」、「妳是如何做到的」(這一位證券 營業員之言)。我對老伯伯的發飆生氣竟然可以在他沒辨識出「打太極拳」下回 應並還給他本人,對這一位也是身在股市起伏與股民情緒起伏漩渦中的她,欣賞 並表示想跟我學習!
「妳是如何做到的」,這幾句話所帶來的,不僅是銀行外之他人對我的肯定,
(雖然此時我已對外來的評語大概有「聽聽就過了」的自我肯定能力),它提醒 著我再一次地回觀此時期的自己,連我自己都未曾意會到的是:自己已逐漸在轉 變著!在一年多前,從一位被客戶大罵就挫折到當場落淚的柔弱女子;到公庫小
32
主管的謾罵而能咬牙強忍來先穩定住自己、能以找一安全地大哭來照顧自己、能 為自己的正義需求發聲而要求其道歉;到現在,暫時的驚嚇是人之本能與對聲音 的立即反應,但是能不與他人的情緒「共舞」的不恐懼、不受挫與不生氣,對他 人負向情緒能「不沾邊」地依然有著內在的平和,是我返回工作崗位一年多後的 內在變化。這一段他人的回饋,不僅是說給我聽的,同時,也讓身旁的銀行同事 們與身後的銀行外派小主管,聽到並且沉默。
拉緊的弓上弦:我的反擊力量
我的內在強壯與自我力量的成長,並沒有讓外在的考驗停止,相反地,自那 一位證券營業員的正向回饋、與主管同事們現場的「沉默」與日後對我「有身心 靈成長之協助7」的臆測後,行方的活動邀約似乎變得更為積極了。這又是怎麼一 回事?至此,我仍為行方或主管「力行整肅」之目標嗎?還是,我日漸掩飾不了 的「對抗權威」,讓主管們亦有「難以控制」之危機感?(公營行庫,只要工作 不出錯,不給它搞個金融事件,穩穩地工作到退休,不就是最佳狀態嗎?而我在
「公事」上「很盡心盡力」啊)。在當時,我無法對「何以如此之因」一一核對 與查證!縱使我能逐一詢問並核對,在「對外信任感全無」之下,真耶?假耶?
外在事情的真偽,再也無法取信於我了!無論是無法查證、抑或是無法取信,所 有的「真相」在此已不重要了,因為「真相」已由內心的主觀詮釋與感受,化為 我的整個世界。我因為心理上的與之連結,藉由我的「心理機轉」,這代表行方 或主管的「權威」壓迫,在此時,不僅是主體,同時也是客體8!原來,藉由權威
7 同事們曾日後以半開玩笑之語向我探詢「有無參加類似身心靈成長之課程」時,我因「不想讓 生命中唯一有正向支持的個人活動,再與銀行有所牽連」的內在恐懼感,而以「假裝沒聽懂」的
「否認」回應之。
8 恆毓(1999)對「主客關係」的相對性、互融性與不二性之論述,其中主客關係的「不二性」:
任何存在都只是相對意義的存在,凡是牽涉到主體和客體的,在更大程度上都是主體的範疇,是 作為認知主體的人進行認知判斷的結果。能夠做主體的人是具體的人,他同時可以扮演主體和客 體這兩種角色。…談到人的主體和客體,更多的是說人的精神活動和精神活動所反映的對象體 系。…任何一對具體的主客體,其實都只能是依賴於具體的人的認識活動而存在的,離開了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