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命的探究:我與反身思考的專業對話
第二節 死亡」對我的生命展開的視野
130
131
充滿生命的生活圈 有著魚蝦水草等生命…
安全且穩定 一個被固定好的人生 一旦衝出「紅色警戒區」
生命就像是毫無限制的水花 為著「未知」而冒險 想要稍縱即逝 或者 融合於眾水 流向大海
「死亡」是甚麼
死亡是「公平」 是「最後的正義」
無論人們 活時如何 如何勾心鬥角 爾虞我詐 明著公正無私 暗裡偏私狡獪
然而在死亡面前 人人平等
心 若是碎了 表示還有「愛」
心 若是死了 那是…「絕望」
有人死了 但其精神延續 有人活著 但心如槁木
是充滿心跳的軀體 將生死劃分為兩極 只有「愛」 能連繫兩極
是橋梁 是慢慢延伸的光暈 連繫兩極之光 慢慢融合
「死亡」是甚麼
死亡是一個「圓」 「融合」世上所有的心碎 與 斷裂 死亡如一道白光 涵容的白色光體 包容了世上的各種顏色
132
死亡是沒有價值判斷的 沒有是非好壞的光體 只有涵容 接受 與 尊重 所有的缺憾 與 不平衡 死亡能轉變甚麼(主動) 或 帶來甚麼轉變嗎(被動)
「消融」
死亡 如燃著熊熊烈火
在死亡之光中 消融 世間所有的私慾與冷漠 傷害與恨
「死亡」是
是廣闊的天際 一望無際 是自由的翱翔 萬里無阻
「死亡」在生涯轉換時所扮演的角色
我在銀行離職後的生涯轉換,為何一轉彎就轉進了安寧病房?我從一個人人 稱羨、光鮮亮麗、有著穩定工作與固定收入的公營行庫之行員,轉換跑道,大幅 度地轉至一個面臨死別與哀傷、只求付出不問回報的生死領域之志工。我從銀行 生涯的由生轉死,進入安寧生涯而由死轉生;活在銀行生涯裡,遠離死亡的世界,
我的心,漸趨死亡,而活在安寧生涯中真實向死亡靠近時,我的心,卻活了起來。
這看似由生轉死、或由死轉生的生涯轉換,在「我是誰」的生涯探索中,我曾不 停地問著自己,何以我有著對於臨終陪伴的興趣?何以我有著那貼近死亡的心理 探索?這是從何而生?
銀行生涯,是因為我對人性本善的絕望、對人之真情的不信任、對環境與世 界的無限恐懼而結束?還是因我的恐慌症狀而結束?是那一份有著巨大能量且在 心理上轉動著我賴以維生的力量感與存在感的恐慌症狀嗎?這一份在心理上轉動 著我從存在到死亡的恐慌症狀,到底於我是何意?它在上緊發條的「拉緊弓上弦」
133
時,它在我人際間的抗爭權威與力量展現、正熱鬧著世界之當時,像死亡般,無 預警、無常地出現與侵襲著我,它是要帶給我甚麼樣的理解?
在學理上,精神醫學的「恐慌症狀」與死亡前的「邊界經驗」,有著從身體 到心理的相似症狀與心理狀態,以及經驗發生後近似的極度驚恐之情緒,甚至同 樣會產生整體世界觀與自我存在感的徹底改變。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對「恐慌症狀」有如下的描述:
反覆的非預期性恐慌發作。恐慌發作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適,
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下列四個(或更多)症狀:1、
心悸、心臟怦怦直跳、或心跳加快。2、流汗。3、發抖或顫慄。4、呼吸短促 或透不過氣的感覺。5、哽塞感。6、胸部疼痛或不適。7、噁心或腹部不適。
8、感覺頭暈、步伐不穩、頭昏、或快要暈倒。9、冷顫或發熱的感覺。10、
感覺異常…。11、失現實感…或失自我感…。12、害怕失去控制、或「快要 瘋了」。13、害怕即將死亡(頁 119)。
何謂死亡前的「邊界經驗」?余德慧(2003)對「邊界經驗」的描述:
邊界經驗也可以稱為「大限經驗」--病人突然感覺到自己的大限即將到來。
(頁 172)。另外余德慧(2006)又述:病人進入到病沉期後,在病人身體持 續變差,身體會出現一些狀況,如發生不能呼吸、昏厥或出血等短暫瀕臨死 亡的情況,讓病人直接體驗到死亡的臨近,我們將這種迫近到死亡的身體經 驗,稱之為「邊界經驗」。這個經驗讓病人不假思考就能直接體會自己死亡 的必然性,立即引起強烈的恐懼(頁 151)。…病人在身體上突然產生瀕臨死 亡的現象,…包括...病人突然感覺吸不到空氣,產生極度恐慌的現象;…病 人的第一次大出血,…或是嘔吐出大量的血。…邊界經驗發生時,病人大多 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陷入無法控制的恐慌(頁 152)。
134
我在精神醫學上的恐慌症狀如同死亡前「邊界經驗」的發生,瀕臨死亡感的 強烈恐懼,要帶給我的是甚麼樣的不同?
這是我的銀行生涯應該緣盡於此的生死鍘刀嗎?還是生命劇本為了往後的安 寧生涯路的預先鋪陳?何謂死亡?一個「活」在世界中的人如何理解死亡?一個
「活」在世界中的人如何理解末期病人在逐步走向死亡之時的困苦與心境?只是 從書本上就可以知曉的嗎?還是日日陪伴在臨終者身旁就能體會得出來的呢?生 命劇本似乎超越理論與實務的教導,它直接讓我從生命經驗中的親身體驗,來感 受臨終者的心理困境!生命劇本並非讓我真的經驗死亡,而是在心理上,藉由恐 慌症狀中的身體症狀與心理上的瀕死感,讓我從靈魂深處來體驗何為面臨死亡的 恐懼與孤單?!何謂活在世界裡但身心自我感已漸離世界的失根與飄零?!何謂 因死亡的呼嘯與降臨而跌落深淵的無助與徬徨?!從出生到銀行生涯的苦難來臨 前,從未對死亡或臨終感興趣的我,在天旋地轉的恐慌症狀下,我經歷了與末期 病人在心理上相似的瀕死經驗,我與末期病人皆有著對世界的關注與意義之處的 開始轉向,開始由外轉內。經由類似邊界經驗的瀕死感,末期病人是逐漸剝離了 心智自我,而開始朝內的靈性開顯;而我,是瓦解了社會性自我,走上一條浸淫 在臨終領域,朝內的心靈陪伴與探索之路。
我因銀行後期的人際際遇而有的存在處境,對人性的失望!對信任的崩解!
對世界的孤單!而產生社會性心理上的死亡。在我還剩下甚麼的存在瀕臨處,生 命劇本在近乎垂死的心靈上再給補上一刀,讓我的恐慌症狀因自我力量的大崩解,
徹底地瓦解生命曾有的價值依恃,直接進入到連世界都不存在、徹底的存有孤獨,
最後有著對生命破碎的存在斷裂感。這幾近「邊界經驗」的瀕死感,孤單與無助,
漂泊及無依,彷若喚醒我靈魂深處的渴望,想在世界的角落,尋覓一處與之相彷 的情境,而能有「同為天涯淪落人」的相知相伴。而在生涯轉換之時,因有著相 同瀕死情境的安寧病房,就成為我開始一條安寧志工生涯的「未知」路了。
135
愛,能穿透生死
何以活在銀行生涯裡遠離死亡的世界,我的心,漸趨死亡;而活在安寧生涯 中真實向死亡靠近時,我的心,卻活了起來?是社會的名利角逐、謊言與表相遠 離了人之初心的真,讓我的心枯萎而死?還是面對死之將近、其言也善,因生命 底層的苦讓人漸趨回到本然的真,讓我的心因「愛」的澆灌,活了起來?
死別的心碎與失親的傷痛,讓人因生命的斷裂與劇痛,回歸到生命底層的「活」
與顯現靈魂本心的「愛」,這是「死亡」所帶來的轉變,也讓我能漸漸地體驗到 人與人之間、面具脫落後的真誠與真正的善意。
我在第三章文本裡曾提到:
安寧病房,不斷地帶給我大大小小的震撼!死亡,所帶來的震撼,能從生命 的盡頭,往前推回此時此刻對生命終極意義的理解;而死別,所帶來的震撼,
能從自身「向死存在」的顫慄,拓展到對親人「在世關係」斷裂的畏懼。
在安寧病房中,小我的思維在固有對死亡排拒的社會文化下,以及死亡會剝 奪生命所擁有一切的失落觀感下,我是害怕的!是無助的!但在領受不知何以如 此、那無以為名「大我之愛」之中,我是安穩的!甚至因靈性場域的安全與愛,
我是無懼的!進而理解大我之愛,真的可以穿透死亡!Yalom(2003)說道:
孤獨是真實靈性信仰的情境,「宗教是個體在孤獨中所做的事…如果你不曾 孤獨,就不可能虔誠」(頁 541)。
大我之愛,並非世俗的教義或認知的告誡而來,而是在與死亡相遇以致即將 切進世界邊緣的孤獨中,那迴盪在人心、富有人性的深邃情感中,深切體驗而來 的!
這幾年的安寧志工生涯,因著這一份無以為名之愛,不但協助我從無到有、
逐步建立起曾蕩然無存、對真情與善念的信任感,還在志工夥伴與末期病人間的 關係中,來回互動而理解甚麼是「活著的常態」與「面對死亡的陪伴」上,其遠 近距離及哲理態度上的省思。
136
「徹底領會死亡就是整體領會活著」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頁 66
在安寧志工的死亡陪伴中,我對於生命或死亡,理解了甚麼?從對毫無血源 關係、首度相識人的生死陪伴,到有著血源相連、父女親情間的生死陪伴,我在 死亡的心理情感上,到底體會了甚麼?
是「活著的常態」遮蔽了對死亡的真正理解
把習以為常的智性思考,當為活的依靠,遠離了生命的真諦!余德慧(2003):
「活著」本身是一個連續的狀態,但是我們真正的處境卻是隨時都可能面臨 死亡的斷裂。…躲在「永遠活著」的信念中,而不管死亡如何地窺視我們。
(頁 198)。
就是「活著的常態」之基本態度!
拿自己「永遠活著」的基本心態來幄幃籌畫將死之人的社會性態度、甚或未 來的人生目標,就是「活著的常態」。而破除「活著的常態」,就是要把自己掉 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及「我們都會死」的存在共命中,從靈魂深處感受到對 死亡的畏懼、以及拋向世界邊緣的存有孤獨,才能產生與對方有著對死亡的孤單 無助之相同感受,而能有真心相望、情感支持的同在感。也只有在把自己掉入「死 亡是生命的必然」及「我們都會死」的存在共命中,在心理層面想像與經驗那即 將死亡的存在斷裂感,在心理層面想像與經驗面臨死亡時的痛苦情緒,並容許自 己融入其中、不逃避或掩飾自己的脆弱及無助,才能真正體會生死獨行者的幽谷 之境,以「愛」的幽谷伴行方能產生。